1
曾經有本暢銷書叫《窮人為什麼窮》,總結的原因是窮人懶、虛榮、空想、膽小,貪圖享樂,執行力差……羅列了一百多個窮人的劣根性。
這樣的批判,初看好有道理。稍微思考一下,會發現富人其實也有這些毛病,甚至可以說,這些劣根性,是全人類的通病。
如果思考得更深入,會發現這樣的羅列,一點價值都沒有。告訴了你一百個原因,不是總結,是抱怨,王大媽的裹腳布,又臭又長。
窮人為什麼窮,美國學者英格爾斯用一個詞回答——「心理貧困」。
什麼是心理貧困?心理貧困指的是不利於擺脫貧困的心理模式和行為模式。
說通俗點,貧困是一種心理疾病。
我第一次明白這個道理時,相當震撼。
此前,我聽過有一種說法,說貧困是一種愚蠢。
我不喜歡這種說法,這樣的說法,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充滿了對窮人的辱罵、欺凌,只有情緒,沒有理性。
簡單的把財富歸結為智商問題,稍微想想都不可能。
貧困是一種心理疾病,就不一樣了,人都會生病。但大多數病,可以找到原因,找到治療方法。
貧窮是一種心理疾病,窮人首先會陷入一種稀缺心理:緊盯著自己缺少的東西,而忘了思考原因。
比如,窮人會認為自己缺錢,於是就節約再節約,甚至節約吃飯的錢,造成營養不良,健康問題。
窮人還會陷入隧道效應,通俗點說就是視野變得狹窄了吧。
心理貧困還會導致「抱負失靈」,又是一個概念,其實習得性無助,破罐子破摔。
心理貧困還會導致「行為失靈」,就不解釋了,聽名字就知道意思,哎,學者就是喜歡發明概念。
2
我們不研究概念,說實際的,窮人怎麼才能擺脫貧困呢?
心理貧困的研究,很多是在政府支持下做的,想要解決的是全世界的窮人問題。
有一種方案是,既然窮人的問題,是沒錢導致的短視,那麼直接發錢,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你別覺得可笑,很多左派,都是這麼想的,包括著名的扎克伯格。
發錢不僅有誰出錢的問題,也會導致另外一個問題:有的窮人,會把貧窮當成一種產品,長期販賣給扶貧的人。
這樣越扶貧,越窮。
還是中國古人說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怎麼授人以漁?
既然貧困是一種心理疾病,那就需要心理幹預。
怎麼幹預?窮人首先要明白,貧困是一種心理疾病,但不是愛滋,也不是癌症,有得治。
貧困表面上看,是個經濟學問題,經濟學的底層,是心理學。所以從心理上找原因是不會錯的。
為了避免陷入「稀缺心理」,就是缺什麼,就盯著什麼,我們得明白,表面上的缺,和背後的缺,到底是什麼。
比如,窮人表面上看,缺錢。就要問,缺錢到底是掙錢太少導致的,還是亂花錢導致的?
再比如,打一份工掙一份工資,那打兩份工,掙兩份工資,是不是就發財了?
這樣的思維,會讓窮人累死。
表面上是缺錢,實際上是缺掙錢的方法,表面上缺時間,實際上是缺高效掙錢的方法。
怎麼擺脫「心理貧困」,「隧道效應」,「稀缺心理」,「抱負失靈」?有具體的思維模型,有可執行的方案嗎?
有。
我覺得專家們的概念太複雜,我要建一個更簡單的模型。
3
我們先畫一條時間線,一端叫可積累,一端叫無積累。把我們幹的事,放在時間的緯度,去審視。
窮人的問題,首先是感受不到時間和變化。
窮人志短,以為事情今天是這樣,明天還是這樣。
就像一隻在花盆邊緣爬行的毛毛蟲,眼中只有一條線,周而復始的重複相同的動作。
窮人最喜歡掛嘴邊的詞是「現實」。
窮人的工作和忙碌,都在沒積累的事上。
窮人真正應該幹的事,是在保證現在不餓死的情況下,專注於有積累的事。
比如,日復一日的掃大街,並不會讓一個人擺脫貧困,因為這是一件沒積累的事。
積累的另一種叫法,就是大名鼎鼎的複利。
複利現在講的人太多了,特別是一些勸你投資和買保險的。很多人說複利,實際上想騙你的本金。這個我們以後做視頻聊。
但很少人認識到,我們幹的工作,有的有複利,有的沒有複利。有的還有負複利,幹得越多,本金越少。還有的,隨時歸零。
比如,擺地攤不會讓人變得富有,因為城管來了,前面所有的努力,就歸零了。
比如,做網店的,天天研究黑搜技術,就沒有複利和積累。因為這是和平臺是零和博弈,平臺調整一下算法,所有的努力都沒了。
而把時間花在研究產品本身,卻可以持續的複利。管他TB,PDD,DY,KS,他們永遠需要好產品匹配給消費者。
好了,如果認識到了時間的力量,假以時日,你就不會是個窮人。
最起碼,你也能掌握一門技藝,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吃香。
4
僅僅擺脫窮人身份是不夠的,我們得繼續探討,怎麼成為富人。
時間的坐標我們有了,我們需要空間的坐標。
我們再畫一條縱坐標,上面叫可複製,下面叫不可複製。
在時間中複利,在空間中複製。沒錯,就這麼簡單。
富人為什麼是富人?答案是複製。
每個人都是24小時,不多一分,不少一秒,為什麼有人那麼有錢,有人那麼窮?
答案是,富人把自己的時間,複製出去,賣了很多份,窮人往往只賣一份。
比如,只把自己的時間賣給老闆一個人,老闆便成了我們的五指山。
怎麼把自己的時間複製出去?有三種方法。
第一種是虛擬物品,天然可以無限複製下去。
比如老師,面對了多少學生講課,就是把自己的時間和工作,複製了多少份。
電視,錄音機,網際網路發明之後,歌星、影星、網紅能把自己無限複製出去。
要注意的是,虛擬物品正因為可以無限複製,所以,更容易贏者通吃。能看易中天寫的歷史書,為什麼要看我寫的呢?
虛擬產品是一種最簡單的空間擴張方法,如果你正好有觀點、歌聲、形象等等,不要錯過,這是最快的發財方式。
80年代初,你知道誰是中國首富嗎?李連杰,這是他接受採訪親口說的。我相信,因為當時的企業經營還沒全國化,影視作品全國化非常快,所以他成了首富。
還有什麼可以在空間中複製?
產品,實物產品。和虛擬物品不一樣,實物產品,每一次複製,都有成本。所以,實物產品更具有多樣性。
花半年時間開發一個產品,比如說一碗麵,一個味道,後面每賣出一碗,只有複製成本,沒有研發成本,開發成本純賺。
鑽研產品是普通人逆襲的最好方式。
產品就是發財之道,其他營銷什麼的,都是花哨的術,好產品自己就會營銷。
好產品能把你的工作複製一千份,一萬份,甚至一億份。
有人說,騰訊沒有戰略。那是因為他不懂,好產品就是永遠的戰略。
第三種複製方法:管理。
一個人理論上來說,只能管好7個人。為什麼有人卻可以管理幾萬人的公司呢?
因為他管理的人,再去管別人。也就是,他組建了一幫人,去管別人。
這樣一層層管下去,就把自己的工作和時間,複製了出去。
不管是一個大公司,還是一個帝國,都是這個道理。
5
好了,我們把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放在一起,就得到了一個坐標系。
有四個項限:
第一項限,有積累,可複製:誰都知道,這個象限最好,最牛。
第二項限,無積累,可複製:很多違法的事,就屬於這一類,比如,趙東的場外交易,早晚要出事。你想,那本來就是灰色地帶,在法律的邊緣,幹的時間長了,墨菲定律總會生效。
不是二代,就別相信那句話「賺大錢的,都寫在刑法中。」沒有baohushan,你就是炮灰。
還比如,fandu,複製不難,還很賺錢,但隨時會清零,甚至讓你丟了性命。
第三項限,無積累,不可複製:掃大街就是這樣的事。可能被機器替代,導致沒有未來,人的體力和時間有限,不可複製;
第四項限,可積累,不可複製;網紅就是這樣的生意。如果你是網紅還可以,但你想管理無數網紅,很難。你看,明星富得流油,華誼兄弟卻要破產。這個生意,網紅幾乎可以帶走所有價值。
真人明星對公司的價值,就不如卡通明星,不好管還職業生涯短。唐老鴨現在還在為迪士尼貢獻收入,難怪迪士尼超越了所有好萊塢的真人影視公司。
優先級一清二楚:
優先級一清二楚:第一項限(有積累,可複製)>第四項限(可積累,不可複製)>第二項限(無積累,可複製)>第三項限(無積累,不可複製)。
一定要做那些可積累,可複製的東西和事情。在時間中積累、複利,在空間中複製、擴張。
做到了,你就是富人,甚至是富豪。
我們普通人,成為富豪的可能性小,但經常用這個坐標系審視自己手中的事,你會更清楚,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拒絕那些不該做的事,摒棄那些無意義的社交。
你還能回答,那些表面上和你一個水平的人,為什麼等幾年,越來越好,你卻還在原地踏步。
用時間和空間的坐標審視自己,就不會變得短視、盲目、急功近利。
未來也清晰了,心中再也不慌了。
最後重複一遍,貧困是一種心理疾病,治療的方法是「在時間中複利(積累),在空間中複製(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