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我說中國也有十二星座你信嗎?
先別急著否定,且聽我細細道來。
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古人對於天文的認識,無論是七曜、二十八宿抑或是北鬥七星,都是古人先賢的智慧所在。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等份,叫做十二次。
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例如星紀有鬥牛二宿。但是有一個問題,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範圍大小不一,這就導致十二次各次的界限不能和宿於宿的分界劃分一致,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兩個次的。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紀 鬥牛女
2、玄枵 女虛危
3、諏訾(zou zi)危室壁奎
4、降婁 奎婁胃
5、大梁 胃昴畢
6、實沈 畢觜參井
7、鶉首 井鬼柳
8、鶉火 柳星張
9、鶉尾 張翼軫
10、壽星 軫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鬥
外國古代把黃道南北各八度以內的空間叫做黃道帶,認為這是日月和行星運行所經過的處所。他們也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等分,也叫做黃道十二宮,就是我們常說的十二星座。
二者對照起來大致如下:
那麼我國古代為什麼要創立著十二次呢?
其主要用途有兩種:
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化,例如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
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據此紀年。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十二宮的名稱大都和各自所屬的星宿有關。例如大火,這是次名,但是在古代同時又是所屬心宿的名稱。又比如鶉首、鶉火、鶉尾三次,其名為鶉,顯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關,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屬於這三次。
除了上述的十二次,古人對於星宿還有分野一說。
那麼何為分野呢?《史記·天宮書》記載:&34;可見古人是將星宿與地上的州域聯繫在一起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對應於地上的諸侯國,說某星是某國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這便是分野的概念。
例如:齊對應的是虛危二宿,楚對應的是翼軫二宿
古人之所以建立星宿的分野,主要是為了觀察代表吉兇的天象,並通過佔卜來確定吉兇。
最後我們應該了解到的是,古人對於天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但由於科學水平和歷史時期所限,這些認識往往和宗教迷信的佔星術有所關聯。
古人對於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或是異常的天象往往在敬天畏神的思想基礎上把天象的變化和人間的禍福聯繫在一起,而這也同樣使得皇權在某種程度上得以加強和鞏固,因為皇帝所代表的便是天。我們常說的&34;就被看做是上天對最高統治者的警告。再如彗星的出現,被認為是兵災的兇相。
總而言之,浩瀚宇宙之中還有許多沒有被人類發現的秘密,古人先賢對於神秘宇宙的認識和發現,是為了配合當時低下的社會生產力,尤其是農業,畢竟古代中國以農為本。而在這之中所蘊含的神權思想,使得皇帝權力也變得至高無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古代的社會發展很大程度上都受到皇權的影響,而或許也因為中央集權制的皇帝制度才使得我國古代文化璀璨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