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與其關心西方星座,不如花兩分鐘了解下中國星座與古代天文

2020-11-15 傳正國學

現在年輕人聊起星座可謂是滔滔不絕,星座已然成了現代人標籤之一。然而星座可不是西方專利,我國古代也有自己的星座專利,古人稱之為十二星次。你說巧不巧,都是劃分了十二星區,可能有人質疑,會不會涉嫌抄襲或者借鑑成分?這個傳正小二要嚴肅地告訴你,不存在這種可能,原因如下。

我國關於十二星次記載最早見於《左轉》《爾雅》等古籍,即春秋前,而西方的十二星座最早是古巴比倫提出的。按時間算,相差不多。而那個時候,東西方人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中國了解到西方世界,還是在東漢時期。因此東西方的天文學,相近而獨立,冥冥之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共同進步。十二星座大家聽多了,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的十二星次及一些基礎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吧。

古代天文研究:

上面提到的十二星座與十二星次提出時間相近,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大家都是人類,在遇到問題時的反應,都會有相似之處,這就如同被蚊子咬了之後大家都愛在包上掐個十字、以前的電視壞了愛拍兩下一個道理。而古代,東西方的文明起步初期,大家都處於摸索階段,人們受益於自然,對自然之力的探索是必竟之路。而日月星辰的變化,為古人區分時辰提供了很好思路。

白天:古人研究白天肉眼可見的唯一天體即太陽,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所以每天太陽升起的位置都不同。將固定物體的影子作為參照物,在對其運動軌跡做記錄後發現,太陽的位置循環一輪的時間,即為現在的一年。這一年的軌跡,古人稱之為「黃道」。

晚上:古人晚上夜生活不像現在這麼豐富。沒有霧霾與現代燈火照耀的古代夜晚,星空格外璀璨。也因此,古人晚上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夜觀天象。看看月影,數數星星,把星星一顆兩顆連成線。發揮想像力,給星星起名字,劃分區域並做好記錄。於是便有古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這裡的三代借用了孔子的理念,指夏商周。

十二星次:

古人通過觀察,將上面的黃道帶周圍發現夜空中散落著的星星按組按片劃分,自西向東劃分了十二部分。依次命名為「星紀玄枵(xiāo)、娵訾(zou1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可用來表示節氣四季等。還可以通過觀測十二星次來觀測木星,達到紀年的目的。說到這裡,你可能就要問了,木星怎麼就能紀年?年不是太陽說了算嗎?別急,接下來就大概說一下木星在古代天文的重要性。

歲星:

木星的亮度極高,僅此金星。衝日前後整夜可見,最為C位出道的木星,吸引著古代東西方無數天文愛好者追捧。我國古代稱為「太歲」或「歲星」,古巴比倫稱太陽神馬杜克(Marduk),古希臘稱為「宙斯」,可見世界各地古人,都將木星作為重點對象來研究。而現在為何我們叫他木星,這個涉及到五行,可參考之前寫的關於五行的文章。

而古人通過觀測十二星次與木星的距離變化,發現木星在一個星次小組上停留的時間大約為一年,它循環十二星次一周再回來,需要11-12年。因此可以通過觀測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稱之為「歲星紀年」。後來因為不夠精準被廢除(木星由於每年都跑得快一點,實際運轉周期為11.8622年)。

關於天文就先講到這裡,還有很多沒講,如二十八星宿依據土星劃分等等,其實古代天文學要深奧的,今天只講皮毛。

下面來說十二星次與十二星座對應關係。

星紀(農曆:12/7— 1/5)——摩羯宮(公曆:12/22—1/19)

玄枵(農曆:1/6 — 2/3)——水瓶宮(公曆:1/20—2/28)

娵訾(農曆:2/4 — 3/5)——雙魚宮(公曆:2/19—3/20)

降婁(農曆:3/6 — 4/4)——白羊宮(公曆:3/21—4/20)

大梁(農曆:4/5 — 5/5)——金牛宮(公曆:4/21—5/20)

實沈(農曆:5/6 — 6/5)——雙子宮(公曆:5/21—6/21)

鶉首(農曆:6/6 — 7/6)——巨蟹宮(公曆:6/22—7/22)

鶉火(農曆:7/7 — 8/7)——獅子宮(公曆:7/23—8/22)

鶉尾(農曆:8/8 — 9/7)——處女宮(公曆:8/23—9/22)

壽星(農曆:9/8 —10/7)——天枰宮(公曆:9/23—10/22)

大火(農曆:10/8—11/8)——天蠍宮(公曆:10/23—11/21)

析木(農曆:11/9—12/6)——射手宮(公曆:11/22—12/21)

最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劃分與命名初期,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計算時間日期,而現在依據這些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走勢,其原因可能因為古人認為,每個人出生那刻的天地都有所不同,天地人不同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某個人的成長。

我們或許參不透命運之道,但我們可以多了解下古代的科學文化,對民族文化產生自信,作為唯一有所傳承的四大文明古國,我們對中華文明與歷史有足夠的底氣去自豪。千萬不可以讓千年文明,在我們這一代銷聲匿跡了。

相關焦點

  • 你們只知道西方的12星座,卻不知中國也有星座——古代星官體系
    中國的星座起源與西方不同,我們的祖先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導下,把天上的繁星與人世百態緊密連結,從皇帝到文武百官、市井百姓,從皇家的宮殿到民間的庭院、經商的貨車…統統都被搬到了天上,形成了一個個「星官」(在中國,星官即為星座)。不僅如此,「星官」的變化還被看作時局變遷以及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啟示。正因如此,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十分重視天象觀測,他們想要透過天象來獲知上天的旨意,預測世間的吉兇。
  • 古代黃金天文儀器,3000珍珠組成300星座,專家:中西合璧的精髓
    它既是一件華美的宮廷裝飾品,又是一件古代精密豪華的科學儀器,在文化方面,更是「中西合璧的精髓」。天球儀是表述天球的各種坐標、天體的視運動以及求解一些實用天文問題的天文儀器。我國古代自東漢張衡創製的渾天儀以來,元、明、清代都有製作天文儀的記載。
  • 磚家解讀: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古人的宇宙天文認知
    這種相對封閉的大陸內聚形地理環境,不僅有效地限制了中國與其他古文明地域的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局限了中國古人的地理視野,無從全面了解世界地理狀況和真正認識地球形體,遂產生了「中國居天下之中」、「四海之內」、「大九州」的世界圖示觀念。正由於這個地理環境的特點,局限了中國古人的地理視野,致使中國的天文,從來就沒有過現代天文之「天文」的涵義。也就是古代中國的天文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 中國星官與西方星座
    說起星座,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自己所屬的星座了,而且可能大家對自己所屬的星座也頗有研究,而提到中國的星官,可能大多數人也不知道是什麼,最多也就知道北鬥七星指引方向啥的。現代人普遍認為西方星座起源於古巴比倫,繁榮於古希臘,完善於古羅馬。
  • 乾貨教程:如何查詢自己的星盤?
    我在做星座運勢解析的時候,很多朋友會問我這麼一個問題——「星盤是什麼?」星盤(英:Astrolabe)是古代天文學家、佔星師和航海家用來進行天文測量的一項重要的天文儀器。用途非常廣泛,包括定位和預測太陽、月亮、金星、火星相關天體在宇宙中的位置,確定本地時間和經緯度,三角測距等。
  • 蛇夫座黃金聖鬥士降級白銀——古代天文和星宿文化
    聖鬥士大家都不會陌生,從動畫片到漫畫,一直陪伴著80,90甚至00後的成長,對於其中人物的設定,性格和各自絕招,都是性格鮮明,裡面其實蘊含有很多天文知識和古希臘傳說,至今依然有許多忠實的讀者,其中星座的美好故事也穿插在故事情節法當中,讓整個的故事情節表現得非常飽滿,不得不說原作者車田正美對於天文知識
  • 古代天文掃盲:二十八星宿到底是啥?
    足證明中國文化還是同以月亮為代表的陰性文明更能親和。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三分鐘了解你們愛情合盤(二)-佔星乾貨分享
    關注頭條號​[心]每天優先了解星運資訊、和神秘乾貨鴨《三分鐘了解你們的愛情合盤》中我們提到關係合盤圖中有三個關鍵的行星:月亮、金星、火星、接下來,我們繼續分享[心]在了解我們的關係合盤還需要看哪些關鍵,如果上期乾貨沒有看到的寶寶可以關注我們的頭條號哦[靈光一閃]
  • 【語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三):天文曆法、古代地理
    原標題:【語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三):天文曆法、古代地理 五 天文曆法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
  • 馬伯庸:十二星座在中國流傳,對中國的宗教、習俗、天文影響很大
    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中國古代中的外來元素。說實話,我不是太會起名字,我感覺這個內容應該會比這個名字好。這個講的內容是雖然中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發展還是會受外來的影響,會有很多的交流,一些外來的文明,會有很多文明的碎片滲入到中國文化中來,時間一長,我們會覺得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這個話題很大,所以我們今天挑了一個方面過來講,挑了一個大家比較有興趣的話題過來講。
  • 【活動公告】中國傳統星座簡介 講座
    山西省物理學天文工作委員會山西省科學技術館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完美的結合,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在「立冬」來臨之際,11月4日(周六)上午9:30,我們特邀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古天文研究專家齊銳博士給大家做一場濃鬱中國特色的《中國古代天文系列講座——中國傳統星座簡介》的報告。
  • 古代中國的星象和星座
    古代中國周、秦朝就已經有觀察星象的機構欽天監,主要是觀察天象、推算節氣、制定曆法、為朝廷服務。中國是農業大國,對節氣的推算非常重要。欽天監唐時又名司天監,主管的名稱從太史令改為司天監正,且一般由一家傳承,比如袁家,是陰陽學派創立者鄒衍的後代,唐時袁天罡就很出名。
  • 天才總是孤獨的,即使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星座也難逃寂寞的命運
    生活中總有一些星座,在人群中閃閃發光,不能走到哪裡都是大家的焦點,所有人都喜歡跟聰明的人在一起,同時也羨慕他們,其實很多小夥伴不知道,他們的內心是孤獨的,外表看似光鮮亮麗,到底有多少人了解他們的內心呢?
  • 玄枵、娵訾、降婁、鶉首……中國版12星座了解一下
    「光明日報」微信公號10月19日消息,說起星座,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那難道生日過陰曆就沒有星座可循了嗎?當然不是!雖然陰曆就像月亮一樣,陰晴圓缺,變化多端,但古人的智慧不可估量,他們探索日月更替中的奧秘,創造出了中國自己的星座體系!與古希臘一樣,我們的星座也是將黃道劃為12個等分而得來的。只不過中國古代並沒有「星座」這一說法,而是把它稱作「12星次」。
  • 雙子座的你,了解天文意義上的雙子座嗎?
    天文上的雙子座是什麼樣的呢?提起雙子座,想必很多人都會想到關於雙子座人的性格是怎麼樣的。不過本文將不會為您回答這些相關的問題,本文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雙子座究竟在天文上是什麼樣的?首先您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本文的雙子座內容可能並非您想像中的那麼有趣,或許是非常枯燥的。雙子座是黃道十二宮的星座之一,也就是說是黃道帶星座之一。
  • 中國古代天文之十二辰與十二次
    2020-05-23 14:26:03 來源: 想住資訊 舉報   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
  • 兩幅罕見的古代星象圖現身成都(圖)
    新華網成都5月13日電 (記者苑堅) 成都市收藏家協會理事彭雄日前向記者展示了他珍藏的兩幅古代星象圖,這兩幅星象圖是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的產物。  彭雄收藏的這兩幅清嘉慶年間雙色套印《黃道中西合圖》,是兩幅古星象圖,分南北兩極,羅列有中國傳統的二十八宿,即古人最初為了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圖和文字中有阿拉伯數字、羅馬字母與中文對照。落款為「嘉慶丁卯徐朝俊識」,即公元1807年,距今有近200年歷史。
  • 女碩士生藉助多媒體等技術「勾畫」古代星座(圖)
    昨日獲悉,在日前結束的科技部大學生科技資源共享與服務創新實踐競賽中,華中師範大學學生憑藉「漫步中國古星空之紫微垣」摘得一等獎。該作品藉助虛擬天文望遠鏡、多媒體等技術手段,展現了千年以前中國古人眼中的星空。   獲獎者、華中師大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與國家天文臺聯合培養的研三學生萬望輝昨日介紹說:「目前,對我們頭頂上星空的描繪,主要是西方星座,比如我們熟悉的十二星座等。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之七政:日月五星,謂之七政
    說起天文知識,在我們的印象中幾乎就與西方的知識劃上等號。但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也有著豐富的天文曆法知識,這篇文章將與大家講解中國古代天文知識中太陽系最著名的七顆行星。《幼學瓊林》有言:「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古人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稱之為七政,又稱為「七曜」,將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五緯」。
  • 二十八宿,中國星空的顏值與內涵,去西瓜視頻了解二十八宿的由來
    十二星座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可是二十八宿卻了解得不多吧。十二星座源於西方佔星學,黃道十二星座是宇宙的代名詞,一個人出生的時候,對應星座落入黃道的位置上,說明了一個人的先天性格和天賦。這就是十二星座的定義,聽起來是不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