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聊起星座可謂是滔滔不絕,星座已然成了現代人標籤之一。然而星座可不是西方專利,我國古代也有自己的星座專利,古人稱之為十二星次。你說巧不巧,都是劃分了十二星區,可能有人質疑,會不會涉嫌抄襲或者借鑑成分?這個傳正小二要嚴肅地告訴你,不存在這種可能,原因如下。
我國關於十二星次記載最早見於《左轉》《爾雅》等古籍,即春秋前,而西方的十二星座最早是古巴比倫提出的。按時間算,相差不多。而那個時候,東西方人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中國了解到西方世界,還是在東漢時期。因此東西方的天文學,相近而獨立,冥冥之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共同進步。十二星座大家聽多了,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的十二星次及一些基礎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吧。
古代天文研究:
上面提到的十二星座與十二星次提出時間相近,其實也不難理解,因為大家都是人類,在遇到問題時的反應,都會有相似之處,這就如同被蚊子咬了之後大家都愛在包上掐個十字、以前的電視壞了愛拍兩下一個道理。而古代,東西方的文明起步初期,大家都處於摸索階段,人們受益於自然,對自然之力的探索是必竟之路。而日月星辰的變化,為古人區分時辰提供了很好思路。
白天:古人研究白天肉眼可見的唯一天體即太陽,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所以每天太陽升起的位置都不同。將固定物體的影子作為參照物,在對其運動軌跡做記錄後發現,太陽的位置循環一輪的時間,即為現在的一年。這一年的軌跡,古人稱之為「黃道」。
晚上:古人晚上夜生活不像現在這麼豐富。沒有霧霾與現代燈火照耀的古代夜晚,星空格外璀璨。也因此,古人晚上最愛做的事情就是夜觀天象。看看月影,數數星星,把星星一顆兩顆連成線。發揮想像力,給星星起名字,劃分區域並做好記錄。於是便有古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這裡的三代借用了孔子的理念,指夏商周。
十二星次:
古人通過觀察,將上面的黃道帶周圍發現夜空中散落著的星星按組按片劃分,自西向東劃分了十二部分。依次命名為「星紀、玄枵(xiāo)、娵訾(zou1zī)、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可用來表示節氣四季等。還可以通過觀測十二星次來觀測木星,達到紀年的目的。說到這裡,你可能就要問了,木星怎麼就能紀年?年不是太陽說了算嗎?別急,接下來就大概說一下木星在古代天文的重要性。
歲星:
木星的亮度極高,僅此金星。衝日前後整夜可見,最為C位出道的木星,吸引著古代東西方無數天文愛好者追捧。我國古代稱為「太歲」或「歲星」,古巴比倫稱太陽神馬杜克(Marduk),古希臘稱為「宙斯」,可見世界各地古人,都將木星作為重點對象來研究。而現在為何我們叫他木星,這個涉及到五行,可參考之前寫的關於五行的文章。
而古人通過觀測十二星次與木星的距離變化,發現木星在一個星次小組上停留的時間大約為一年,它循環十二星次一周再回來,需要11-12年。因此可以通過觀測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稱之為「歲星紀年」。後來因為不夠精準被廢除(木星由於每年都跑得快一點,實際運轉周期為11.8622年)。
關於天文就先講到這裡,還有很多沒講,如二十八星宿依據土星劃分等等,其實古代天文學要深奧的,今天只講皮毛。
下面來說十二星次與十二星座對應關係。
星紀(農曆:12/7— 1/5)——摩羯宮(公曆:12/22—1/19)
玄枵(農曆:1/6 — 2/3)——水瓶宮(公曆:1/20—2/28)
娵訾(農曆:2/4 — 3/5)——雙魚宮(公曆:2/19—3/20)
降婁(農曆:3/6 — 4/4)——白羊宮(公曆:3/21—4/20)
大梁(農曆:4/5 — 5/5)——金牛宮(公曆:4/21—5/20)
實沈(農曆:5/6 — 6/5)——雙子宮(公曆:5/21—6/21)
鶉首(農曆:6/6 — 7/6)——巨蟹宮(公曆:6/22—7/22)
鶉火(農曆:7/7 — 8/7)——獅子宮(公曆:7/23—8/22)
鶉尾(農曆:8/8 — 9/7)——處女宮(公曆:8/23—9/22)
壽星(農曆:9/8 —10/7)——天枰宮(公曆:9/23—10/22)
大火(農曆:10/8—11/8)——天蠍宮(公曆:10/23—11/21)
析木(農曆:11/9—12/6)——射手宮(公曆:11/22—12/21)
最後: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劃分與命名初期,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計算時間日期,而現在依據這些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走勢,其原因可能因為古人認為,每個人出生那刻的天地都有所不同,天地人不同的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某個人的成長。
我們或許參不透命運之道,但我們可以多了解下古代的科學文化,對民族文化產生自信,作為唯一有所傳承的四大文明古國,我們對中華文明與歷史有足夠的底氣去自豪。千萬不可以讓千年文明,在我們這一代銷聲匿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