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之十二辰與十二次

2021-01-14 網易

2020-05-23 14:26:03 來源: 想住資訊

舉報

  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當星宿南中天的時候,這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對應。十二辰的一種應用就是歲星紀年。關於十二辰的最初含義,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中國古代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左傳》、《國語》等書中就已有這些名稱的記載它們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恆星周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它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或更早但《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佔星家)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此十二次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未周初。

  

  西方古代把黃道南北各八度以內的空間叫做黃道帶。他們按照從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十二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也就是所謂的十二星座。不過西方以人文為主,所以發展出耐人尋味的浪漫故事,而東方則與自然相結合,發展出與動物有密切關係的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次,十二時辰和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對應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古代天文掃盲:二十八星宿到底是啥?
    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識也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堯舜治世,是我國古史中的黃金時代。
  • 天文星象在古代象徵著什麼,對人類又有什麼幫助?
    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們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荓(ping)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詞歌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天上的星星會說話,中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哦~快來對照一下吧
    要是我說中國也有十二星座你信嗎?先別急著否定,且聽我細細道來。上一篇文章我們討論了古人對於天文的認識,無論是七曜、二十八宿抑或是北鬥七星,都是古人先賢的智慧所在。>十二次。但是有一個問題,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範圍大小不一,這就導致十二次各次的界限不能和宿於宿的分界劃分一致,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兩個次的。
  • 「上天變異,州國受殃」的古代佔星術
    例如中國古代《左傳》中記載的周武王伐紂滅殷的天象預兆。後來,佔星術的內容逐漸擴展,包括佔卜個人命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瑣事。   中國是以二十八宿或十二次和分野為主要依據,觀察天空中所發生的天象及其所在的區域,以佔卜該區域所對應的地面上的州、國將發生的事件;佔卜帝王及其家族的命運。以天空中出現的星象變化來佔卜各個地方人世間的吉、兇、禍、福。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之七政:日月五星,謂之七政
    說起天文知識,在我們的印象中幾乎就與西方的知識劃上等號。但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也有著豐富的天文曆法知識,這篇文章將與大家講解中國古代天文知識中太陽系最著名的七顆行星。《幼學瓊林》有言:「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古人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稱之為七政,又稱為「七曜」,將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五緯」。
  • 3分鐘看懂古代曆法,學習古傳法術奇門遁甲,必須要懂古人的曆法
    傳承要從根源講起,要從天幹和十二地支開始講起。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身為中國人,認識天幹和地支的,並且知道幹支是什麼的人,稱為明白;如果不知 道天幹和地支的用途,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被稱為不明白。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就像整理者為其擬加的「四時」這一書名業已顯現出來的那樣,這篇戰國竹書,主要講述的是古代「四時」的內容。那麼,什麼是「四時」呢?——所謂「四時」是中國古代天文曆法體系當中的一個基本概念,也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核心內容。這篇戰國竹書《四時》講述的就是這項內容,而且記述得還非常系統,非常具體。
  •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時辰計時法到底是啥?古人的記時方式不一般
    其實,我們在不少古裝劇中都聽過這個計時法,什麼午時三刻、子時、丑時、打更等等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十二時辰計時法究竟是如何計時的,和我們現在的二十四小時計時法又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著名學者王力先生,在他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第四版)中就詳細介紹了這一計時法
  • 幹支紀年法之前古代曾利用木星運行規律進行歲星紀年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人們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還不清楚,但在春秋、戰國之交很盛行。
  • 與其關心西方星座,不如花兩分鐘了解下中國星座與古代天文
    而那個時候,東西方人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中國了解到西方世界,還是在東漢時期。因此東西方的天文學,相近而獨立,冥冥之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共同進步。十二星座大家聽多了,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的十二星次及一些基礎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吧。
  • 【語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三):天文曆法、古代地理
    原標題:【語文】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大全(三):天文曆法、古代地理 五 天文曆法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曆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
  • 日曆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工具,你知道古代曆法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嗎
    無論哪一種曆法,都有一個協調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關係問題。在原則上,歷月應力求等於朔望月,歷年應力求等於回歸年。但由於朔望月和回歸年都不是整日數,所以,歷月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歷年須有平年和閏年之別。通過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閏年的適當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歷月等於朔望月,或平均歷年等於回歸年。而大小月之間的安排,以及平閏年之間的協調才是真正體現了古人一種莫大的智慧。
  • 南宋黃裳《天文圖》
    黃裳《天文圖》最早的二十八宿天文圖 黃裳所繪的《天文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張具有二十八宿名稱的天文圖,在天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蘇州碑刻博物館所藏的天文圖碑,總高約2.45米,寬約1.17米,分兩部分:上部為一圓形全天星圖,比較詳細地描繪了天體形態,重點繪出了內規、外規、黃道、赤道、銀河等內容;下部為《天文圖說》,正確解釋了地體、北極、南極、赤道、日、月、黃道、白道及現象。
  • 古代天文學基礎概念,學會它,不用再擔心看不懂古書
    這就涉及到一些基礎的古代天文學概念。古人的天文知識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也。我們閱讀古詩文時首先會在腦海裡勾勒出形象。
  • 磚家解讀: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古人的宇宙天文認知
    《天學真原》獨特的古代中國在《天學真原》第一章「緒論」中,第一句就說:「『天文』一詞,今人常視為「天文學」的同義語,以之對譯西文astronomy一詞,即現代意義上的天文學。但在古代,『天文』並無此義。」古籍中較早出現「天文」一詞者為《易經》。並根據《易經》明確古代中國之所謂「天文」,「既用以指天象,又引伸出第二義,用以指仰觀天象以佔知人事吉兇之學問。
  • 清明節:中國古代的諸多「鬼節」,其實是一個完整的系統!
    一般認為,清明節是由古代三個日期相近的節日——上巳、寒食和清明融合演變而來的;而「七月半」鬼節則與道教的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有關。事實上,從理論上說,清明、中元兩個鬼節,乃源於中國古代陰陽五行思想(五行指金、水、木、火、土)。
  • 細說命理學中「十二支骨象」之辰土
    細說命理學中「十二支骨象」之辰土(龍易居士)所謂「骨」者,體也!其本意也,精髓也!「十幹骨象」和「十二支骨象」是我國古代先賢們總結出來的關於十天幹與十二地支的精闢性概論,凡是從事我國命理學研究的人士都知道「十幹骨象」與「十二支骨象」這些概念,但是,這些先輩們僅僅為我們留下了意境優美的七言詩句卻未曾作出過多的解析而稍顯遺憾。今天,我們本著緬懷先賢、弘揚傳統學術的觀點,和龍易先生一道來共同重溫和解讀這些古人們的智慧結晶與曠世精華,誠惶誠恐,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