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大抵是沿天赤道從東向西將周天等分為十二個部分,用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名稱來表示,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與二十八宿星座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當星宿南中天的時候,這時十二辰與地平方位中的十二支也正好—-對應。十二辰的一種應用就是歲星紀年。關於十二辰的最初含義,眾說紛紜,至今尚無定論。
中國古代為了觀測日、月、五星的位置和運動把黃赤道帶自西向東劃分為十二個部分稱為十二次。十二次的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春秋戰國時代的《左傳》、《國語》等書中就已有這些名稱的記載它們被用來記述歲星(木星)的位置。古代把木星的恆星周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它的時代大約在春秋時期或更早但《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佔星家)的話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據此十二次的創立時代也有可能推至殷未周初。
西方古代把黃道南北各八度以內的空間叫做黃道帶。他們按照從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十二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也就是所謂的十二星座。不過西方以人文為主,所以發展出耐人尋味的浪漫故事,而東方則與自然相結合,發展出與動物有密切關係的十二生肖文化。
十二次,十二時辰和二十八宿,黃道十二宮對應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