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文掃盲:二十八星宿到底是啥?

2020-11-27 每日甘肅網

來源:騰訊讀書  作者:  2008-01-15 17:18  編輯:樊醒民

  在上古時代,人們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認為整個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獻裡,天和帝常常成為同義詞。古人又認為各種自然現象都有它的主持者,於是把它們人格化了,並賦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風師謂之飛廉,雨師謂之翳(屏翳),雲師謂之豐隆,日御謂之羲和,月御謂之望舒[1],等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

  戴望舒、方望舒、丁望舒……取"望舒"為名者多至不可數,而卻少見有以"羲和"為尊諱的。足證明中國文化還是同以月亮為代表的陰性文明更能親和。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根據現有可信的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國語》、《爾雅》等書有許多關於星宿的敘述和豐富的天象記錄,《史記》有《天官書》,《漢書》有《天文志》。我們可以說遠在漢代我國的天文知識就已經相當豐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識也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2]。

  夏、商、周三代以上是堯舜治世,是我國古史中的黃金時代。但那時沒有鐘錶和月曆,要知道時間、季節、方位,都得仰看日月星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作息時間表畫在天上。所以"人人皆知天文"。現在說天文,一講就是"大爆炸",就是"黑洞",早已脫離古時有詩意的廣寒宮和神話般的牛郎織女了。這樣的天文,要"人人皆知",誠斯難矣。

  我們現在學習古代漢語當然不是系統學習我國古代的天文學,但是了解古書中一些常見的天文基本概念,對於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無疑是有幫助的。現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別加以敘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它們又合起來稱為五緯。

  中國古代有七曜日,在西方與之對應的就是Sunday,Monday,Tuesday……乃至Saturday的七天。七曜之說影響頗廣,直到現在,日、韓等國的日曆上,還在使用日、月、金、木、水、火、土來表示一周的七天。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為它光色銀白,亮度特強。《詩經》"子興視夜,明星有爛"[3],"昏以為期,明星煌煌"[4],都是指金星說的。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說"東有啟明,西有長庚"[5]。木星古名歲星,徑稱為歲。古人認為歲星十二年繞天一周,每年行經一個特定的星空區域,並據以紀年[6]。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熒惑,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談到天象時所說的水並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定星(營室)[7],《左傳·莊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個例子。所說的火也並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恆星中的大火[8],《詩經》"七月流火",就是一個例子。

  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這是因為古人覺得恆星相互間的位置恆久不變,可以利用它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坐標"[9],稱為二十八宿:

  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東方蒼龍、北方玄武(龜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繫起來想像成的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東、北、西、南的順序至關重要。《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

  (世尊:)妙生,於汝意云何,東方虛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爾,世尊。

  (世尊:)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十方虛空,可知量不?

  妙生言:不爾,世尊。

  在這裡,順序變成了印度的東、南、西、北,而不是中國的東、北、西、南。是不是因為一居亞歐大陸之北而一處其南?以東方蒼龍為例,從角宿到箕宿看成為一條龍,角像龍角,氐房像龍身,尾宿即龍尾。再以南方朱雀為例,從井宿到軫宿看成為一隻鳥,柳為鳥嘴,星為鳥頸,張為嗉,翼為羽翮。這和外國古代把某些星座想像成為某些動物的形象(如大熊、獅子、天蠍等)很相類似。

  上文說過,古人以恆星為背景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恆星。了解到這一點,那麼古書上所說的"月離於畢"、"熒惑守心"、"太白食昴"這一類關於天象的話就不難懂了[10]。"月離於畢"意思是月亮附麗於畢宿(離,麗也);"熒惑守心"是說火星居於心宿;"太白食昴"是說金星遮蔽住昴宿。如此而已。蘇軾在《前赤壁賦》裡寫道:"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也是用的二十八宿坐標法。

  二十八宿不僅是觀測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標,其中有些星宿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對象。例如在上古時代,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11],等等。

  古人對於二十八宿是很熟悉的,有些星宿由於星象特殊,引人注目,成了古典詩歌描述的對象。《詩經》"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12],這是指箕宿和鬥宿說的。箕鬥二宿同出現於南方天空時,箕宿在南,鬥宿在北。箕宿四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簸箕形,鬥宿六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詩經》"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則是指參宿而言[13],因為參宿有耀目的三星連成一線。至於樂府詩裡所說的"青龍對道隅"[14],道指黃道,青龍則指整個蒼龍七宿了。有的星宿,伴隨著動人的神話故事,成為後世作家沿用的典故。膾炙人口的牛郎織女故事不必敘述[15],二十八宿中的參心二宿的傳說也是常被後人當作典故引用的。《左傳·昭公元年》說: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chén),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主祀大火),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即心宿);遷實沈於大夏(晉陽),主參(主祀參星),唐人是因,……故參為晉星(即參宿)。

  因此後世把兄弟不和睦比喻為參辰或參商。又因為參宿居於西方,心宿居於東方,出沒兩不相見,所以後世把親朋久別不能重逢也比喻為參辰或參商。杜甫《贈衛八處士》所說的"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這個意思。

  隨著天文知識的發展,出現了星空分區的觀念。古人以上述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等二十八個星宿為主體,把黃道赤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二十八個不等份。在這個意義上說,二十八宿就意味著二十八個不等份的星空區域了。

  古代對星空的分區,除二十八宿外,還有所謂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黃河流域常見的北天上空,以北極星為標準,集合周圍其他各星,合為一區,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張翼軫以北的星區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鬥以北的星區是天市垣,這裡不一一細說。

  現在說一說北鬥。北鬥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為古代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組成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組成為鬥柄,古曰杓。北鬥七星屬於大熊座。

  "北鬥"是中國的說法,"大熊"是西方的名稱。面對同一個天空,可以產生不同的看法。正如面對同一個人體,西方人只能解剖出heart(心)、liver(肝)、spleen(脾)、lung(肺)、kidney(腎),而我國先民卻從中看到了金(肺)、木(肝)、水(腎)、火(心)、土(脾)的五行生剋。

  古人很重視北鬥,因為可以利用它來辨方向,定季節。把天璇、天樞連成直線並延長約五倍的距離,就可以找到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北鬥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於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鬥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鬥柄指東,天下皆春;鬥柄指南,天下皆夏;鬥柄指西,天下皆秋;鬥柄指北,天下皆冬。

  現在說到十二次。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叫做十二次。每次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為標誌,例如星紀有鬥牛兩宿,玄枵有女虛危三宿,餘皆仿此。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廣狹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訖界限不能和宿與宿的分界一致,換句話說,有些宿是跨屬於相鄰的兩個次的。下表就說明了這種情況[16]:外國古代把黃道南北各八度以內的空間叫做黃道帶,認為這是日月和行星運行所經過的處所。他們也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把黃道帶分為白羊、金牛等十二個等份,叫做黃道十二宮。其用意和我國古代的十二次相同,但起訖界限稍有差異,對照起來,大致如下表所示:我國古代創立的十二次主要有兩種用途:第一,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換,例如說太陽在星紀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等等。第二,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據以紀年,例如說某年"歲在星紀",次年"歲在玄枵",等等。這兩點,後面談到曆法時還要討論。

  有一件事值得提一提,上述十二次的名稱大都和各自所屬的星宿有關。例如大火,這裡是次名,但在古代同時又是所屬心宿的名稱。又如鶉首、鶉火、鶉尾,其所以名鶉,顯然和南方朱雀的星象有關,南方朱雀七宿正分屬於這三次。《左傳·僖公五年》"鶉火中",孔疏說"鶉火之次正中於南方",又說"鶉火星者謂柳星張也",可以為證。

  十二次是與十二節氣對應的,以十二節氣為各次的起點,以十二中氣為各次的中點。明末以後開始用十二次名稱來翻譯黃道十二宮,但把各宮的起點改為與十二中氣相對應,並按黃道經度等分各宮,如星紀宮的起點對應冬至點,等等。(本文摘自《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馬漢麟 新世界出版社)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相關焦點

  • 二十八星宿到底是啥?
    這些帶有神話色彩的名字,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詩歌辭賦中的辭藻,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生活的國家之一,農業生產要求有準確的農事季節,所以古人觀測天象非常精勤,這就促進了古代天文知識的發展。
  •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是什麼?
    二十八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分東南西北四方各七宿,叫二十八宿。東方蒼龍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是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張、翼、軫。在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類似中國二十八宿的說法。
  • 古代二十八星宿,諸葛亮都靠它庇佑,你的守護星宿又是誰呢?
    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它的用處極其的廣泛,俗語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中天文大部分指的也就是二十八星宿。我們都知道古代的謀士都會掐指算天。其實他們就是根據二十八星宿的對應位置,觀看天相。從而得知最近要發生的事。
  • 古代觀星的奇蹟,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說之一,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依據其環繞在天體中,周而復始的運轉不停,沿著黃道和赤道之間
  • 【道教常識】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是古代漢族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
  • 為您極簡說,二十八星宿到底是什麼?
    古書上提到二十八宿好像很神秘,其實這種東西對於中國古代讀書人來說,不過是基本常識。或許是近代以來的新文化運動過於崇奉西方的學問,以至於我們很多人對西方的十二星座了如指掌,卻對二十八宿一無所知。一句極簡的話:二十八星宿實際上相當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星座。它們也基本處在黃道上,與西方所說的十二星座比較類似,但其中的內涵或許大有差異。稍微研究一下,你會發現中華古人的想像力與智慧其實比西方人更廣、更深。二十八星宿,分為四七二十八個。
  • 西遊記、封神演義、水滸傳中的二十八星宿
    對中國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卻一無所知。二十八星宿是古代中國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泛應用於古代天文、宗教、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二十八星宿也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的文學名著中。《西遊記》中二十八星宿其實出場很多次,但是幾乎都是打醬油一樣的存在。《西遊記》第六回惠岸(木叉)奉觀音之命,來幫李天王出頭,「早有虛日鼠、昴日雞、星日馬、房日兔,將言傳到中軍帳下」。
  • 紫禁揭密27:《甘石星經》與二十八星宿全圖
    古人據此劃分出四象、二十八星宿。就是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 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從何而來?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的祖先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制定出了中國的星座屬相,那就是「二十八星宿」。外國使用的「十二星座」是關於行星運動變化軌跡的記錄,被定義為「黃道十二宮」,我國則叫「二十八星宿」。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生產的需要,很早就用觀察天象的方法決定季節和農時,太陽和月亮就成為重要的觀察對象。
  • 你知道神秘的二十八星宿嗎?
    說起古人,他們的智慧可以說遠遠的超過我們,比如天文方面的二十八星宿。古人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國古人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 二十八星宿釋義
    觀星,不得不了解中國古代的星宿文化以及西方的十二星座。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xiù),又稱二十八舍,是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西方的十二星座,則是年輕人津津樂道的話題,不管應驗與否,星座文化無疑是一種娛樂。另外,中國自古就有「星分四野」之說,還有「天上一顆星、地下一個丁」之說,二十八宿還對應著身體的各個器官。
  • 二十八星宿的來歷是什麼?說說東方青龍的七個星宿
    三垣四象,是我國古代天文對主要研究的北半球星象額劃分,處於北天極。四象分布在三垣四周。四象也稱「四靈」,分別是: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張衡《靈憲》:「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卷首於後」。每個方位包含7個大星官,合在一起就是熟悉的「二十八星宿」。
  • 二十八星宿竟起源於印度?專家:星宿起源於此國
    我國古代人們為了觀測天象以及日、月,星辰的運行。便選了二十八個星群作為觀測的標誌,分別取了一個名字,這就是二十八星宿的來源,二十八星宿被分為四組,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青龍,朱雀,白虎,玄武。二十八星宿之說被廣泛的應用於中國古代天文、宗教,文學,以及佔卜等,在不同的領域具有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也可以這麼說,二十八宿之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在這一古老的天象體系究竟是在什麼時代、在何處誕生的?二十八裡宿之說究竟是由誰創造的呢?
  • 二十八星宿你知道多少?
    兩大陣營的星宿使者每個人都代表了二十八星宿的一個星宿。那麼大家到底對二十八星宿了解多少呢?《山海經之赤影傳說》海報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與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
  • 二十八星宿之參商:古人是如何看待星宿的?理清角色與命運的迷思
    人類從古至今一直都有仰望星空的習慣天文曆法,在古代歷來都是指導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繁榮不僅依靠地大物博的地理優勢。天文在農業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同樣不可小覷,春華秋實,夏醞冬藏。後代出土陶上刻畫的月亮和太陽,喻示著新石器時代中國人對天文認知的雛形;戰國時期楚國隱士鶡冠子在其著作《冠子 環流篇》中載:「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到這時人們對天文在各個領域的應用都已經達到了相對成熟的階段。東有十二次二十八星宿之分,西有日心說和星座之說。
  • 中西方的「星座」和「二十八星宿」,到底哪個更勝一籌?
    古時人民為了方便於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道、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作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由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組成,即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像為一種動物,即「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用蒼龍、朱雀、白虎、玄武來鎮壓管制各宮的獸物。
  • 中國版的"星座"——"二十八星宿",到底哪個更勝一籌?
    古時人民為了方便於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道、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作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由東方蒼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組成,即東、南、西、北四宮,每宮七宿,分別將各宮所屬七宿連綴想像為一種動物,即「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用蒼龍、朱雀、白虎、玄武來鎮壓管制各宮的獸物。
  • 中國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
    趙珍 攝    交大漢墓「日月星辰」在這裡閃耀   你是否知道,迄今為止中國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天文圖在哪裡?它不在別處,就在西安交通大學附小發掘的西漢壁畫墓裡。如今西安交通大學內行色匆匆的學子們,竟沒有幾人知道這處不尋常的遺址,任憑它獨自在滄桑變幻的歲月中忍受著孤獨。
  • 中國二十八星宿傳奇
    二十八星宿得四獸之寶得天下,持有四獸之寶可稱王天下。託身於世間二十八人之身,這二十八人身上有二十八星宿字樣,能開啟天地靈氣之門,天地之門打開後四寶現身。黃道二十四節氣圖明末清初學者顧炎武曾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
  • 「辰宿列張」,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揭開古代觀星術的內幕!
    辰,星辰;宿,星宿,一個星宿就是天空中某幾個有關聯的星星組合起來的一個整體。列張,遍布整個天空。整個句子合起來就是,在夜晚,各種星宿遍布了整個天空。在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人們就對夜空中的星星進行了仔細的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