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有皇宮、帝王、政府以及皇城是不行的,宇宙十分廣闊無邊,還需要有大量行政區劃和臣民百姓。古人據此劃分出四象、二十八星宿。就是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最初是古人為比較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的運動而選擇的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記。「宿」的意思和黃道十二宮的「宮」類似,是星座表之意,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為二十八個天區的主體,這些天區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稱為名稱,和三垣的情況不同,作為天區,二十八宿主要是為了區劃星官的歸屬。
二十八星宿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是我國本土天文學創作。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具體如下:
二十八星宿:
東方青龍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鬥(dǒu)、牛、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婁(lóu)、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
每宿包含若干顆恆星。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曾廣泛應用於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學及星佔、星命、風水、擇吉等等術數中。不同的領域賦予了它不同的內涵,相關內容非常龐雜。史學界公認二十八宿最早用於天文,所以它在天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一直以來也是中外學者感興趣的話題。
二十八宿的體系目前文獻所知可以追溯到商周初期,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其中,商周時期的《甘石星經》做了詳細描述和記載。《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天文學專著之一,它的出現意味著我國古代天文觀測系統趨於完善。
《甘石星經》是一部天文學專著,甘經、石經各八卷,共十六卷,大致成書於戰國時期。《甘石星經》是兩書的合稱,作者為當時的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佔》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兩書合稱《甘石星經》。《甘石星經》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甘石星經》記錄了我國最早的恆星變化位置圖表,石氏部分包括二十八星宿、中官與外官,甘氏部分系統觀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發現了五大行星的出沒規律,記載了八百顆恆星的名字,測定了一百二十顆恆星的方位。
《甘石星經》標誌著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高度,同時也影響到當時的政治、文化生活。公元前212年秦始皇造阿房宮和建造酈山陵墓,就採用了天文學的知識,兩座建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紫禁文化傳承者金戈先生認為,二十八星宿對應的不是二十八顆星星,而是除了三垣以外,全天所有可以觀測到的群星都歸這些大神來統管。至此,中國古代龐大的「宇宙帝國」系統正式構建完成。人們源於對宇宙星象的觀測,又加上美麗而神秘的想像,形成了完整的「天」概念。宇宙繁星之下,為「天下」;人間帝王執行天道,為「天子」;將天下對應二十八星宿劃分為「九州」!禹收天下之兵,鑄九鼎以鎮九州,「九鼎」成為天下正統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