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天空中可見的星分成二十八組,叫做二十八宿(「宿」,拼音:xiù,中古拼音:siuh),中國古代本土天文學說之一,又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代中國將黃道和天赤道附近的天區劃分為二十八個區域。
二十八星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它把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它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其起源至今尚不完全清楚。
古時人民為了方便於觀測日、月和五大行星〔金、木、水、火、土)的運轉,便將黃、赤道附近的星座選出二十八個做為標誌,合稱二十八星座、或二十八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這七個星宿組成一個龍的形象,春分時節在東部的天空,故稱東方青龍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這七個星宿形成一組龜蛇互纏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北部的天空,故稱北方玄武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這七星宿形成一個虎的形象,春分時節在西部的天空,故稱西方白虎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七個星宿又形成一個鳥的形象,春分時節在南部天空,故稱南方朱雀七宿。由以上七宿組成的四個動物的形象,合稱為四象、四維、四獸。古代人民用這四象和二十八星宿中每象每宿的出沒和到達中天的時刻來判定季節。古人面向南方看方向節氣,所以才有左東方青龍、右西方白虎、後北方玄武、前南方朱雀的說法。
觀測方法——古代觀測二十八宿出沒的方法常見的有四種:
第一是在黃昏日落後的夜幕初降之時,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昏見」;
第二是此時觀測南中天上的星宿,稱為「昏中」;
第三是在黎明前夜幕將落之時,觀測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星宿,稱為「晨見」或「朝覿」;
第四是在此時觀測南中天上的星宿,稱為「旦中」。
張衡《靈憲》:「蒼龍連蜷於左,白虎猛據於右,朱雀奮翼於前,靈龜圈首於後。」
黃道在這兩星間穿過,因此日月和行星常會在這兩顆星附近經過,古籍稱角二星為天關或天門。
《爾雅 釋鳥》上云:「亢,鳥嚨」,注稱:「亢即咽,俗作吭。」
《說文》:「氐,至也;從氏,下著-,-,地也。」。《爾雅釋天》:「天根,氐也。」注稱:「角,亢下繫於氐,若木之有根。」因此氐可理解為龍的前足。
《史記 天官書》:「房為府,天駟也。」府通腑。《爾雅 釋天》:「天駟,房也。」注稱:「龍為天馬,故房四星謂之天駟。」
心星,即著名的心宿二(天蠍alpha),古代稱之為火,大火,或商星。
《左傳》:「童謠雲『丙之晨,龍尾伏辰』」,注稱:「龍尾者,尾星也。日月之會曰辰,日在尾,故尾星伏不見。」
其形像簸箕。《詩 小雅》:「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指的便是它。
《說文》:「兩髀之間」,《廣雅》:「胯,奎也。」奎宿十六星,左右兩半正如兩髀的形狀。《步天歌》中則把奎宿描述成:「腰細頭尖似破鞋,一十六星繞鞋生。」
摟,《說文》:「曳聚也」,《集韻》:「曳也,通作婁」,《公羊》:「牛馬維婁」,注稱:「系馬曰維,系牛曰婁。」《史記 天官書》:「婁為聚眾。」古代的天文典籍中把婁宿視為主管牧養犧牲或興兵聚眾的地方。
《釋名》:「胃,圍也,圍受食物也。」《史記 天官書》:「胃為天倉。」
《史記天官書》:「昴曰髦頭」,髦,《說文》:「發也」。昴又稱為留,留有簇聚、團屬之意。
古人用昴宿來定四時,《尚書堯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是指如果日落時看到昴宿出現在中天,就可以知道冬至到了。
《儀禮》:「宗人執畢先入」,注稱:「畢狀如乂」。《詩 小雅》:「有捄天畢」,朱熹註:「天畢,畢星也,狀如掩兔之畢」。
《史記天官書》上說:「昴畢間為天街」,是指日月行星常經過這裡,目前水星正位於這兩個星宿之間。《詩經》稱:「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是指月亮經過畢宿時雨季來臨。
《西步天歌》:「參宿七星明燭宵,兩肩兩足三為腰」。參宿在夜空中的奪目程度由此可見一斑。從冬季到次年的初夏,參宿都是夜空中最醒目的一個星座。《唐風》:「三星,參也。」參是象形的寫法,象徵了腰帶三星。《左傳》上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
日尋幹戈,以相徵討。後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於大夏,主參。」辰即心宿,參宿一和心宿二的赤經相差約180度,同一地方的人們不能在同一時間看到它們,因此民間有「參商不相見」的說法。
《說文》:「鴟奮頭上角觜也「,注稱:「凡羽族之咮銳,故鳥咮曰觜。」觜宿三小星位於參宿兩肩上方,形狀可與角狀的鳥嘴相聯繫,故名。
註:主要參考書目是潘鼐著《中國恆星觀測史》等。在不同地方不同時間如何觀測這些星宿的細節我就不多寫了。
03
北宮玄武
與北鬥七星一樣,南鬥六星在天空中的形狀也很像鬥,故名,但南鬥的範圍和亮度較之北鬥則有所不及了。
女,古稱婺女或須女。一說牛宿和女宿的名字是從牛郎和織女二星轉移而來。1978年在湖北隨縣發掘出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有一個漆箱,其箱蓋上以篆文書有二十八宿的名稱,其中牛,女二宿寫作牽牛和婺女,可見這兩宿的名字由來已久,不一定是從牛郎和織女二星轉變而來的。
牛,女二宿均是不甚顯著的星宿。從織女向牛郎作一假想的連線,並延長約一倍的距離,便可找到牛宿。《禮記 月令》中云:「孟夏之月,旦婺女中。」就是指如果黎明時看到女宿在南方中天的位置,便曉得初夏來臨了。
《說文》:「丘謂之虛。」古代的城邑,往往是丘居的,在城邑毀滅後,丘就改稱為墟。虛位於北官的中央,《爾雅 釋天》:「玄枵,虛也。」注稱:「虛在正北,北方色黑,枵之言耗,耗亦虛意。」因此虛有大丘,故地及虛耗的意思。
虛宿在遠古時即已相當著名,成書於周代的《尚書堯典》中記載的四仲中星裡就有虛宿,「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彼時虛宿在秋分前後的傍晚出現在南方中天。從牛宿二向女宿一作假想的連線,並延長約一倍半,所碰到的一顆三等星便是虛宿一。
《史記索隱》中引《禮記》稱:「中屋履危,蓋升屋以避兵也。」《史記 天官書》:「危為蓋屋。」《晉書 天文志》:「危三星,主天府市架屋。」三星的形狀就有如一個尖屋頂。
古有營室,東壁之稱。營室原為四星,成四方形,有東壁,西壁各兩星,正如宮室之象。《周官梓人》:「龜蛇四遊,以象營室也。」其後東壁從營室中分出,成為了室,壁兩宿。曾侯乙墓漆箱蓋上稱這兩宿為西縈與東縈。東壁,西壁四星,就是著名的飛馬座四邊形。
《詩風》:「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春秋時期室宿在秋末冬初的傍晚出現在南方中天,此時是農閒時節,人們利用這段時間建造房屋為冬天作準備,因此有營室之稱,從壁宿二向壁宿一連線並約延長一倍,就可找到目前春分點的大概位置。
《史記 天官書》:「東井為水事」,井宿八星的形狀有如一個水井,故名。井宿屬於雙子座,井宿就位於北河和參宿之間,這是尋找井宿的一個方法。
輿,《集韻》:「眾也」,因此輿鬼可理解為眾鬼之意;《說文》:「輿,車底也」,鬼宿四星呈方形,似車,這或是另一層意思。
《步天歌》:「四星冊方似木櫃,中央白者積屍氣」,《觀象玩佔》:「鬼中央白色如粉絮者,謂之積屍氣。一曰天屍,主死喪祠。」
咮是鳥嘴的意思,這與角為龍角的意義相似。《爾雅 釋天》:「咮謂之柳,柳,鶉火也」,注稱:「鶉,鳥名;火屬南方」。柳宿八星,形狀彎曲,像鳥嘴,也像垂柳,《步天歌》:「柳八星,曲頭重如柳」。
星,朱鳥頸也。《禮記 月令》稱:「孟春之月,旦七星中」,指的便是它。《史記 天官書》:「七星,頸,為員官,主急事」,《史記 索隱》:「頸,朱鳥頸也。員官,喉也。物在喉嚨,終不久留,故主急事。」星宿位於長蛇的心臟。《步天歌》:「七星如鉤柳下生,星上十七軒轅形」,指出了星宿的相對位置。
《爾雅》:「鳥張嗉」,注稱:「嗉,鳥受食之處也。」可見張宿取意於朱鳥。《史記 律書》另有所指:「張,言萬物皆張也。」張宿六星,其形狀像張開的弓矢。
也取意於朱鳥,《史記 天官書》:「翼為羽翮」。翼宿二十二星,形狀就如張開的鳥翼。
在曾侯乙墓的漆箱蓋上寫作車,《史記 天官書》:「軫為車」,《索隱》:「軫四星居中,又有二星為左右轄,車之象也。」《說文》:「軫,車後橫木也」,轄是指車軸上插著的小鐵棍,可以使輪子不脫落。軫宿四星和左右轄均屬於烏鴉座,《西步天歌》:「軫宿四珠不等方,長沙一黑中間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