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一詞在當今生活中較為常用,不僅在佔卜遊戲時需要使用星座,它更和姓名、年齡、血型等信息一樣,成為了一個人名片中不可少的詞條之一。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我們的祖先早在4000年前就已經制定出了中國的星座屬相,那就是「二十八星宿」。外國使用的「十二星座」是關於行星運動變化軌跡的記錄,被定義為「黃道十二宮」,我國則叫「二十八星宿」。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為了生產的需要,很早就用觀察天象的方法決定季節和農時,太陽和月亮就成為重要的觀察對象。為了確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人們把太陽經過的路線上的二十八組恆星,定了二十八個不同的名稱,叫二十八星宿,南中天的恆星分為二十八群,且其沿黃道或天球赤道(地球赤道延伸到天上)所分布的一圈星宿。
它分為四組,又稱為四象、四獸、四維、四方神,每組各有七個星宿,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鼻、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輪)。
二十八宿好比是二十八家店鋪,它們的地盤有大有小,最大的是井宿,所佔本經範圍30多度,最小的紫宿。二十八顆距星中只有一顆是一星等,四等以上竟達八顆,鬼宿是一顆肉眼勉強能看到的六等星二十八宿創設之後,隨著天文學的發展,它的作用亦不斷擴大,它不僅在觀象授時,制訂曆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現代天體測量學形成之前,在推算、測定太陽、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甚星、新星乃至滿天星辰的位置等,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的二十八宿體系從劃分到命名以及選用的距星等,都一直是天文學史上研究的課題。
可以說,八宿之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廣泛接受它的同時,一些不解之謎也始終困擾著我們:這一古老的天象體系究竟是在什麼時代、在何處誕生的?二十八星宿之說究竟是由誰創造的?
在古代,使用二十八宿之說的國家和地區,有中國、印度、阿拉伯、埃及、伊朗、巴比倫、印第安,而最完整的則是中國和印度,所以,學術界一直存在「印度說」和「中國說」之爭。
中國的著名學者夏肅先生堅持認為二十八星宿起源於中國,並根據文獻資料進行了嚴密的推導。夏薪先生的理論得到了眾多學者的認可,但這一結論卻一直有效的證據的有力證明和支撐。反對「中國說」的人認為,中國的二十八星宿對應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四象之說,僅僅是中國漢朝時期儒生的附會之說。
1977年,湖北省境內戰國曾侯乙墓的發掘給這一爭論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一隻漆箱的蓋面上繪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圖,畫面中間是篆書「鬥」字,四周清楚地寫著二十八宿的名稱。漆箱蓋上中央那個特別大的「鬥」字,分別向東西南北特意延長了四筆,而這四筆正好指向二十八宿四宮的四個中心。這也就是後來四象之說的象徵。曾候乙慕的年代是在公元前433年左右,與之相呼應的是,河南省三門峽上村齡也出土了春秋時期的虢國銅鏡,銅鏡背面的圖案幾乎與曾侯乙墓的圖案如出二嫩。這兩幅圖的發現,證明了公元前5世紀初或更早,中國就有了完整的二十八宿體系。
二十八宿體系的形成無疑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程,它的源頭肯定要早於戰國時,那麼它的上限可以追湖到什麼年代呢?整整10年後,河南省派陽西水坡的驚世發現回答了這個疑問。
對濮陽西水坡四十五號墓的未解之謎發表過意見的學者當中,最具有鮮明特點的,也許要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馮時教授。馮時教授經過研究認為,神秘的45號慕其實是一個星象圖,墓中的四個人分別象徵掌管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神,墓中由貝殼擺放的龍虎圖案就是四象說中的青龍和白虎。
墓葬中呈現的這一切意味著,最原始的曆法很可能產生了。同時,也證明中國的早期星象在6000多年前已經形成了體系,為二十八星宿起源於中國之說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實物支撐。
大家看了這篇文章,認為二十八星宿起源於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