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星空分野,主要是「三垣四象」,其實就是把浩瀚星空分成了七個部分。三垣居中,四象分布四周;其中三垣又以紫微垣為中天中宮。而拋去三垣四象的概念,實際古代把星空分成了31個星宿,三垣是3個星宿,四象共二十八個星宿。了解了這一點,就知道,是先有了星空星宿劃分;而後分布再東西南北的星宿又組成了「四象」,即四種動物圖案。
所謂四象,即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在古代,四象概念的提出,對於曆法的形成和農事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地球是圍繞太陽公轉的,因此人們在地球上的角度,決定了每個季節所能看到的星空是不同的。人們通過觀測星相的變化和出現,確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如我們知道的「二月二,龍抬頭」,指的就是東方青龍這個星象中,位於龍角位置的「角宿」從地平線出現,預示著春的真正到來。
對於二十八星宿的名稱,就不一一羅列了。與星宿相關的文化很多,比如由四象到四時,還有古代行軍打仗的隊列——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另外對應金木水火四大元素等等。還有眾多神仙的命名,也是和星宿有關,如風神名叫「箕伯」,正是因為古人觀測到凡是東方青龍中的「箕宿」星星很亮的時候,就會起風。當然,二十八星宿名字的由來,說法不一,有一種還是結合歷史典故而來。
結合歷史典故為星宿名的,不得不提的就是「參商二星」。人們常說的「參商永不相見」,那是因為參星位於西方白虎的參宿,商星位於東方青龍的商宿(就是心宿)。從星相圖中可以看到,二者的位置是一條直線,人們在地球上看星空,是無法同時看到這兩顆星的。那麼為何這兩個星宿叫「參商」呢?
據《左傳》載,帝嚳為帝時,生有好幾個子,其中大兒子叫閼伯(契),還有個兒子叫實沈。這兩個人所在小部落曾在一起,但是二人經常鬧矛盾,經常引起小部落間的爭鬥。帝嚳看到這種情況,就決定讓二人分開,於是就把閼伯封在商地,主商,後成為商朝的始祖;把實沈封在大夏,主參;兩地一個在今天的河南,一個在山西,相距一千多裡。其實所謂的「參」,就是考察檢驗的意思(別糾結現在讀shen),看來帝嚳還是喜歡大兒子,讓他就在自己的身邊,以便「商議政事」。(帝嚳,高辛氏,高辛這個地方也屬如今的商丘市)。
據說契曾發明了「以火紀時」的曆法。據考證,所謂的「天文曆法」就是從商朝完善的,而東方青龍心宿(作為東方華夏的中心),這個就以「商」為星宿名。關於星宿的典故,還有個「牛郎織女」的傳說,實際上也是指北方玄武七宿裡的「牛宿」和「女宿」。而所謂的七夕相會,是指在初秋的夜晚,這兩顆星的距離最近。
星空分野,此篇簡潔易懂,三垣如何分布?為何紫微是帝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