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發生在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的世界最大水庫垮壩事件

2020-11-25 中國水網

1975年8月,在一場由颱風引發的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等地區共計60多個水庫相繼發生垮壩潰決,引發了一次世界上最慘烈的水庫垮壩事件。

30年後,來自世界各國的學者聚集鄭州,對這次震驚世界的災害事件重新進行理論研討。專家們認為,自然災害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減輕災害影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是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在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今天,這次事件折射出的問題值得人類進行更為深刻的反思。

洪水大大超過水庫庫容

1975年7月31日,3號颱風在太平洋上空形成。8月7日,颱風進入駐馬店地區。

在颱風尚未到達時,駐馬店地區就已經普降暴雨。8月4日至8日,暴雨中心最大過程雨量達1631毫米,8月5日至7日3天的最大降雨量為1605毫米,相當於駐馬店地區年平均雨量的1.8倍。4日至8日,超過400毫米的降雨面積達19410平方公裡,大於1000毫米的降水區集中在京廣鐵路以西板橋水庫、石漫灘水庫到方城一帶。暴雨的降水強度,在暴雨中心——位於板橋水庫的林莊,最大6小時雨量為830毫米,超過了當時世界最高紀錄——美國賓州密士港的782毫米;最大24小時雨量為1060毫米,也創造了我國同類指標的最高紀錄。

目擊者稱:暴雨到來的數日內,白天如同黑夜;暴雨如矢,雨後山間遍地死雀;從屋內端出臉盆,眨眼間水滿。

這場特大暴雨,是水庫設計者們未曾預料的。

板橋水庫設計最大庫容為4.92億立方米,設計最大洩量為1720立方米每秒。而在這次洪水中承受的洪水總量為6.97億立方米,洪峰流量1.3萬立方米每秒。

8月5日晨,板橋水庫水位開始上漲,到8日1時漲至最高水位117.94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3米時,大壩在主河槽段潰決,6億立方米庫水驟然傾下。

據記載,潰決時最大出庫瞬間流量為7.81萬立方米每秒,在6小時內向下遊傾洩7.01億立方米洪水。潰壩洪水進入河道後,又以平均每秒6米的速度衝向下遊,在大壩至京廣鐵路直線距離45公裡之間形成一股水頭高達5~9米、水流寬為12~15公裡的洪流。

石漫灘水庫5日20時水位開始上漲,至8日0時30分漲至最高水位111.40米、防浪牆頂過水深0.4米時,大壩漫決。入庫洪水總量2.24億立方米,在五個半小時內全部洩完,最大垮壩流量3萬立方米每秒,下遊田崗水庫隨之漫決。

沙河、洪河下遊泥河窪、老王坡兩座滯洪區,最大蓄洪量為8.86億立方米,此時超蓄4.50億立方米,蓄洪堤多處漫溢決口,失去控制作用。

駐馬店地區的主要河流全部潰堤漫溢。全區東西300公裡,南北150公裡,60億立方米洪水瘋狂漫流,汪洋一片。因老王坡滯洪區幹河河堤在8月8日漫決,約有10億立方米洪水竄入汾泉河流域。9日晚,洪水進入安徽阜陽地區境內,泉河多處潰堤,臨泉縣城被淹。

據了解,8月5日17時,水庫上遊猛降暴雨,板橋水庫管理局院內積水已逾1米,庫區內電話中斷。管理局與水庫上遊龍王廟、桃花店等雨量站全部失去聯繫。

潰壩引發災難

8月7日19時30分和8日0時20分,水庫管理局用當地駐軍的軍用通訊設備兩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急電,請求用飛機炸掉副溢洪道,確保大壩安全,可是,均未能傳到上級部門領導手中。8日1時40分,水庫管理局第三次向上級部門發出特特急電,報告水庫已經決口。4時,水庫當地駐軍冒著被雷擊的危險,將步話機天線移上房頂,又將垮壩情況通知駐馬店軍分區轉報地委。同時,水庫駐軍用信號彈向下遊群眾報告險情並緊急轉移,但由於沒有事先約定而未能如願。

8日凌晨,洪水像脫韁的野馬,衝出板橋水庫的決口,以每秒6米的速度向下遊衝去。首當其衝的道文城公社受災最為嚴重,死絕227戶,9600人遇難。

板橋水庫8日凌晨1時垮壩後,僅一小時,洪水就衝進45公裡外的遂平縣城,一些人或被途中的電線、鐵絲纏繞勒死,或被衝入涵洞窒息而死,更多的人在洪水翻越京廣線鐵路高坡時,墜入漩渦淹死。

不到6個小時,板橋水庫下傾洪水7.01億立方米。遂平縣83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一片汪洋。洪水過處,大小村莊蕩然無存。

在1萬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近60億立方米的洪水肆意橫流。劫後餘生的人回憶,板橋水庫高24.5米的大壩潰決時,出庫洪峰聲如山崩地裂,形如倒海翻江。所到之處,建築、樹木一瞬間消失了蹤影。幹流水面上,人頭攢動,拼命掙扎、呼救。遇難人的屍體和豬、羊、牛、馬、雞、鴨等動物屍體,順水漂流。石磙碾盤被衝下溝河,鏈軌拖拉機、重型機械車床等隨水翻滾。遂平火車站50噸的火車車廂被衝走5公裡,鐵軌被扭成麻花形……

洪水過後,只留下一片灰濛濛的大地。河溝裡、淤泥裡,人畜屍體,橫七豎八,慘不忍睹。板橋水庫東4公裡的大路陳村村民後來形容:「遠看白茫茫,近看空蕩蕩,進村沒有路,只剩一棵樹。」

據統計,在這場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駐馬店地區板橋、石漫灘兩座大型水庫,竹溝、田崗兩座中型水庫,58座小型水庫在短短數小時內相繼垮壩潰決。河南省有30個縣市、1780萬畝農田被淹,1015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難,倒塌房屋524萬間,衝走耕畜30萬頭,縱貫中國南北的京廣線被衝毀102公裡,中斷行車16天,影響運輸46天,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氣象預報不準確

氣象資料顯示,1975年8月4日,該年度中國內地第3號颱風(「7503號」颱風),穿越臺灣島後在福建晉江登陸。此時,恰遇澳大利亞附近南半球空氣向北半球進發,西太平洋熱帶幅合線發生北躍,致使這個登陸颱風沒有像通常那樣在陸地上迅速消失,卻以罕見的強力,越江西,穿湖南,在常德附近突然轉向,北渡長江直入中原腹地。

8月5日,行徑詭秘的「7503號」颱風突然從北京中央氣象臺的雷達監視屏上消失——由於北半球西風帶大形勢的調整,「7503號」颱風在北上途中不能轉向東行,於是「在河南境內停滯少動」,災禍由此引發。

「停滯少動」的具體區域是在伏牛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的大弧形地帶,這裡有大量三面環山的馬蹄形山谷和兩山夾峙的峽谷。南來氣流在這裡發生劇烈的垂直運動,並在其他天氣尺度系統的參與下,造成歷史罕見的特大暴雨,這也是造成水庫潰決的一個重要原因。

據記者了解,當時中央氣象臺預報員只在該地區劃了100毫米的降雨量,因為當時沒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境界,不可能得出十分準確的結論。

9月15日在鄭州召開的紀念「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在現有防洪工程還不完善,還未從根本上擺脫洪澇災害威脅的狀況下,應進一步增強水患意識,加快防洪工程建設,逐步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把防洪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對於那場大暴雨,無論是從中央氣象臺到河南省氣象臺再到駐馬店地區氣象臺,均沒有一家報出來。時至今日,駐馬店市氣象局70歲的老預報員孫令喜和汪根元提到那場沒有預報出來的暴雨,心情還始終感到內疚和遺憾。

事後,專家對未能較準確預報「75.8」暴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認為:首先,「7503號」颱風行蹤太詭秘,打破了颱風在內陸地區大規模釋放能量的規律性,使人們措手不及,防不勝防;其次,預報人員經驗不夠豐富,新中國成立時間不長,我國的氣象科學尚處於探索研究階段,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鑑,有不少基層氣象臺站,預報天氣還依靠壓溫溼曲線加看天的陳舊模式進行;再次,觀測手段落後,通訊工具陳舊。之後,各級氣象預報人員調整預報思路,採用聯合攻關的方式,分析當地颱風致洪暴雨的成因與防禦對策,建立了多種致洪暴雨天氣預報模式。

據河南省氣象臺孔海江等人提出的觀點,根據河南省颱風暴雨的可公度性推算出,2008年河南省很可能出現一次由登陸颱風造成的區域性暴雨,因此,河南省今後的防災任務依舊艱巨。

9月16日,在鄭州舉行的「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上,記者見到了長期從事天氣預報和數值天氣預報業務系統工程建設和科研工作,並曾親歷「75.8」救災的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原國家氣象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

李澤椿是事件發生後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氣象預報人員。他在回憶當年情景時話語依然沉重,一個細節讓他記憶猶新:「那時災區的紅頭蒼蠅特別多,又肥又大。」

「這段經歷讓我深感氣象工作者的責任重大!」李澤椿在隨後的幾個月做了許多調查,總結出的不少經驗在今天依然有著現實指導意義。

他說,首先是必須重視氣象研究在國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氣象工作必須增強業務觀念,進行完善的管理、長期積累和氣象科研;同時,一線的氣象人員都應該具有豐富的氣象知識。「水災發生時,鄭州有一處氣象雷達,但卻因停電,沒有留下資料。」這件事讓李澤椿至今耿耿於懷。

「暴雨成災,不僅僅是預報的問題。」報告中李澤椿指出,從社會層面思考,那場災難中「人禍」的因素同樣突出。主要表現在當時水庫建設中「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在部分水庫建設中又搞「多快好省的典範」,違背了科學規律。此外,災難發生時,社會組織同樣存在問題,由於沒有經驗,不知道該如何疏散群眾及救災。因此,各地領導部門要非常重視全社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的建設,同時進行科學救災,並形成良好的科普輿論氛圍。

李澤椿解釋說,「75.8」暴雨後的「4號」颱風形成時當地很多群眾睡到房頂上去,而「4號」颱風離當地很遠,這暴露出媒體在災難發生後普及科學知識的必要性。

李澤椿還指出,時下和今後的一些新情況值得警惕。「當年化工廠少,大水過後留下的後遺症相對較少,如今有些地方發展化工產業,工廠就建在壩區,一旦出事,造成的汙染難以估量。這一問題在紐奧良風災中已經出現。」他認為一些大化工廠的選址必須經過氣象、水利等部門的綜合評估。

李澤椿認為,氣象研究要組織很好的觀測網並形成資料庫,在大氣觀測問題上,氣象、水文、環保、林業、農業各部門最好能統一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自然環境觀測網站,最後把這些資料統一規範管理,為科學服務和應用。

採訪中,李澤椿同時認為,建立天氣災害監測預警系統,是最好最有效的防禦手段。他還強調了通訊在防災抗災中的重要性:「板橋水庫垮壩時,如果當時的通訊線路沒有中斷,下遊的群眾傷亡不會那樣慘重。」

建壩思想存在失誤

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家錚在其《千秋功罪話水壩》一書中介紹,1950年夏的淮河水災促成了同年10月國家作出的《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這個決定確定了「蓄洩兼籌」的治淮方針,具體制定了「上遊應籌建水庫,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以攔蓄洪水,發展水利為長遠目標」和「低洼地區舉辦臨時蓄洪工程,整理洪汝河河道」的戰略部署。「治淮大戰」由此拉開序幕。

「治淮大戰」中,洪河上遊修建了石漫灘水庫,汝河上遊修建了板橋水庫。據介紹,當時水文資料很少,設計洪水及工程標準很低。工程運用中,板橋水庫被發現輸水洞洞身裂縫和土壩縱橫向裂縫,於是,1955~1956年分別對板橋、石漫灘兩水庫進行了工程擴建。板橋水庫洪水標準按照蘇聯水工建築物百年一遇設計和千年一遇校核,決定大壩加高3米,壩頂高程為116.34米,防浪牆高程為117.64米;增闢輔助溢洪道,寬300米,底部高程為113.94米,連同原有的溢洪道、輸水洞,最大洩洪能力為1742秒立方米,最大庫容4.92億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3.75億立方米。石漫灘水庫按50年一遇設計和500年一遇校核,確定大壩加高3.5米,壩頂高程達到109.7米,防浪牆頂高程111.2米。經過加固,最大庫容為9440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為7040萬立方米,最大洩量390秒立方米。

在板橋、石漫灘水庫加固擴建後的三年間,中原地區的水庫建設蜂擁而上,一發而不可收。僅1957年到1959年兩年間,駐馬店地區就修建水庫100多座。

1958年,河南總結了漭河流域地區興建山區水利的經驗:「以蓄為主,以小型為主,以社隊自辦為主」。當時的河南省水利廳總工程師陳惺當即反對:在平原地區以蓄為主,重蓄輕排,將會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地表積水過多,會造成澇災,地下積水過多,易成漬災,地下水位被人為地維持過高,則利於鹽分聚積,易成鹼災。澇、漬、鹼三災並生,結果不堪設想。

然而陳惺的忠告無人理會,「以蓄為主」的經驗被大範圍推廣,很快便推及到安徽。在安徽境內,不僅丘陵地區湧現大批小水庫,淮河流域的河道也被一道道「水壩」分割閘起,造成淮河流域在後來數十年間致命的「腸梗阻」。

陳惺是遠東最大的平原水庫——河南駐馬店境內宿鴨湖水庫的設計者。水庫施工時正值大躍進,河南省水利廳原某領導認為原設計過於保守,擅自作了幾處關鍵的改動。例如:他認為「閘門設計太大」,便將原設計的12孔排水閘門砍去7門,僅剩5門。

同此遭遇的是淮河豫皖交界處的班臺分洪閘:該閘閘孔原按800秒立方米排水量設計,共為9孔,但由於「以蓄為主」的思想指導,水文數據被人為減小,只建造了7孔;1959年水閘建成後,在1961又人為堵閉2孔。

在1961年開始的「糾偏」中,河南省對全省的水庫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普查,對一部分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較差、存有隱患的水庫,包括一些大型水庫予以廢棄。

但是指導思想的失誤並沒有真正被扭轉,重蓄水灌溉、輕河道治理、重興利輕除弊的傾向依然頑強存在。到20世紀60年代末,駐馬店地區新增水庫100多座,與此相對照,洪汝河的排洪能力非但沒有增強,反而一年年遞減。

1975年8月特大洪水到來之前的淮河上遊地區,事實上已隱伏著嚴重危機:河道宣洩不暢,堤防不固,許多「病庫」隱患未除。更為嚴重的是,對於板橋、石漫灘等大型水庫可能垮壩的潛在危險,人們並無警覺——準確地說,「垮壩」二字在人們心目中根本就不存在。

由於片面重視蓄水,忽視防洪,石漫灘水庫在溢洪道上增加了1.9米的混凝土堰,板橋水庫在大雨前比規定超蓄水3200萬立方米。

人們過於篤信「百年一遇」、「千年一遇」等既定的洪水標準,自信石漫灘水庫可馭控50年一遇的洪水,在5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能自保;板橋水庫可以馭控100年一遇的洪水,在1000年一遇的洪水中也可無恙。

誰也沒有見過「千年一遇」的洪水,所有數據都是根據人們掌握的有限的史料推算而來。1975年8月,真正的大洪水來了。從天而降的大雨使人們瞠目結舌:它的雨量,竟相當於人們所說「千年一遇」設計標準的兩倍!

1975年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水電部在鄭州召開全國防汛和水庫安全會議,時任水電部部長錢正英說:「……由於過去沒有發生過大型水庫垮壩,產生麻痺思想,認為大型水庫問題不大,對大型水庫的安全問題缺乏深入研究。二是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存在問題。對水庫安全標準和洪水計算方法,主要套用蘇聯的規程,雖然作過一些改進,但沒有突破框框,沒有研究世界各國的經驗,更沒有及時地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作出符合我國情況的規定。三是對水庫管理工作抓得不緊。在防汛中的指揮調度、通訊聯絡、備用電源、警報系統和必要的物資準備,也缺乏明確的規定。板橋、石漫灘水庫,在防汛最緊張的時候,電訊中斷,失去聯繫,指揮不靈,造成極大被動。」

錢正英還說:「板橋、石漫灘水庫工程質量比較好,建成後發揮很大效益。但因興建時水文資料很少,洪水設計成果很不可靠。板橋水庫在1972年發生大暴雨後,管理部門和設計單位曾進行洪水覆核,但沒有引起足夠的警惕和提出相應的措施,所以防洪標準實際上很低。」

無休止索取終嘗惡果

垮壩引起的衝擊性災害給洪汝河流域迅雷不及掩耳的毀滅性一擊,河道宣洩不暢、洪水居高不下所造成的浸泡性災害,更加重了這場災難的損失——水利建設指導思想上陷入的某種誤區,無疑成為這場災難的另一個源頭。

當時,由於宿鴨湖水庫尚未脫險,水利專家陳惺提出,用爆破手段炸開阻水部位,加速行洪。建議獲得國家相關領導的批准後,8月14日,爆破正式開始,全部工作完成共用了整整兩天時間。

爆破之後,河南境內的大量洪水向下遊傾洩,致使淮河中下遊形勢緊張。淮河多年受重蓄輕排指導思想之害,行洪道上早已圍堰叢生,洩洪能力下降30%~40%,沿途淮河河道平堤流水,險象環生。

水利專家指出,多年來,重興利輕除弊、重水庫建設輕河道治理,讓人們從對「水庫」無休止的索取中嘗到了「水火無情」的真正味道。

板橋、石漫灘垮壩14年後,曾擔任水利部副部長的李銳在三峽工程論證中意味深長地指出,絕不能片面強調水庫的功效而忽略河道的治理,他說:「對河流防洪而言,堤防的作用是絕對的,是古今中外一切大江大河最有效的措施,是一件長年累月埋頭苦幹的工作,但顯不出組織者的雄才大略、雄偉氣魄,更不能揚名天下、流芳百世。但我相信,只要地球存在,河流存在,堤防的作用就是永恆的……」

錢正英說,「75.8」暴雨對治淮工作是一次嚴格的檢驗,對全國的水利工作也提出了警告。因此,必須認真地總結正反面的經驗,不斷提高水利工作的水平。總結治淮25年的教訓,對洪水作出充分估計,從氣象、歷史等特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專家們說,陳惺在20年前就指出過,無論使用了什麼計算方法,如何完善已建水庫的管理,也無論訊情出現時指揮多麼通暢,重蓄輕排都必然會對水域環境造成破壞。但為什麼陳惺的意見不但無人理會,而待其本人遭政治整肅後,直到大禍臨頭才起用?看來,決策與用人失誤的體系及制度原因值得深思。

和諧語境中的災難新聞

9月12日,國家保密局、民政部聯合宣布,因自然災害導致的死亡人員總數及相關資料解密。四天後,就在鄭州舉行了「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對30年前那場因暴雨引發的大規模水庫垮壩事件進行深刻反思。這次事件,會議上公布的死亡人數是2.6萬,事件本身被學者們界定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一個人什麼時候能坦然面對自己的缺點和弱點,這個人就成熟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也是如此。這成熟的標誌,第一步,就是面對失誤的坦然與反思能力。有關因自然災害致人死亡總數及相關資料的解密,與「75.8」暴雨洪水三十周年學術研討會之間,可能沒有什麼事實上的關聯,但公眾與媒體仍禁不住把它們放在一起考量。人們情願認為,兩則新聞正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明顯的成熟趨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濃重語境下,災難,尤其是面對災難時欲說還休的思維定勢,正表現為最嚴重的不和諧。

30年不短,災害突發以及科技手段不成熟都是客觀理由,但無論如何也難泯滅2.6萬條生命的哀怨。今天,和諧社會理念正深入人心,這樣一個背景下的反思顯得樸素而莊嚴。尤其是,隨著全球變化的加劇,社會變革的加深,各種公共安全問題越來越多,能否從歷史的活教材中汲取教訓,以規避和化解社會生活中潛存的各種災害風險,或儘量降低災害損失,正嚴重考驗著我們整個社會管理系統的責任感與運行效率。

對「75.8」事件的反思還表明,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在規避災難中居於最前端的位置。當初,如果工程設計沒有一味因循他人的經驗,隱患暴露後如果專家的警告受到重視,災難也許根本就不會發生。現在,各級各地政府都在抓緊制定公共安全的預警機制及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在應對災難問題上邁出了可喜一步。但仍需提醒的是,決不能讓缺乏預警機制和應急機製成為某些決策與規劃失誤的擋箭牌。大量實踐表明,許多「禍根」都系人為種下;所謂預警和應急,某種程度上,無異於亡羊補牢。

對「75.8」事件的反思,怎麼看都像在為30年前的一場「大病」重新「把脈」。只是,希望這次多用標本兼治的「中醫」理論,「把脈」把出來的是根本問題、系統問題、長遠問題。

(本報記者 史俊庭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建忠)

編輯:全新麗

相關焦點

  • 世界最大垮壩慘劇:1975年駐馬店水庫潰壩事件
    1975年8月,特大暴雨引發的淮河上遊大洪水,使河南省駐馬店地區包括兩座大型水庫在內的數十座水庫漫頂垮壩,1100萬畝農田受到毀滅性的災害,1100萬人受災,超過2.6萬人死亡,經濟損失近百億元,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庫垮壩慘劇 1975年8月,在一場由颱風引發的特大暴雨中
  • 1975年8月,河南駐馬店地區發生的板橋水庫潰壩事件
    1975年8月4日至8日,河南駐馬店地區連降暴雨,暴雨區形成特大洪水,對當地大小水庫造成嚴重威脅。8日凌晨零時40分,位於泌陽縣境內汝河上遊的板橋水庫終因這場特大暴雨而引發潰壩。隨即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又引發豫南地區石漫灘水庫、宿鴨湖水庫等60座水庫接連潰壩。圖片來源於網絡衝破堤壩的洪水如出山的巨龍洶湧而下,一瀉千裡。滔天洪水以摧枯拉朽之勢,掃蕩向前,衝毀村莊,摧毀集鎮,衝破縣城,瞬間捲走一切生靈、樹木和建築。
  • 壽光受災與75年板橋水庫(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大)潰壩相似之處
    值得一提的人類史上傷亡最大的一次是1975年8月板橋水庫潰壩事件,也是一場人禍。1975年8月,河南省南部駐馬店地區出現暴雨,板橋水庫和石漫灘水庫兩座大型水庫及竹溝、田崗等數五十八座中小型水庫幾乎同時潰壩,遂平、西平、汝南、平輿、新蔡、漯河,臨泉、七個縣城及正陽部分地區被水淹數米深,共29個縣市受災,涉及一千二百萬人,毀房680餘萬間,衝毀京廣線鐵路一百多公裡,京廣線中斷18天,影響正常通車48天,直接經濟損失約為100億。
  • 盤點人類現代史上三大水壩滑坡崩潰事件
    而人對自然的改造過程中,建造水庫堪稱其中的絕對大事件。但人絕不能指著超級大壩說:我們人類馴服了大自然。因為回顧過去你可以發現:平均每隔幾年世界某地就會出現水壩漫潰事故。與其說這是水壩質量相關問題,不如說這是自然對人類改造的反噬。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西歐,非洲,南美,亞洲……從發達國家到發展中國家都發生過水庫滿溢、大壩滑坡、崩潰等各類事故,有些還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命財產損失。
  • 發生在民國時期的營口「墜龍事件」
    在70年代的豫西地區,曾發生過一次大的水災,當地的老人說,在這場大水裡曾經有不明生物出沒。
  • 駐馬店改革開放40年大事記,你經歷過多少?
    11月11日,駐馬店地區行政公署正式辦公。  1980年12月17日,地委平反冤假錯案落實政策辦公室成立。  1981年4月4日,地委行署制定《駐馬店地區關於大包幹責任制試行辦法(草案)》,大力推行包幹到戶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82年7月下旬,駐馬店籍學生傅中玉在河南省第五屆運動會上,奪得少年組1500米和3000米兩項冠軍。
  • 調研紀要| 河南省三四線城市(四十六):駐馬店篇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駐馬店商品房銷售面積約143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約10.0%。商品房銷售額約691億元,同比增長約22.7%。 2月28日晚間,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網發出一則消息:省政府約談駐馬店市人民政府主要負責同志,要求堅持「房住不炒」,落實主體責任。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連續性、穩定性,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實現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目標。同時,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影響,要落實中央有關部署,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
  • 水利部:今年以來我國總共發生18次強降雨過程,6月2日以來是最強的...
    今年以來我國總共發生18次強降雨過程,6月2日以來是最強的一次。這次強降雨過程涉及到12個省市區,降雨範圍非常大,強度很大,400毫米以上的降雨面積有24000多平方公裡,250毫米的籠罩面積大概是9萬多平方公裡,100毫米以上的降雨面積是70多萬平方公裡,範圍非常大,並且強度也非常大。比如在廣東的惠州龍潭鎮,累積降雨達1140多毫米,廣西桂林蘇郣740毫米。
  • 駐馬店,有必要改名字嗎?
    駐馬店名稱的由來,肇始於西漢時期,公元前200年左右,此地為一盛產薴麻的村落,得名薴麻村。明成化十年,崇簡王朱見澤就藩汝寧,在薴麻村設立驛站,循古兼諧音改「薴麻村」稱「駐馬店」,迄今已歷時500餘年。2000年6月8日,國務院批覆駐馬店撤地設市,藉助「撤地設市」這一歷史契機,駐馬店文化學術界曾發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為駐馬店更名的申請,計劃將「駐馬店市」改為「天中市」。改名計劃得到了當地政府的認同,當時還順勢成立了更名工作組,並委派一位副市長擔任組長,全面負責更名事宜。
  • 濮陽地區一直屬於河北省,1952年,為何劃歸給了河南省?
    現在說起河南省的濮陽市,估計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是河南北部的一個地級市,位於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界之地。也沒有其他值得大書特書的,但濮陽劃歸河南的歷史並不長。在歷史的長河中,濮陽地區一直屬於河北,直到1952年以後,才劃給了河南省。那麼,原來一直屬於河北,為何又劃給了河南呢?
  • 日油輪發生有史以來最大漏油事件
    環球在線消息: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8月15日宣布,該公司擁有的一艘油輪14日在印度洋東部尼科巴群島附近與一艘貨船碰撞後發生漏油事故,共有大約4500噸原油洩漏。日本共同社指出,這可能是日本油輪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漏油事件。
  • 今年發生弱拉尼娜事件的概率是多少?世界氣象組織發布通報
    資料圖今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一份有關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的通報顯示,9月至11月期間發生弱拉尼娜事件的概率為據統計,1951年至2019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有明顯的年際變化特徵,共發生了20次厄爾尼諾事件和15次拉尼娜事件。2 不是每個拉尼娜年冬季我國平均氣溫都偏低世界氣象組織稱,厄爾尼諾事件通常對全球氣候有增溫作用,而拉尼娜則相反。
  • 1949~1990年中國乾旱災害事件
    成因:長期少雨成災範圍:北方冬麥區大部、長江中下遊部分及華南部分災情:1986年乾旱範圍是近10年來最大的,以華北平原、黃土高原、江南等部分地區較重,春、夏、秋旱重複出現。河北省承德地區30餘萬公頃耕地,即有23萬餘公頃受旱,缺苗佔27%,2.9萬公頃耕地因旱無法播種夏旱:黃河流域及江南大部旱,其中以黃河中下遊、內蒙古中、西部、浙江沿海部分地區、西藏部分地區、江南南部等地嚴重。據農業部統計,到8月份,全國受旱面積1333.33萬公頃,比上年同期增加1倍餘。河南省至7月底,全省15座大型水庫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少10~12億立方米。山西省僅長治市即有24萬人缺水。
  • 2020年駐馬店冬季供暖時間公布!起止日期…
    2020年駐馬店冬季供暖時間公布!》是駐馬店廣播電視臺官方平臺,駐馬店最具公信力的廣電新媒體,第一時間推送駐馬店的最新動態。《河南省集中供熱管理辦法》明確規定以下幾種行為均屬違規違法用熱行為:①擅自拆改、連接、隔斷或損壞供用熱設施。②在供用熱設施上安裝使用管道泵、放水裝置等其他設施。③放掉或者盜用供用熱管網循環水、蒸汽的。④未辦理用熱開戶或繳費手續擅自接入供熱管道用熱。
  • 違法審理「惡勢力」案,河南高院褫奪駐馬店中院管轄權
    劉華等人不服判決,上訴至駐馬店中級法院。駐馬店中級法院以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為由,發回平輿縣法院重審。  2019年1月25日,平輿縣檢察院對劉華等人追加起訴,認定以劉華為首、以劉衝、劉良、劉元、劉威、辛勤、胡連英、劉紅建等人為成員的家族為惡勢力犯罪團夥,「糾集社會人員,橫行鄉裡、稱霸一方,民怨極大。」
  • 罕見的人工沙漠水庫,歷時40年建成,至今卻仍有爭議
    世界上有很多奇蹟,這是古代人的智慧,世界四大古國之一的中國也有數不清的奇蹟,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中的珍珠「甘肅」具有濃鬱的歷史氣息。甘肅省河西走廊東北部有一個神秘的地方,這裡有國內獨一無二的蘇武山,當時的蘇武羊還有亞洲最大的沙漠水庫,還有紅崖山水庫,保存著中國西部最完整的地主莊園,由於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和大沙漠文化,甘肅的河西迴廊成為許多遊客到訪的重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