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寧 文/圖
塔爾寺得山門牌坊---山門之上有歇山頂式樓閣三座,東西兩側各建一座牌坊,東側是藏式藝術風格牌樓,西面是漢式風格牌樓雕欄
導語:塔爾寺,始建於1379年,古樸莊嚴,金碧輝煌,是一座隨處可見人間煙火而不失寧靜安詳的古寺院。身臨其境,觸摸神秘塔爾寺,不僅其燦爛輝煌、巍峨壯觀,讓人震撼,其內蘊的氛圍和佛剎氣場,總會讓人頓生時空交錯的幻覺。來此,只要靜下心來,靈魂就有一種回歸的感覺......
八寶白塔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塔爾寺,坐落在湟中縣境蓮花山腹地,依山而建的寺院建築群猶如八瓣蓮花中的一簇花蕊。蓮花山,周圍有八條峽谷形似喜金剛八輻輪,又像八朵盛開的蓮花。莊嚴美麗的塔爾寺,藏語稱「貢本賢巴朗」,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聖地。也是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這座寺院被稱為「第二藍毗尼園」,歷經六百多年的歷史歲月的洗禮,使它愈發的美麗與神秘...
出西寧城不遠,駕車到達後,就聽當地人說:塔爾寺,塔爾寺,先有樹、後有塔,再有寺。相傳,宗喀巴大師在此降生蓮花山中。在他剪斷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了一株白旃檀菩提樹,上面結了十萬片葉子菩提樹,每一片葉子上都有一個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的一種變身像),「袞本」,佛語,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
宗喀巴俗名羅桑扎巴,三歲開始學經,十六歲去西藏深造,後來大膽改革西藏佛教,創立格魯教派,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也是第一代達賴、第一代班禪的老師。被藏族同胞尊為「第二佛陀」、「文殊菩薩化身」。三世達賴、四世達賴、五世達賴、七世達賴、十三世達賴、十四世達賴及六世班禪、九世班禪和十世班禪,都曾在塔爾寺參加過許多宗教活動。
傳說,大師去西藏研習顯密經論,六年期間,香薩阿切作為人母盼兒心切,讓人捎去一束白髮和一封信,要他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後,為學佛教而決意不返,給敬愛的母親和姐姐各捎去用自己的鼻血調和顏料,繪製出的一幅自畫像、一幅獅子吼佛像和一幅勝樂金剛中的如來佛像,並寫信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點,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面一樣」。接到來信,宗喀巴的母親按兒子所示,以這株菩提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為胎藏,在大師降生處,與信眾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這棵樹外用石片砌成一座蓮聚塔,將菩提樹包裹起來。這便是塔爾寺發軔之始,一顆菩提樹,一座小石塔。
我們穿過漢藏混合建築風格十分精巧的山門牌樓,邁入塔爾寺後,第一眼就看到的寺院廣場上,屹立著八座白佛塔——善逝如來八寶塔。這八個塔,建於一七七六年,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細細看去,它們名稱各異,造型也不完全盡同。白灰抹面的塔身高6.4米,青磚砌座的塔底周長9.4米,面積5.7平方米,塔腰部飾有經文。每個塔身南面還有一個佛龕,裡面藏有梵文經典。塔的四面磚雕花卉和雲紋角,是根據釋迦摩尼一生八件異行和功德所建。白色瓶型塔身,代表善業,塔體上部十三層剎杆,代表佛教十三天,剎杆頂部銅質仰盤,代表日月同輝。
有了塔,遂後,先哲禪師仁欽宗哲於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在塔旁修建靜房,聚僧坐禪。又在石塔的外圍先後建起了一座銀塔,一座金塔。十七年後,萬曆五年(1577年),又在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漢式佛殿,稱彌勒殿。取名「袞本賢巴林」,藏語意為「十萬佛身彌勒洲」。由於是先有塔,爾後才有寺,安多地區的漢族群眾便將二者合稱為塔爾寺或塔兒寺。一座先有塔再建寺的佛剎聖地,始創成形,塔與寺合而為一,終善演化出讓世人驚羨的今日之塔爾寺。
大金塔
登高俯瞰,塔爾寺千百座佛塔中,以大金塔最出名。鱗次櫛比的古建築群裡,大金殿,奪人眼目,是眾多建築中的佼佼者。更讓咂舌驚奇得是,它身旁的那一顆菩提樹,鑽入地下後又在金殿外冒出地面,長出了一顆新樹。四方遊客和信眾,每每拜謁到此,總冀望能接到飄下得一片落葉,看看自己能否從一片菩提葉上看到吉祥佛影像。
有了天竺傳來得菩提樹,有了金塔,有了金殿,終善有了寺剎。空生妙有,冉冉歲月裡,塔爾寺迎來了一座座佛殿、經堂與活佛府邸。至今,佛塔林立,層層疊疊,僧舍遍布,紅白相間,漢式建築與藏式建築自然優美得珠聯璧合,形成了古寺佛剎中隨處可見的壯觀聖潔景致......
精美磚雕
旅人走遍全寺,全寺建築內外布滿獨特精緻的木雕、栩栩如生的石雕、沉穩內斂的磚雕外。其中,大經堂,則是全寺裝飾豪華、建築面積最大的恢弘殿堂。每日清晨,僧侶們聚集在此祈禱與誦經。逢上重大法事活動,這裡就是全寺樞機,指揮著全寺上下的僧侶們從容行事而有條不紊。高大的藏式牆體外牆上,飾有一面面銅鏡,整個經堂顯得絢麗多彩,富麗堂皇。雙層回形平頂樓面,寬敞明亮。殿堂穹頂裡,雕鑿有天花藻井,四周全是凌空懸幡和精美華蓋。禪座上方,整齊擺放著一排排記載各種傳佛宣禮的精美堆繡,一幅幅巨大的華麗唐卡,則掩面沉入古佛煙火中,向拜謁它的信眾們,靜悄悄地敘說著一個又個梵天佛界裡地神奇故事.......
大金殿的拱形支柱
光燦奪目的大金瓦殿,位於全寺正中,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物,是全寺最壯觀、最珍貴的一座寶殿,被尊為塔爾寺主殿。僧侶們建起了大金殿,遂後陸續建起了大經堂、九間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讓、彌勒佛殿、釋迦佛殿、依怙殿建築等。塔爾寺現存建築九千三百餘間,佔地六百畝,光各式殿堂就達二十五座,鼎盛時,僧侶竟有三四千人在此修行。
內殿祭壇
大金瓦殿,前眺玉池貢瑪,後依寧克果山。主殿拔地凌空,巍然高聳,金頂燦燦,飛簷四展,前廊鋪設五寸厚柏木地板,供信徒磕長頭用。大金瓦殿內供奉有宗喀巴大師銀塔及塑像,為塔爾寺最核心的宗教聖跡,前來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是佛教史志中的「第一莊嚴」,更是信徒和遊客最為嚮往的神聖佛殿。殿內大銀塔前還高高懸掛著清乾隆皇帝親題的「梵教法幢」匾額,盡顯中央政府對塔爾寺的認同,彰表出一種權威的莊嚴肅穆,令人心生嚮往。
金頂廟宇、白塔、佛堂及僧舍沿著谷地中的陡坡次第排開,美麗如畫。塔爾寺山坡上,依山而建大片寺廟、經堂和僧舍,行走其間,猶如進入了一座迷宮。塔爾寺不僅是一處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地,也是一座佛教文化藝術的寶庫。與藏區許多寺院一樣,塔爾寺寺院建築並不講究中軸線和橫向對稱,而是追求建立縱向延伸的空間序列體系,由低向高進行布局,充分體現出佛教「三界」教義。在塔爾寺的大部分建築上都可看見古老的遺風,既具藏地獨特風格,又存漢地明清遺韻,融漢藏建築藝術於一體。
漢式建築風格的寺頂
塔爾寺,不僅是一處宗教聖地,同時,也是一座佛教文化藝術的煌煌寶庫。它遍布蓮花山麓的寺院建築、雕刻以及用金銀銅、藥泥、檀香木等雕塑而成的各式佛像、佛塔、佛經、供器、法器、曼陀羅、壇城,還有明清朝廷賜封的信誥、玉璽、匾額、金石銘文,歷代信徒、施主貢奉的珍寶供物等,都凝聚著古老的歷史印記,把這座佛教名剎裝點得富麗堂皇、奧義深邃。
其中,最最彰顯獨特絕倫的是「塔爾寺三絕」,以弘揚佛法、表現佛本生故事的壁畫、酥油花、堆繡尤為聞名,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作為東方藝術奇觀而蜚聲海內外。
佛教自公元7世紀傳入吐蕃後,已在雪域高原流布了近1400年,隨著寺院的興建,佛教壁畫也隨之出現,並不斷發展、興盛。壁畫顏料採用石質礦物,色彩鮮豔,經久不變。壁畫畫風屬喇嘛教宗教畫系,與漢畫有些不同,具有濃鬱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大多取材於佛經黃教諸密乘經典,畫面講的大多是黃教故事。塔爾寺的壁畫數量龐大,且有多個種類。塔爾寺壁畫獨絕其妙,主要不是面壁而繪,而是按位置做好畫框,繃以白布,鑲以外框,嵌於牆面,以柱為界,一間一幅,故稱間堂布畫。綜觀塔爾寺壁畫,大多繪於布幔上,也有直接繪於牆壁和棟梁上,最多見的就是間堂布畫,總共有一百七八十幅。第二種是壁面畫,即在經過處理的白色牆壁上直接描繪的壁畫。第三種是在牆面上鑲嵌木板,經刨光處理,用膠和石膏打底,再描繪畫面。藝僧作畫,須沐浴清心,遵奉《佛像度量經》法式,展現學養與才技。
僧侶告訴我們,塔爾寺三絕之一的酥油花,最早產生於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入冬後,天寒草枯,沒有鮮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獻佛,由此形成藝術傳統。一架酥油花,從整體來看,亭臺樓閣數十座,人物、走獸動輒以百計,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魚蟲無所不備,浮雕與圓雕結合,人物與景物結合,佛界與凡間結合,動態與靜態結合,時空分而不斷,物象繁而不亂,色彩繽紛,渾然一體。
一四零九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於佛前。此後,酥油花傳入大師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據說這位誕生於宗喀巴大師,曾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千千萬萬顆珍珠在明燈鮮花之間閃閃發光,無比輝煌壯觀。他醒後組織僧眾用酥油雕塑再現夢境,供奉於佛前。
酥油花的巡展,一年一次,即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從天黑直至天亮。屆時,大經堂的上下兩處分別設立起大型花架,酥油花製作的兩朵「鮮花」同時綻放。古老的傳統要求,待酥油花展示完畢,天亮之時要全部撤離,現場不留痕跡,酥油花也同時被毀,形成曇花一現、神秘莫測的感覺。
不過,塔爾寺現在也專門設立了長年展出酥油花的殿堂,供人們觀賞。酥油花展示時,還有十多人的小型僧人樂隊伴奏,其樂器有笛子、笙、管子三大件,音樂幽雅婉轉,如仙界妙音,「耳邊簫鼓叮咚」,更加烘託出幽幽遠古的神秘氣氛......
「酥油花」塑像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三絕之一的獨特藏族藝術品種。通過手工在布幔上用各色綢緞粘貼、堆砌而出各式大小佛像,加上周圍點綴的花卉圖案,久而久之,它成了塔爾寺獨有的民族手工藝品。堆繡題材,以表現佛的各種活動為主,人物、山水、花卉、鳥獸等依據佛經故事情節製作,配以各色襯景,造型生動、立體感強,做工絕妙。它用各色的綢緞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如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由於中間突起,有明顯的立體感。
堆繡包括刺繡和剪堆兩種,其內容題材大多來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是該寺獨創的傳統藝術,是僧侶藝術的傑作。我們看到本寺大經堂內懸掛的「十八羅漢」堆繡藝術產品,就呈現出一種強烈的立體感,給人栩栩如生的審美享受。
大師在製作「酥油花」戒壇
最吸引人的當數一年一度的曬大佛或曬大唐卡,大佛像長十餘丈,寬六七丈,從山頂一直展到山腰,它就是塔爾寺藝僧堆繡而出的一輻巨大唐卡。這幅唐卡佛像實際是一種捲軸畫中極其稀少的珍品。「曬大佛」當日清晨天不亮,塔爾寺的喇嘛們就要集中,做「曬大佛」前的各種準備,然後抬著巨大的佛像,摸黑沿著寺旁的山路,往山頂上走,然後將巨大的佛像(大唐卡)在東方第一縷曙光照射到大地之時準時展開。每年農曆四,六月兩次法會時舉行「展佛節」裡曬大佛,就是為了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道,涅槃和彌勒出世及宗喀巴誕生、涅槃。通過曬佛即可防佛像遭蛀,又讓信徒們瞻仰佛像,沐浴佛恩。塔爾寺有「獅子吼」,「釋迦牟尼」,「宗喀巴」,「金剛薩埵」四種巨大的堆繡佛像,每次只曬一種,在寺院山坡上展曬。曬佛儀式非常隆重,觀眾極多,蔚為壯觀。
「曬大佛」結束後,塔爾寺內的廣場上還要舉行跳神。屆時,喇嘛們帶上各種的假面,跳起了各種宗教舞蹈。在跳神的同時,喇嘛還要念經祈禱、演藏戲,其實這是寺廟一年一度表演宗教藝術的舞臺......
天竺「金象」
離別塔爾寺前,旅人坐在全寺的最高處,再一次俯瞰了整個寺院。殿堂僧舍人頭攢動,不時間,低沉、肅穆的誦經聲從塔爾寺各處大殿中傳出,僧侶們身披肩帔,呈半圓形圍坐在大殿院內的條石地面上,做著每日必修的晚課。可想而知,年復一年,莊重、渾厚的誦讀聲,迎送了多少次晨曦初醒的黎明和暮色四合的黃昏,在今天,這些發自內心的呼喚,隨著吟唱的經文,穿越了寺中那棵神聖菩提花開花落的六百多年時光,彰顯出一種全然不顧一往無前的對生命的釋然。
此時,山頂的經幡正迎風起舞,遠處的落日只剩下一線西墜的金光。...一代代的班禪、活佛們生生滅滅,歷代高僧先賢們的慈悲喜舍,全都隨時光轉瞬即逝,唯留下了塔爾寺,越來越雄偉彌恆。「萬法皆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一個菩提子而幻變出的眼前這一座金色大寺,能給眾生帶來的感悟,恐怕正如大師們所言,生命,只不過是在生死兩界之間的一個個輪迴......
塔爾寺中心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