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城雕「貼金」被叫停,設計者深圳雕塑家張樹國昨接受晶報獨家採訪
《金色的夢》在鄭州安裝現場。張樹國/供圖
效果圖
近日,由知名雕塑家、深圳市南山雕塑院院長張樹國設計的城市景觀雕塑《金色的夢》,在即將完工之時,突然被媒體和網民質疑是「給領導貼金」、「勞民傷財」和奢侈浪費,被鄭州市政府叫停。但由此引起的爭議反而更大。有人認為,「叫停」會使該雕塑成為一個「半拉子工程」,從而浪費更多的公共資源。更有媒體在1月24日發表評論指出,「《金色的夢》被叫停是個悲劇」。昨日,張樹國在深圳就這一事件接受了晶報獨家採訪。
投資200萬的雕塑《金色的夢》即將完工
《金色的夢》原本是一個美好的夢。
據鄭州市相關部門提供的「情況說明」,2008年上半年,依據鄭州市人大通過的《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該市將投資6000餘萬元,集中建造一批城市雕塑。鄭州市城市雕塑建設項目部首先委託中國雕塑學會,針對鄭州中原文化和地域特色,在全國徵集方案。2008年8月,經由全國知名專家組成的評委會,從近1000件作品中海選出50餘件作品,又從50餘件作品中確定了32件作品。2008年9月1日到3日,這32件雕塑設計方案及小稿在鄭州商都藝術館對外公開展示,徵求市民意見。通過媒體獲知或前往現場觀看的市民,踴躍參與投票,對大部分雕塑作品讚賞有加。有較大異議的作品則被剔除。
鄭州城雕建設項目部介紹,經過論證,最終23件作品被選出用於鄭州市城市雕塑建設,《金色的夢》其中一件,投資200萬。
雕塑的製作按照預定的計劃在進行。通過公開招標,鄭州城雕建設部門確定了《金色的夢》的施工單位,並於去年上半年開始建設。到本月初,20米高的《金色的夢》雕塑主體已經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如意河與商務外環路交會處的運河邊豎起,9個「U」字體中,已有6個「U」字體貼上了金箔。再過幾天,這件雕塑作品就要大功告成,正式面世了。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金色的夢》突然變成了「被指責的夢」。
網民和媒體質疑令《金色的夢》停留在夢中
1月3日,鄭州《大河報》兩名記者途經雕塑處,見工人們正在這個「大傢伙」上塗抹膠水,便好奇地問了工人幾句,拍了幾張照片。第二天,《大河報》A4版最下方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刊出了一篇200來字的報導和一幅圖片,標題是:《1公斤黃金打造「麥穗」》,文末輕描淡寫地提了一句:「有市民說:『拿黃金往雕塑上貼,是不是有點浪費?』」但就是這句質疑,在網上引爆了輿論。
這篇報導的標題被改為《鄭東新區2斤黃金打造金色麥穗雕塑 市民質疑奢侈》後,掛到了網上。當天下午2點多,就有網友在大河網上發表評論《「金色的夢」是一場「金色的夢魘」》。評論尖銳地質問,「不知拍板建設這個雕塑的領導是何用意,在民眾面前樹立這樣一座金光閃閃的『夢』,是為了讓市民感受到政府的財大氣粗,還是城市建設的金色品質?」這位網友認為,「鄭州在全國各大城市中並不算特別發達、富得流油的『顯貴』,卻非要將公共財政花在擺闊、貼金上,不能不說城市建設者的思路偏離了以人為本、城建為民的正確軌道。」「以金子來為城市『增光添彩』,充分顯現了城市建設者的庸俗心態和市儈品味。」
這篇報導和評論一起,迅速被全國各大網站轉載。隨即,有更多的網站發表了評論,質問《給雕塑貼金還是給領導貼金》、《金色的夢,是好夢?噩夢?還是痴人之夢?》。一時間,質疑之聲包圍了《金色的夢》。
相關媒體的重新介入更是火上澆油。1月6日,《法制日報》刊出了該報記者發自鄭州的報導《鄭州欲動用公共財政給雕塑「貼金」——30萬元金箔貼形象工程被指濫權》。這篇長達1200字的報導公開批評,「如果雕塑是個人建的,貼多少金子都無所謂。但如果動用的是公共財政,那就要向社會公開。」「拿黃金往雕塑上貼,真是浪費!如果把這筆錢花在困難群眾身上不是更好?」1月8日,鄭州本地的都市類媒體《東方今報》也以整版篇幅刊出《20米高雕塑用價值30萬真金貼身》。
1月19日19時,新華社「新華視點」播發了報導《5萬多張金箔貼雕塑 到底給誰臉上貼金?——鄭州城市雕塑「貼金」事件追蹤》。「新華視點」是一個類似於「焦點訪談」的欄目,以輿論監督和深度報導見長。國家通訊社的這枚「重磅炸彈」,瞬間炸醒了「金色的夢」。就在這篇報導播發後不到3個小時,1月19日20時許,鄭州市政府新聞辦向新華社通報,鄭州市「決定尊重廣大網民朋友的意見,立即停止《金色的夢》表面貼金箔工藝,改用其他工藝措施完成剩餘工程」。
至此,深圳雕塑家張樹國的「金色的夢」徹底地被粉碎了,他所設計的這個夢的「金色」,真的就此停留在夢中。
雕塑作者張樹國
1959年生於哈爾濱,畢業於瀋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曾在美國紐約從事藝術創作多年。2002年起任深圳美術館藝術總監、深圳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深圳雕塑院客座雕塑家,現為深圳南山雕塑院院長。他還是位於深南中路和紅嶺路交會處的2004版小平巨幅畫像的設計師。
設計思路
《金色的夢》由9個金色的「U」字體疊加而成,單個看,像一個個金元寶;整體看,則像一個大大的麥穗。雕塑主體材質由不鏽鋼製成,原計劃表面貼金箔。雕塑總投資200萬元,其中金箔約20多萬元。雕塑安放在農業大省河南,寓意豐收和財富。
「貼金箔恰恰是更廉價
更節省的處理工藝」
張樹國昨接受晶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其實,在《金色的夢》表面貼金箔,對完成這個雕塑來說,非但不是奢侈浪費,相反恰恰是最廉價、最節省、最合理的一種表面處理方法。但普通民眾並不了解這種專業知識,而報導和質疑此事的媒體也並不知情,到《金色的夢》停工時為止,還沒有一家媒體來採訪過他這個設計者和當事人。
張樹國介紹,貼金箔是我國的一種傳統表面處理工藝,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目前廣泛應用於金箔畫、立體畫、金書製作、寺廟佛像裝金、招牌貼金、工藝品貼金、裝潢貼金等,最常見的即是大廈樓宇的招牌、室內裝飾的天花板和牆壁。由於金箔厚度僅為0.12微米至0.2微米,因此,雖然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但它單位面積上所用的黃金卻非常少,相對來說價格並不貴。20米高的《金色的夢》雕塑,雖然表面積有226平方米,但其用金量實際上不超過2個火柴盒大小。目前9.33釐米×9.33釐米的98%金箔,每張市場批發價約在4.5元。
「大家去看看金店那些男士們喜愛的金鍊子,動輒數百克,《金色的夢》所用的金子,也不過就是幾條男士金鍊子的體量。」張樹國說。
實際上,張樹國和項目建設方不是沒有考慮過使用其他的處理工藝。鄭州市城雕建設項目部和張樹國事前曾多次就雕塑表面的加工工藝進行過溝通和方案對比。他們曾先後對比過鍍鈦、鍍金、鎏金和噴漆等表面處理工藝,但從經濟和實施效果上考慮,均不如貼金。
張樹國說,如果採用鍍鈦、鍍金、鎏金工藝,由於該雕塑體量較大,每個U字體為4.4×2.2×2.0米,目前國內沒有這麼大的電解槽,無法實施;而如果為了這個雕塑單獨去製作大尺度的金槽,造價更為驚人。且鍍鈦、鍍金、鎏金與貼金箔造價其實相差不大。如果使用噴漆工藝,選用質量較好的汽車金屬漆,加上底漆、原子灰等,人工費加226平方米的表面積,總價可能也需近20萬元;而金漆主要成分是銅,設在戶外的《金色的夢》在日曬雨淋之下,銅會氧化變色,漆層也會開裂、脫落,幾年之後即需重新整體噴漆。後期維護加首次製作的成本,與貼金工藝相比,噴漆花費也會高出許多。
張樹國表示,正是在反覆衡量之下,他與項目建設方才最終決定還是採用貼金箔工藝。「放在室外日曬雨淋、大尺度、表面始終保持金色、且造價低廉的處理方法,唯有貼金工藝。」張樹國說。
張樹國表示,他期待著民眾和有關方面能最終達成理解和溝通,使《金色的夢》雕塑能按原來的計劃順利完成。
觀點
著名美術理論家、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博士:
別將憤恨轉嫁到藝術品身上
普通網民和媒體對雕塑工藝的不了解,是造成他們對《金色的夢》貼金產生質疑的根本原因。媒體和民眾一看到「黃金」幾個字,就眼睛發亮,認為是浪費納稅人的錢財。他們把對個別地方政府、對一些不顧實際謀求政績的官員的不信任與憤恨,轉嫁到一件藝術品身上,產生了一種情緒化的、非理性的強大「民意」。這種建立在不了解專業知識、不了解真實情況基礎上的「民意」,實際上是一種偽民意。媒體在未作認真調查、未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就順應這種「民意」,為這種偽民意推波助瀾,最終影響政府,主導事件走向,使藝術遭殃。 改用其他工藝措施完成剩餘工程,不僅使雕塑無法達到預期的藝術效果,而且無法滿足雕塑在耐久性、色彩等工藝上的要求,必將導致一個更荒誕的結局。這個結局,不僅將是藝術家們的悲哀,也是民意的悲哀,更是對公共財政與公共資源的更大浪費,是對公眾的利益更大損害。
鄭州市民郭兵:
雕塑《金色的夢》被叫停是個悲劇
1月24日,《南方都市報》發表鄭州市民郭兵的文章《鄭州城市雕塑〈金色的夢〉被叫停是個悲劇》指出,「政府的解釋工作沒能及時到位,使得該雕塑的內涵與價值不為人所知;媒體在探尋真相的同時,又過於迎合讀者口味,將『1公斤黃金』的賣點頻頻置頂,進行傾向性報導;公眾雖出於正義目的,但受制於質疑的慣性,陷入了非理性批判。在來自多方的巨大合力下,《金色的夢》終於夢斷於黃金。」郭兵說,他「不僅為這個也許很美好的夢的無端破碎而痛心,更為在這一事件複雜博弈的過程中,社會所體現出來的種種無序和非理性而擔心。」
(晶報)
[責任編輯:vingie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