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做了一個噩夢」,如何引導孩子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夢?

2021-01-19 路瑤育兒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詹詹今年將近3歲,同階段的孩子一般都不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入睡,但是詹詹因為最近做了一個噩夢,遲遲都不敢睡去。

我總是安慰詹詹說:「沒關係,夢境都是相反的,並不是真正存在的,不用害怕。」但是在孩子的恐懼面前,無論我怎麼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詹詹完全不懂什麼是夢,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媽媽,夢是什麼?」「爸爸,我昨天看到自己變成了一個超人,還和你一起去打怪獸了!這是真的嗎?」「媽媽,你說那些不是真實的,那為什麼會跑到我的腦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對於有關「夢」的話題會問得越來越頻繁。

而每次我們總是回答孩子,夢是一個虛幻的場景,往往都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樣的回答總是讓孩子一次次探索奧秘無果後,充滿失望。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如何引導孩子真正的認識自己的夢。

▋認識夢境的第一步,需要讓孩子了解夢境的特徵

一個周末天,詹詹早上起來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我不想要芭比娃娃了。」我詫異的問明原因,因為平時她都是愛不釋手的。

她說,昨天晚上她夢到了,芭比娃娃變成了《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裡面的老巫婆,她也要去欺負可憐的白雪公主。我這才意識過來,原來詹詹做這個夢。

是因為昨天的睡前故事,正是講到了老巫婆毒害白雪公主的片段,讀的時候,詹詹就害怕的緊緊抱著我。而這種恐懼也隨之進入了她的夢境。

一直對育兒有所了解的我知道,現在最關鍵的是,第一時間拿出芭比娃娃跟詹詹說明,你看,你說的那是夢,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並且耐心的和詹詹解釋夢的特徵是什麼?

夢具有非實體性夢是虛幻的存在,就像我們看的動畫片裡面的喜羊羊一樣,都並不是真正的存在於我們生活中,你醒過來的時候,夢就沒了,電視機一關上,喜羊羊就不見了。所以芭比娃娃變成老巫婆也是一個非真實的存在。

夢具有幻想性 夢裡面一般都是誇大和幻想的場景,就像你在你的夢裡,也可以騎著掃把飛起來一樣。昨天晚上你不也是夢見了,你的芭比娃娃會走路,會說話。

甚至她還要去毒害白雪公主嗎?現在你再看看的你的芭比娃娃,是不是還是原來的樣子,所以那一切都是你想像出來的。

夢具有私人性你做的夢,只有你自己知道。如果你今天不跟媽媽分析,媽媽就無法知道你昨天做了一個這麼可怕的夢,所以,你夢到的場景必須要通過語言或者將它畫在紙上,別人才會知道,你才能和別人分享你的夢境。

▋父母認識到孩子是如何理解夢的,也是引導認識的關鍵

先前,有一批研究人員也做過一次類似的實驗:他們針對一群3-4歲的孩子,做了相關夢境的測試。研究人員分別給他們講述4種不同類型的故事。

這四個故事分別是真實存在的、照片類、一個人的夢境、兩個人的夢境。等研究人員講完故事後,會根據這些故事詢問孩子關於故事的看法,來進一步觀察孩子是否真正的理解夢。

這些問題包括:你覺得你剛聽的故事是真實的嗎?你覺得別人能知道你做的夢嗎?你覺得夢可不可以兩個人一起做......

通過這些問題的詢問,研究者將孩子的回答統計起來,進一步分析得知,3-4歲的孩子已經大概有了區分夢和現實的雛形思維了,他們知道夢是虛假的存在,而且都帶有一定的幻想型。

但是,4歲的孩子比3歲的孩子又要更進一步了解夢的本質,他們知道別人不知道自己做的夢,得需要自己主動告知別人。而大部分3歲的孩子卻覺得所有人都做一樣的夢。換而言之,即為當孩子4歲的時候,其實就和大人一樣,基本上了解了夢

▋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夢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

德國兒童繪本《夢是什麼》中描述過這樣一個場景:每個晚上都會做夢的小鼴鼠約納斯問媽媽:"媽媽,夢是什麼?"。

結果媽媽只是平淡無奇的回了一句,夢都是你自己構想出來的。約納斯被媽媽的回答,弄得稀裡糊塗。於是急忙跑去問爸爸。

而爸爸更加的不耐煩的說,「夢都是假的,而且沒有人能真正解釋夢是什麼,不要糾結這個問題了。」最後約納斯很難過的偷偷離開家,去向別人尋找答案。

其實,這個故事是很多父母的寫照。當孩子第一次做夢,或者第一次意識到「夢」的存在時,父母給予孩子的解釋往往都是,「夢都是虛假的東西,並不是真實的存在。你睜開眼睛,它就不存在了。」雖然,這些回答都是正確的。但是對於孩子而言,這些枯燥無味的回答,會讓他們變得更加不理解夢。

在約納斯離開家後,它找到了很多個關於「夢是什麼」的有趣答案。夢是另一個世界,夢是一個放大鏡,夢是一部屬於你的電影,夢是雲朵之上的世界......

聽到這些回答的約納斯很滿足的回到家後,都很期待每天晚上的到來,因為這樣,它就可以去另一個世界裡玩耍了。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為什麼會產生夢的科學解釋,並沒有那麼重要。因為那些枯燥無味的解釋會打消他們探索未知的積極性。

我們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告訴孩子,其實夢就是另一個童話世界,只不過這個童話故事的作者是他們,他們想讓這個故事變成什麼樣子,就可以變成什麼樣子。

所以,如果孩子再問起「夢是什麼?」的時候,就用他們的方式去解釋吧,或者選一本關於夢境的繪本和故事書,和他們一起打開另一個屬於他們的世界。

▋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夢的過程中,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導。

當然,孩子做一些美好的夢的時候,都會覺得夢境是一個很童話的世界。而當孩子做一個噩夢時,往往都會從熟睡中驚醒。

就像前文所提詹詹會在「噩夢」中,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要扔掉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而這些噩夢的來源,往往都是我們生活中的日常點滴,只不過因為孩子的認知不夠,放大了恐懼感,而這種恐懼感圍繞著孩子,帶入了他們的夢中。

這時候,父母總是以「不用害怕,那只是夢,夢都是假的。」來安慰孩子,往往是不夠的。身為父母,應該要傾聽孩子的夢境,了解孩子真實的情緒。

對於一些還不能正常溝通的孩子,也可以用圖畫的方式,讓孩子將夢境描述出來。除此之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下面兩種方法來引導孩子認識夢境,趕走噩夢的困擾:

父母應該製造一定儀式感,來驅散孩子內心對於夢境的恐懼。

當孩子向你描述完夢境的可怕時候,父母就應該做出一些有儀式感的動作,來代表驅散噩夢。比如,每做一個噩夢都讓孩子喝一杯水。

或者父母可以拍一拍孩子睡覺的地方,來表示驅趕噩夢,這些雖然都是小動作,但是在孩子看來,父母真正在解決這個難題,對於他們來說,幫助他們驅散恐懼。

用一些生活上的小細節,來給孩子做美夢的積極暗示。

睡前父母儘量不給孩子講有關「惡」的故事,睡前故事儘量要選擇的溫馨美滿一點,讓孩子睡前不帶消極的情緒。

除此之外,還要通過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來給孩子美夢的積極暗示。比如可以買一雙很漂亮的襪子或者小盒子,掛在孩子的床頭,告訴孩子它們可以在你睡著的時候,給你抓住美夢。

夢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存在,在面對認知結構還不夠完善的孩子來說,父母很難真實的解釋它們為何出現。而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多的應該用孩子的方式,讓他們了解夢境,給他們一個完美的夢境。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一晚上做5個噩夢,夢見媽媽死了我已60歲,恐懼讓我失去時間概念
    與失眠相伴而來的,是持續地多夢,並且是噩夢。它們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當我終於在床上翻滾了四個多鐘頭,好不容易累壞自己開始進入睡眠時,夢便開始了。它們一個接著一個,一晚上能連續做四五個劇情完全不同的夢。在所有的夢裡,我一直被追殺,一直在逃命。
  • 噩夢要說破?把夢說破了就沒事了嗎?噩夢說破的真正意義在哪?
    這一溜兒的「夢到掉牙,在此說破」,牽涉出一個很典型的問題:惡夢是不是說一說就破解了呢?會不會和「夢是反的」一樣讓很多人誤信了呢?陳鵬解夢就此搜索了一下網絡,果然如此。「做夢自己跟同事們在高處墜落,有死有傷,上來說破這個夢,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保佑諸事順利,安全開展各項工作。」
  • 當了媽媽後的你——昨晚的噩夢
    顧不上往常最愛的劇和逛街,顧不上收拾自己,顧不上吃飯睡覺,每天繞著孩子轉來轉去,就連上廁所都要偷偷摸摸小心翼翼,生怕把小惡魔吵醒。作為新手媽媽,買了一本育兒百科全書,照著書來看孩子每個月的變化,如果有一點不一樣,心情如過山車,想趕緊去醫院檢查檢查孩子是不是發育慢,如今小寶貝已經五個半月了,小身體已經有了大大的能量,開心的時候抱著她會在腿上蹦躂了,十五斤的小傢伙,舉高高几次還挺累。
  • 李崇建: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
    分享TEDx上一位臺灣老師--李崇建的視頻演講《教育孩子如何成為他自己》,孩子需要學習,其實父母也需要學習如何跟孩子更好地相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我是一個老師,我經常要和孩子談話,也要和父母談話,偶爾也會和老師談話。
  • 如何引導自信心嚴重缺乏的孩子?家長不要「管得太寬」
    我掏出現金,讓他去對面的超市購買雪糕和飲料,一是因為腿腳酸痛不願意走動;二是想鍛鍊他的交際能力,改善他內向的性格。表外甥猶豫不決,看向媽媽,露出求助的神情,輕聲說道:「媽媽我不敢!」表姐對他吼道:「看你那沒出息的樣子!買個東西都不敢!以後能做什麼!」我心生疑惑,孩子沒有經歷過社會的壓力和挫折,為什麼會缺乏自信心呢?
  • 用錢換取孩子勞動,易產生金錢弊端,有效引導帶孩子正確認識金錢
    天天媽媽認為孩子肯定是過得太安逸了,都不懂大人的辛苦,所以這麼心安理得的去享受。 這個判斷讓天天媽媽想到了一個絕妙的點子:就是讓孩子為自己打工,體會一下工作父母的艱辛,又讓孩子幫著減輕負擔。所以天天媽媽馬上就開始執行了,利用不給孩子零花錢,想要買東西就要自己賺的原則讓孩子同意了家庭打工制。
  • 父母是孩子的心靈導師,您如何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緒,他可以認識自己的情緒嗎?這些問題攸關如何讓孩子跟自己的內在有真正的聯結,這也是我在《孩子的成長,媽媽的修行》裡反覆講述的。李崇建老師這段TED的演講,值得我們深深反思,他演講的題目是《教育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聽後有什麼觸動,歡迎留言互動!▲點擊此處,即可收聽本演講完整語音。
  • 首先要「解碼」噩夢
    在夢裡,這個男惡人總是在不停地追趕我,而我在前面奮力奔逃,心裡害怕地想著:「不能被他抓到,一旦被抓到我就會被他撕成碎片的!」但在夢裡,我卻總是能被他追趕上,被捉住的那一刻,恐懼感往往強烈到能使我從夢中驚醒。另外一個是女惡人。經常夢到的一個場景是我坐在教室裡寫作業,突然一轉頭,發現窗外站著這個孤獨的女人,靜靜地注視著我。我不知道她站在那裡看著我多久了,她的臉色陰沉,陰惻惻的。
  • 心理學家:不好意思麻煩別人的孩子,屬於危險人格,媽媽要警惕
    01案例分析金家三姐妹中,老二小豔是最聽話懂事,但同時也是存在感最低的孩子。讀書的時候,小豔成績中等,但刻苦努力,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給人添麻煩。金媽媽也曾自豪地說:「我家老二從小就讓人省心。」現實生活中,雖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助」也有一個限度,一味只懂得委屈自己去滿足他人,只會積壓負面情緒。要避免成為「聖母型人格」,那么正確的自我認知很重要,「我」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人,而是有主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2)敢於表達自己的觀念遵從內心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於一部分人而言並不是容易的事情。
  • 尋求夢的指引、轉變噩夢的藏密咒術
    夢究竟是什麼?如何解夢?(下)上期聊了夢的意義,以及如何看待和解釋複雜而綿長的夢。本期分享的內容是:在生活中遇到難題時想要尋求指引,讓自己做一個明確的有意義的夢的藏密咒術;以及解除噩夢的藏密咒術。「人生如夢」,是古今中外無數人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嘆。夢,是佛學描述萬有實相的最恰切的比喻,《金剛經》偈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 13歲男孩偷錢,被媽媽逼去自首:真正的富養是教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媽媽無奈地告訴警察,做父母的也只是想給孩子一個深刻的教訓,害怕他不長記性,誤入歧途。最後,在警察叔叔的教導下,小男孩不僅向父母道了歉,還寫下了保證書。小孩子做錯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的庇護。網友們紛紛讚揚:這對爸媽的三觀太正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太好了!現在的孩子,很少能夠明白錢是什麼?也不知道父母賺錢到底有多辛苦?
  • 李玫瑾:孩子的壞脾氣都是父母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該如何做?
    寶寶小手指著兩條狗,一定要走過去,我一直好言引導,儘管她或許也不明白,不管怎麼轉移注意力,還是要去到兩條狗的附近,因為我一直拒絕,所以她就開始憤怒大哭。一時間就沒了主意,肯定不能滿足她的願望,到狗狗身邊,這是有危險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制止她的憤怒。
  • 初哆咪之壓力如影隨形夢境反映生活,父母,你可能就是孩子的夢魘
    「爸爸,昨晚我夢見被一群大人追我啊,我一直跑,一直跑,很害怕,然後就醒了!」 你有聽過孩子講述他們的夢境嗎?你有沒有耐心的聆聽孩子的「夢話」,再好好地安慰一番,還是不把孩子發夢當一回事,認為是孩子日有所思,晚上才會發噩夢?
  • 金錢教育不是讓孩子成為守財奴,而是給他們正確的財富觀引導
    身為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起很大的引導作用,我們需要弄明白,孩子對錢財到底有什麼錯誤的認識,才會導致他們為了獲得零花錢可以不擇手段。其實說白了,就是因為孩子缺乏了正確的財富觀,現在社會,支付寶微信都可以支持流通,即使是兩三歲的小孩子都會拿起爸爸媽媽的手機,知道他們手機裡有的是錢,隨便掃一掃就能夠買東西。
  • 如何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並提高自身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大飛碼字,ID:BigFly1024】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同學在後臺問我,如何才能真正的認識自己並提高自身,本想在微信回復他的,不過發現這個話題太大了,幾句話說不清楚,就想專門寫一篇文章來闡述這個事情了。這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要我在這裡分享一種普世且一定有效的方法,我是沒有這個能力的。
  • 夢見男孩子叫我媽媽預示著什麼 已婚女夢見男孩叫媽媽是什麼意思
    夢見媽媽(母親),代表你現在沒有什麼安全感,對於周遭的事物有無助的感覺,很需要受到關懷、需要一些明確的指引才會做此夢。但如果經常夢到媽媽表示你的依賴性太重,無法獨立走出媽媽的庇護,心中常有不安全感。夢見小男孩,或許會有一見鍾情發生,但可惜的是和他似乎無法順利發展。打算出門的人夢見小男孩叫我媽媽,建議近則有利,遠則不利。
  • 考試前總做噩夢,這兩大原因不可忽視,教會孩子讀懂夢境很重要
    為什麼9點了,媽媽還不叫我起床,考試要遲到了,媽媽爸爸去了哪裡?閆寧顧不了那麼多,出門趕緊騎著自行車,迅速的到了學校。到了學校之後,同學們都已經開始考試了。第一場考試是數學,已經過了一個小時,閆寧硬著頭皮擠了進去。可是卻發現試卷上的內容一個也不會。一想到媽媽對自己的失望的表情,閆寧就覺得非常難受,忍著眼淚,隨便填了答案。
  • 媽媽對女兒越不好,女兒反而對媽媽越好,掙脫羈絆,讓孩子做自己
    文/依肯的爸爸有一種很奇妙的母女相處模式,就是媽媽對女兒越兇,越嚴格,女兒反而對媽媽越發依戀和喜歡。這就是媽媽給予了孩子太多的羈絆,只有讓孩子掙脫媽媽的羈絆,才能讓孩子做回真正的自己。而是一味地給孩子下達命令,讓孩子去執行我們的想法,從不問孩子的想法。一、為何媽媽會對女兒很兇,要求很嚴格1、媽媽較自戀有很多的媽媽屬於自戀型的媽媽,而這種媽媽可能對自己是否是自戀型的媽媽並不知情。
  • 你選擇永遠做媽媽還是永遠做女人?
    而一個人沒有很好地做過孩子,TA就無法很好地做一個成人。TA的一切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無法擁有很好地基的大廈,永遠都生活在定時炸彈之上,一旦來到需要發揮成人能力的時候,就會引爆。於是媽寶男往往會「引進」一個有戰鬥精神的媳婦當自己的「炮灰」,抵擋母親的「情感勒索」;媽寶女往往會選擇和媽媽死磕,或者乾脆不婚來讓媽媽繼續找個孩子,「共生」的願望落空……中國式婦女,無非就是生個孩子做媽媽,然後再做孩子的孩子的媽媽,永遠生活在母嬰世界裡,用一個人來填補自己內心「缺愛」的黑洞。
  • 父母的錯誤引導才是孩子小氣的真正原因
    「你這孩子怎麼回事,這麼小氣,真是糟糕的性格,不知道隨誰了。」朋友已經有點生氣了,瞪著眼睛看著嘟嘟。我打圓場說:「沒事,他倆還不熟悉,待會兒就好了,孩子們不都是這樣,你也別上綱上線的。」朋友去給孩子們拿好吃的緩解尷尬的氛圍,這個事情算是告一段落。後來和朋友聊天時,我告訴朋友: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父母不能強迫她,正確引導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