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孩子的壞脾氣都是父母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該如何做?

2021-01-11 萌孩控

沒有寶寶的時候,永遠不能真正體會到帶寶寶的難度,有了寶寶以後,發現以前想當然的事情都是行不通的。

前天帶著寶寶下樓玩,看到兩條狗仔咬架,一條白色的小泰迪,一條是體型龐大的說不出名字的大白狗。

寶寶小手指著兩條狗,一定要走過去,我一直好言引導,儘管她或許也不明白,不管怎麼轉移注意力,還是要去到兩條狗的附近,因為我一直拒絕,所以她就開始憤怒大哭。

一時間就沒了主意,肯定不能滿足她的願望,到狗狗身邊,這是有危險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制止她的憤怒。

孩子和媽媽互毆

網上看了這樣一個視頻,江蘇鹽城,一個男孩把飯店裡的物品弄壞了,媽媽需要賠償,媽媽對孩子的行為很不滿,開始指責孩子,因為被媽媽訓斥非常憤怒,孩子伸手開始「毆打」媽媽,面對孩子的行為,媽媽更加憤怒,反手開始打孩子,這樣媽媽和孩子竟然在飯店中打起來。

周圍的客人拉開母子,媽媽仍然不停數落孩子,孩子和媽媽再次扭打起來,這樣的場景也實在是令人唏噓。

這樣母子公然對打的情形雖然不常見,但是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這樣類似的情形,不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又無法制止孩子的憤怒,孩子就不停大哭,家長覺得太丟面子了。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壞脾氣就是家長帶出來了,每個孩子都有哭鬧的初始,不同的是,家長處理方法不同,孩子的性格走向不同。

孩子憤怒的時候,家長要怎麼做?

孩子憤怒一定有憤怒的原因,即使是什麼都不懂的小寶寶,也不會無緣無故哭鬧,甚至把自己哭到小臉通紅,好像一口氣就要上不來的樣子。

這個時候,家長的做法很關鍵。

1、 先要找到孩子哭鬧的原因

就拿我家寶寶來說,她之所以對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最近在教她認識狗狗,她經常聽到狗狗這個詞,看到狗狗的樣子,所以對狗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她看到真正的狗狗的時候,不免也想上前摸一摸,這個時候被拒絕,所以會哭鬧。

我們要做的就是試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趕緊帶孩子「逃離」,安撫孩子。

不要覺得孩子哭鬧太丟人,所以就在語言上呵斥孩子,這樣孩子的憤怒得不到緩解。

2、 轉移孩子注意力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最忌諱家長不予理會,或者是「火上澆油」,孩子憤怒的時候,一定有憤怒的理由,這個時候家長要做的是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或者是安慰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

3、 事後教育

如果孩子的行為有不當之處,最好的教育時間是事後教育,這件事過去了,孩子的憤怒已經消失了,孩子已經恢復了理智,這個時候才是教育的最佳時機。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孩子犯錯就亂發脾氣?李玫瑾教授:孩子犯錯父母要裝作沒看見
    小剛嘟囔一句:「你總是喊,我都聽不明白說什麼……」這時,小剛的媽媽才意識到,小剛根本GET不到自己的憤怒的原因是什麼。孩子犯錯就應該大吼大叫嗎?曾經,美國的研究人員做了一個對照實驗。把孩子和家長分為兩組,一組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表情猙獰地吼叫著和孩子講道理,另一組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則溫和的和孩子講道理。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 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
  • 孩子的生日都需要過嗎?李玫瑾:這3個生日,父母要做足儀式感
    苗苗和丈夫都出生、成長於普通的工薪家庭,他們的父母都是雙職工,工作和生活也是忙碌又平淡。在他們那個年代,沒有「儀式感」的說法,在苗苗的印象中,除了春節,幾乎就沒有什麼特殊的節日,更別提過生日了,因此,無論是小孩還是家長都不太在意生日的儀式感。苗苗和丈夫結婚後,依舊是平淡而忙碌,很少特地去給孩子過生日。
  • 李玫瑾教授:孩子做錯事,用長幼有序和長目光,7個字解決矛盾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過度的寵愛,我之前在街上看到一件事,一個小孩子身邊跟著兩個老人,是他的爺爺奶奶,三個人好像在散步,但是走著走著,突然,孩子停了下來,在地上尋找著,好像丟了什麼東西,但是找不到,隨後就對他的爺爺奶奶破口大罵,還呵斥他爺爺奶奶快點去找,然後自己就一臉憤怒地站在那裡。看到這件事,我真的有點憤怒,現在孩子都不知道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嗎?這可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 李玫瑾:孩子當街撒潑打滾,父母不能袖手旁觀,要維護他的自尊
    孩子哭鬧的時候,真的是油鹽不進,軟硬不吃,父母無奈崩潰。3歲的二寶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本來要去吃飯了,突然大哭起來,怎麼安撫都不行。後來才知道,他把爺爺的枕巾扔到了床下面,找不到了,遇到了小小的挫折 。這麼小一件事,直接告訴大人拿出來不就行了嗎?非要哭,孩子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 李玫瑾:性格是如何決定孩子命運的?毀掉孩子就讓他什麼都不做!
    本文節選自《李玫瑾育兒智慧》專欄,如果你想看更多育兒乾貨,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專欄《李玫瑾育兒智慧》從真實案例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實用易操作的育兒方法,幫你看清育兒的本質,教你輕輕鬆鬆地育兒,預計更新365篇育兒乾貨,內容豐富實用,幫助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彎路!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若孩子有這3個特徵,父母偷著樂吧
    作為國內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玟瑾教授的觀點還是存在一定參考性和權威的,她提出看法和理解,對很多父母都有著大幫助。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上,專門提到了孩子智商的問題,並表示: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
  • 多點耐心,別把「壞脾氣」傳染給孩子
    孩子有好的情緒,也有壞的情緒,這都很正常。每當這種時候,如果父母沒有耐心、粗暴對待,很有可能把壞脾氣傳染給孩子。01「壞脾氣」是怎麼養成的?我見過很多「壞脾氣」的孩子,有的一不高興就對父母撒氣、發脾氣、甚至拳腳相加;有的孩子小時候很聽話、很懂事,等長大一點,就變得特別難管:父母跟他(她)說話常常被無視、被回懟;經常對父母冷漠、頂嘴、吵架;對父母講的道理、建議不屑一顧……孩子越大,越難溝通,這讓很多父母滿腹心酸:「我這麼愛孩子,為他付出那麼多,為什麼孩子總是和我作對?」
  • 父母好脾氣,孩子好福氣
    然後,她關了燈沒再理孩子,小孩也哭著哭著睡著了。閨蜜嘆氣地說,雖然醒來給孩子道歉了,可心裡特別挫敗,覺得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好難。這種心理落差,當家長的都有體會。在處理一個問題之前先讓自己冷靜下來,直到能夠用理性大腦來思考時,再解決問題才有意義。這也是我們應該教給孩子的一項重要技能。」壞脾氣需要理性克制而非壓制。
  • 李玫瑾:別再怪孩子情商低了,父母有這3個特徵,想不低都不行
    相信寶媽們都知道李玫瑾吧,她是國內著名的育兒專家,我經常看她的講座,也會借鑑她的育兒技巧。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的情商受父母影響很大,如果父母有一些不好的特徵,很可能會養出低情商的孩子。孩子情商低,多半跟父母的行為有關1、夫妻感情不好如果一對夫妻感情不是很好,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經常性吵架,天天嘴上都說離婚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情商。
  • 孩子總是亂發脾氣?父母善用全腦養育法,輕鬆養育高情商娃
    古話把孩子的臉比作六月的天可是一點都不誇張的,這一點相信很多帶過孩子的寶媽都深有體會,一旦孩子脾氣上來有了情緒,那架勢可真的是十頭牛都拉不回來。如果我們好言相勸,那麼他們不是左耳進右耳出就是完全不能理解我們要表達的意思;而如果我們大聲斥責,那麼不僅無法安撫他們原本就有的情緒還會使得他們變本加厲地發洩自己的怒氣。
  • 如何幫孩子化解對父母的「怨恨」
    父母的關注讓孩子「窒息」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果父母給予的關注過多,事無巨細地安排、指點、要求、命令,告訴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需要提前做,使之生活和學習在父母既定的軌道上運行,孩子會覺得被控制、不能按自己的意願行事,會產生不舒適感、反感,甚至是怨恨。
  • 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你的情緒,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之前,網上曾有一則話題#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刷屏了。 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變得如履薄冰,生怕犯錯,討好父母,學會小心翼翼地避免父母情緒爆炸。 父母大概不會意識到,自己的壞脾氣,究竟會給孩子造成怎樣的傷害? 你的易怒情緒,強大到足以決定孩子一生的性格。
  • 李玫瑾直言: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
    談起「厚臉皮」這個詞,許多人的第一反應都認為厚臉皮是一個貶義詞,「厚臉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沒出息,各種耍賴。李玫瑾直言: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然後,李玫瑾教授在一檔節目中提到的「厚臉皮」,意義卻不一樣了,李玫瑾教授指出,家長應該從孩子幼年期培養他們「厚臉皮」的習慣。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 而李玫瑾教授在講座時所傳達的育兒觀念正是如今父母們應該學習的,根據李玫瑾教授的總結:小時候有這4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都很低。因此家長應該及時糾正,並且對孩子進行情商教育,這樣孩子將來才能有出路。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的習慣,讓孩子將來不會活得太累
    2、厚臉皮能輕鬆拒絕別人 每個人一天都要處理很多事情,對孩子來說,要寫作業、要鍛鍊身體、要上興趣班,當被別人委託做一件事情時,又不好意思拒絕。如果有很重要的事情去做,答應別人,自己的事就辦不好。不答應別人,又怕影響友情。會感到騎虎難下,心情不好。
  • 孩子越不好帶就越聰明?李玫瑾:孩子有3種表現,家長就偷著樂吧
    不知道哪裡來的力氣,好像一整天都撒不完一樣。真想把他直接丟給他爹來帶。沒辦法,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就自己想辦法。在這些天裡我看了很多關於2-3歲寶寶的育兒經驗,終於理清楚了一件事:這個年齡的孩子難帶,並不是壞事,甚至還可能是件好事!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孩子越聰明,小時候就越難管教。
  • 你處理孩子「壞情緒」的方式,決定了他們長大後的性格!
    比如《小燈泡情緒管理繪本》,這是一套專門幫助孩子正當釋放壞情緒、培養健康心態的情緒管理繪本,共8冊,2-12歲的孩子都適合閱讀~  , 教會孩子如何正當釋放不良情緒,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心態 。  比如很多孩子都會怕黑,對神秘的黑夜有一種自然恐懼,或者會害怕自己腦海中想像出來的怪物……  有時候不管我們怎麼安慰勸說,都不能打消孩子內心的「恐懼幽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