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2021-01-13 澎湃新聞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0-3歲,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

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

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她說,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無能期,兒童只能靠哭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此時,家長應該立刻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長期哭鬧得不到安撫的孩子,他們內臟的自主神經系統會形成過度緊張的記憶,影響孩子的脾氣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鍵盤俠」;

殊不知,他們「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恰恰源於父母的粗放式養育,在一歲以內自己的各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3歲-12歲,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3歲左右,孩子的哭鬧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那麼如何制止孩子無理的哭鬧?

哭鬧沒有用 。

比如孩子因為得不到手機,不能看動畫片,在家裡哭鬧。

此時家長的做法應該是把孩子抱進臥室,一對一笑眯眯地看著孩子哭鬧。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長可以起身離開去拿一個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孩子體會到對他的愛。

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媽媽想看手機,爸爸不給媽媽,媽媽就像你剛剛那樣哭鬧,好嗎?

你已經長大了,有什麼需求可以說出來,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

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很多家長反映:

「孩子到中學不愛學習,在課堂上坐不住,東張西望的,很是影響學習成績。」

李玫瑾發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從小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等祖輩長大的。

這是因為,老人的生活沒有節奏和規律:

「一會兒給孩子吃個紅薯,一會兒帶孩子去鄰居家串串門兒,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變得分散。」

早年的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後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如何讓四歲上下的孩子開始懂得等待和忍耐,從而培養自律意識?

有計劃的給孩子買玩具。

選擇一個輕鬆的周末,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商場裡去挑選玩具。

孩子挑好後,家長可以說:

「這玩具超出我們的計劃,你知道爸爸媽媽每天為什麼去上班嗎?

30天才發一次工資,家裡買所有東西都需要計劃,你這個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媽媽的預算計劃,我們只能買100元的玩具。

如果今天買回家,我們下星期的菜錢就沒有了。」

「如果媽媽這個禮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這個玩具買回家了!」

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提要求,因為要加班,你要早點上床睡覺,要乖乖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除了買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時光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安靜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圖、繪畫等。

三歲時堅持10分鐘完成一幅畫,四歲時每次堅持20分鐘,等孩子六歲上學後,就能在35分鐘的課堂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孩子五歲起,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他人分享的能力也應該逐漸養成。

這時候,家長要適當利用誘惑訓練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1. 巧克力的誘惑

準備一份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比如巧克力。

設計一個遊戲,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兩份對孩子說:

「寶寶,這兩份巧克力都給你,你可以自主管理。

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麼明天媽媽再額外獎勵你一份。」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首次掌握決定權,大多會把兩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獎勵。

一個月後,當第二次做遊戲時,孩子會吸取教訓,按照計劃品嘗巧克力,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對你的考驗,不要著急,長大後要學會等待」。

2. 飯桌上的分享

自己小時候總是會在飯前準備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後,才會動筷。

父親加班不能按時就餐,母親一定會用乾淨的碗筷給他單獨留一份飯菜。

最好的水果也會留給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點滴的行為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孩子從四歲就要多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吃苦耐勞。

3. 運動中的吃苦耐勞

跑步可以鍛鍊孩子的呼吸和耐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

孩子在跑步中會上氣不接下氣,當過了這個階段會發現沒什麼不良反應;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剛開始工作特別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孩子在學遊泳時,會非常害怕,覺得要死了,後來他會發現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學會。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是由不會到會,這個過程就是自己駕馭外界的過程,不能因為害怕就拒絕嘗試」。

12-18歲,人格撫養

女孩12歲、男孩14歲起,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

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電視劇《少年派》中,小主角林妙妙是個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林妙妙在文科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數理化卻一塌糊塗。

她的母親卻逼著她把所有的科目都考及格。

那麼當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學習困難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不理想,找了一位優秀的課外老師為其補課;

但是女兒卻直言自己數學不需要補,不如把錢另外花在英語和歷史的學習上。

出於尊重女兒的意見把補習的重點放在了英語和歷史兩個科目上,最後在高考中女兒的英語成績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少年派》中林妙妙和錢三一的懵懂的戀愛關係牽動著雙方父母的心,讓一向處事穩重的裴音跑到學校去找班主任、找王勝男。

這也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對於戀愛問題的緊張和焦慮。

那麼如何在青春期跟孩子探討戀愛的話題?

李玫瑾在女兒初中時,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會女兒如何確立正確的戀愛觀。

挑衣服好比找對象 。

一次,母女倆在商場裡挑選衣服,走到第一家商鋪,女兒看中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勵她除了這件衣服,還可以到其他商鋪再看看;

在不斷的逛商鋪過程中,女兒在對比中發現了其他更中意的選擇。

李玫瑾藉此機會說:

「找對象好比挑衣服,中學就是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學時期就早戀,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來更優秀的男生了。」

女兒恍然大悟,從此養成了正確的戀愛觀。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越豐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

養育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投入,這種投資是無價的。

通過投入讓兒童記住養育者的聲音、相貌、氣味,形成依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資本,是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一筆巨大的財富。

來源:甘肅婦女

原標題:《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的習慣,讓孩子將來不會活得太累
    文|凝媽 要是說「誰的臉皮比城牆還厚,」我們都知道這不是誇讚而是嫌棄,言語中透露出一種無可奈何。 百科中解釋說,厚臉皮是指一個人內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也常用來形容人品行不正。果真是一個貶義詞,而不是褒義詞。
  • 李玫瑾:孩子怕生見人就躲,做好這4點,輕鬆培養出「交際娃」
    李玫瑾教授解讀孩子怕生李玫瑾教授說: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李玫瑾教授講到:見面就問人的,這孩子家裡一定有很多人,有爸爸媽媽,也有爺爺奶奶,孩子是被大家一起帶大的。如果見了人,扭扭捏捏拉著大人的手有點害羞,但是最後還是叫了人,那這個孩子身邊的撫養人至少是兩個以上。
  • 獅子爸爸是怎麼培養出一個心智健全的水瓶兒子的?
    培養心智健全的孩子關於兒子的教養,大多數都是太太在張羅,我配合。但我們在方向與原則方面是有共識的。首先,我認為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成長的環境也都是不一樣,所以市場上各種的養育理念不能都聽都信,還是要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他的個性特質來安排。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是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依據實際的案例,依據實際的案例總結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個道理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上網查了一下性格,確實和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看成機器,以及精神分析只看到人性的疾病和殘缺方面,認為心理學更應關心人性的健康方面,應把健康人格的研究作為心理學最基本的中心。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是關於健康人格的心理學。人本主義者認為,健康人格意味著視自己為一個自由的人,不受控於他人;表現出「存在的勇氣」,能了解並表達自己的感情和信仰,並勇於承擔行為後果;能意識到自已的局限,將自己的生命以及如何看待生命作為「自己的責任」。
  • 李玫瑾:性格是如何決定孩子命運的?毀掉孩子就讓他什麼都不做!
    本文節選自《李玫瑾育兒智慧》專欄,如果你想看更多育兒乾貨,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專欄《李玫瑾育兒智慧》從真實案例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實用易操作的育兒方法,幫你看清育兒的本質,教你輕輕鬆鬆地育兒,預計更新365篇育兒乾貨,內容豐富實用,幫助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彎路!
  • 孩子成長有規律,父母從人格健全入手,培育未來優秀人才
    從春節以後孩子的學校就沒開學,這個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假期,拷問家長該怎麼有意義的幫孩子度過,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該怎麼讓孩子充分利用這個期來成長。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習上拿個好分數,教育更應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很多教育專家共同傳遞給大眾的想法是:假期是最好的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時間。這就是說,有心的家長會幫助孩子利用這個充分的時間去培養孩子的人格。
  • 李玫瑾:孩子睡覺有3種表現,表示智力正在快速發育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倫敦大學學院曾針對10000多名7歲左右的兒童做出一個實驗,結果表明:有規律作息習慣的孩子,大腦得到更充分發育。後研究學者們總結出,3-6歲是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這個階段如果孩子不能在晚上十點前進入深度睡眠,大腦發育可能受到影響,智商測驗分值可能會偏低。
  • 育兒專家李玫瑾,她的女兒長大後在幹什麼?有人覺得「打臉」了
    當今社會競爭壓力大,所以大多數父母都特別在意孩子的教育,包括學習、性格培養等等,就是希望小孩以後能有一份好的工作,過著輕鬆的生活。但教育孩子談何容易,因此不少家長都會借鑑一些專家的做法。說到李玫瑾,相信家長們都不陌生吧。她是兒童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未成年犯罪心理。
  •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這種孩子
    而我作為一名心理學愛好者,也一直很好奇,到底是什麼動機讓一位這麼優秀的孩子對深愛她的母親狠下毒手呢?01 控制型的父母,討好人格的孩子2020年12月底,這樁案件首次開庭,吳謝宇第一次開口陳述自己的心路軌跡:爸爸就是家。從好孩子改變,由父親患病離世開始的。父母把成績看得很重,努力讀書就是為了讓父母驕傲有面子,學習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滿足父母。
  • 具備這3種特徵的孩子,大多是天生的「領導者」,父母要悉心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擁有領導力的人,不但更有人格魅力,在社會上很受歡迎,在事業和人生中也更容易成功! 所以你若發現你家孩子具備這3中特徵,那他多半是天生的「領導者」,別埋沒了人才,要悉心培養! 一、人緣好,孩子中的「領頭羊」 別管哪個年代,總有這麼一類孩子,「領頭羊」的角色,孩子們都喜歡跟他玩,人緣特別好!這種孩子主動性特別強,在一堆孩子中,總是最先開口說話的那個。
  • 李玫瑾:想要寶貝學習好,就要注重培養寶貝的專注度,方法如下!
    相信說李玫瑾教授,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對兒童心理的分析和教育,非常有看法,她曾表示並不是所有的寶貝,都是適合考試和學習,有的寶貝擅長學習音樂、學美術有些寶貝喜歡運動。難道寶貝不專注於學習和考試,就不能夠有好的未來了嗎?這個問題其實,是否定的,但是真正去支持寶貝興趣和特長的家長,有幾個?
  • 李玫瑾教授:孩子做錯事,用長幼有序和長目光,7個字解決矛盾
    文丨崔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有些家庭會有這樣的一種情況,為了讓孩子考取好成績,父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端茶倒水,洗衣做飯,就差餵他吃飯了。這是長幼無序,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很可能造成不健康的心理問題。
  • 李玫瑾:家長注意!幼兒園的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大多是學習的料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對於研究兒童心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次開講座,裡面都擠滿了很多的家長過來聽講,甚至直接諮詢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考試跟學習的,將學習的心態放到其他的學科上面難道就沒有出息了嗎?李玫瑾如是說!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時候,首先他們會皺起眉頭看著試卷或者是成績條,接著就是對孩子的一頓訓斥。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李玫瑾教授還舉例了司馬光闡述如何用人時,將人分為四種類型的,聖人(德才兼備)、君子(有德無才)、小人(有才無德)、愚人(無德無才)。 聖人自然難求,在也無君子的情況下如何抉擇,司馬光給出的答案是寧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為對於沒有德行的人來說,智力可能是壞事。
  • 李玫瑾:孩子睡覺的三個反應,是大腦發育快的信號,將來智商很高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睡覺的三個反應,是大腦發育快的信號,將來智商很高。研究結果顯示:孩子在三到六歲之前睡覺的時間不規律,會導致他們在智商測驗中得分偏低,這就表明三到六歲是兒童大腦發育的黃金時期。孩子睡覺的三個反應,是大腦發育快的信號,智商高出同齡人。孩子的智商一直是父母最重視的問題,每一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家孩子是個高智商,高情商,能贏在起跑線上。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因為考試成績總是特別好,被同學們稱為「宇神」。吳謝宇不但學習好,在學校關心同學,在家中孝敬父母,在外人眼中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人。他的一位老師評價他說,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缺點。2010年,吳謝宇的父親因病去世。2012年,他通過北京大學自主招生提前錄取,進入了全國頂尖學府北大。
  • 李玫瑾直言: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
    李玫瑾直言: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然後,李玫瑾教授在一檔節目中提到的「厚臉皮」,意義卻不一樣了,李玫瑾教授指出,家長應該從孩子幼年期培養他們「厚臉皮」的習慣。所以,李玫瑾教授認為,培養孩子「厚臉皮」並沒有什麼不好,「厚臉皮」的孩子更加自信、勇敢,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相比之下,「厚臉皮」孩子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 孩子將來能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李玫瑾:從這3方面就能看出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我們就能看出他未來是什麼樣的,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她在網上發表的視頻深受廣大父母喜歡,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將來能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從這3方面就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