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2021-01-09 騰訊網

「會飛的思維」2020特別企劃,詳詢各校區

免費預約1對1思維能力測評課

對孩子的心理投資,

這種投資是無價的。

「3歲前的孩子需要依戀,家長應該及時地滿足其生理需要;

3-12歲的孩子需要規矩,家長應該堅定地對其說「不」;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選擇權,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李玫瑾教授針對不同階段孩子的養育給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法。

0-3歲 情感撫養

0-3歲是孩子與家人一對一依戀關係的建立時期,這種依戀不斷積累直至12歲。

依戀是情感的起源,當幼兒與某人形成依戀關係後,與依戀對象在一起時他會感到愉悅;難過時,只有依戀對象的出現,幼兒才會感到安慰。

依戀得到滿足時會非常快樂和放鬆,當人處於放鬆狀態時,看外界的事物就會非常快樂。

在現實生活中,李玫瑾常常遇到這樣令人痛心的案例:

「不少孩子在青春期出現傷害家長的行為,不用問,這樣的孩子大多在12歲以前不是由自己父母養育長大的,情感聯繫並沒有形成。」

如何建立依戀?

「應該給母親3年產假,利於培養嬰幼兒正確的依戀關係。」

在公開場合,李玫瑾教授不止一次這樣公開呼籲。

源於美國的「哭聲免疫法」曾一度風靡全球,年輕的中國父母也追捧不已——孩子哭鬧時不能馬上抱起,這樣有利於培養孩子獨立睡覺的好習慣,避免養成哭鬧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不同意這種觀點。

她說,在吃喝拉撒睡不能自理的無能期,兒童只能靠哭來表達自己的痛苦,此時,家長應該立刻抱起孩子進行安撫。

長期哭鬧得不到安撫的孩子,他們內臟的自主神經系統會形成過度緊張的記憶,影響孩子的脾氣秉性。

比如,生活中有不少「路怒族」、「鍵盤俠」,殊不知,他們「一點就著」的火爆脾氣,恰恰源於父母的粗放式養育,在一歲以內自己的各種生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餵養孩子要放在懷裡,養育者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到溫暖,食物、熟悉的氣味會讓孩子感受到舒服和快樂,有利於依戀關係的建立。

3歲-12歲 性格撫養

愛是一種營養,但不是全部,孩子從3歲開始,逐漸具有了理解和表達的能力,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時,家長要學會對孩子說「不」;

四歲時,家長要教會孩子等待和自律;

五歲時,家長要在誘惑訓練中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身體力行地示範給孩子如何與他人分享;

六歲時,孩子要在體育運動中,學會吃苦耐勞的精神。

在3歲左右,孩子的哭鬧已不是生理需要,而是心理需求。

那麼如何制止孩子無理的哭鬧?

哭鬧沒有用

比如孩子因為得不到手機,不能看動畫片,在家裡哭鬧。

此時家長的做法應該是把孩子抱進臥室,一對一笑眯眯地看著孩子哭鬧。

直到孩子哭累了,家長可以起身離開去拿一個熱毛巾給孩子擦擦臉,讓孩子體會到對他的愛。

待孩子情緒穩定下來,家長再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

「如果媽媽想看手機,爸爸不給媽媽,媽媽就像你剛剛那樣哭鬧,好嗎?你已經長大了,有什麼需求可以說出來,哭鬧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時,李玫瑾提醒家長們,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特別要做到「四個不要」:

不要罵孩子,不要打孩子,不要跟哭鬧中的孩子講道理;不要離開孩子。

「對於哭鬧中的孩子而言,家長的大道理仿佛耳邊的噪音;同樣的,若把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反思,相當於關禁閉,沒有絲毫的教育意義。」

鼓勵孩子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父母的想法,與孩子建立民主的溝通模式。

很多家長反映「孩子到中學不愛學習,在課堂上坐不住,東張西望的,很是影響學習成績」。

李玫瑾發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大多從小都是跟隨爺爺奶奶等祖輩長大的。

這是因為,老人的生活沒有節奏和規律。

「一會兒給孩子吃個紅薯,一會兒帶孩子去鄰居家串串門兒,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就變得分散。」

早年的沒有節奏的養育會讓人在成年後對自己缺乏控制力。

如何讓四歲上下的孩子開始懂得等待和忍耐,從而培養自律意識?

有計劃的給孩子買玩具

選擇一個輕鬆的周末,父母可以帶孩子到商場裡去挑選玩具。

孩子挑好後,家長可以說:

「這玩具超出我們的計劃,你知道爸爸媽媽每天為什麼去上班嗎?

30天才發一次工資,家裡買所有東西都需要計劃,你這個玩具要120元,但是按照媽媽的預算計劃,我們只能買100元的玩具。

如果今天買回家,我們下星期的菜錢就沒有了。

如果媽媽這個禮拜辛苦工作加加班,下周末就可以把這個玩具買回家了!」

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提要求,因為要加班,你要早點上床睡覺,要乖乖吃飯,收拾自己的玩具......

延遲滿足會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除了買玩具,李玫瑾教授建議,孩子三歲以後,家長可以利用周末時光讓孩子坐在書桌前安靜做一件事情,可以是拼圖、繪畫等。

三歲時堅持10分鐘完成一幅畫,四歲時每次堅持20分鐘,等孩子六歲上學後,就能在35分鐘的課堂時間裡集中注意力。

孩子五歲起,自我管理能力和與他人分享的能力也應該逐漸養成。

這時候,家長要適當利用誘惑訓練來幫助孩子形成這樣的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巧克力的誘惑

準備一份孩子最喜歡的零食,比如巧克力。

設計一個遊戲,把巧克力分成三份,拿出其中的兩份對孩子說:

「寶寶,這兩份巧克力都給你,你可以自主管理。如果你能做到今天吃一份,明天吃另外一份,那麼明天媽媽再額外獎勵你一份。」

大多數情況下,孩子首次掌握決定權,大多會把兩份巧克力一次吃掉,自然拿不到第三份巧克力的獎勵。

一個月後,當第二次做遊戲時,孩子會吸取教訓,按照計劃品嘗巧克力,逐漸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告訴孩子「這是媽媽對你的考驗,不要著急,長大後要學會等待」。

飯桌上的分享

自己小時候總是會在飯前準備好桌椅和碗筷,等家人都入座後,才會動筷。

父親加班不能按時就餐,母親一定會用乾淨的碗筷給他單獨留一份飯菜。

最好的水果也會留給不在家的家人。

父母生活中的點滴的行為會讓孩子學會如何分享?

孩子從四歲就要多參與體育活動,培養吃苦耐勞。

運動中的吃苦耐勞

跑步可以鍛鍊孩子的呼吸和耐力,還可以鍛鍊孩子的膽量。

孩子在跑步中會上氣不接下氣,當過了這個階段會發現沒什麼不良反應。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生活中也會遇到這種情況,剛開始工作特別難,堅持一段時間後,你會發現也不過如此」。

孩子在學遊泳時,會非常害怕,覺得要死了,後來他會發現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學會。

這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什麼事情都是由不會到會,這個過程就是自己駕馭外界的過程,不能因為害怕就拒絕嘗試」。

12-18歲 人格撫養

女孩12歲、男孩14歲起,第二性徵開始發育,孩子進入青春期。

面對中學生,家長首先要轉變教育觀念,幫助孩子成長,尊重孩子的選擇權。

比如,孩子進入初二後,家長就可以與孩子討論未來的職業方向,至少提供給孩子五種未來職業選擇。

在選擇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而不是粗暴式的「管」。

電視劇《少年派》中,小主角林妙妙是個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學生,林妙妙在文科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是數理化卻一塌糊塗。

她的母親卻逼著她把所有的科目都考及格......

那麼當孩子出現學習困難的時候,家長該如何引導呢?

學習困難怎麼辦?

李玫瑾教授的女兒在高中階段數學成績不理想,找了一位優秀的課外老師為其補課,但是女兒卻直言自己數學不需要補,不如把錢另外花在英語和歷史的學習上。

出於尊重女兒的意見把補習的重點放在了英語和歷史兩個科目上,最後在高考中女兒的英語成績提高了50多分。

孩子對自己有最清晰的覺察,要給予他們表達的機會,尊重孩子的節奏。

《少年派》中林妙妙和錢三一的懵懂的戀愛關係牽動著雙方父母的心,讓一向處事穩重的裴音跑到學校去找班主任、找王勝男。

這也反映了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對於戀愛問題的緊張和焦慮。

那麼如何在青春期跟孩子探討戀愛的話題?

李玫瑾在女兒初中時,曾用挑衣服的案例,教會女兒如何確立正確的戀愛觀。

挑衣服好比找對象

一次,母女倆在商場裡挑選衣服,走到第一家商鋪,女兒看中一件衣服,李玫瑾鼓勵她除了這件衣服,還可以到其他商鋪再看看。

在不斷的逛商鋪過程中,女兒在對比中發現了其他更中意的選擇。

李玫瑾藉此機會說:

「找對象好比挑衣服,中學就是第一家店,如果在中學時期就早戀,那很有可能看不到未來更優秀的男生了。」

女兒恍然大悟,從此養成了正確的戀愛觀。

人的一生除了工作,還要有健康的身體、和美的家庭、良好的人際關係等,情感越豐富的孩子才越幸福,不要逼著孩子單純地走向成功。

養育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投入,這種投資是無價的。

通過投入讓兒童記住養育者的聲音、相貌、氣味,形成依戀,是一種無形的心理資本,是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上一筆巨大的財富。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於小學數學,轉載請註明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END-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 李玫瑾:孩子怕生見人就躲,做好這4點,輕鬆培養出「交際娃」
    李玫瑾教授解讀孩子怕生李玫瑾教授說:膽小的孩子就一點,缺練。李玫瑾教授講到:見面就問人的,這孩子家裡一定有很多人,有爸爸媽媽,也有爺爺奶奶,孩子是被大家一起帶大的。如果見了人,扭扭捏捏拉著大人的手有點害羞,但是最後還是叫了人,那這個孩子身邊的撫養人至少是兩個以上。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的習慣,讓孩子將來不會活得太累
    但是,李玫瑾教授和馬未都老師,在圓桌派中指出:孩子從小就應該養成一個「厚臉皮」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補充說就是「挫折教育」。用「厚臉皮」來形容,大家更容易理解。
  • 獅子爸爸是怎麼培養出一個心智健全的水瓶兒子的?
    在其「喜提」小水瓶兒子後見過一次,當時被獅子爸爸專注照顧小BB的情景所溫暖,所以在策劃這次【花花會客廳——爸爸教養力】時,就想到一定要和獅子爸爸聊聊。謝謝金牛媽媽的安排。初識獅子爸爸雖然認識金牛媽媽也有不少年,但見獅子爸爸的次數,單手可數。
  • 健全人格的內涵及特徵
    反對行為主義把人看成機器,以及精神分析只看到人性的疾病和殘缺方面,認為心理學更應關心人性的健康方面,應把健康人格的研究作為心理學最基本的中心。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也是關於健康人格的心理學。人本主義者認為,健康人格意味著視自己為一個自由的人,不受控於他人;表現出「存在的勇氣」,能了解並表達自己的感情和信仰,並勇於承擔行為後果;能意識到自已的局限,將自己的生命以及如何看待生命作為「自己的責任」。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是根據自己多年工作的經驗,依據實際的案例,依據實際的案例總結出了性格決定命運的道理,那這個道理真的有科學依據嗎?我們上網查了一下性格,確實和一個人的命運有很大關係。
  • 李玫瑾:性格是如何決定孩子命運的?毀掉孩子就讓他什麼都不做!
    本文節選自《李玫瑾育兒智慧》專欄,如果你想看更多育兒乾貨,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專欄《李玫瑾育兒智慧》從真實案例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實用易操作的育兒方法,幫你看清育兒的本質,教你輕輕鬆鬆地育兒,預計更新365篇育兒乾貨,內容豐富實用,幫助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彎路!
  • 孩子成長有規律,父母從人格健全入手,培育未來優秀人才
    從春節以後孩子的學校就沒開學,這個有史以來最漫長的假期,拷問家長該怎麼有意義的幫孩子度過,除了每天的學習之外,該怎麼讓孩子充分利用這個期來成長。因為教育不僅僅是在學習上拿個好分數,教育更應該是完善人格的教育。很多教育專家共同傳遞給大眾的想法是:假期是最好的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時間。這就是說,有心的家長會幫助孩子利用這個充分的時間去培養孩子的人格。
  • 育兒專家李玫瑾,她的女兒長大後在幹什麼?有人覺得「打臉」了
    對於這樣一位教育專家,很多人都好奇她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她的孩子是否跟母親一樣優秀呢?相比於母親「教育專家」的頭銜,李玫瑾的女兒就顯得很普通了李玫瑾有一個女兒,相比於「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這樣的稱呼,她的女兒就略顯普通了,只不過是一名大學老師,而且還是一位音樂老師。李玫瑾曾經在節目中提到過自己的女兒,她說孩子從小文化課就不好,所以大學學的是文藝。
  • 什麼樣的家庭才能養出這種孩子
    吳謝宇的陳述,令不少人痛心、不寒而慄,分析他利用自己高智商、利用當今社會親子關係的痛點,為自己開脫,粉飾自己的罪行,包括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也認為他並沒有說出弒母的真實動機。事已至此,他仍無法反省自己的錯,反而試圖博取人們的同情。他那病逝的父母、慘死的母親,如果聽到他這番陳述,死能瞑目麼?是什麼樣的教育養出這樣一個孩子?成績和分數真的比善良和品行還重要麼?
  • 李玫瑾:家長注意!幼兒園的孩子,有這三種表現,大多是學習的料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對於研究兒童心理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每次開講座,裡面都擠滿了很多的家長過來聽講,甚至直接諮詢李玫瑾教授。李玫瑾教授認為,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考試跟學習的,將學習的心態放到其他的學科上面難道就沒有出息了嗎?李玫瑾如是說!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的時候,首先他們會皺起眉頭看著試卷或者是成績條,接著就是對孩子的一頓訓斥。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李玫瑾教授還舉例了司馬光闡述如何用人時,將人分為四種類型的,聖人(德才兼備)、君子(有德無才)、小人(有才無德)、愚人(無德無才)。 聖人自然難求,在也無君子的情況下如何抉擇,司馬光給出的答案是寧可用愚人,也不可用小人。因為對於沒有德行的人來說,智力可能是壞事。
  • 李玫瑾教授說吳謝宇是討好型人格,委屈自己,討好別人很累
    12月28日,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根據吳謝宇的一系列表現,分析了他的犯罪心理。李玫瑾教授認為,他殺害母親較真實的動機是渴望出國,為籌錢而殺母,說他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李玫瑾教授還提到,吳謝宇是一個具有討好型人格的人。在庭審過程中,吳謝宇也說自己是討好型人格。他覺得自己努力讀書是為了滿足父母,而不是為自己。
  • 孩子將來能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李玫瑾:從這3方面就能看出
    俗話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意思就是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習慣,我們就能看出他未來是什麼樣的,李玫瑾是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同時她在育兒領域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她在網上發表的視頻深受廣大父母喜歡,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將來能否有本事,早已命中注定,從這3方面就能看出!
  • 李玫瑾直言: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
    李玫瑾直言:孩子從小養成「厚臉皮」的習慣,孩子未來活得不辛苦!然後,李玫瑾教授在一檔節目中提到的「厚臉皮」,意義卻不一樣了,李玫瑾教授指出,家長應該從孩子幼年期培養他們「厚臉皮」的習慣。所以,李玫瑾教授認為,培養孩子「厚臉皮」並沒有什麼不好,「厚臉皮」的孩子更加自信、勇敢,不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相比之下,「厚臉皮」孩子活得更加輕鬆自在。
  • 李玫瑾: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有這樣的「出身」,家長們可別推卸責任
    李教授表示,孩子情商低,家長最應該埋怨的就是自己。家庭教育讓孩子情商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家長要自己承擔。 有情商的孩子才會作為健全的人去享受生活。 控制孩子集中於系統情商培養的教育中。 這樣孩子才會情商高。
  • 如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心!寶媽必看心得
    3、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很容易分心、粗心大意、錯誤百出、經常拿錯學習用具或丟失。4、注意力不集中兒童還會表現出自幼不愛聽故事,上課特別不專心聽講與別人對著講話時有似聽非聽,甚至給人以耳朵有毛病的的感覺,或聽話猶如耳旁風的感覺;上課時小動作多,如玩鉛筆,玩橡皮,摳這摳那,玩課本撕書等,易導致課堂上違規、違紀等情形,有曠課,逃學的傾向。
  • 李玫瑾教授:孩子做錯事,用長幼有序和長目光,7個字解決矛盾
    更何況,這樣的孩子以後又能有什麼出息呢?說到這裡又得說到一個問題,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不僅僅只是知識上的教育,就像李玫瑾老師說的,她一直在強調父母還應該給孩子心理上的養育和人格的養成。而想要從這兩點上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就得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序的重要性。怎樣讓孩子知道長幼有序,知道規矩呢?
  • 李玫瑾:多管教孩子這3個方面,以後不僅做事利索,情商也高
    正因為如此,很多家長會從小就刻意培養孩子的情商。先天的敏感性固然重要,但後天的教育環境起著更大的作用。除了家長的潛移默化教育,找出孩子情商低下的苗頭,進行幹預和糾正似乎更為迫切。說到管理孩子,每個家長都有不同的方式,比如從小就給孩子定規矩,注重嚴格監管;或是快樂教育,讓孩子有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因此,意見不一致,也存在著很大的爭議。
  • 李玫瑾:孩子睡覺有3種表現,表示智力正在快速發育
    李玫瑾曾表示:孩子睡覺時若有這3個反應,暗示大腦發育快,長大有出息對於教育學家李玫瑾教授很多寶媽都很熟悉,她是著名犯罪心理學教授,對未成年犯罪和育兒心理學頗有研究,對於孩子寶寶的睡眠問題也提出過自己的見解,她表示:寶寶在睡覺時有3個反應,說明大腦發育得好,爸爸媽媽要注意!孩子睡覺的三個反應,是大腦發育快的信號,智商高出同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