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若發現孩子有這四個行為時,該打就得打!長大了很難改正

2021-01-20 默克會家居

李玫瑾教授在談到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弊端時,曾講道: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的承受力越好,尤其是家有兒子的,千萬不要百依百順,很多逆子都是寵出來的。

李玫瑾教授舉過這樣兩個對比的例子,也很貼切:

「男孩三四歲跟你鬧,這孩子鬧吧,他能怎麼跟你鬧?大不了在地下打滾。但是等他十四歲了,這個孩子還會跟你鬧,他會怎麼跟你鬧?第一,他離家出走;第二,他跳樓自殺,還有服毒自殺。」

我認識一位朋友她叫麗麗,麗麗的孩子脾氣非常差,一有不順著他心意的事情就開始大吵大鬧,麗麗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以後自然就改正了,也沒有忍心管束孩子的行為,一家人對這個孩子也是十分的溺愛。

等到孩子長大以後,不僅沒有和麗麗家人想的一樣,反而孩子小時候的小錯誤成了惡性循環不斷放大,在學校中頂撞老師,不遵守紀律。

家人這時終於意識到了事情的嚴重性,可是孩子正處於青春期的叛逆,所以誰的話都不聽,一次還動手打了麗麗……

0-3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時期,很多因素會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老一輩人經常說:三歲看老,七歲看小。

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作為合格的父母,這時要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引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孩子在3-6歲這個階段,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求知慾也特別強,有了自我意識。所以說這個階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如果家長採取了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會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李玫瑾教授曾說,孩子有這4個行為時別慣著,該打就要打,長大再改就難了。

那麼是哪4個行為呢?

1.發脾氣、摔東西

在孩子2歲過後,就會進入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了,他們會經常發脾氣、摔東西。

孩子摔東西,是對不滿的一種表達,這樣的表達方式是因為孩子語言的表達能力欠缺,習慣於用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時,家長儘量不要用「打罵」的教育方式來處理,試著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再讓孩子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這樣孩子也更容易接受。

2.得不到目的就威脅

在叛逆期的孩子生氣時摔東西的性格沒有得到改正,發展到3歲後,會向父母提出各種要求,父母拒絕了,通常會演變成威脅父母。

對於孩子的一些要求,家長可以滿足,但不要一味的妥協,那樣孩子就會「得寸進尺」,給孩子養成壞習慣。

其實父母最怕的就是「出門哭鬧娃」,因為孩子摸準了想要什麼就必須買,只要不買就開始哭鬧,威脅。

像:「如果父母不給我買這個玩具,我就趴在地上不起來,直到爸爸媽媽給我買為止!」

如果孩子用哭鬧威脅家長時,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孩子越是無理的哭鬧,就越是不滿足他。逐漸孩子知道了威脅是沒用的,也就不再哭鬧威脅了。

3.不尊重大人

有不少孩子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而家裡的老人和父母的教育自然會有偏差,老人更加容易溺愛孩子。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會給孩子。

但是長時間下去,孩子就會養成驕縱的性格,稍微有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向大人動手,做出不尊重大人的行為。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孩子,把他這種性格扼殺在「搖籃」中。

4.沒有規矩

比如寶寶愛用勺子敲碗,這就是很不規矩的行為。家長這時就可以告訴孩子用勺子敲碗不僅很吵,而且很影響其他人,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寶寶不可以這麼做。

我們經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長一定要言傳身教,教會孩子最基本上的禮儀和規矩,要是你的孩子不懂規矩,不管是現在還是長大後進入到社會,都會被排斥的。

如果你家的孩子有這4個「毛病」千萬別慣著,該打就得打,只有糾正「壞習慣」,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孩子的一些壞毛病都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而孩子會長成什麼樣,有什麼樣的性格,有什麼樣的壞習慣都與父母的培養教育脫離不了關係,因此,儘早給孩子立規矩,以培養孩子的好性格好品質。

在教育孩子講規矩時,父母一定要利用好繪本這個教育孩子的好工具。

在孩子對文字的理解不是那麼敏感的時候,圖畫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孩子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從中學到知識,慢慢改正自己的行為。

而繪本中故事主人公的做法也會讓孩子進行模仿和學習。

而繪本就是讓孩子接受知識最快最有效的好助手。近幾年,繪本作為一種教育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家庭所認可接受。

通過對繪本的學習,孩子體驗到了生活中的恐懼、焦慮、擔心、羨慕、生氣、沮喪、無助等負性情緒。也學習到了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的處理辦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伊伊小時候看了很多繪本,這套《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家長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繪本共有10本,分別是《養成好習慣》、《我能保護我自己》、《勇敢做自己》、《做最棒的自己》、《我是誠實守信的好孩子》、《我不隨便發脾氣》、《我們都是好朋友》、《好孩子懂禮貌》、《分享是我快樂》,《媽媽我能行》、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並且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但定型可就很難再改。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點擊下方,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
    李玫瑾坦言:「白眼狼」的孩子,從小就有苗頭,這3個特點藏不住有關孩子的教育的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們關注的地方,因為,大家都希望小孩將來可以有出息,懂事孝敬,以便讓小孩健康成長,家長願意傾盡所有,給孩子好的教育,最好的生活,但即便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咱們還是會看到小孩將來不孝敬父母
  • 李玫瑾:娃的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也利索
    李玫瑾:在這四個方面使勁管,孩子長大將來不僅情商高,做事也非常的利索。其實這位教授的育兒方式是很有說服力的,相信很多家長對她都比較熟悉,我也經常在電視上看她的講座,特別是她在育兒方面是很有方法的。特別是父母要在以下這四個方面著重地去管孩子,等到他們長大以後,才不會給自己找麻煩。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 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除此之外,有教育專家發現,小學前上了幼小銜接班、早教班的孩子,上課時的專注力更差,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反而對學習造成了障礙。李玫瑾教授就曾在講座上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家長們過於重視讓孩子學習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等孩子到了三年級後,知識突然轉型,需要孩子進行複雜的思考,孩子適應不過來,成績就會下降。
  • 李玫瑾:如何培養出快樂、溫暖、人格健全的孩子?(深度好文)
    著名的犯罪心理及青少年心理專家李玫瑾教授,通過接觸大量案例,經過多年的偵查實踐發現:人在成年後的行為和心理,都是過去經歷中的一個表現、一種折射,與幼時的家庭養育方式密切相關,「眼裡有什麼心裡就有什麼」。父母們不禁要焦慮了,如何才能讓孩子眼裡充滿快樂、溫暖呢?
  • 李玫瑾:家有男孩,父母堅守這4個原則,孩子將來更優秀
    那孩子的缺點就得不到改正,更會囂張至極那要是想讓孩子成為別人口中的好孩子,就要嚴加管教,付出行動,沒得到良好教育的男孩,會成為什麼樣1、不會去孝敬父母要是在孩子小的時候沒父母沒有加強管教的話,那孩子長大之後就別想他會孝敬你,這是不可能的事。他只得到父母很多的縱容,並沒有獲到好的教育,孩子就會變得肆無忌憚,不會孝敬父母。
  • 家長在這4個方面「使勁管」,孩子長大不僅品質好,做事還利落
    養孩子是一門大學問,每個家長對於如何培養孩子都有自己的見解,有些家長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應該嚴加管教,孩子就像小樹需要修理長大。而有的家長則認為孩子在兒時成長應該是快樂的,讓孩子自由生長。不過在育兒領域的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說過,在孩子成長期間家長是有必要管孩子的,在孩子面前也要樹立家長的威嚴,否則孩子會不把你當家長,連家長都管不住的孩子,未來又會變成什麼樣呢?因此李玫瑾教授還提出有4個方面,家長不僅要管孩子,還要在7歲之前「使勁管」,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不僅情商高,做事也乾淨利落。 家長都很疑惑,為什麼要使勁管孩子呢?
  • 李玫瑾:娃的這四個方面要使勁管,長大不僅情商高,做事都利索
    父母都有自己的育兒經。無論是人們常說的「養窮孩子還是養富女兒」,還是「三天不打架,上家揭瓦」等等,都是老百姓的「真知灼見」。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家長們對孩子的培養可謂煞費苦心,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能過上好日子。然而,許多家長認為孩子小時候不懂事,即使教了,孩子也記不住。
  • 李玫瑾:寶貝從小有這2個「權利」,長大更優秀,爸媽要學會放手
    但也因為有這樣的說話,才會有哪吒削骨割肉,還給父母的悲傷故事。在寶貝的成長過程中,不少聽到父母說,我是你的媽媽,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相信不少寶貝,在成長的過程中被這句話壓得喘不過氣了,其實這句話中,剝奪了寶貝的很多的權利。其中,就剝奪了寶貝的自理能力,寶貝的選擇能力,寶貝遇到挫折的時候,有各種想不開的狀態。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個反應,是智商高的表現,長大後很聰明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出現這三個反應,說明孩子大腦發育好,智商高1、在睡覺時蹬被子很多孩子都有睡覺時蹬被子的情況,家長往往認為是孩子蓋得過厚導致身體發熱的表現。其實,孩子蹬被子看似一個簡單的動作,卻需要有發達的腿部肌肉和力量,大腦和四肢還要具有協調性,才能完成這個動作,說明孩子的智商也比較高。
  • 李玫瑾:別再怪孩子情商低了,父母有這3個特徵,想不低都不行
    相信寶媽們都知道李玫瑾吧,她是國內著名的育兒專家,我經常看她的講座,也會借鑑她的育兒技巧。李玫瑾曾經說過,孩子的情商受父母影響很大,如果父母有一些不好的特徵,很可能會養出低情商的孩子。孩子情商低,多半跟父母的行為有關1、夫妻感情不好如果一對夫妻感情不是很好,一點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經常性吵架,天天嘴上都說離婚的話,可能就會影響到孩子的情商。
  • 李玫瑾: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將是個學霸苗子!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李玫瑾教授曾在某次講座中說過:孩子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是個學霸苗子。一、 記憶力超出常人教育家、國際著名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博士通過研究發現:右腦的記憶容量是左腦的100萬倍。
  • 李玫瑾:孩子是否聰明,從這幾個地方就能判斷,不用等長大
    隨著年齡的增長,霍金便有了「小舉動」,被他父母發現後,並沒有阻止過他,而是很認可他的那些「小舉動」,甚至還培養他。時間過去了20年,那個被人嘲諷的小孩卻成為了物理教授。李玫瑾表明:智商高不高,在這4個舉動就可以看出來,不用等到他長大身為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的教授李玫瑾,對於青少年心理研究有很大的看法,很多家長都很看重她的教育思想。
  • 李玫瑾:孩子的壞脾氣都是父母帶出來的,孩子憤怒時,該如何做?
    沒有寶寶的時候,永遠不能真正體會到帶寶寶的難度,有了寶寶以後,發現以前想當然的事情都是行不通的。前天帶著寶寶下樓玩,看到兩條狗仔咬架,一條白色的小泰迪,一條是體型龐大的說不出名字的大白狗。一時間就沒了主意,肯定不能滿足她的願望,到狗狗身邊,這是有危險的,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制止她的憤怒。孩子和媽媽互毆網上看了這樣一個視頻,江蘇鹽城,一個男孩把飯店裡的物品弄壞了,媽媽需要賠償,媽媽對孩子的行為很不滿,開始指責孩子,因為被媽媽訓斥非常憤怒,孩子伸手開始「毆打」媽媽,面對孩子的行為,媽媽更加憤怒,反手開始打孩子,這樣媽媽和孩子竟然在飯店中打起來。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個反應,暗示大腦發育快,未來智商高
    經常關注「科學育兒」的父母,肯定都知道李玫瑾教授,她對教育領域的影響頗深。李玫瑾教授通過對兒童的身心的研究,給予父母們很多關於育兒的建議,這些建議科學又實用。李玫瑾教授說到:兒童的睡眠狀態體現了其大腦的發育程度。娃睡覺時有這3種表現,暗示著大腦發育快,智商低不了!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君子而與之,與其的小人不若得愚人和,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攜程以為善者惡亦無不至已。 在這項研究中,把人格分成五個類型:開放型,神經質型,親和型,外向型和盡責型。然後針對幸運的人和不幸運的人進行對比。發現了這個規律,親和型和盡責型這兩個人格被測者的運氣差別不大。但是神經質型開開放型,外向型這三個人格上差距又很大。 傾向於「外向型人格」的人這一類型的人。幸運者居多。
  • 孩子睡覺時若有這三個反應,李玫瑾:暗示大腦發育快,將來雙商高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表示:孩子睡覺的三個反應,是大腦發育快的信號,將來雙商很高。這絕不是空話,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晚上不能在十點進入深度睡眠會導致他的智商測驗中得分偏低。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 曾經就有一些人在李玫瑾的講座中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的值得讓家長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李玫瑾:多管教孩子這3個方面,以後不僅做事利索,情商也高
    在這個社會裡,如果你想活得順風順水,情商真的非常重要,甚至比智商更重要。情商高的人在社會生活中更受歡迎,更有可能會得到別人的幫助。正因為如此,很多家長會從小就刻意培養孩子的情商。先天的敏感性固然重要,但後天的教育環境起著更大的作用。除了家長的潛移默化教育,找出孩子情商低下的苗頭,進行幹預和糾正似乎更為迫切。
  • 李玫瑾:孩子睡覺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雙商」會比平常人高!
    急忙帶著孩子去醫院進行了檢查,檢查結果自然是沒有問題,孩子的一切指標都是正常的。  其實孩子在睡眠中的反應與智商的確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繫,王女士及時發現孩子在睡眠中的異常現象,這份細心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她卻並不了解,孩子的這種表現其實意味著他的智商會比較高,並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當孩子睡覺時有這三種反應的時候,雙商都會比較高,家長應該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