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媽說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身為父母都會因為孩子「乖巧聽話」而感到驕傲,但如果孩子過分的「乖巧」,很容易「失去自我」,引致性格缺陷。
尤其是那些從不好意思麻煩別人的孩子,恰恰是「危險人格」的代表,家長別再沾沾自喜,要警惕起來!
01案例分析
金家三姐妹中,老二小豔是最聽話懂事,但同時也是存在感最低的孩子。
讀書的時候,小豔成績中等,但刻苦努力,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給人添麻煩。
金媽媽也曾自豪地說:「我家老二從小就讓人省心。」
20年後,小豔成家立業,婚後小豔顯得更加「懂事」。娘家上上下下都認為小豔嫁得很好,過著幸福的生活。
但小豔內心裡委屈不敢對任何人述說,夾在老公與公婆之間生活的她,把自己活成了「受氣包」。婚姻生活的坎坷經歷,一度讓小豔陷入了抑鬱症。
興許是因為平日過得太辛苦,在一天夜裡小豔因為老公的一句話選擇了「尋短見」。好在發現及時,醫生從鬼門關將小豔給搶了回來。
金媽媽抱著小豔號啕大哭:傻丫頭您為什麼這麼傻啊?您為什麼不把委屈告訴媽媽啊?讓媽媽替你做主!
02友善待人不是因為心地善良,而是不知如何拒絕
生活中有很多類似於「小豔」的聖母型人格,他們將「友善待人」當作是為人處事的第一法則,不敢拒絕人,也不好意思開口去麻煩人。
這一行動的背後原因,並非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善良與偉大,而是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拒絕他人,更不敢開口給他人添麻煩,於是忍氣吞聲將所有情緒都埋藏在心裡。
表面看擁有聖母型人格的人都是「善良的好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看,被壓抑的情緒和本能會有爆發的一天。
對於長期約束自我行為的「聖母型人格」的人而言,並不能從根本上因為「行為改變心理」,從而讓內心真正變得「博愛」。相反他們很可能因為情緒積攢到零界點,導致情緒徹底爆發,
這種「厚積薄發」的「摧毀力」不是傷害自己,就是傷害他人。
03如何才能讓孩子遠離「聖母型人格」?
1)自我認知
大多數聖母型人格的人,都混淆了人際關係中的邊界關係,認為拒絕他人或者是給他人添麻煩就會「得罪人」。
現實生活中,雖說「助人為快樂之本」,但「助」也有一個限度,一味只懂得委屈自己去滿足他人,只會積壓負面情緒。
要避免成為「聖母型人格」,那么正確的自我認知很重要,「我」並不是可有可無的人,而是有主見、有思想的「獨立個體」。
2)敢於表達自己的觀念
遵從內心敢於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對於一部分人而言並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不管是拒絕他人還是開口麻煩他人,對這部分人而言都很難做到。
要避免孩子成為「聖母型人格」,那麼最簡單直接的辦法,就是從小就要引導孩子敢於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
3)懂得「拒絕」他人
很多時候礙於情面,開口拒絕他人成為了難以啟齒的事情。但生活中每個人都不是萬能的「上帝」,不能如同多啦a夢一樣滿足所有人的夢想。
所以當請求超過了自己的能力範圍,或者是觸及到自己的底線,那麼一定要遵從內心的意願,堅定地予以「拒絕」。
聖母型人格的養成,多數與孩子自小生長的環境有關。缺乏家庭的關懷,長期受到忽視,於是強迫自己討好他人而生活。
作為父母,要避免孩子滑向「聖母型人格」的深淵,除了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尊重內心、懂得拒絕這些方法外,也要注意給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庭生活環境,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
您家的孩子是否出現了「聖母型人格」的現象?歡迎留言發表!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拓展一:李玫瑾:想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就是貶低他,「謙虛」地貶低他
拓展二:「孩子摔倒不能扶?」錯誤的育兒理論荼毒上萬的孩子,你中招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