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享就是性格不好?父母的錯誤引導才是孩子小氣的真正原因

2021-01-17 陪寶寶讀書

帶寶寶去朋友家玩,朋友家一向乖巧可愛的女兒嘟嘟在門口熱情的歡迎我們。大家正表揚嘟嘟有禮貌時,兩個孩子卻因為玩具發生了爭執。

「這個是我的,你不許碰!」4歲的嘟嘟大聲喊道。

剛到陌生環境的兒子剛準備適應,就被小主人來了個下馬威,馬上跑到我這來,一副委屈的表情。

朋友見狀,趕忙說道:「嘟嘟,你怎麼回事,弟弟第一次來咱們家,你的玩具要和弟弟分享啊。」

「我不要,這都是我的,不給他玩!」嘟嘟緊緊的抱著自己的樂高積木。

「你這孩子怎麼回事,這麼小氣,真是糟糕的性格,不知道隨誰了。」朋友已經有點生氣了,瞪著眼睛看著嘟嘟。

我打圓場說:「沒事,他倆還不熟悉,待會兒就好了,孩子們不都是這樣,你也別上綱上線的。」朋友去給孩子們拿好吃的緩解尷尬的氛圍,這個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後來和朋友聊天時,我告訴朋友: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父母不能強迫她,正確引導是關鍵。也不建議隨意給娃貼「小氣」的標籤,否則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傷害。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從孩子具備表達能力開始,父母就教他們要「分享」。玩具要和小朋友分享,零食也可以分享,孩子兩歲之前,也許能做到很好的分享行為。但是從兩歲開始,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像嘟嘟一樣,朋友說平常嘟嘟是會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的表現。

首先,沒有安全感。

嘟嘟是第一次見我娃,她雖然明白分享的意義,但是不願意分享給不熟悉的人。她會擔心:萬一拿不回來怎麼辦?這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如朋友所說,嘟嘟是懂得分享的,但是卻不願意分享給弟弟,這是孩子對於不熟悉的人,進行的一種自我保護。

其次,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是孩子要求長大,要求獨立的一種表現。從兩歲開始就會出現這種行為,「這是我的」,是孩子們最常見的表達。她想要通過對物體的掌控權來行使決定權。

最後,父母的強迫導致孩子不願意分享。

如果父母強行從孩子手中拿過玩具或者零食給別的小朋友,這在孩子看來並不是分享,而是「搶」。他從中非但無法學會分享的意義,還會對別的小朋友產生敵意。除此之外,強迫孩子分享,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弊端。

強迫孩子分享的弊端

有這麼一個例子,說她小時候,很用心的疊了一罐子千紙鶴。家裡來了個親戚家的孩子,她媽媽不由分說把那罐千紙鶴送給了對方。完全無視她的哭鬧,並且說她不懂事。這件事情直到她成年,都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由此可見,分享行為如果不是孩子主動的,發自內心自願的,被父母強迫分享的結果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1、孩子叛逆,更加拒絕分享

發生這種被迫分享的情況,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自尊心的傷害。孩子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就會變得叛逆,你越讓我分享,我越不主動分享。你搶走屬於我的東西,我就不配合。

2、會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不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

「被分享」的情況經常發生,在孩子看來,他會逐漸迷失在這種行為中。「這個到底是不是我的?」「我應該給被人分享嗎?」等懷疑自我的意識出現。時間長了,就會演變為自我意識薄弱,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東西,也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3、走向另一個極端:佔有欲過強

這是父母一般難以發現的情況。因為孩子會在父母不在場,面對比他弱小或者低年齡的小朋友時,會表現出對自己的物品極為在意,完全無法分享。更嚴重的會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

父母需要正確引導

當面對孩子不分享的情況時,父母幹涉過多或者置之不理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在正確的引導之下,讓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分享,如何才能正確分享。

分享應該是基於自我滿足的基礎上才能做出的行為。

1、先讓孩子得到滿足,再要求分享

比如孩子正在玩一個新玩具,家裡來了客人,父母想要孩子和客人的孩子一起玩。此時孩子一定是不願意的。就比如你剛買了一輛新車,自己還沒開兩天,就被家人要求給親戚開一下,你會願意嗎?

因此,在要求孩子分享的前提下,是讓孩子先獲得滿足感。

2、提前和孩子溝通好分享的事宜

對於分享,孩子一開始會認為是「給」,給就意味著「失去」,在這種認知下,他當然不願意分享。因此建議父母找機會告訴孩子什麼是分享,分享之後能獲得什麼。

3、不強迫,讓孩子自己做主

即使在溝通之後,孩子還是不願意分享,父母千萬別著急的教育。循循善誘,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和空間,讓他主動走出分享的那一步。

4、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看到不願意分享,父母就會做出「孩子小氣」、「性格不好,不大方」等消極評價。對於孩子來說,被父母貼標籤是最糟糕的一種體驗。因為不符合實際,他並不是這樣的孩子,父母的「標籤」只會讓娃對號入座,慢慢真的變成一個小氣、性格不好的孩子。

Kiki繪本分享:

關於分享的繪本很多,我這裡精選出來的是《威廉先生的聖誕樹》。推薦理由:在繪本故事中,以聖誕節要用到的聖誕樹以出發點,故事中的所有人都在無意中分享出了自己多餘的聖誕樹,一個無意的行為,將快樂傳遞到了很多人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焦點

  • 孩子太小氣不願分享?變成「小氣鬼」的3個原因,與孩子無關
    正因為童心沒有被自私的蛀蟲侵蝕,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給予,所以,我呼喚童心,讓世界充滿愛,讓懂得奉獻的人受到尊敬人,讓奉獻精神流芳千古。不知道各位家長有沒有發現,有些孩子有事沒事就會表現出非常小氣的感覺,可能是一顆糖,也可能是一口零食,只要是他們喜歡的東西,基本不願意主動分享。
  • 父母不引導孩子不思考,6個引導思考的方式,10句引發思考的話
    歡迎您來到我的專欄《家長如何說話,孩子才肯學習》,幫助家長解決左右為難的問題。父母與孩子和平共處是關鍵,10種轉化話術的思維模式,增加親子關係,提升孩子學習主動性。上節課我們分享了:孩子不信任父母,與常說不信任孩子的10句話有關,該多說信任的18句話。這節我們分享:引導孩子的思維,讓孩子學會思考,不要只為了統一的答案,或是命令式的服從。
  • 孩子「一根筋」,父母別抓狂,做好引導,孩子會很優秀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主見,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懂得去堅持。在這些孩子身上必定會有很多的閃光點,而倔強的性格,只能說明孩子懂得為自己想要的東西付出努力,父母完全沒有必要教導孩子要聽話,而是應該要引導孩子將這股倔強的勁兒用到合適的地方。「一根筋」的孩子有哪些優勢?
  • 孩子的抗壓能力弱,遇到事情就喜歡哭鼻子,父母應該如何引導?
    第一,父母的過分包辦。父母對孩子的疼愛要有尺度,如果一味的包辦,只會讓孩子遇到事情的時候想要逃避。當稍稍有一些困難時,父母想孩子只會想著讓父母去幫助自己完成,而且自己的內心總是有打退堂鼓的意思。在孩子的內心,父母就是自己的依靠。第二,缺失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
  • 孩子長大畏手畏腳、懦弱自卑,多半與父母的這4種「性格」有關!
    父母的性格對孩子的性格和命運都有影響很大,尤其下面這4種性格,很容易養出畏手畏腳、外強中乾、懦弱自卑的孩子。 01 暴脾氣愛發火 有很多這樣的情況,因為一些大人眼裡不認可的小事,與孩子溝通無效,認為孩子不聽話,不講道理,家長發脾氣甚至打一頓解決!
  • 多子女家庭中,父母的做法影響孩子間的感情,不來往的多是這3種
    其實,親子間的關係都是需要培養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引導佔據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父母做不好,孩子感情深不了。子女長大後不來往,多是這幾種父母教育出來的1.不注意孩子性格的培養至今為止,依舊有很多家長認為性格這種東西是天生的,與後天無關,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也不管孩子性格上的差異,對待所有的孩子都是相同的做法。
  • 寶寶「小氣」不願分享?家長用對方法,才能讓寶寶學會分享
    導語:很多家長都會遇到這樣一些煩惱,帶孩子出門玩耍,只要孩子抓在手裡的東西,都不願意和別的小朋友分享;朋友家的小朋友過來玩,孩子也不願意把自己的玩具跟他分享等等。這是孩子「小氣」嗎?不是,這只是家長們沒能正確地引導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
  • 教育孩子知錯能改?多少孩子事情沒弄清,已經扛不住父母的怒火
    在這種情況下對孩子進行理性的教育是完全不可能的。不能引導孩子理解自己犯的是什麼錯,反而讓孩子覺得委屈和壓迫,完全是迫於父母那種氣勢才認錯的。這樣的認錯當然不是孩子心甘情願的,可能他們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 男人性格小氣,女人總挨罵受氣,學會這三點,不做受氣包
    很明顯,這個老公總會覺得:我在你的心裡不重要,那很有可能他從小沒有得到認可,因為一個從小到大都非常確定自己重要的人,根本就不會懷疑自己不重要。比如,一個男人如果從小離開父母,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這個男人肯定會經常面臨父母分離的場景,每次父母離開的時候,他都會加深自己的底層認知:我在他們心裡不重要,他們才不要我。
  • 孩子性格孤僻怎麼辦?父母用三個方法引導,讓娃變得更開朗
    其實,孩子之所以性格孤僻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天性如此每個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外向,而有些孩子天生就比較內向,因此孩子之所以性格孤僻部分原因是跟孩子的天性有關,這是先天性遺傳因素。家庭影響除了天性因素之外,對於孩子來說,家庭也是影響孩子性格的重要因素。
  • 父母說話的語氣影響孩子性格,這四句話常說,教育孩子更有效
    所以很多家長都覺得孩子很難管教。因為家長不了解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總在否定孩子,約束孩子,孩子的內心肯定會不舒服,相反,會對家長反對的事情感到新鮮,好奇,更會做出錯誤的舉動。很多孩子總愛和父母反著來和父母頂嘴,其實是因為孩子的思想比較單純,他們不理解父母的用意,孩子產生了不良的情緒,就可能產生叛逆的想法。
  • 孩子為什麼膽小?真正的原因都在你身上,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
    有時候孩子根本還沒有嘗試,就被家長代替著做了決定:你不行、你會受傷!慢慢的,孩子也會開始覺得自己不行,變得不自信,不敢嘗試新事物。◆ 恐嚇式教育孩子年紀小,正處於探索世界的階段,所以對周邊的環境和人會非常敏感。所以家長一些不當言論就很容易會引起孩子的恐慌。
  • 孩子性格自卑怎麼辦?主要靠父母來引導,這幾個方法可以試一下
    小麗最近就發現自己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性格稍微有些自卑,在這種情況下他感到非常煩惱。小麗使用了各種方法希望能夠改變自己孩子的性格,但是一直沒有起到比較好的效果。其實出現了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小麗使用的方法不對。自卑對於孩子有哪些影響?
  • 「媽媽,我做了一個噩夢」,如何引導孩子真正地認識自己的夢?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詹詹今年將近3歲,同階段的孩子一般都不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入睡,但是詹詹因為最近做了一個噩夢,遲遲都不敢睡去。我總是安慰詹詹說:「沒關係,夢境都是相反的,並不是真正存在的,不用害怕。」但是在孩子的恐懼面前,無論我怎麼解釋,都是蒼白無力的,因為詹詹完全不懂什麼是夢,什麼才是真實的存在。
  • 問題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就是父母
    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成長,才是最重要的事。1. 保持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我們有權利遠離消極人士,但孩子們卻沒有能力遠離消極的父母。父母不穩定的情緒,不僅會造成孩子性格缺陷,更是引發心理障礙、語言發育遲緩等現象的元兇。
  • 面對父母訓斥,孩子是閉嘴還是頂嘴?長大後的性格差異明顯
    父母習慣將孩子的沉默應對作為理所當然,如果孩子一頂嘴,父母就覺得孩子是不聽話、是忤逆。父母希望他們在「發話」的時候,孩子安安靜靜地「領教」,認為這樣才是聽話,其實這是片面的。 面對父母的訓斥,孩子如果只是一直聽著,從不頂嘴也不反抗,那麼也就表示孩子並沒有真正地領會父母的教育,只是在順從父母而已,或者孩子是在恐懼,父母的訓斥一般都有帶有一定的「攻擊性」,這對於孩子來說是能夠產生恐懼的。
  • 為何孩子出門總是要抱抱?這些原因父母要知曉,並不是孩子懶惰
    文 | 有趣育兒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導語相信有孩子的父母都體會過這樣的一件事,那便是有些時候帶著孩子出門玩耍、逛街時,孩子經常會哭鬧著要父母抱抱。分析一、孩子出門要抱抱的原因1. 陌生的環境給孩子造成了衝擊孩子在剛會跑會跳時,他們和大人比起來還是很渺小的,所以當他們被父母放到地上走路時,在他們的眼中只能看見一雙雙的腿。再加上陌生的環境也會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一定的衝擊,因此孩子就會失去安全感,當他失去了安全感時,他也就會下意識地尋找最安全的地方躲避,而這個地方就是父母的懷抱。
  • 孩子總是動不動就哭?「性格彈性差」的孩子,往往來自這些家庭
    其實很好理解,一般人們會形容一個人說「你性格很好」,或者聽見說「這個人性格特別差」,那麼這個好和差之間的距離就是彈性,更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能屈能伸。或許你會覺得這個詞是大人才要學會的,但孩子終究是會長大的,雖然父母總覺得他在自己面前總是一個孩子,到底你還是希望他好的。好的性格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 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要學會三步引導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活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喜歡獨處,面對這些性格各異的孩子,家長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於那些內向的孩子,如果沒有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及時的關係和正確的引導,可能會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化變得孤僻、社會困難等不良後果。第一:為什麼孩子們孤獨?
  • 孩子情緒不穩定,主要有這3種原因,父母要正確應對孩子壞脾氣
    起因是這位老師閨蜜在放學的時候對孩子們說:「過了今天,就是2021年了。大家要好好過完2020年的最後一天,高高興興迎接我們的新年」。結果小姑娘回家之後,就反覆和爸爸媽媽說:「我今天晚上要過了12點才睡,我要迎接新年的到來」。還總是強調:「過了今晚,我就要長大一歲了,我一定要看著自己長大」。可是孩子的父母堅決不同意,擔心睡眠不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