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寶寶去朋友家玩,朋友家一向乖巧可愛的女兒嘟嘟在門口熱情的歡迎我們。大家正表揚嘟嘟有禮貌時,兩個孩子卻因為玩具發生了爭執。
「這個是我的,你不許碰!」4歲的嘟嘟大聲喊道。
剛到陌生環境的兒子剛準備適應,就被小主人來了個下馬威,馬上跑到我這來,一副委屈的表情。
朋友見狀,趕忙說道:「嘟嘟,你怎麼回事,弟弟第一次來咱們家,你的玩具要和弟弟分享啊。」
「我不要,這都是我的,不給他玩!」嘟嘟緊緊的抱著自己的樂高積木。
「你這孩子怎麼回事,這麼小氣,真是糟糕的性格,不知道隨誰了。」朋友已經有點生氣了,瞪著眼睛看著嘟嘟。
我打圓場說:「沒事,他倆還不熟悉,待會兒就好了,孩子們不都是這樣,你也別上綱上線的。」朋友去給孩子們拿好吃的緩解尷尬的氛圍,這個事情算是告一段落。
後來和朋友聊天時,我告訴朋友:孩子是否願意分享,父母不能強迫她,正確引導是關鍵。也不建議隨意給娃貼「小氣」的標籤,否則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心理傷害。
孩子為什麼不願意分享
從孩子具備表達能力開始,父母就教他們要「分享」。玩具要和小朋友分享,零食也可以分享,孩子兩歲之前,也許能做到很好的分享行為。但是從兩歲開始,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像嘟嘟一樣,朋友說平常嘟嘟是會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的,不明白為什麼會出現那樣的表現。
首先,沒有安全感。
嘟嘟是第一次見我娃,她雖然明白分享的意義,但是不願意分享給不熟悉的人。她會擔心:萬一拿不回來怎麼辦?這是很普遍的一種現象,就如朋友所說,嘟嘟是懂得分享的,但是卻不願意分享給弟弟,這是孩子對於不熟悉的人,進行的一種自我保護。
其次,物權意識的表現。
物權意識是孩子要求長大,要求獨立的一種表現。從兩歲開始就會出現這種行為,「這是我的」,是孩子們最常見的表達。她想要通過對物體的掌控權來行使決定權。
最後,父母的強迫導致孩子不願意分享。
如果父母強行從孩子手中拿過玩具或者零食給別的小朋友,這在孩子看來並不是分享,而是「搶」。他從中非但無法學會分享的意義,還會對別的小朋友產生敵意。除此之外,強迫孩子分享,還有更為深層次的弊端。
強迫孩子分享的弊端
有這麼一個例子,說她小時候,很用心的疊了一罐子千紙鶴。家裡來了個親戚家的孩子,她媽媽不由分說把那罐千紙鶴送給了對方。完全無視她的哭鬧,並且說她不懂事。這件事情直到她成年,都是揮之不去的陰影。
由此可見,分享行為如果不是孩子主動的,發自內心自願的,被父母強迫分享的結果足以影響孩子一生。
1、孩子叛逆,更加拒絕分享
發生這種被迫分享的情況,對孩子來說是一種自尊心的傷害。孩子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就會變得叛逆,你越讓我分享,我越不主動分享。你搶走屬於我的東西,我就不配合。
2、會造成孩子的性格缺陷,不懂得維護自己的利益
「被分享」的情況經常發生,在孩子看來,他會逐漸迷失在這種行為中。「這個到底是不是我的?」「我應該給被人分享嗎?」等懷疑自我的意識出現。時間長了,就會演變為自我意識薄弱,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東西,也不懂得如何維護自己的利益。
3、走向另一個極端:佔有欲過強
這是父母一般難以發現的情況。因為孩子會在父母不在場,面對比他弱小或者低年齡的小朋友時,會表現出對自己的物品極為在意,完全無法分享。更嚴重的會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
父母需要正確引導
當面對孩子不分享的情況時,父母幹涉過多或者置之不理都是不正確的行為。在正確的引導之下,讓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分享,如何才能正確分享。
分享應該是基於自我滿足的基礎上才能做出的行為。
1、先讓孩子得到滿足,再要求分享
比如孩子正在玩一個新玩具,家裡來了客人,父母想要孩子和客人的孩子一起玩。此時孩子一定是不願意的。就比如你剛買了一輛新車,自己還沒開兩天,就被家人要求給親戚開一下,你會願意嗎?
因此,在要求孩子分享的前提下,是讓孩子先獲得滿足感。
2、提前和孩子溝通好分享的事宜
對於分享,孩子一開始會認為是「給」,給就意味著「失去」,在這種認知下,他當然不願意分享。因此建議父母找機會告訴孩子什麼是分享,分享之後能獲得什麼。
3、不強迫,讓孩子自己做主
即使在溝通之後,孩子還是不願意分享,父母千萬別著急的教育。循循善誘,給孩子適應的時間和空間,讓他主動走出分享的那一步。
4、別輕易給孩子貼標籤
看到不願意分享,父母就會做出「孩子小氣」、「性格不好,不大方」等消極評價。對於孩子來說,被父母貼標籤是最糟糕的一種體驗。因為不符合實際,他並不是這樣的孩子,父母的「標籤」只會讓娃對號入座,慢慢真的變成一個小氣、性格不好的孩子。
Kiki繪本分享:
關於分享的繪本很多,我這裡精選出來的是《威廉先生的聖誕樹》。推薦理由:在繪本故事中,以聖誕節要用到的聖誕樹以出發點,故事中的所有人都在無意中分享出了自己多餘的聖誕樹,一個無意的行為,將快樂傳遞到了很多人家。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