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朋友都認為:諺語「天高皇帝遠」指的是「處於遠離中央的地區,皇權無法覆蓋到當地」的意思。
實則不然。
這句話的出處,是《閒中今古錄摘抄》,原文是:
「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
顯然,這裡面突出了一句「不反待如何」,象徵著封建社會勞苦大眾揭竿而起的鬥爭。
那麼,這句順口溜的出處是哪個朝代呢?這裡面的皇帝是否特指了某一位封建統治者呢?根據學者的研究,這句話中的「皇帝」實為泛指,指代的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無道昏君。不過,在筆者看來,這是有待商榷的,這句諺語中的皇帝並非泛指,而是特指。
且從語法的層面對這句諺語進行分析。「天高皇帝遠」與「民少相公多」,是一句非常規整的對偶。在這句話裡,「天」與「民」相對,「皇帝」與「相公」相對,嚴絲合縫。既然是一句關於官逼民反的諺語,那麼,這裡面的「民」所說的自然是被逼得吃不起飯的勞苦大眾,而「相公」則是那些魚肉百姓欺壓良善的官僚階級。
所以,按照對偶規則,上一句的「皇帝」,應該是特指某一位皇帝,絕非泛指。《閒中今古錄摘抄》的作者黃溥生於明朝,而這部書參考了《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元代農民戰爭史料》的作者楊訥生於元末明初,親眼見證了王朝更迭的歷史變遷,看到了勞苦大眾揭竿而起的反抗浪潮。由於,這一切都是楊訥的親身經歷,所以這部作品具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
《元代農民戰爭史料》記載,至正八年,溫州、台州等地的老百姓打出了「天高皇帝遠,民少相公多。一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口號,並揭竿而起建立農民武裝,推翻了地方政府。從這段順口溜誕生的年代來看,「天高皇帝遠」中的「皇帝」特指的正是元順帝。
蒙古統治者一統中原之後,將全國各地的人民分為四個等級,分別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
色目人:一切非蒙古、漢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傳統的說法認為,在元代的社會階層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漢人和南人之上。
南人:則是指南宋統治下的漢人以及當地各少數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南宋境內的人民。在元朝,他們地位最低,最受壓迫和歧視。
元朝中央和行省長官一般不授予漢人,地方官吏也是首選蒙古人,有缺才依次參用色目人、漢人。元朝法律規定:蒙古人毆打漢人,漢人不得還手;蒙古人打死漢人,只罰他出徵和賠償喪葬費;漢人打死蒙古人,則判死刑;漢人、南人不準私藏武器、集體打獵或集會祭祀。
這四類人,身處不同的階級,可以說,在入仕、科考、訴訟方面所獲得的待遇都是截然不同的。顯然,作為以蒙古人為主導的政權,蒙古人在元朝所享受的待遇相當優越,這種情況也直接讓民族矛盾與日俱增。元順帝登基以後,蒙、漢的民族矛盾已累計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雖然,元順帝任命了頗有作為的脫脫,但此時的弊政已不是一個人所能扭轉的。脫脫遭到小人排擠退出政壇以後,國家的情況愈發惡化。而元順帝本人卻變得不思進取,逐漸「怠於政事,荒於遊宴」,開始破罐子破摔。
當各地百姓揭竿而起即將顛覆元朝的緊要關頭,元順帝仍躲在後宮中鑽研「行房中運氣之術」。元順帝是歷史上唯二的木匠皇帝,倘若他能與朱由校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這兩位皇帝絕對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元順帝除了貪慕美色之外,最喜歡的就是設計船舶,製造宮漏。
1368年,朱元璋奪取通州之後,元大都徹底暴露在義軍視野範圍內。王朝大勢已去,元順帝乾脆捲鋪蓋滾蛋,撤回漠北老家。
在上都盤桓期間,朱元璋派遣使者招降元順帝,而元順帝則以一首詩來回覆: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臺。
在這首《答明主》中,我們能看出元順帝已認了栽,他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處境,將江山社稷「禪讓」給朱元璋。原本是元順帝倉皇北顧,卻被他說的大義凜然,這首詩足見元順帝之荒唐。洪武二年,元順帝帶殘部逃往應昌。同年四月,元順帝因痢疾死於應昌,廟號思宗。
因為元順帝在江山敗亡之時,沒有選擇背水一戰,也沒有選擇以身殉國,而是自顧自地倉皇北逃,這種行為堪稱「知順天命,退避而去」,於是,便賜其諡號為「順帝」。
遙想當年,鐵木真率領蒙古健兒南徵北戰,橫掃中原。由幾代人建立的大元江山,就這樣在「驅除韃虜,光復中華」的口號聲中土崩瓦解,淪為史書中的短命王朝。
甚至於,在國破之際,末代帝王烏哈圖可汗被朱元璋賜予「順帝」的諡號,這兩個字顯然不是褒揚之詞。
參考資料:
【《閒中今古錄摘抄》、《答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