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在歷史上的三次突破

2020-11-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講演人:黃德寬 講演地點: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 講演時間:2018年11月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變成系統的文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甲骨文是殷商晚期的文字,大概是公元前14世紀到公元前12世紀的文字,文學作品《封神榜》描述的殷紂王所處的時代,就是甲骨文時代的末期,即便從那時候算起也有3300年的歷史。三千多年來漢字發展遇到了什麼危機?它是怎麼突破的?怎麼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徵?這就是我們今天講演要涉及的內容。

  黃德寬 文字學家、中國文字學會會長、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清華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主要從事中國文字學、古文字學教學和研究工作,獨著和合撰有《漢語文字學史》《古文字譜系疏證》《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古漢字發展論》《古文字學》等。

  什麼是「漢字」?

  首先要說到「漢字」這個名稱。

  我經常被人詢問:「漢字是漢代的文字嗎?」「漢字是漢民族用的文字嗎?」這些說法不完全準確。

  準確來說,「漢字」是指記錄漢語的文字或書寫系統。其實在先秦時代,漢字並不叫「漢字」,它那個時候叫「文」「字」「書」「名」「書契」等,「文」和「字」連在一起稱呼,是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的,當時推行「書同文字」,這個名稱一直延續使用到近代。近代因為中國人知道了有外國文字,所以把這個叫「中國文字」。到了現代,大家覺得中國文字除了記錄漢民族語言的文字,其實還包含了少數民族文字,因此把記錄漢語的文字稱為「中國文字」不太準確,就改稱為「漢字」,所以「漢字」是現代才開始流行的概念。

  漢字的起源和發展

  在漫長歷史過程中,漢字曾經經歷過三次重大困境和危機。

  首先,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構形危機。這個問題,涉及漢字的起源。

  先秦時代,古人早就想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但是一直沒有說明白。例如先秦最有名的說法是倉頡造字說,也就是說當年黃帝史官倉頡受到動物鳥獸的足跡啟發而創造了文字,這個傳說沒有辦法證實。研究漢字起源真正有進展,要等到百餘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以後,考古學家在地下挖掘出很多早期與文字有關的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們以科學的方法探討漢字起源提供了線索。

唐代褚遂良摹《蘭亭序》(局部)。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例如,現在看到的最早的符號是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發現的龜甲上的符號,那個符號像人的眼睛,它是不是漢字的前身?如果是,那可不得了,它距今有7500年,過去認為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資料比我們甲骨文早,如果這個能夠得到判定,我們的文字很可能就比古埃及象形文字早了。但是目前,它還難以證實,但是,它確實為漢字起源探討提供了線索。

  距今五千多年的時候,西安半坡有個仰韶文化遺址(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是西北地區普遍的彩陶文化,彩陶文化上有很多刻畫符號,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的文物上有59個不同符號,20世紀70年代有學者寫文章對此進行討論,像郭沫若就從仰韶刻畫符號討論漢字的起源,說漢字至少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

  其實除了這些地方,在中國很多地方也發現了早期刻畫符號,例如浙江良渚鎮發現的良渚文化遺址(公元前3300—前2200年),出土的玉器上有圖形性的刻畫符號,很複雜,有人說這與文字也有關。另外考古人員發現良渚文化中的陶器出現十個左右不同符號的組合,不同的符號連在一起很有可能是早期的文字,但是良渚文化是漢字的前身嗎?如果是,那漢字的起源就提前到了五千多年前了。

  除此之外,在山東半島大汶口發現的大汶口文化遺址(公元前3100—前2600年),出土的陶器上也有組合性圖形性符號,那也是距今五千多年左右。

  其實這些早期的符號都不能肯定它與文字有直接的關係。與漢字直接聯繫的,目前發現最早的是山西臨汾陶寺遺址(公元前2600—前2000年),這裡發現了觀測天文的遺蹟,可以觀察太陽的運行和季節的變化。這裡發現的陶罐上出現了「文字」的「文」,這個字肯定是漢字的前身,除此以外還有其他的符號。2017年《考古》公布了一篇文章,日月星辰的「辰」字也是在這個遺址發現的。這是公元前2600—前2000年的遺址,這樣一算漢字歷史就是四千多年,這個時代相當於史書記載中的夏代。只有從夏代開始才有完整的世系記載,這恐怕不是偶然,現在這個文字實物給我們一個信號,也就是說,漢字在夏代已經形成的推論是完全可能的。

  化解第一次危機:突破以形表意,走上「形聲化」道路

  從夏代再到殷商甲骨文,這中間又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所以我們看到甲骨文是成系統的、完善的文字體系。

①象

②車

  按照甲骨文來看,早期的漢字是以形表意,客觀上有一個物象,把這個物象描寫下來造一個符號,就是所謂的象形字,用許慎的話講是「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即把物象畫下來隨著物象的形狀形成彎彎曲曲的線條。如果看到動物,就乾脆畫一個動物,例如「象」,一看鼻子這麼長的動物就是大象的「象」(圖①)。例如「車」字,一看就是一輛馬車(圖②)。

③上

④下

⑤木

⑥朱

⑦步

⑧涉

  除了象形以外,有些不太好用象形表示。例如「上」「下」就無法用象形來表示。但是古人很聰明,「上」「下」是相對應的概念,畫一橫做一個參照,然後在長橫上面畫短橫就是「上」(圖③),長橫下面畫一個短橫就是「下」(圖④),長橫可以寫得彎曲一點。這就是指事字。「本、末、朱」也是指事字,「本」是根本,是樹的樹根,所以「木」(圖⑤)下面加一橫就是「本」,現在講根本、本原,就是樹根引申出的意思。「末」是末尾,樹梢,樹的上部,就在「木」上面畫一橫。「朱」,表示紅色,樹的心是紅的,於是「木」中間畫一橫(圖⑥)。有些字意思比較複雜,不那麼好標記。例如涉水、過河,怎麼涉?涉水用腳,兩隻腳跨一步,我們現在寫的「步」(圖⑦)就是兩隻腳,只是變形了,兩隻腳都跨在水上就是過河了,中間是水流,一邊一隻腳,現在「涉」寫成三點水加一個「步」(圖⑧)。

  這真是很奇妙,「見形知義」,有很多人說漢字太好了,一看就知道是什麼意思,其實不是那麼簡單。世界上萬事萬物都要用語言文字記載,還有很多符號沒有辦法畫出來,例如我想表示我的腦子在思考,這個「思考」該畫什麼表現出來?畫不出來。我們講話的時候有很多虛詞,「哼、哈」等,古人也有「之乎者也」,這些虛詞也是畫不出來的。完善的文字,要準確地記錄語言,才能把事情記錄清楚。

  這就是漢字遇到的第一個困境:很多東西沒有辦法表現,無形可象。造不出來字了,這個文字系統就不完善,如果找不到辦法,這個符號系統就要走向滅絕。

  面對困難,古人很聰明,想出兩個解決辦法:第一個辦法是假借。思想的「想」造不出來,借同音符號替代;要表示大概、可能,甲骨文用「其」表示,「其」沒法造出來,就借同音的簸箕的「箕」來表示,於是形成了一個方法叫假借。那麼多符號本來有自己的用法,又用做別的用途,借來借去一團混亂,就分不清楚了。現在對甲骨文進行抽樣統計,70%的字是假借。為什麼現在破譯甲骨文很難?除了一些字我們認不出來之外,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假借字還解決不了。

⑨鳳

⑩雞

  除了假借,在甲骨文中還出現了另一種造字方法,就是用一個符號表示這個字的意思,再借一個符號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把意義和聲音合在一起就是形聲造字法,例如「鳳」字(繁體字「鳳」),是象形字,但是甲骨文中經常借作颳風的「風」,怎麼辦?改造它,在鳳鳥上面加了一個「凡」聲,就成了鳳凰的「鳳」(圖⑨)。形聲字一旦出現,漢字造新字就突破了原來的困境。例如「雞」字(繁體字「鷄」),拿一個「鳥」字加上「奚」聲就造出來「雞」字(圖⑩)。這類的形聲造字法用起來非常便利,在西周時期就慢慢地發展起來。根據研究,西周時代80%的新造字是用形聲造字法造出來的。到春秋戰國時代語言文字快速發展,春秋時代的新增字96%是用形聲造字法,戰國時代新造的字99%是形聲造字法。這樣一來漢字就突破了「無形可象」的困境走上了方便造字的康莊大道,任何新詞新語都可以用形聲造字法,我們現在還在用這個方法造字,例如今天很多化學元素的字就是這麼造出來的。

  化解第二次危機:隸變突破古文篆體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

  漢字突破了第一個困境之後,馬上遇到第二個困境。

  早期的文字,形象性很強,按照形象彎彎曲曲地去寫。春秋戰國社會發展非常快,文字使用面越來越廣,連一般的工匠製造器物也在上面標識文字,於是追求簡省,這種簡省就改變了漢字早期的一些形態,也就是說,按傳統的寫法漢字又進入到一個危機,即古體漢字書寫效率低下,和當時用字要求快捷方便形成了矛盾。

  怎麼突破這個矛盾?有些人開始草率地書寫,改變它原來的樣子,戰國時已經開始出現這個現象,例如一些兵器上的字,不專門考證就沒有辦法確認。寫得很潦草,人們通過這個辦法來突破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這種突破就改變了古文字的書寫系統,帶來了整個文字系統的古今轉型。在戰國時期秦簡上出現了早期的改變篆書曲線,變得平直方正的寫法,這就是早期的隸書。例如青川木牘記載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發布的一個關于田地的法律條文,其寫法完全是隸書了。近年來發現的秦簡,基本都是隸書。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推行「書同文字」的文字政策,用的規範字體是小篆。但是一般的日常用字使用的是隸書,隸書就是小篆的簡寫,把小篆的彎彎曲曲變成平直方正,所謂「解散篆法」。

  這種發展一直延續到漢代。馬王堆帛書,是漢代早期的材料,就是隸書,但還帶有點篆體的味道。一直發展到漢武帝時期,隸書成熟了,例如北大藏的漢簡,就是成熟的隸書。到東漢像熹平石經、曹全碑,這是東漢的隸書,都很成熟了。

⑪「馬」「為」「乘」三個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

  隸書的成熟,形成了新的字體,改變了古文字的形態和面貌,漢字的結構古今就完全不同了。形象性很強的篆書形體到了隸書階段,看不到字形和字義的關係了,例如甲骨文中手抓著大象鼻子是「為」,是一個動作,是用手牽著大象,金文還能看到樣子,但是小篆已經看不清楚了。所以東漢文字學家許慎解釋小篆「為」字時就不知道原意是什麼了,結果他解釋「為」是母猴也,說猴子喜歡用手抓,不斷在動,所以「為」有「動」的意思,這是根據小篆訛變形體做的解釋。到隸書以後,「為」字一點也看不出來和大象有關,當然也看不出和猴子有關(圖⑪)。

  正因為隸書的變化,古文字變成今文字,今文字指的是隸書,古文字指的是小篆以前的文字。因為當時的人們局限於文物材料,只看到大篆小篆,還不知道甲骨文。

  隸書寫得很美化,「一波三折,鶴頭燕尾,左右分背」,但是用筆「波挑」,寫起來也慢,最快的辦法是直來直去,到東漢的時候,進一步發生變化,直來直去的結果就產生了新隸體,從東漢開始,慢慢地就到了今天的樣子,整個過程就是從隸書到楷書的過程。隸、楷都是今文字,楷書只是隸書的楷正化,所以早期的楷書也叫隸書,我們現在把它們分開了,這就徹底完成了漢字的古今轉變,這個轉變最後使漢字形體從書寫效率低下的困境走出來,變得更加快捷。楷書是漢字形體發展的極致,漢字的筆畫系統和方塊字形態至楷書最終確立。

  但是前人又做了創造,覺得隸書不夠快,於是漢代還出現了草書,草書就是隸書的草寫,寫起來隨心所欲,從漢代的章草,進一步發展到唐代的狂草,又叫今草。草書為什麼要草?最早還是為了追求書寫便捷,但是太快速、太便捷寫成一個輪廓,辨認起來很困難,規律性不強,走得太遠了,所以過猶不及,就沒有作為一種字體保留下來。但是發展下去發現很能表現自己的個性,寫草書最能表現個性,最終成為審美對象。

  比草書規範一點,比楷書又快一點的中間狀態,就是行書。所以行書是「風流婉約」,寫得很漂亮,最好的行書是王羲之《蘭亭集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行書、草書也體現了人們對書寫便利的追求,但是最終成為一種審美的藝術,行書也是適用的手寫體。

  漢字從古文字到今文字,就是從古文到隸書再到楷書,完成了一次古今轉變,這一次轉變確定了漢字的基本格局,漢字從古老的形態轉化成抽象的符號,到隸書以後漢字就從彎曲的線條變成點畫的組合,組合目的是提高書寫效率,犧牲的是漢字的形象性,以後再想通過字形去找漢字的字義,就比較艱難了,因此隸書以後,漢字是不象形的象形字。

  化解第三次危機:放棄拼音化道路,完成現代轉型

  漢代,儒家學說經典化,廢黜百家獨尊儒術。先秦的古書都變成了經典,把經典刻在石碑上讓人抄標準版本。唐宋開始的印刷術,經書刻版印刷成書,文字就很穩定。尤其是隋唐開始的科舉制度對漢字的穩定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科舉制度要讀經書才能考取功名,這樣的背景下,用以寫經書的漢字的地位越來越高,成為一個相當穩固的系統。

  這個現象維持下來,好像漢字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其實不然。18世紀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開始了現代化歷程,實力增強,造出洋槍洋炮,蒸汽機發明後又開始遠洋航行。日本明治維新後也開始學習西方。當時的清王朝已經無法高枕無憂了,所以晚清出現了一系列重大危機,隨著鴉片戰爭、甲午戰爭的失敗,國家民族陷入危亡之際,封建王朝風雨飄搖,怎麼辦?有一部分人開始反思,要改革,要學習西方。

  這時候,一部分反思者從文化層面反思,認為中國落後是因為教育不發達導致科技不進步。1902年吳汝綸到日本考察,回來以後建議要像日本人那樣重視教育,改革語言文字,統一國語。為什麼語言文字跟現代化有關呢?他們發現歐洲人用的是拼音文字,日本人學習歐洲,用五十音圖,學習拼音文字很快,而漢字太難學,於是想從語言文字上進行改革。

  嘗試拼音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明末西方的傳教士。明末傳教士利瑪竇,比較早就利用西方拼音文字的方法來拼漢語。這些東西也影響了當時的文人。有一部分人在此啟發下開始創造中國的新文字,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漢字改革方案,比較著名的有盧戇章的《切音新字》。還有王照的《官話合聲字母》,用漢字筆畫做成拼音來拼北京話。

  這個過程中,真正對漢字改革影響比較大的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胡適提出了文學革命,倡導白話文運動。一些人覺得要學習西方進行拼音文字的試驗,認為漢字是落後的,思想觀念要改變首先就要改變書寫系統,要讓漢字變成拼音文字,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和西方現代化接軌,學習西方的技術。這方面,最有名的是錢玄同,他說漢字「欲廢孔學,不可不先廢漢文」,「此種文字,斷斷不能適用於二十世紀之新時代」。

  當時漢字改革的討論非常熱烈,社會上的一些精英人物都支持拼音文字、廢除漢字,這方面,蔡元培在當時的影響很大。另外像胡適、陳獨秀、趙元任、黎錦熙、傅斯年、魯迅等等,都支持錢玄同的觀點要廢除漢字。不過陳獨秀和胡適還提出,把漢字廢了也比較難,因為面臨一個問題,中國各地說方言,如果用拼音文字,該拼誰的?是拼天津話、北京話、廣東話、福建話還是四川話?所以大家覺得,要搞拼音文字,首先得先把語言統一起來,要加強國語。所以胡適提出文學革命,要學口語,「先有國語的文學」再有「文學的國語」,這樣兩者相互影響,當時的學者提出,以北方方言作為基礎的民族共同語。這個過程中產生了一些方案,例如趙元任等提出羅馬字的拼寫方案。

  同時瞿秋白、吳玉章、林伯渠、蕭三創造了一個拉丁化的字母方案,並且還開了一個代表大會,這個新方案1933年前後傳到國內,又有一部分人支持這個拉丁化新文字,也有很多代表人物籤名,蔡元培、魯迅他們都籤名了,一共有681個名流籤名表示贊同。拉丁化新文字在解放區、國統區都進行了推廣,印了很多材料和讀物,這個是當時影響最大的方案。

  可以說從晚清開始,有識之士想改變中國,走現代化的道路,提出了各種文字改革方案。這些方案中,有的是在漢字基礎上的改造方案,有的是全盤學習拼音文字的方案,同時推進了民族共同語,統一國語這種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大家覺得發展成拼音文字要有一個過程,不能一下就變成拼音文字,於是使用了一個過渡辦法即簡化字,所以簡化字在民國時期就推出了,也是錢玄同提出來的,胡適則建議說用老百姓使用的俗字就可以了,1935年國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但後來沒有推行。

  1949年新中國成立,繼續推動文字改革,國家建設初期即成立文字改革委員會,吳玉章、郭沫若是關鍵人物。周恩來1958年政協報告《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提出了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訂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三大任務。這三項措施基本上是繼承了近代以來的語文現代化成果。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1956年《簡化字方案》公布,在中國大陸推行簡化字,2004年統計顯示,大陸95.25%的人會用簡化字,同時繁體字還在一部分小範圍內使用。《漢語拼音方案》很快也推行了,並且成為聯合國拼寫中國人名地名的規範。

  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漢字繁簡之爭。前些年有政協委員提案要求恢復繁體字,有人開玩笑說,這樣恢復還不夠,要恢復到甲骨文才行。有人認為,繁體字保持了中國傳統文化。其實,繁體字和保存中國文化沒有太大關係,因為它早就不是原始狀態了。

  信息化時代,漢字會消亡嗎?

  最近還有人在說,漢字還要簡,越簡越好。還有人說漢字必須搞拼音化,跟西方的文字保持一致,這個漢字太落後、太古老了,寫起來不方便,我們現在在電腦上打字,多數是用漢語拼音,省事兒。

  我們怎麼看這種爭論?怎麼看漢字近代以來走過的危機?今天漢字從危機中走過了嗎?

  其實,漢字是我們自己的文字,我們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廢除漢字。如果把漢字廢除了,我們就不能走向歷史,文明就中斷了。漢字已經融入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融入我們的深層心理結構中。沒有漢字,中國人的靈魂就沒有地方擺放,因為漢字使我們變得豐富,使我們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那麼,我們怎麼和西方接軌?其實拼音已經解決了和西方接軌的問題,外國人翻譯中國的東西,不能全用英文翻譯,例如人名他只能音譯,而漢語拼音就解決了這個音譯的問題。如果沒有簡化字、普通話,我們的教育不會像現在這樣普及,現在進一步實現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這些了不起的成就,簡而言之就是語言文字實現了現代化,語言文字現代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工程,其實無論是西方、日本,進行現代化、工業化過程中,都有一個語言的現代化,現代化的本質就是規範化、標準化,到了二十一世紀就是信息化。所以現在我們不會說把漢字廢掉,因為它是廢不了的。

  回想三千多年來,漢字經歷了三次大的困境和危機的化解,確實是了不起。可以說漢字文明是中華文明智慧的體現,也正好體現了一個精神,《周易》講「《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總結文字的發展,這個「變」就是適應社會需要,適應應用是它的根本,構形危機的解決是為了發展應用,走出書寫困境是為了應用,所以現代化轉型也是這樣,我想未來也會如此。

  也許有人會說,二十一世紀了,信息化已經發展到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了,我們現在不要寫字了,我們想傳遞信息時只需要對著手機一講,發一個語音,就完成信息傳遞了。文字不就是用來傳遞信息的嗎?那麼未來,漢字會消亡嗎?我相信,漢字在信息化時代一定會有自己的發展之道,一定會沿著它的歷史軌跡走,因為文字是文明,是歷史、文化、審美和人的心理結構的綜合,中華文明只要能夠持續發展,漢字仍然會存在。任何語言文字的發展,都是與其文化的強大、發展相關的,隨著我們國力的提高,我們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我對漢字的未來充滿信心。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23日 06版)

[責任編輯:孫宗鶴]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在當今世界上它是唯一的從古使用到今的古典文字,漢字是我們中國人的日常交流工具,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之一。同時我們還把漢字作為審美對象,由漢字審美產生了舉世無雙的書法藝術,這在全世界文字中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漢字從遠古走到今天,三千多年來的發展中曾遇到過什麼樣的危機?它又是怎麼突破的?怎麼能夠發展到今天,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古典文字,成為中華文明的智慧象徵?
  • 漢字的二次簡化為何會失敗?為何又說很多人的姓氏卻因此而來?
    目前,我們所使用的漢字都是經過簡化後的,只有港澳臺以及其他國家的華人區仍然使用繁體字。其實,漢字簡化一直是歷史上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哪怕是當今社會,還有一部分人對漢字簡化持反對意見,這是為什麼呢?據說,經過七十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後,很多人的姓氏因此而改變,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漢字的歷史發展和現實觀照
    滿族入關統治中國三百年,正是處在古代漢語向現代漢語轉變的歷史時期,也是中華文化達到鼎盛的時期,《四庫全書》和《紅樓夢》所標誌的文言和白話也登上了頂峰。這就是各民族共同使用的漢字、就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統一文化的最好見證。
  • 「人文清華」講壇 | 黃德寬:了不起的漢字
    我們每天都在用的漢字,你真地認識它嗎?當同齡或者更年長的古文字一個個消亡,漢字為什麼獨活到今天?從甲骨文迄今3300年的歷史,漢字經歷過多少生死劫難?今天漢字是否依然存在危機,未來如何破局?
  • 為什麼朝鮮歷史上的有識之士都反對廢棄漢字?原因在這
    臺灣學者柏楊給出的答案是:中國漢字。柏楊認為,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文明成功流傳至今沒有間斷,其中原因就是中國的漢字,歷朝歷代淵源流傳,文化底蘊積累深厚,所以文明怎麼都滅不了。的確,漢字,是我們祖先的偉大創造!即使到了今天,同一個漢字,可以在不同方言中出現不同的讀音,但它所要表達的含義,都是的。就是中國的漢字,把十幾億中國人的心緊密連結在一起,難割難捨,成為了一個共同體。在漫長的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一直影響著世界,東亞的許多國家更是直接受益者。
  • 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公布!過去26年中,有一個字竟上榜了三次!
    12月14日,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協會在京都東山區清水寺公布了最能反映2020年世態民情的年度漢字。2020年,日本年度漢字為 「密」字。今年的總投票數為20萬8025票,「密」字獲得了13%的得票率,得票數為2萬8401票。
  • 漢字的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說某某真「牛B」就是誇某人很了不得,網絡上還有用「牛B閃閃」來形容酷(拽)得不得了的。有一句歇後語叫「兩頭母牛對屁股——比較牛B」,也就是這個意思了。看看,一個牛都這麼牛,三個牛當然就不得了了。三個牛是什麼字呢?   犇(bēn),「奔」的異體字,意思是急走、跑;急著去做。最牛的漢字當屬「犇」,美中不足的是「犇」的字義不是特別牛。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漢字結構「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 漢字究竟落後於時代,還是最具先進性的文字呢?文字演化歷史
    李師弟和您聊歷史,由我大膽猜想,由您小心求證。在商朝的晚期形成了中華民族最早的古老文字甲骨文,因為有了甲骨文的存在,我們才可以通過對當時文字的破譯來了解更多那個時期的華夏歷史。從甲骨文開始,中國的漢字經歷了多次演變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用的文字。在這個過程中漢字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而漢字又是不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先進的文字呢?讓我們先來看看一座城市,位於河南省的安陽。
  • 《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808個漢字
    ,在三個國家也可以進行簡單的交流。   日本韓國漢字史已逾千年   古老的漢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日本和韓國使用漢字的歷史也已超過千年,漢字被視為中日韓三國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   1897年,孫中山流亡日本,他結識日本人宮崎滔天。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竟能毫無障礙的「筆談」,藉助的就是彼此相熟的漢字。
  • 漢字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弘揚漢字文化?
    篆書歷經幾千年漫長歷史,漢字的筆畫結構由繁瑣到簡潔,不斷發生著變化,但最本質的東西,即文字的涵義和讀音變化不大,因此,漢字有很多理由可以發展成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字符號。漢字之所以被公認為世上最美好的文字,是因為體現出結構美,音調美,內涵美這三大特徵。結構美就是每一個漢字能在平面空間展現出獨特的結構和造型,並且都有固定筆畫,能體現出勻稱、和諧、美觀的特性,這些特徵漢字獨有,世界上佔絕大多數的字母文字則不具備。
  • 歷史上的今天:耗時最長比賽誕生 東契奇第10次拿30+分三雙
    威爾肯斯是歷史上第一位千勝教頭,他執教生涯總計獲得1332場勝利,如今排名歷史第二僅次於唐-尼爾森。 1995年1月6日:菲奇收穫第850場勝利 快船在主場以95-93擊敗76人,快船主教練比爾-菲奇收穫個人執教生涯的第850場勝利,成為歷史上第五位達到這一成就的主教練。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的一段彎路 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了解和反思這段歷史,可以給我們今後確定文字改革方向帶來有益的啟示。因為之前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在試用的過程中,在廣泛徵求社會意見時,遭到了強烈反對。《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的失敗,使以後的漢字改革不但面臨一個怎麼進行的問題?更面臨一個要不要繼續進行的問題。  1972年春節剛過,曾全程參與過中國文字改革工作的語言文字學家葉籟士就被告知,國務院已經指定由他牽頭「文字改革委員會」,來負責漢字繼續簡化的工作。
  • 歷史上神秘的三次天災,至今仍無法解釋,其中一次在中國
    歷史上有很多天災,有些我們明白來由,有些卻非常的神秘。比如歷史上有三次非常神秘的天災,這些天災至今都沒有辦法解釋,其中一次發生在中國。死丘事件第一個天災就是印度的死丘事件,當時有一批考古人員在印度的一個島嶼上,意外發現了一個古城的遺址。對於考古人員來說,發現一個古城遺址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等他們正式上島之後,發現了讓他們非常驚訝的一幕。
  • 歷史上的今天1994年2月4日中國實現納米技術的突破
    歷史上的今天1994年2月4日中國實現納米技術的突破 2013-09-05 12:18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英國諾獎得主羅素:中國漢字有三大「缺陷」,究竟是哪三個方面?
    中國漢字,是一種有著數千年歷史的文字,它最近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往上則可以追溯到黃帝命令倉頡造字,如果還要往上追溯,則能夠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結繩記事。不過,由於外國的文字發展歷史比較「特殊」,很多外國人對於中國的文字和文化都不是特別的理解。
  • 沁水突破近20年最低氣溫歷史極值!還要冷多久?
    有沒有突破最低極值?入冬以來我市平均氣溫為-2.8℃較歷年同期偏低0.8℃1月7日早上,各縣(市、區)最低氣溫分別為:城區、澤州-16.6℃,高平-19.2℃,陽城-15.2℃,陵川-21.9℃,沁水-18.5℃;晉城市區接近20年最低氣溫歷史極值,高平、沁水突破近20年最低氣溫歷史極值,
  • 你知道漢字的五行屬性麼?帶你了解漢字五行奧秘!
    就開始摩崖刻錄、畫個實物圖形,後來覺得實物圖形費時費力,不如用個簡化的象形符號代替,慢慢的標註簡單意義的符號文字誕生了,文字的誕生使經驗獲得了總結和發展,文明傳承了下來,歷史也得到了記錄和保存。傳說中的倉頡造字開始了,隨後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楔形文字金文、隸書、篆書、草、行、楷、繁體U簡體,現代漢字的歷史形成了完整的鏈條。所以字形排在後面。
  • 父母取名禤靐龘,學生被同學喊「餵」好崩潰,三字漢字你認識幾個
    父母取名禤靐龘,學生被同學喊「餵」好崩潰,三字漢字你認識幾個中文、漢字真的是博大精深的,除了象形字、形聲字、會意字、指事字等等,因為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歷史,沒有一個漢字是無端拼湊而來,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起源和演變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