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上)

2021-01-09 簡食物語

老子曾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句話表達了萬事萬物都有其根源,根據規律,不斷演化。漢字也是一樣,有其構成的規律,也隨著歷史的迭代,不斷演化成新的形式。在系統了解漢字之前,我們先一起了解漢字的結構與演變,了解那些關於漢字趣事。

漢字結構

「六書」是前人分析漢字結構所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綜合百家,現在名稱取自許慎《說文解字》,次序源於班固《漢書》,根據漢字起源於圖畫,象形、指事、會意與圖畫關係密切,所以圖畫在前;在象形(表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形聲(標音)在後;假借只在讀音上有聯繫,與字義無關,所以在最後。

自然形成了大家公認的六書名稱次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其中前四為造字之法,後二為用字之法。

一 象形

象形,像實物之形,也就是根據客觀事物的形體,將其描繪出來。

畫成其物,隨體詰詘

但因『畫成其物』,造成書寫麻煩、形體不易統一,後被有標音成分、產字最多的形聲法代替。

二 指事

多數人認為,指事字是在象形的基礎上再加上指事符號做標記的一種字。

視而可識,察而見意

但指事字佔少數,因為要說明客觀事物體,可以用象形表示;要說明抽象概念,可以用會意代替。

三 會意

會意,把兩個及以上的象形字組合在一起,表示新的意思。如:

而會意字類型眾多,原書作者將其主要歸為五類:

1. 同體會意。由兩個及以上同樣的象形字所組成。如:『三人為眾』,表示人多。

2. 異體會意。由兩個及以上不同的象形字所組成。在會意字中佔大多數。如:「休」,表示「人依樹而息」。

3. 改變形體會意。由一個字通過改變自身一部分,表示新的意思。如:「冇」,表示「沒有」。

4. 組合解釋會意。由兩個及以上非象形字,以象形方式組合來會意。如:不「上」不「下」為「卡」。

5. 反文倒文會意。由一個字反寫或倒寫產生新的意義。如:反「從」為「比」。

反文倒文會意

四 形聲

形聲,簡食物語總結為:一半以其所描述事物所屬種類(象形),構成部分形體及含義【形符】;一半用指代的事物(指事),借用的字構成讀音【聲符】(形聲合體)。

如:「魚」字邊(象形)表示魚總類,借用原有的字作為讀音表示種類,如「鯉、鯽、鰻、鱔」。

以事之名 取譬相成

有形有聲,且不用再創字形。彌補了象形、會意的不足,在後世發展越來越快,佔比十之八九。現在也佔大多數。

五 轉注

轉注,原作者看法:幾個部首相同的同義字可以互相解釋(建類一首,同意相受)。如「績」與「緝」

六 假借

假借,是指口語裡出現的詞,但沒有相應的字,就用相同聲音的字來代表(託事)。比如:「自」本義是鼻子,假借為「自己」的「自。」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

假借在上古時期普遍使用,與字少相關,現在不提倡隨意假借。

通過上面的閱讀,我們了解了六書的含義,是對文字分析歸納的條例,便於我們了解漢字,追溯根源,更好的運用。下一期,我們將了解漢字的演變,看漢字是如何從甲骨文演變成現在的簡體字呢?

下期和簡食物語不見不散!

本文參考:

《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發展》左民安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漢字的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漢字的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2012-11-26 16:5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古今漢字的演變
    漢字起源至今,已有五千年左右的歷史。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於發展變化之中。經常性的、不間斷的演化,造成了商代甲骨文與今日楷書漢字之間的巨大形體差異。其間可以以秦國篆隸為分水嶺劃分為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個大的階段。  古文字階段從時間上來講包括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我們目前見到大規模成系統的甲骨文屬於商代晚期,它是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一種文字。
  • 3本學習漢字的書,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漢字書法之美》作者: 蔣勳這本書把「漢字」和「審美」放在了一起,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漢字書法。蔣勳說: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書法的美學已經無法把「字」與「人」做完全的切割。「書品」也就是「人品」。作者委婉深情的文字於心底筆下緩緩流出,隨書頁的翻動,讀者仿若徜徉於時間的長河裡,看歷史蜿蜒曲折裡流淌撞擊的浪花朵朵。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古代的簡冊,以竹質為主,編簡的繩多用牛筋、絲線、麻繩。
  • 漢字書法的演變和發展
    漢字的形成經歷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七中書體,奠定了漢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博大精深的藝術精華。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瑰寶與精神財富。所以,作為中國人,我們沒理由不去將它發揚光大,也更沒有理由不把它傳承下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一、漢字的形體演變1.蝌蚪文與蟲鳥書:相傳為黃帝的史官與「虞書賡歌」中造字用的書體。形似蝌蚪,故曰「蝌蚪文」;多畫蟲鳥的簡形,故曰「蟲鳥書」。這種年代久遠的書體為華文的起源,距今有七千年的歷史,留下的文字資料極少,只能散見於遠古的陶器上。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上,就有魚、蛙、鳥、鹿等圖飾。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從漢字近四千年的形體演變歷史來看,總的趨勢是簡化。簡化的過程反映了人們運用 文字的 基本要求。由甲骨文、金文發展到小篆,是一個簡化的過程,小篆又簡化成隸書,隸書又簡 化成草書和楷書,楷書又簡化成行書。廣義的草書,則是各種字體的簡化。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講好漢字故事,方法之一是「字源分析法」。要分析字源,就需要聯繫傳統文字學的「六書」理論。  漢字是「畫」出來的  說到漢字的造字方法,離不開「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書」。  象形和指事兩種方法創造的漢字,往往是通過描摹事物形象,所以容易給來華留學生形成漢字是「畫」出來的印象。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演變歷程——漢字的規範化包,漢字的規範化包括兩個內容,一個是字體結構的規範,另一個是字的形體規範。我們知道,漢字結構主要有三種,即象形、會意與形聲。在這裡我們特別要強調形聲字,因為它的出現為漢字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途徑。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 《通用規範漢字表》公布 漢字規範被曝仍存問題
    當時對漢字「整形」制定了橫變提、豎變撇、捺變點、豎彎鉤變豎提和豎鉤、橫折鉤去鉤5類筆形規則。經調整後,很多常見字變形。比如「琴」字上左部最後一筆橫變提,「衾」、「汆」等字下部末筆捺變點,「親」、「殺」等字下部的豎鉤變豎,「唇」、「蜃」等字由半包圍結構改為上下結構等。很多人擔心會改變書寫習慣,影響用字便利,甚至影響學生學習、考試。公布的字表中,這份「整形」附表被取消。
  • 被忽視的漢字,是時候重返焦點了!人人都會寫字,但你識字嗎?
    一個漢字,背後藏著一串故事立春已過,春節未完,春聯家家戶戶貼,春天眼看就要來——不過,您知道「春」字為何這樣寫,為何這樣讀,從古至今如何用嗎?一般的搜尋引擎大概可以給你一些答案,但要想獲得權威的解答,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http://qxk.bnu.edu.cn/)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只能在記憶所達到的時間與準度之內,才是可能的。
  • 他可能比你還懂漢字!美國「漢字叔叔」能講出每個漢字的故事
    2002年,理察創辦的「漢字字源網」悄然上線,為對古漢字、甲骨文感興趣的人提供幫助。然而,由於經濟不景氣,理察失去了在矽谷的高薪工作,他搬去田納西州,當上了一名河道管理員。伺服器的租金交不上了,他就在網站首頁加上一個捐款連結,請大家捐款幫助他維護更新網站。哪怕一年到頭的捐款金額只有幾十美元,也沒想過要放棄。
  • 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字體的演變加速了漢字構形的演變,同時促進了簡化。眾所周知,漢字是以象形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也正是由於這種象形特點,促進了漢字形體的可變性,由最初的以圖畫為主,轉變為後來的線條化與符號化。 隸變的全面調整,主要照顧書寫上的方便與字體上的布局,使得漢字結構的理據性相對減弱,表意特徵模糊,從而奠定了方塊漢字的基礎。
  • 圖解先秦古漢字演變進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是怎麼改變?
    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是唯一的延續至今、漢字可謂「功不可沒」! 看圖片、漲姿勢、 現在開始!同一個字、你開心就好甲骨文的替代產品的「金文」、金文其實也是畫畫 但是、有沒有發現 畫得開始標準了大篆:直到篆書的出現、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漢字小篆是大篆的演變、 區別是:小篆的每一個字、外部結構開始方方正正 而內部筆畫依然同大篆一樣:「圖畫性質」隸變!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漢字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怎麼做才能更好地弘揚漢字文化?
    但是,正是人們智力的發展,依靠原來那種簡單的結繩記事,已經無法適應和滿足人們的生活和生產,部落首領黃帝看到此情此景後,就命令手下史官去創造文字,於是,「倉頡造字」的故事誕生,漢字也隨之誕生。不管倉頡造字的故事是否真實,但它代表了遠古人主動掌控自己生活的強烈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