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本學習漢字的書,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2021-01-10 每日書薦

1.

《漢字書法之美》

作者: 蔣勳

這本書把「漢字」和「審美」放在了一起,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漢字書法。蔣勳說: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書法的美學已經無法把「字」與「人」做完全的切割。「書品」也就是「人品」。

作者委婉深情的文字於心底筆下緩緩流出,隨書頁的翻動,讀者仿若徜徉於時間的長河裡,看歷史蜿蜒曲折裡流淌撞擊的浪花朵朵。

正草隸篆,點橫豎撇,像是一朵朵絢麗的花,在眼前逐一盛開。文字的魅力與書法的美學,如一粒完滿豐碩的種子,在靜心品讀的剎那,落進讀者心田。

2.

《漢字王國》

作者: [瑞典] 林西莉

《漢字王國》是一位瑞典漢學家寫的關於中國漢字的故事集。每一個漢字背後都有些怎樣的來歷?它們和過去人們的生活又有些什麼關係?這些你我感興趣的問題,當然中國人最了解,相關的書和資料也很有一些,但,在外國人眼中呢,也許會凸顯出更新鮮更有意味的東西,何況人家也認真做了功課的。

這本《漢字王國》一個個鮮活的漢字跳了出來,有甲骨文、金文,還有用來佐證的圖片資料:龜片的拓本,出土的青銅器,貴族佩戴的玉片,安塞的剪紙,蒙古昔日國都哈爾和林被遺棄的石龜……

以上種種,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特點,選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行細緻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住房、器皿、絲和麻、家畜、農具、車船、道路等有關的字,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是一本既有深度,又很好讀的書。

3.

《細說漢字》

作者: 左民安

作者在開篇對漢字的有關知識進行了普及,比如漢字的結構,六書是什麼,是怎麼產生的,漢字的形體演變等,作為全世界文化的瑰寶之一,漢字當之無愧,雖然我們每天再用漢字,但對漢字的了解還是少之又少,作者把漢字劃分了多個部,在部的分類中逐一介紹漢字知識,在講解某個漢字的時候,更顯示了作者的功力,從詩詞等古文中找到這個字的出處,用法,字義,涉獵甚廣,有時候一個字會有跨時代的多個古文出處,考驗的不僅僅是作者的記憶力,讀者讀起來也是一種知識的累積,字義大多採用《說文》的解釋,這個字的形體演變上作者也儘可能科學分析,力求在形體演變上接續起來。

一本書的有趣,實際上並不一定意味著淺顯,懂得越多的人,能用平易動人的語言講出越多信息量,才越會讓人感覺興味盎然。《細說漢字》就是這樣。在這本書中,你不僅能看到古時候的中國人如何將他們的日常物品和事件抽象成文字的思維方式,你還能看到這些漢字在形式感上,在美學上的發展過程。簡單的說,你能從中領略中國書法之美的內涵和變化。

相關焦點

  • "漢字叔叔"微博求工作 因創辦漢字字源網貧困潦倒
    在他的字源網上,輸入要查詢的字,例如「車」字,除了顯示「車」字的簡體、繁體、文字來源、音義部、Unicode碼、粵閩滬方言和日韓語的發音、英文解釋,還有85個在《說文解字》、《六書通》、《金文編》、《甲骨文編》這四本古文字書中出現過的字形,從公元前1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到現在的簡體漢字,你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個漢字在幾千年之中的變化。
  • 「我家孩子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了?」這幾個微差父母別不重視
    對漢語的興趣不同當孩子們去超市、商場或者看圖畫書時,他們可以看到很多漢字,,這時候他們可以很容易地將這些漢字印在自己活躍的記憶神經元上。學習新知識當然是要循序漸進的,在這個時代,與拼音相比,漢字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頻率會更高。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多少次拼音?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這種技術通過拆分漢字的字形,並與鍵盤上的拉丁字母配對,三個拉丁字母就能夠輸入一個特定的漢字。在得到國家政策的扶持之後——國家科委、國防科工委都曾發文要求推廣五筆輸入法——五筆成了當時一代人最先學習的漢字輸入法。許多人報名電腦培訓班,其中一課就是練習五筆打字,人們需要熟悉鍵盤旁貼著的表格,上面標明了字形和按鍵的對應。
  • 一把打開漢字書寫奧妙之門的鑰匙——楊景舒的《漢字書寫解碼》
    書寫,一般容易認為是兩個同義字的組合;而實際上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語義內涵的遞進關係,或者說是一種內在語義的從屬關係,即,書是漢字形體表現的規則法度,寫則屬於在「書」規範之下對漢字形體於載體的具體表現過程。
  •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漢字由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發明,是在上古人們結繩記事和刻契的基礎上經過搜集、整理和發揮創造而成,《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列子說符篇》:「宋人有遊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這種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如《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其實在先秦不叫「漢字」,叫「文」「字」「書」「名」「書契」等,「文」和「字」連稱是從秦始皇時代開始的,當時推行「書同文字」。 「文字」這個名稱一直延續到近代。近代因為中國人知道了有外國文字,所以改稱「中國文字」。
  • 《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808個漢字
    記者昨天從中國人民大學獲悉,歷時三年,由該校原校長紀寶成牽頭編制的《中日韓共同常用八百漢字表》已經完成。藉助該字表,三國青年不僅可以「筆談」,方便旅遊,增進交流,還能為三國青年互相學習彼此語言提供方便。
  • 重慶一男子用字母解構漢字筆畫幫助外教學習漢語
    ­  不過,雙方碰面約兩個小時後,­  白樂桑多了一個新身份:­  重慶字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漢字慧首席顧問。­  什麼情況?­  高曉明做了什麼?­  如何請到白樂桑做顧問?­  原來,高曉明不僅是一名雕塑工作者,還是「漢字慧——漢字書寫國際化教學體系」項目的首創人。
  • 論「象」:漢字圖象與漢字美學
    創造「一」這一直觀形象,奠定了漢字的基礎。象在漢字中具有的多重意蘊,首先與「物」相關;「象物」,表明了「象」由名詞到動詞、由物到心的演化,其演化具有不同層次,可分為「象」的四重誕生。從物「形」到物「象」,漢字中的「形」體現的感性豐富性,在「象」中包容、超越;「象」與「圖」「畫」「書」「寫」等字,均在從事物之「形」到事物之「象」的發展中體現。
  • 中國的漢字有多少個?本號權威的回答
    中國的漢字大約有四五千年歷史了,是我們民族的記憶也是民族的驕傲。我們從小學到大,從牙牙學語叫媽媽爸爸開始,到小學拼音「人口手」,再到後來中學大學參加工作,觀看各種影視劇,漢字一直陪伴著我們成長,是一個人懂事進步的階梯,文明的標誌。
  • 漢字的起源是什麼?是「倉頡作書」還是?
    早在幾千年前就產生的漢字,孕育和記錄了中華民族古老的歷史文化,傳承了黃土地上悠久的文明。漢字以其獨特的形狀和用法而在諸多文字中獨樹一幟,漢字是怎樣產生的?又是什麼人發明的?對於這個問題,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最為流行的是「倉頡造字」說。關於「倉頡造字」,有個美麗而神奇的傳說。
  • 漢字的魅力
    漢字是華夏先民的偉大創造歷史演進至夏商周,中華文明跨入了成熟的門檻,並以獨特生命活力奔跑向前。佐證這一論斷的首要因素就是:這一時期的漢字已經作為一個較為完整的文字體系出現,並充分展示了華夏先民的認識水平、思維能力、智慧高度。這一時期的漢字,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一是「殷人刀筆文字」甲骨文,一是熔鑄於青銅器之上的「鐘鼎文」(亦稱「金文」)。
  • 漢字是科學的文字:為什麼要學好500個基本漢字
    只有先學好500個基本字,再學習3000個漢字就比較容易了,學習500個基本字,可以分批學也可以集中學,利用各種漢字教學法進行學習,可以採用各種漢字學習法,不管採取何種識字教學法,目的都是為了學好3000個常用字和其它的漢字,達到認讀漢字,書寫漢字,閱讀書報的目的。     確定500個基本漢字,是主觀隨意性?還是科學地必然性?
  • 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三部曲
    中國漢字、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 古印度文字、瑪雅文字皆為世界最古老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其它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淹沒殆盡,關於漢字的起源與早期演變可分為以下三部曲:一.結繩刻契——萌發階段要把一件事保留在人的腦海裡,只能在記憶所達到的時間與準度之內,才是可能的。
  • 走進漢字的世界——訪北師大漢字學專家孟琢
    但是,這麼多紛繁複雜的漢字知識,能講給小學生聽嗎?「永遠不要小瞧孩子的理解力,」孟琢說,「這套書的框架,其實就是大學中古代漢語和漢字學課程的框架,只不過我根據孩子的思維方式,在講授方式上做了調整,又增添了圖像輔助。」  作為一名青年學者,學術始終是孟琢的最大興趣,但目前教育環境下的漢字教學情況,讓他感到十分憂心。
  • 廢除漢字運動真的存在嗎?是廢漢字?還是廢繁體和文言文?
    的文章,結果引來了很多網友留言批評,這些網友批評的理由基本有兩種:第一種說當時根本不是要廢除漢字,而是要廢除文言文倡導白話;第二種就是說當時廢的其實是繁體字,而不是要廢除漢字;第三種就只是因為文中說了魯迅先生也是支持廢除漢字的一員,就認為作者在詆毀魯迅先生。所以,今天,咱們再來重溫一下那段經歷了五六十年的新文字運動歷史。
  • 下面是一些筆順易寫錯的漢字,寫錯的了學生請舉手!
    從學寫字時,老師就特別注意給我們示範漢字的筆順,但是我們有時候老是記不住,還是寫錯很多字的筆順,其實漢字的書寫順序是有規則的。獨體字和合體字都有它們的書寫順序。一、漢字筆順的基本規則有7點。1、從上到下:二、丁、三、早、皂、雜、衰、勞。2、從左到右:卜、八、川、州、從、漢、街、辮、班。3、先橫後豎:十、豐。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人體拼成漢字、通過漢字猜成語……坐落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漢字愛好者體驗漢字遊戲。  「有時候項目老師也會跟體驗者們來一局《漢字大富翁》廝殺,這是一場漢字愛好者之間關於成語、漢字、詩歌知識的比拼,有時候,一盤遊戲會將老師困在遊戲室裡數小時。遊戲設計老師在親身體驗中找到新思路,汲取新靈感,與體驗者們進行漢字思維上的交流與碰撞,做出來的遊戲更加好玩有趣。」
  • 漢字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是漢字的進步還是倒退?你怎麼看?
    漢字是中華民族積澱了千年的寶貴財富,也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文字。那漢字究竟是何時產生的呢?《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籍中皆有提到,倉頡作書,用來替代結繩的記號。倉頡在鳥獸和蟲蟻的行進之中,得到靈感,創造出了漢字。對於這樣的說法,史學界一直表示不完全正確。理論上,倉頡只是漢字的整理者,並非是唯一的創造者。
  • 不在乎筆畫筆順學不好漢字
    筆畫、筆順教學是漢字教學的起點,對母語文字為拼音文字的外國學生而言,這個起點多少有些令人頭疼。但學習正確的筆畫筆順不但有助於記憶漢字,更有助於了解漢字、寫好漢字。和式漢字與中國漢字相仿,來到中國很快就能適應,所以筆畫與筆順並沒有太大問題。更多容易混淆的是和式漢字與中文漢字的細小差別。比如中文『效率』,日語『効率』,『效』和『効』挺像的。」  北京華文學院副教授張寶城任教多年,具有豐富的對外漢語教學經驗。在他看來,外國漢語學習者規範漢字筆畫與筆順對於學習中文大有裨益。「漢字從形成到現在,幾千年的篩選淘汰,能留傳下來的,定有它存在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