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2021-01-09 榆木齋

漢字趣事|漢字字典的歷代收錄狀況和漢字筆畫之最

作者:枯木

漢字是非常有趣的文字,除了書法藝術上給人以美的享受,每個字的結構和含義都令人著迷。如果您有興趣對其進一步探究(稱不上研究),您就會發現,漢字有兩種形式,一種就是獨立的字體,一種就是由獨立字體組成的複合字。然而不管哪一種,都有著自己本身豐富的涵義。

漢字由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發明,是在上古人們結繩記事和刻契的基礎上經過搜集、整理和發揮創造而成,《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列子說符篇》:「宋人有遊於道,得人遺契者,歸而藏之,密數其齒。」。這種說法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如《荀子解蔽》:「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呂氏春秋君守》說:「倉頡作書,后稷作稼。」,《淮南子本經訓》:「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等等。

倉頡造字是創舉,使得文字系統化和規範化,然而由於上古生產力落後,農耕社會使得文字僅僅在上層封建貴族中流行。當時文字的作用大多是記載天文現象以及國家分封典禮等歷史重要事件,因而一般是由史官來掌握文字的使用和規範。

鳥蟲篆

在西周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前783年)時期,周宣王命太史官作大篆《史籀》十五篇,用四言韻句編寫,作為太史教授史學幼童的啟蒙教本,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本字書,可以說是字典的雛形。古代《史籀》已軼失,今天所見是收錄在《說文解字》中的《史篇》及所錄的「籀文」223字。

史籀

春秋戰國時期,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各諸侯國貴族為了擴張勢力和影響,都以「養士」為時尚潮流,於是出身貧寒的士大夫開始崛起,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階段。為了宣傳自己的學說,以孔子為代表的先賢們廣招門徒,開館授學,使得文字的書寫認知開始向下層民眾普及。

這時候就需要有工具書來引導人們識字書寫,於是最早的字詞典便誕生了,這就是《爾雅》。《爾雅》的作者姓名未見記載,成書於戰國或兩漢之間,全書收字詞4300多個,分為2091個條目,《爾雅》的編纂,使得人們不但可以掌握字詞的書寫涵義,還可以增長各種百科知識,因而一直到了近代仍是啟蒙教育重要書籍。

真正使得漢字發揚光大,並且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文字工具書,則是東漢時期許慎(約58年—約147年)編撰的《說文解字》。《說文解字》首創漢字部首,把文字分為兩類《說文》和《解字》,不能再分的獨體字為「文」,由兩個以上的「文」構成的為「字」;然後把漢字歸納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六種類型,稱為「六書」,並逐字對來源和讀音做出詳細解釋,從而奠定了漢字語言的理論體系。

《說文解字》是科學文字學和文獻語言學的奠基之作,原文以小篆書寫為準,同時參照六國古文、籀文(大篆),全書共分540個部首,收字9353個,另有「重文」(即異體字)1163個,共10516字。可以說,《說文解字》把東漢以前常見的漢字都已經收錄(當時並未發現甲骨文)。

許慎以後,古人們並未停止造字,人們依據《說文解字》對漢字的解構,根據不同需要,衍生出更多的漢字,歷朝歷代都有增加。諸如兩晉時期的呂忱編撰的《字林》收字12824字(《隋書經籍志》,《封氏聞見記》);南北朝時期南朝(梁)顧野王編撰的《玉篇》收字16917字(《封氏聞見記》),現存本則為22561字;宋代司馬光、王洙等編修的《類篇》收字31319字;宋代丁度等奉敕編撰的《集韻》收錄32381字(《集韻韻例》指出53525字,其實是因為按韻編排,有重複字。);清代《康熙字典》共收錄了47,035字,到現代《漢語大字典》收字56000餘字。可以看出,自古至今,人們造字從未停止,不斷增加。

在歷代字典收錄的漢字之中,筆畫最少的大家都知道,自然是一划的字,諸如「一」、「乙」、「〇」,而筆畫最多的則就比較有意思,因為不同的字典收錄的不同,繁簡字差異,有的只是民間流傳,並未列入字典,因而多有爭議。

諸如近些年比較流行的陝西關中地區的「biang」字(如圖),在《康熙字典》和《現代漢語字典》是沒有收錄的,經常作為麵館招牌,即「biangbiang面」,這個字有56筆畫,從造字和釋義來看,應該是清朝後期才造的字。

另外有些人找出《集韻》中的由四個「雷」的古字組成的「lei」字,共有160筆畫,不過由於已經淘汰,電腦上也打不出來。類似的字還有很多,不過現在在簡體字版本裡面,大多並未收錄。而現在電腦上能夠打出來的為「龘」( dá)字(《玉篇》:音沓。龍行龘龘也。),48筆畫。

而常用簡化漢字裡面,筆畫最多的一般認為是30筆畫的「爨」(cuàn)和36筆畫的「齉」 (nàng),爨是象形會意字,一般指的是燒火做飯,「分爨」指分家,多見過去家族分家文書;如今還在用的地名如北京西郊的「爨底下村」。齉則指鼻子不通氣,發音不清,如齉鼻子。

在我們的鄰國日本,不但採用了大量的漢字,而且還經常自己造漢字。諸如由三個繁體「雷」和三個繁體「龍」組成的和製漢字,共有84筆畫。現在日語漢字中筆畫最多的為「麤」(cū)字,33筆畫。

漢字是如此浩繁,變化多端;字典更是涉獵廣泛,博大精深。浸入其中,就會發現趣味無窮,意猶未盡,然而如果仔細探究下去,估計需要逐年累月,皓首窮經,才能掌握其中奧妙。不過針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是一般學習和應用,只需要掌握4000字左右,就可以充分運用和靈活使用,當然,吟詩作賦美文華章就需要下一番努力了!

2019/12/10榆木齋

相關焦點

  • 《筆順碼字典》問世 通過筆畫順序就能查到漢字
    巴掌大小的《筆順碼字典》,6700多個常用漢字收錄其中,看起來和常規字典並無差別。然而,這部字典並沒有常規的漢字偏旁部首表格,取而代之的是《筆畫編碼表》,通過筆順碼檢字,不十秒鐘,即可找到所需的漢字。
  • 中國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漢字辭書《康熙字典》
    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畫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共收錄漢字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
  • 史上筆畫數最多的漢字有160畫,現今電子產品收錄筆畫數最多64畫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漢字數量眾多,除使用頻繁、字義穩定不變的核心漢字300個左右、學習生活中較多見的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之外,還有大量的不常見漢字甚至生僻字;1994年9月,冷玉龍和韋一心主編的國家「八五」規劃重點圖書《中華字海》由中華書局、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共收錄漢字85,568個,同年再版時,又增加至收錄漢字87,019個。
  • 筆畫最多的漢字,到底是哪一個?
    說漢字,聊文化。小夥伴們,大家好。在往期的閒聊中,我們說到過「筆畫最簡單的」漢字,大家還記得嗎?那麼,在中國的漢字系統裡,「筆畫最多的」漢字又是哪一個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盤點一下那些被認為是筆畫最多的漢字吧。
  • 教育部分三級為《通用規範漢字表》收錄8105個漢字
    聚焦   新收錄226個簡化字   在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中,新收錄了226個簡化字。   這些簡化字中,166個曾被《現代漢語詞典》和《新華字典》收錄,51個見於其他多種辭書,9個出自頻度較高的姓氏人名以及現代科技用字。如閆、倈、鋶、線等。
  • 中國漢字哪個筆畫最多?
    我說的不是這個,因為這個字是臆造漢字,也就是說這個字是憑主觀意想編造。有沒有發現這個字是用圖片方式呈現出來的嗎?這個字是你打不出來的,只能看到圖片。其字形是所有傳統字典不曾收錄的。但這個字是很多人認為最難的一個字,也能能搜出拼音來。所以我們看看它的來歷。
  • 筆畫最多的漢字,有160畫!不是biang!
    說到筆畫最多的漢字,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下面這個漢字,但這個讀作「biáng」的漢字,還不是筆畫最多的漢字,
  • 不用字典 輕鬆查詢漢字筆畫、筆順
    小學語文教學中字,漢字的筆畫和筆順又是重點中的重點。很很多家長常常忘記一些漢字的正確筆畫和筆順了,如果能運用電腦和網絡的優勢來教孩子學習漢字筆畫和筆順,一定會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有哪些方法可以學習漢字的筆畫和筆順。
  • 帶你認識漢字文化: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和間架結構
    這樣一來,除了增加字數和筆畫外,字體結構也變得 複雜了,使原來簡化的傾向又轉而趨於繁化。例如「然」字,原為「燃燒」義,後來借作「 答應聲」,為了區別字義,於是「燃燒」義的「然」另外加形旁「火」變為「燃」。又如「暴」之為「曝」,「莫 」之為「暮」,「冥」之為「暝」等等,都是繁化。在其他方面,也還存在著一些繁化問題。
  • 漢字筆畫數隨談——筆畫最少和最多的漢字
    張公: 筆畫最少的漢字只有一個,這就是一二三的「一」字。陳公: 一畫的漢字共有兩個,除了張公所說的「一」字外,還有一個甲乙丙的「乙」字。萬公: 談漢字筆畫,慎用「只有」和「共有」,因為一畫的字,不是「只有一個」或「共有兩個」。那麼,該怎麼說呢?
  • 《康熙字典》到底收了多少漢字?
    整部字典以214個部首分類,注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來。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引用了「始見」的古書。  《康熙字典》採用部首檢字和筆畫檢字方法。部首檢字多用於查一般的常用字,如查「康」字,在部首索引中找「廣」部,在「寅下」5頁。 「隸」為8畫,再到「寅下廣」部8畫裡可以查到「康」字。
  • 崇州市圖書館珍貴館藏:古代規模最大「漢字大字典」見證漢字的傳承...
    據介紹,《五音類聚》由金代人韓道昭所著,收錄了自漢以來的5.6萬餘個漢字,《康熙字典》的備考和補遺字有很多就是根據《五音類聚》來收錄的。「其中有很多字如今早已不用了,但從中也可以看出漢字字體的傳承和演變。」肖俊說。□本報記者 吳夢琳/文 楊樹/圖珍本:《五音類聚》看點:收錄漢以來5.6萬餘個漢字,古代的「漢字大字典」  漢字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
  • 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隸書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的結構,使漢字終於走上用筆畫書寫的道路,把漢字推向符號化的境界。9.楷書(方塊字):由隸書發展演化形成的一種字體,也叫真書、正書,意為有法度之書。相傳西漢人王次仲始以隸字作楷法,後經兩漢的易學家與魏晉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造而定型。兩漢時期是易學繁榮時期,楷書的構形受易學思想的影響。
  • 漢字的五行屬性——《康熙字典》漢字五行大全
    我們知道,中國最古老的文化,將世界萬物分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元素,又因陰陽分野,合稱「陰陽五行」。五行學說和「陰陽八卦」學說互相參照和補充,共同組成中國古代「玄學」最基礎的結構。古人所謂五音歸類標準,是指宮、商、角、徵、羽這五音,音韻學上指喉音、舌音、牙音、齒音、和唇音。關於五音與五行對應關係,古籍多有矛盾,今人也莫衷一是。最大的可能是因為古今語音差異及當今方言差異造成的。
  • 筆畫最多的漢字是什麼,有多少畫,相信一般人不知道
    漢字是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聰明才智的發明之一,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漢字的數量並沒有準確數字,大約將近十萬個(北京國安諮訊設備公司漢字字庫收入有出處漢字91251個),但其中大部分已經被淘汰或不常用到,日常我們所使用的漢字只有幾千字。
  • 面對最生僻的5個1筆漢字,網友:要是不說是漢字,還以為是符號呢
    但在中國眾多漢字中甚至還有一筆即成一字的,不是漢字「一」,而是漢字中其他五個最稀有的生僻字。  接下來,先了解一下它的讀音和含義吧。  它的第一個讀音就是「shu(四聲)」,這就是它最簡單的象形意思,與「豎」是一個意思,還有一個意思,差不多就是火柴棍這個意思。
  • 中國筆畫最多的漢字
    中華文字博大精深,其中重疊字就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又強調、又大氣、又魔性,從筆畫的構造和字意的新解,都會與現代漢字的簡體字形成鮮明的對比。注意,本文文風會有點「冷」,小心別凍著哦。
  • 漢字筆順 你寫對了嗎:專家詳解漢字筆順規則意義何在
    傅老告訴記者,1965年,由國家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收錄6196字,這就是我國首次確定的漢字筆順規範。「當時規範的制定依據已無從考證,但從那時起至今,這個筆順規範的字量不斷擴充,其根本規則一直未變。」傅老說。此後的漢字筆順規則,還有幾個重要的發展時點。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備註:文中時間為漢字出現所處朝代時間)漢字形體演變一、 甲骨文甲骨文,就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一)大篆時間:周宣王時期(前828年-前782年)載體:(唐)發現刻在像鼓的十個石墩上,又稱「石鼓文」數量:223個收錄在冊(《說文解字》)成名原因:(漢)出現隸書後,將以前施於官掾的文書稱為篆書。內容作用:石鼓上記載田獵之事,用韻文寫成。特點:字形上與殷周古文不同,與小篆相近。
  • 古今漢字的演變
    然而漢字並不是越簡越好,表意是否明確、字形之間是否有足夠的區別度,是這種記錄語言的符號好用與否的標誌,因而漢字發展演變「簡化」的大趨勢中同時存在著相當多的繁化現象,包括個體漢字的筆畫數增加和總體漢字的數量增多。文字數量歷代累增是人所共知的,單字筆畫數的增加則比較複雜。單字繁化絕大多數是為了「詞有專字、字代專詞」的表達需要而增加部件,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