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可能比你還懂漢字!美國「漢字叔叔」能講出每個漢字的故事

2020-11-25 大河報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他來自美國,本名叫理察·西爾斯,斯睿德是他的中文名,但他更喜歡被網友們稱為「漢字叔叔」。他痴迷漢字研究數十載,傾盡所有來中國研究古代漢字,創辦「Chinese Etymology(漢字字源)」網站,免費提供給全世界愛好中文漢字的人來查閱。

10月18日,正在安陽舉行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漢字叔叔」成為媒體關注的明星。會議間隙,他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

自費創辦漢字字源網感動中國網友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漢字叔叔」專注地看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中國古老文字的展示,他用普通話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說:「漢字是最久的至今還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年近七旬的他,已經學習和研究漢字數十年。1972年,年僅22歲的他,為了學習漢語,不顧父母反對,離開美國的家,買了一張單程機票獨自飛往中國臺灣,買了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本,並製作了成千上萬張漢字卡片自學。

1994年,經歷了心臟手術後,理察覺得要做一些漢字的事,否則就來不及了。學過物理和計算機的他,將《說文解字》《六書通》《金文編》《甲骨文編》等古書中的古漢字字形掃描進電腦。2002年,理察創辦的「漢字字源網」悄然上線,為對古漢字、甲骨文感興趣的人提供幫助。

然而,由於經濟不景氣,理察失去了在矽谷的高薪工作,他搬去田納西州,當上了一名河道管理員。伺服器的租金交不上了,他就在網站首頁加上一個捐款連結,請大家捐款幫助他維護更新網站。哪怕一年到頭的捐款金額只有幾十美元,也沒想過要放棄。

轉機出現在了2011年1月13日。那一天,網站的點擊量突破了60萬次,帳戶也收到了超過100美元的捐款。彼時,理察和他的網站被中國網友發現並引發熱議,這種對漢字的熱愛和付出深深感動大洋彼岸的年輕人。

之後,為了更好地研究漢字,理察搬到了中國,在天津、北京、上海、黃山、南京等地留下了足跡。理察也不再感到孤單,他說:「最初在美國我是孤身一人研究漢字的象形來源,現在身邊研究甲骨文和象形文字的越來越多,我有很多朋友。」

如今,「漢字叔叔」已經不止是漢字研究者,更是一位漢字文化的傳播者,他先後登上《朗讀者》《開學第一課》《漢語橋》講述漢字故事,將「漢字」之美告訴全世界。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

理察隨身攜帶一個日記本,上面有他研究的近千種漢字字形構件。在安陽,他向記者展示了字形部首「宀」說,「這在甲骨文中,是房子房屋的象形字,理解了字形的象形來源,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漢字。」

理察開設了公眾號「漢字叔叔講故事」,他將自己分析的漢字字形,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和講故事的方式分享給網友。理察說:「許多人學現代漢字都是死記硬背,其實每一個漢字的每一個構件都有一個象形文字的來源,我想找到這個象形的本意和邏輯。如果你知道他的本意,那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

為讓讀者感受到「漢字叔叔」如何通過分析字形構件講故事,不妨來感受下他在最近一次關於「藝」字的推文。

理察分析,「藝」是藝術的「藝」的簡化字,在古代時最早的含義是種植。上面的構件「艹」來源於「艸」,意思是草,這與種植的確是相關的。下面的部分是「乙yǐ」,用來表音。

「蓺」是「藝」較早期的形式,其中沒有「雲」這個構件。「埶」是更早期的「藝」字,由殘體構件「坴」以及「丸」這個構件構成,而其實右側的構件「丸」應該寫作「丮」。而「丮」這個字,來源於一副生動的圖象,一個人跪下來並且手裡還握著某樣東西。「坴」是一堆土的樣子,像是表示某種菌類的「圥」字在一堆「土」上。「圥」這個古老字形實際上來源於「木」,就是一棵樹的樣子。

所以在公元前500年前的周朝,你會看到一個男人用手「丮」執一棵樹「木」並把它種在「土」上。而在商朝的時候,這個場景甚至被描述得更為簡單,就是一個男人「丮」在準備種一棵樹「木」的景象。

讀完這篇文章,網友喜滋滋留言:哇!這麼看「藝」字的起源就像是祖先開始種植花卉來欣賞或者是第一次嘗試插花從中發現美感一樣。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耕文明,連藝術的起源都和土地深深地連接在一起,直到現在「藝」字都是草字頭,只要有漢字在,中國的文明就從來都不會斷。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沈晨

相關焦點

  • 耗盡家財在美國建立漢字字源網站 「漢字叔叔」痴迷漢字終不悔
    這是66歲的美國人理察·西爾斯在中國常住的第五個年頭。在中國,人們對他並不直呼其名,而是用一個聽上去更親切的稱號——「漢字叔叔」。  上周六,「漢字叔叔」登上了央視一套節目《朗讀者》,他用並不流利的中文朗讀了劉禹錫的《陋室銘》。這是一篇陋室之中仍心存高遠者的自白,用來形容理察的一生再恰當不過。
  • "漢字叔叔"微博求工作 因創辦漢字字源網貧困潦倒
    微博稱,「漢字叔叔」理察花費全部積蓄和20年時間,從事漢字系統性研究並創辦字源網站。如今貧困潦倒加上簽證到期,希望找到一份工作,可以繼續留在中國研究漢字。令人沒想到的是,這條微博短短一周就有4萬多條轉發和4千多條評論,熱心網友紛紛出謀劃策,許多企業更是當場拋出橄欖枝,「漢字叔叔」理察·希爾斯一下子就「火」了。昨日,記者幾經輾轉終於撥通了理察·希爾斯的電話,聽他娓娓道來自己與「漢字」的故事。
  • 「漢字叔叔」和美國心胸血管外科專家,緣何都對南京一往情深?
    他於26年前開始研發的「漢字字源」網站,如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開漢字字源資料庫之一,收錄近10萬個古代中文字形,6552 個最常用的現代中文字字源,31876 個甲骨 文,24223 個金文,以及49705個篆書……在中國遊歷多年後,2019年底,「漢字叔叔」終於定居南京,並成為南京視網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特聘專家,70歲的他正和一個創業團隊,聯袂攻關如何用生動活潑的音視頻形象講述漢字演變故事
  • 70歲美國「漢字叔叔」潛心研究30年 打造漢字字源資料庫
    而這個資料庫的創建者竟然是一位美國人——理察·西爾斯(上圖)。  將漢字數位化是他最想做的事  1950年,理察·西爾斯出生於美國西部的俄勒岡州,擁有物理學學士和計算機碩士學位,後來對東方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22歲隻身來到了中國臺灣希望學習漢語。和詞彙、語法比起來,漢字筆畫繁多且複雜多變,死記硬背只會令人痛苦不堪。
  • 創業夢圓,「漢字叔叔」安家南京
    比起他的中文名字斯瑞德,他更喜歡中國網友給他起的外號「漢字叔叔」。  11月8日,國家科技部發布2019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榜單,南京以第七的位次獲得近5年來最好成績。據統計,自2018年起,南京引進高端外國專家360人次。美國人理察·西爾斯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國際上最早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研究漢字字源的學者之一。
  • 走出兩個誤區,講好漢字故事
    其中最具影響的兩個論點分別是「漢字繁難論」和「漢字落後論」。這兩個說法不僅在國外漢語學習者中流播甚廣,甚至也得到一些國內學者和教師的附和。因此,有必要從學理上澄清有關漢字認知的這兩個怪論,在漢語國際傳播中樹立文字自信,講好漢字故事。
  • 漢字的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漢字的故事:漢字的小故事 2012-11-26 16:52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為來華留學生講好漢字故事
    講好漢字故事,方法之一是「字源分析法」。要分析字源,就需要聯繫傳統文字學的「六書」理論。  漢字是「畫」出來的  說到漢字的造字方法,離不開「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四書」。  象形和指事兩種方法創造的漢字,往往是通過描摹事物形象,所以容易給來華留學生形成漢字是「畫」出來的印象。
  • 漢字的故事|漢字結構與演變草述(下)
    在上一個故事中,我們了解了漢字結構的六種條例(六書),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大家是否還有印象呢?沒有印象的小可愛,可以再回顧一下哦。這一期的故事,我們將繼續漢字之旅,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三千多年歷史,了解它們成體系後,從一個個像畫一樣的甲骨文,演變到現在各類書寫的七個階段。現在一起來聽它們的故事吧。
  • 教育辯論:「叔叔」和「舅舅」誰更親近?漢字分析,給你答案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濃鬱和關係網交錯複雜的國家,每個人在家庭之中都不是單獨存在的,都與周邊的親戚朋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家庭關係和社會關係構成了每個人的人情網。而家庭關係中人與人的感情往來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本文我們來介紹兩個對等人物:叔叔和舅舅。看看這兩位長輩與我們自己的關係,到底誰更親近?
  • 漢字的故事:通過「耆耇」2個字,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
    我們經常說,漢字的美不僅僅是外形美,更重要的是通過對漢字的剖析,可以深挖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故事、一個漢字就是一段歷史。每一個漢字的寓意都有著深刻的道理。這次介紹兩個有意義的漢字「耆耇」,了解一下其背後的文化。
  • 17個角度看到繁簡體漢字
    所以老外,比如說我們學英語,你問一個專八的人,你問他會英語嗎?會。那麼你對英國文化懂嗎?不懂。只為交流。包括講數理化,有的也用繁體字,所以哪個學科都離不開繁體字。還有一些學科性很強的著作又不具備大眾出版的條件,我們大眾出版沒有必要,因為本身就是讀者很固定,小眾的讀者。我講一個《紅樓夢》一個版本,你肯定要出繁體字,因為沒有多少人看這個版本,讀者小,所以出版社不可能出版,沒有必要轉成簡體字,需要成本,直接放簡體字就可以了。這是一個。
  • 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歷史、漢字的故事、漢字的起源和演變等過程。漢字的故事中有我和漢字的故事、有趣的漢字故事、漢字歷史小故事、漢字來歷的故事等,和大家分享。   漢字,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
  • 3本學習漢字的書,找回漢字根本的思維與記憶
    《漢字書法之美》作者: 蔣勳這本書把「漢字」和「審美」放在了一起,從審美的角度來分析漢字書法。蔣勳說:書法的美,一直是與生命相通的。書法的美學已經無法把「字」與「人」做完全的切割。「書品」也就是「人品」。作者委婉深情的文字於心底筆下緩緩流出,隨書頁的翻動,讀者仿若徜徉於時間的長河裡,看歷史蜿蜒曲折裡流淌撞擊的浪花朵朵。
  • 「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漢字簡化是大勢,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
    因此,在他還在讀經濟學的時候,他就開始研究白話文了。1954年的時候,早年就對白話文十分有研究的周有光被邀請進入了文字改革委員會中,他開始專心研究起漢語拼音以及漢字簡化的工作。並且揚言: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簡化漢字只能減不能增!而當時漢字的簡化工作事實上在當時就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直到現在還有人常常計較,什麼「親不見,愛無心,産不生,導失道」還常常出現在一部分人的口中。
  • 了不起的漢字:漢字發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危機
    研究漢字起源真正有進展的是百餘年來中國現代考古學發展之後,考古學家在地下挖掘出很多與文字起源有關的早期資料,這些資料為我們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漢字起源提供了線索。「本」是根本,是樹的樹根,所以「木」下面加一橫就是「本」,現在講「根本」「本原」,就是從樹根引申出的意思。「末」是末尾,樹梢,樹的上部,就在「木」上面畫一橫。「朱」,表示紅色,樹的心是紅的,於是「木」中間畫一橫。有些字意思比較複雜,不那麼好標記。
  • 《日本的漢字》:日語中的漢字,也是日本文化一部分
    明治時期,日本學者用漢籍翻譯西歐語言,創造出「經濟」「勞動」「取締」「場合」這些詞語,如今在漢語中廣泛使用。漢字被用於記錄日語,在日本人的手中,逐漸發展出不同於中文漢字的特點。有些漢字按照古漢語發音,有些按照日語發音;有些字寫法與漢語相同,意義卻不同;日本人為了方便書寫、表義,甚至創造出新的漢字,稱為「國字」。
  • 漢字加拼音神器:實用漢字轉拼音
    Word中給漢字加拼音的技巧,這個功能對於較短的內容來說是方便的,但是呢,如果是大段的文字,用這種方法就有點捉襟見肘了。你想啊,對話框裡一行一個字,300字的文章就有300行,查看起來豈不讓人眼花繚亂。而且,外國的軟體對漢字中的多音字識別肯定也好不哪裡去。所以要想給大段文字加拼音,或者將大段文字轉化為拼音,還需要一個神器出場。今天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實用漢字轉拼音」,沒錯,這就是它的名字。  一、我們打開軟體,發現這個軟體的界面非常樸素,但是功能卻非常貼心。
  • 你知道漢字的五行屬性麼?帶你了解漢字五行奧秘!
    當今現代,姓名學已深入人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好名字。大多數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動聽悅耳、響亮的名字,而且名字要能彌補先天「生辰八字」的缺失。如果意境玄美那就更好了。今天,我們從起名用字來談談漢字的五行屬性。
  • 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寓教於樂 打開漢字之門
    人體拼成漢字、通過漢字猜成語……坐落在北京國際漢語研修學院的中華漢字文化體驗園常有來自五湖四海的漢字愛好者體驗漢字遊戲。大家膚色不同、年齡不同、所在的國家不同,但置身於這座體驗園時,都被漢字世界所吸引。  傳統與現代相結合  體驗園中,「巧拼漢字」展板上用磁鐵做成的漢字筆畫靜靜地躺在田字格裡。在「口」字展板前,兩名外國女孩正比劃著組漢字。擺好筆畫,便喊同伴拍下與漢字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