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叢博
他來自美國,本名叫理察·西爾斯,斯睿德是他的中文名,但他更喜歡被網友們稱為「漢字叔叔」。他痴迷漢字研究數十載,傾盡所有來中國研究古代漢字,創辦「Chinese Etymology(漢字字源)」網站,免費提供給全世界愛好中文漢字的人來查閱。
10月18日,正在安陽舉行的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中,「漢字叔叔」成為媒體關注的明星。會議間隙,他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專訪。
自費創辦漢字字源網感動中國網友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裡,「漢字叔叔」專注地看著甲骨文、金文、小篆等中國古老文字的展示,他用普通話對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說:「漢字是最久的至今還存在的文字,非常了不起。」
年近七旬的他,已經學習和研究漢字數十年。1972年,年僅22歲的他,為了學習漢語,不顧父母反對,離開美國的家,買了一張單程機票獨自飛往中國臺灣,買了小學階段的語文課本,並製作了成千上萬張漢字卡片自學。
1994年,經歷了心臟手術後,理察覺得要做一些漢字的事,否則就來不及了。學過物理和計算機的他,將《說文解字》《六書通》《金文編》《甲骨文編》等古書中的古漢字字形掃描進電腦。2002年,理察創辦的「漢字字源網」悄然上線,為對古漢字、甲骨文感興趣的人提供幫助。
然而,由於經濟不景氣,理察失去了在矽谷的高薪工作,他搬去田納西州,當上了一名河道管理員。伺服器的租金交不上了,他就在網站首頁加上一個捐款連結,請大家捐款幫助他維護更新網站。哪怕一年到頭的捐款金額只有幾十美元,也沒想過要放棄。
轉機出現在了2011年1月13日。那一天,網站的點擊量突破了60萬次,帳戶也收到了超過100美元的捐款。彼時,理察和他的網站被中國網友發現並引發熱議,這種對漢字的熱愛和付出深深感動大洋彼岸的年輕人。
之後,為了更好地研究漢字,理察搬到了中國,在天津、北京、上海、黃山、南京等地留下了足跡。理察也不再感到孤單,他說:「最初在美國我是孤身一人研究漢字的象形來源,現在身邊研究甲骨文和象形文字的越來越多,我有很多朋友。」
如今,「漢字叔叔」已經不止是漢字研究者,更是一位漢字文化的傳播者,他先後登上《朗讀者》《開學第一課》《漢語橋》講述漢字故事,將「漢字」之美告訴全世界。
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
理察隨身攜帶一個日記本,上面有他研究的近千種漢字字形構件。在安陽,他向記者展示了字形部首「宀」說,「這在甲骨文中,是房子房屋的象形字,理解了字形的象形來源,就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漢字。」
理察開設了公眾號「漢字叔叔講故事」,他將自己分析的漢字字形,以中英文兩種語言和講故事的方式分享給網友。理察說:「許多人學現代漢字都是死記硬背,其實每一個漢字的每一個構件都有一個象形文字的來源,我想找到這個象形的本意和邏輯。如果你知道他的本意,那每一個漢字都有一個故事。」
為讓讀者感受到「漢字叔叔」如何通過分析字形構件講故事,不妨來感受下他在最近一次關於「藝」字的推文。
理察分析,「藝」是藝術的「藝」的簡化字,在古代時最早的含義是種植。上面的構件「艹」來源於「艸」,意思是草,這與種植的確是相關的。下面的部分是「乙yǐ」,用來表音。
「蓺」是「藝」較早期的形式,其中沒有「雲」這個構件。「埶」是更早期的「藝」字,由殘體構件「坴」以及「丸」這個構件構成,而其實右側的構件「丸」應該寫作「丮」。而「丮」這個字,來源於一副生動的圖象,一個人跪下來並且手裡還握著某樣東西。「坴」是一堆土的樣子,像是表示某種菌類的「圥」字在一堆「土」上。「圥」這個古老字形實際上來源於「木」,就是一棵樹的樣子。
所以在公元前500年前的周朝,你會看到一個男人用手「丮」執一棵樹「木」並把它種在「土」上。而在商朝的時候,這個場景甚至被描述得更為簡單,就是一個男人「丮」在準備種一棵樹「木」的景象。
讀完這篇文章,網友喜滋滋留言:哇!這麼看「藝」字的起源就像是祖先開始種植花卉來欣賞或者是第一次嘗試插花從中發現美感一樣。中國自古以來都是農耕文明,連藝術的起源都和土地深深地連接在一起,直到現在「藝」字都是草字頭,只要有漢字在,中國的文明就從來都不會斷。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