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打開手機APP,掃描一張「字源卡」,手機上瞬間顯示出這個漢字的AR動畫演示圖像,將這個漢字的來源、演化演繹地惟妙惟肖。
漢字叔叔與張帥團隊合作研發的字源卡產品已由漢字書局發布,張帥提供
手持卡片的銀髮爺爺理察·希爾斯,被網友譽為「漢字叔叔」。他於26年前開始研發的「漢字字源」網站,如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公開漢字字源資料庫之一,收錄近10萬個古代中文字形,6552 個最常用的現代中文字字源,31876 個甲骨 文,24223 個金文,以及49705個篆書……
在中國遊歷多年後,2019年底,「漢字叔叔」終於定居南京,並成為南京視網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特聘專家,70歲的他正和一個創業團隊,聯袂攻關如何用生動活潑的音視頻形象講述漢字演變故事。
「漢字叔叔」將漢字之美散播全球的同時,在南京市第一醫院,來自美國的心胸血管外科專家麥克·傑·卡麥克則用30年的時間,培訓、指導中國醫生完成高難度的心臟手術、心臟移植。在他的幫助下,該院心臟手術死亡率由50%降至2%以下。
在南京,來自全球的外國人才正在與他們的中國夥伴共同分享前沿技術、專業經驗;開放的南京,也敞開懷抱,與各國友人分享發展機遇,澎湃創新活力,「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在11月 23日-27日的「魅力城市南京行」活動中,記者從南京市科技局獲悉,自2018年至今,南京引進高端外國專家360人次,其中8人入選國家重點人才計劃外專項目、7人入選江蘇省重點人才計劃外專項目;3位外國專家獲得了中國政府友誼獎,2位獲得江蘇省友誼獎,24位獲金陵友誼獎。
「漢字叔叔」理察·希爾斯向記者講述他創立的「漢字字源」網站
「漢字叔叔」聯盟南京團隊,用AR 演繹漢字前世今生
走進理察·希爾斯的家中,《說文解字》、《聊齋志異》、《儒林外史》等中國傳統經典名著填滿書架。打開電腦,一個融合甲骨文、金文、篆書的字源資料庫詳細訴說著6552個最常用的現代漢字的起源。這些獨具特色的漢字 ,濃縮著理察70年的人生。
「世界上有7%的人說英語,但有20%的人說漢語,我非常好奇人們是如何用漢語思考的,年輕時,我想去看更大的世界,所以1972年,我買了一張單程票到中國學習漢語。」全身只剩下80美金的理察一邊做英語教師,一邊買來小學課本自學漢語,但死記硬背收效甚微。
「直到40歲,還不能讀和寫,只能說中文。但我發現,幾乎每個漢字的部件都有詳細的來源,如果知道漢字的起源,發現漢字的故事,就能了解古代中國人的生活,與古人對話。」然而,一場意外加速了理察的計劃。1994年他患上嚴重的心臟病,「如果生命只剩一年,我該做些什麼?」
「漢字叔叔」理察·希爾斯與記者分享他對漢字的理解
理察的答案是,將《說文解字》數位化。「一年後我活了下來,於是到矽谷拼命工作,賺了5萬美金,其中2萬美金讓朋友幫我掃描漢字錄入電腦,剩下的就買漢字參考書。書很貴,花了很多錢。」此後,理察將《說文解字》、《六書通》、《金文編》和《續甲骨文編》近10萬字的字形輸入電腦,2002年,漢字資源網站終於上線。
默默無聞地耕耘了9年後,2011年理察突然發現網站的訪問量猛增,一個月內有100多個國家的人訪問網站,後來他知道,是一個網友發了微博,將他的故事廣而告之,網站也被帶火了,「漢字叔叔」 成名了。2017年,理察的命運再次迎來轉折。
那一年,南京視網麼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帥獲悉「漢字叔叔」的故事後,向他發出邀請。此後兩年,張帥多方輾轉,並在南京市科技局的幫助下 ,讓「漢字叔叔」順利「落地」南京。
「漢字叔叔很想留在中國,而視網麼科技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按照政策,他可以作為外國高端人才申請最長期限的外國人工作許可證。」南京市科技局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漢字叔叔」創立的「漢字字源」網站截圖
2019年底,理察提交資料。2020年1月,經江蘇省科技廳批准後,他獲得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今年春天 ,他又在南京市科技局的幫助下順利辦理了A類外國人工作許可證,5年內,他可以穩定地留在南京工作。如今,理察擔任南京市視網麼科技有限公司特聘專家,雙方聯合開發的字源卡中文版也已經上市。
「有人說我是偉大的外國人,因為我做了那麼多分析漢字的工作,其實我只不過是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夢想,那就是漢字,我希望永遠留在中國,我覺得中國是我的家。我希望在南京活到老。」理察說。
醫學無國界,30年中外技術接力守護生命健康
如果不是因為疫情遠隔重洋,享譽世界的美國心胸血管外科專家麥克·傑·卡麥克每天一早會出現在南京市第一醫院(以下簡稱南京一院),與醫生們一起查房、查看患者的心臟造影、心電圖、超聲影像等資料。隨後,他會進入手術室,隨時指導年輕的醫生在術中精準主刀。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美國心胸血管外科專家麥克·傑·卡麥克
麥克與南京一院的緣分已經持續了近30年。
南京一院副院長陳鑫,1993年作為該院首批赴美培訓的醫生,前往美國奧卡拉心臟研究所學習,當時,他就是在麥克的指導下開始培訓心臟外科手術技術的。
「上世紀90年代初,國內心臟病發病率低,國內對心臟搭橋手術也很陌生,醫院一年也只有幾十例心臟手術,全國範圍能做心臟搭橋手術的醫生也不超過10個,但美國在80年代就開始推廣這項技術了。」陳鑫學成歸國後,很快成為國內業內的技術骨幹,也開啟了與麥克長達30年的友誼。此後,南京一院先後輸送五六十人次的醫護人員到奧卡拉心臟研究所進修學習。
「麥克團隊的醫生在縫合血管時,出針、進針的手法都非常精細,也因為這種精細,只需縫合一層就可以,這能讓患者更快康復。」南京一院心胸血管外科醫療組長項飛2016年曾前往美國培訓,對這個細節他記憶猶新。
「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美國心胸血管外科專家麥克·傑·卡麥克與南京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陳鑫遠程視頻對話
在麥克的幫助下,南京一院有了一支成熟的心血管外科手術團隊,過去的十年,儘管重症複雜病人越來越多,但心臟大血管外科手術死亡率2%以下,比美國胸外科醫師協會術前危險評分預測的死亡率降低 56.9%。醫院已成功開展 105 例心臟移植手術,創全國該領域4項技術突破,2018 年心臟移植數量居全國前十位,
近30年的深厚情誼,在2018年再次升溫。當年2月,麥克受邀全職來到南京一院任心胸血管外科名譽主任,每年 ,他會在中國工作6-8個月,目前,他共接診疑難及重症心臟病患者200餘名,主刀、指導完成各類高難度心臟手術500餘例,包括13 例心臟移植手術。2019年,他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
雙方愈加密切的合作 ,也讓麥克看到中國團隊的專業。「我很欣賞南京一院的團隊意識,不僅心外科團隊成員之間合作密切,他們與麻醉科、心內科 、ICU甚至手術室的清潔工的合作都很默契。以前是他們來 美國學習,現在我來中國也能學習先進的診療技術,並將中國南京的經驗帶回到美國救治患者,與他們的交流,讓我受益匪淺。」麥克說。
今年3月,美國紐約的新冠疫情肆虐,麥克的女兒自願馳援紐約。臨行前,陳鑫向她的女兒分享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經驗以及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陳鑫的分享,讓我們給病人更多的安慰和更好的治療,我的女兒也能自我保護、安全回家,我很感謝他。」麥克說。
在陳鑫看來,「醫學無國界,好的治療方法應該向全人類普及,人類是命運共同體。這30年的合作,我們也經歷了從向國外學習,到相互交流再到相互學習的過程,近十年來,我們也不斷在國際心血管外科的學術舞臺上展示南京市第一醫院經驗。」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科技日報記者 金鳳 攝
原標題:《「漢字叔叔」和美國心胸血管外科專家,緣何都對南京一往情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