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門打開,95歲的張履謙院士踱步到門口,抬手整了整黑西裝的領子。
「篤篤」。門打開,這是兩院院士陸元九的家。
1月9日是陸元九101歲生日。同為獻身中國航天事業的老夥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顧問,張履謙來賀他生辰。
桌上放著奶油蛋糕,桌角擺著一束鮮花。今天一大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徐強和科技委主任包為民一行登門看望陸元九,向他帶來了中國航天事業近期的好消息,並給陸元九院士送上生日祝福。
對門鄰居樂呵著打招呼:「陸老先生過生日啦,熱鬧。」
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之一,陸元九引領開拓了中國航天自動化科學技術,培養了一大批航天領軍人才。
陸元九桃李滿天下,剛送走第一批客人,下一批拜訪的客人已經在路上。
此時,屋內百合清香陣陣,兩位院士對坐在桌邊。張履謙說:「我已經95啦,目前各項指標都正常,但是聽力減輕。」他指了指自己的助聽器,「話說快了,我跟不上。」
陸元九回答:「我現在出不了大院。原來還能到玉淵潭公園散步,現在已經變成歷史了。生理老化。」他笑著擺了擺手。
陸元九院士
走過一個世紀,陸元九經歷過戰爭,在炮火中求學、教書,發奮考取公派留學後,獲得麻省理工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在新中國百廢俱興時,義無反顧帶著家人乘船回國,熬過文革,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人造衛星控制研究和慣性技術領域發光發熱。
100年很長,在時間面前,陸元九沒低過頭。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陸元九一直打網球,堅持跑步到73歲,航天大院裡的人說:「經常見老爺子推個小車,在大院裡散步。」
前幾年,基層研究人員抱著材料敲開他家門,陸元九依然思維敏捷,幫忙解決技術難題,還到實驗室做研究工作。他認為,航天工程是一項國際競爭激烈而又敏感的專業,要與周圍同事共同研討、互教互學,「堅持學習,不斷進步」。
坐在對面的張履謙,和陸元九秉持相同態度、常學常新,他在微信上給後輩留言鼓勵,參與錄製在線課堂,積極活躍在航天其他領域。
談起當年的人和事,陸元九記憶猶新,他說:「剛才徐強來了,他當年是九院13所的研究生,現在是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
帶著對青年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殷切期望,陸元九指導新人、參與論文答辯,捐出自己的大筆積蓄資助科學研究。
陸元九栽培過的年輕人們,如今大多成長為中國航天事業的中流砥柱,他們接過航天事業的火炬,讓航天精神接續流傳。
樓下車聲響動,又有客人來。張履謙抬手看了看表,起身告別:「我走了,你多保重。」
站在客廳的一地陽光中,陸元九撐著小推車站起來,笑著揮別老友。
文圖/中國航天報記者 胡藍月
視頻/中國航天報記者 張曉寧
編輯/胡藍月
審核/陳立
監製/索阿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