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山水在嘉,嘉山水有凌雲
岷江從北來,繞出郡背,青衣、涼山諸水自西來會之。縈迴衝激,郡宛中央。憑高矚目,豁然大觀。九峰秀如芙蓉,屏擁其左,三峨翠若列眉,鼎峙其右。控西南夷之襟喉,為東北路之要會。明秀雄勝,果甲全蜀已。--明o萬曆《嘉定州志》
「凌雲西岸古嘉州,江水潺潺抱郭流」(清o張問陶《嘉定舟中作》)。凌雲山地處四川盆地西南,北鄰川西平原,西接與峨眉山相連的康藏高原,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遊匯合處,與嘉州古城隔江相望,海拔448米,古有西南山水之冠譽稱。凌雲山景色奇麗,三江交匯的丹霞赤壁如染紅霞,在萬綠叢中格外耀眼。建在凌雲山峰間的凌雲寺與座落棲鸞峰的樂山大佛渾然天成,造就了凌雲山得天獨厚、獨具特色的豐富佛文化資源,形成了世所罕見的文化和自然的神奇畫廊。
「天下山水在蜀,蜀山水在嘉,嘉山水有凌雲」(明o陳起龍《重新凌雲寺記》)。明萬曆二十九年進士袁子讓謂凌雲山形勝「如入金谷,諸華爭麗」,「於天下為稀有」。「岷江從北來,繞出郡背,青衣、涼山諸水自西來會之。縈迴衝激,郡宛中央。憑高矚目,豁然大觀。九峰秀如芙蓉,屏擁其左,三峨翠若列眉,鼎峙其右。控西南夷之襟喉,為東北路之要會。明秀雄勝,果甲全蜀已」(明o萬曆《嘉定州志o地理志o形勝》)。
凌雲山色明於畫,過眼峰巒若奔馬
凌雲山最早名青衣山,得名於山下匯入岷江的青衣水。隋代名靈山。唐時的峨眉、嘉州兩地已是佛教聖地。唐武宗會昌(845)前凌雲山九座山峰,峰峰有寺院,民間朝山拜佛有「上朝峨眉,下朝九頂」之說,稱九頂山。唐初山上建凌雲寺,山因寺得名凌雲山。「山有九峰,秀若芙蓉」,到宋代亦稱為九峰山。明代文人因凌雲山景色奇美,「九山相似,行者疑惑」,似湖南九嶷山,稱小九嶷。
凌雲山九峰環立:東面就日峰、丹霞峰,東北望雲峰,南面祝融峰、兌悅峰,西面棲鸞峰、集鳳峰,北面靈寶峰,居中擁翠峰,九個峰呈蓮花狀分布於樂山大佛身後。這九個峰的名稱中有幾個如靈寶峰、祝融峰、棲鸞峰,是唐代以前嘉州道教興盛時期所命名,佛道共處,習用至今。
凌雲山佛大寺奇, 山青水碧,古木參天,終年翠綠,如一首無聲的詩,似一幅絕妙的畫。拔江而起的凌雲九峰,宛若一幅天然奇麗的畫卷,峰巒疊嶂,丹崖翠壁。千巖競秀,萬壑爭奇。林蔥木蘢,泉香鳥韻。鷺飛魚躍,舟影浮沉。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刑部尚書王士楨《晚渡平羌江步上凌雲絕頂》詩:「真作凌雲載酒遊,漢嘉奇絕冠西州。九峰向日吟江葉,三水通潮抱郡樓。山自涪翁亭畔好,泉從古佛髻中流。東坡老去方思蜀,不願人間萬戶侯。」清嘉慶(1800)四川布政使、總督楊揆《舟過大佛灘望凌雲山作》詩:「凌雲山色明於畫,過眼峰巒若奔馬。」清道光年間榮縣知縣王培荀《重修東坡樓落成紀以長歌》詩:「凌雲九峰如點黛,嘉州樓堞遙相對。下臨大江波浪飛,天下奇觀雄宇內。」 「開窗浩浩來天風,萬裡江流奔向東。石佛屹立如砥柱,一洗塵顏豁心胸。」清光緒年間,詩文與趙熙齊名的四川榮縣人詹言《登凌雲山絕頂歌》,楷書大字刻於凌雲寺至麻浩河山道崖畔:「凌雲九頂天下傳,載酒時閒記坡仙。就日峰頭日影側,雨花臺畔花欲燃。春江水漲瀉飛泉,樓臺飄過盡花煙。獨有凌雲流不去,年年依舊峙江邊。」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就讀於凌雲山九峰書院的四川彭山拔貢袁沆,為《嘉州凌雲九峰圖》題詩:「高高九峰山,峰峰有雲住。石磴徑盤空,直到雲深處。兩水夾江城,一鏡澄波樹。上下奔波人,難得山中趣。最是山僧閒,攢雲寫尺素。隔岸屹三峨,隱隱毫端露。滿紙見雲生,不辨雲間路。一點坡仙樓,千秋金石固。持此問古人,臨風欲飛步。」
清乾隆四川敘永縣令朱雲煥《凌雲山九峰詠》:集鳳峰:「聖岡鳳集東山上,知是凌雲第一峰。」棲鸞峰:「鬥涯懸插巧棲鸞,彌勒凌空眼倦看。」靈寶峰:「秘開靈寶擘雲根,三水交投萬馬奔。」就日峰:「日抱扶桑就日開,青州紅見小蓬萊。」丹霞峰:「丹採軒軒舉若霞,平羌江口水欹斜。」祝融峰:「擬向天南問祝融,嵐光嶽色繞湘東。」擁翠峰:「九點疏煙擁翠螺,三江排突又三峨。」望雲峰:「望雲峰下對嘉州,萬景山巔萬景樓。」兌悅峰:「十洲三島何須覓,如此江山得未曾。」
天外飛出三白龍,界破青山來邐迤
凌雲山的形成系距今1億2千萬年前(晚白堊紀),發育在巨厚層棕紅色砂礫巖沉積層上,在漫長的地質構造升降過程中,經氣候、侵蝕、風化,河流長期衝刷下切等因素共同作用,於距今1萬多年前,最終形成屹立江岸「色如渥丹,燦若明震」的丹崖絕壁。凌雲山峰頂圓緩、山腰陡峭、巖崖丹紅、山形多姿。
凌雲山屬中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雨量豐沛,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7.2攝氏度左右。
凌雲山群峰疊翠,植被豐茂,類型較多,是具有一定分布規律的植物群落。「根據凌雲山的生態環境和植物群落特徵,其表現為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針葉林,及常綠闊葉針葉混交林,在溝谷地帶常混有部分竹林」(鄒紅《樂山凌雲山九峰森林植被調查報告》)。滿山是樹齡百年以上的楨楠、黃連木、香樟、銀杏、青檀、楓楊、鐵樹、白蘭花樹、欒樹、玉蘭、南酸棗、雪松、羅漢松、馬尾松、桂花樹、龍柏、皂莢樹、青果樹、樸樹、青、黃葛樹等古木。還有山毛櫸、槭樹、抱慄、海桐、柿樹、枇杷、棕櫚、柳杉、搖錢樹、榕樹、茶樹等幾十種樹木。其間雜生慈竹、箭竹、苦竹、水竹、剛秀竹、萬壽竹、芭蕉等。樹竹共生,交相掩映,終年翠綠。據1990年12月收錄統計,凌雲山「植物147科642種。其中蕨類植物20科54種,裸子植物7科17種,被子植物120科571種」(鄒紅《凌雲山維管植物名錄》)。
在棲鸞峰與兌悅峰之間的溝谷地帶,生長有大片地球上幾已滅絕,距今約兩億年前與恐龍同時代的陸生植物「活化石」桫欏樹。1984年7月,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公布桫欏樹為我國八大珍稀瀕危植物之一,列入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在大佛景區,生長有新樹種--肉果秤錘樹。該樹為我國特有樹種,花白,花果極美,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凌雲山花草品種繁多,四季有花可賞,山花爛漫,爭奇鬥妍。清代以來已馳名全國的蘭中珍品--凌雲蕙蘭,花態多姿,花色朱紅,花香幽遠,葉色長青。「凌雲山產蕙,葉長而圓,花英盛極香馥,他蕙莫及」(清o嘉慶《四川通志》)。
鳳洲島在漢、隋、唐時是樂山城區的一部分,後大渡河改道,淹沒了臨河部分街道,逐漸與城隔江相望。清同治三年《樂山縣驛道交通圖》稱鳳洲島為「佛前壩」,習稱「大佛壩」。民國《樂山縣誌》卷3《方輿志》:「鳳洲即今之佛前壩,通稱大佛壩,前清初年,壩之上遊尚有育賢壩,文廟在焉,今成澤國亦」。清o張瑞《鳳洲遊記》:「嘉州有十景,鳳州為第一。嘉城如鳳,洲湧其前,如相撲然。鳳飛於上,洲下從之……故昔人稱讖記有云:『沙洲抵佛前,嘉州出狀元。』」
「天外飛出三白龍,界破青山來邐迤」(清o李宗傳《邀遊凌雲山酒後長歌》)。浩蕩的大渡河、青衣江、岷江在凌雲山麓樂山大佛足下奔流而過,匯流處形成一個深淵,名「大佛沱」。大佛沱附近水域及樂山境內大渡河、岷江小三峽出產名貴魚類墨頭魚(墨魚)、魚舅(大鯢,俗稱娃娃魚,味佳為諸魚之冠)、江團(長吻鮠,嘉州一名水底羊,無鱗肥美)、泉水魚等,以及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珍稀野生動物中華鱘、白鱘。「墨頭魚,產大佛沱,春初出,上止龍泓,下止烏尤」(明o袁子讓《峨眉凌雲二山志》)。
凌雲山下湍急江流,滾滾波濤把沿江不同地域臨河的金、銀、銅、鐵、水晶、瑪瑙、粗玉、化石等各類礦石、巖石衝洩而下,爭流觸山,夾石以趨,逐浪互擊,撞碎再造,石琢水磨。「湍急江流把它們推滾琢磨,慢慢變成大大小小的鵝卵石,蜿蜒的三江把不同地域晶紅、鵝黃、深絳、藻綠、雪白、墨玉等光澤細膩卵石帶到樂山城旁、大佛腳下」(吳昌偉《漫話嘉州石》)。嘉州奇石在《水經注》、《蜀都賦》等古代文獻、詩文中均有記載。
北宋詩人黃庭堅收到好友嘉州清閒處士王樸贈送的嘉州石後,作《謝嘉州處士王樸贈文石》詩答謝:「南極一星天九秋,自埋光景落江流。是公至樂山中物,乞與衰翁似暗投。」
抗日戰爭時期(1938),隨校遷居樂山的留法博士、武漢大學教授章韞胎《嘉陽拾石記》中將別致的嘉州石歸納為「八採」(純金、合好、韭葉、珠璣、錦藻、雲根、羅紋、環帶八種色彩)、「八品」(柿核、菱仁、螺髻、龍骨、水鏡、天球、雷斧、浪椎八種形狀),稱讚嘉州石:「文石斑斕,光採繽紛,美不勝記。可見礦品之夥,出產之饒。玩之文石,其思寶藏。……狀似古玉者,亦不鮮見。」「陳之案頭,亦殊清雅。」
嘉之嘉,無嘉於凌雲茶
嘉州古代別稱凌雲、嘉陽、漢嘉等。這些別稱常常出現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詩文中。以名揚海內外的佛教名山凌雲山代稱嘉州為凌雲。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嘉州城位於大渡河之北,岷山、邛崍山、夾金山之南,故稱嘉陽。東漢延光元年(122)在青衣縣置漢嘉郡,故城在今雅安蘆山。嘉州州境近漢之漢嘉,因得名。
自秦漢始,南安即出名茶。東晉蜀人常璩所著,我國最早的西南地區地方志,記載遠古至東晉永和三年(347)巴蜀史事的《華陽國志》載:「南安、武陽皆出名茶」。巴蜀地處華山以南,時稱華陽。
自古名寺出名茶。凌雲寺僧眾修學之餘在凌雲山上種禪茶,植中藥。唐代,凌雲寺所產「嘉州中峰」為蜀中八大名茶之一。明清時,凌雲寺所產凌雲茶,聞名巴蜀。茶「產九峰者佳」(明o萬曆《嘉定州志o貨之屬》)。
明代郭子章《續刻茶經序》曰:「尋出試嘉州,登凌雲山。山九峰相向,予字之曰'小九嶷'。寺僧飲予茶,色似虎丘,味逼武夷,而泛綠含黃,清馥芳烈。伯仲天目、六安。予摘其芽,命僧旋焙之。歸以飲藩、皋諸公,無不稱良者。予同年張仁卿以龍安司李攝嘉州,予語'嘉之嘉,無嘉於凌雲茶。'張君至嘉,報予曰'誠如君喻,顧《茶經》未及載,予欲續貂陸經,子為闡凌雲之幽,以補竟陵之缺。」
清光緒十年(1884)五月,「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劉光弟在《遊嘉峨日記》中記敘:「又偕慶堂、鑑亭買舟泊凌雲山下。涼風吹衣,飄飄欲仙。搴衣徐上,綠樹夕陽,蒼苔古篆,摩蕩不盡」,「僧人能祥煮凌雲泉,煎凌雲茶飲客,芳香甘美。」
古代嘉州「人家婚喪之事,多以冬舉,農隙足食且天氣方寒,飲撰可歷宿留耳」。民間婚聘多以茶為禮,取「茶不移本,植必子生」之意,男方用作聘禮稱下茶,女家受聘稱受茶。「花花綵轎門前擠,不少久分毫茶禮」。清康乾年間,一個普通城鎮人的年收入約24兩銀子,尋常百姓人家婚聘,以凌雲茶二斤、禮銀四兩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