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的三月,
祖國各地奼紫嫣紅,
讓我們一起回望在這個特殊的三月裡
曾經相遇的美文佳作——
TOP 10
旅行的另一層意義——正如馬克·吐溫所說,能「消除偏見、盲從和無知」。因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致使許多湖北籍遊客被滯留外地,實行隔離和醫學觀察。一對去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旅遊的湖北籍母女告訴我,她們被安置在景洪市的一家四星酒店裡,一日三餐酒店供應,服務周到。「知道我們都想去野象谷,景洪市文旅局局長還在微信群裡發直播視頻,讓我們看大象洗澡。」這一暖心的細節令我這個旁觀者為之動容,在疫情肆虐的時刻,當地人以如此善意對待原本素不相識的遊客。也難怪這對母女說,「等疫情過了,我們還想來雲南。」
——何欣禹《我們一起守望春天》
TOP 9
《文化苦旅》中有這樣一句話:「遊客們在觀看壁畫,也在觀看自己。」遠方也是一面鏡子,在不同環境的反差下,映照出我們平時難以看到的自己。認識遠方,其實也正是認識自己。
—— 劉發為《我們為什麼要去遠方》
TOP 8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這是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的江南過「三月三」的場景;陸翽在《鄴中記》中提到的「石虎三月三日臨水會,公主妃主名家婦女無不畢出。臨水施帳幔,車服粲爛,走馬步射,飲宴終日」,是北方過「三月三」的場景;《晉書·李玄盛傳》中所說的「玄盛上巳日宴於曲水,命群僚賦詩,而親為之序」,則是西北過「三月三」的場景。
千百年來,「三月三」不僅作為一個傳統節日流傳至今,更是成為一條紐帶,將凝聚起來的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娓娓道來。
—— 劉發為《春暖花開三月三》
TOP 7
春天,最後一次風雪漫捲時,我來到黑龍江哈爾濱的呼蘭河口,想要感受蕭紅曾感受的冷。
想要真正理解作家蕭紅,我想,首先要來到呼蘭河邊,體會她所經歷的寒冷。
—— 劉冬穎《飛雪迎春呼蘭河》
TOP 6
雨,備受歷代文人墨客眷顧。有了雨,便有了詩情畫意。我曾沿著古人足跡,品味詩詞的雨中意境。留宿在萬裡長城西端起點的嘉峪關,遍地蒼翠掩映半城黃沙,午夜窗外下起滴答雨,我禁不住吟誦起「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爾後安然入睡。
剛剛夢中與擊劍殺敵的陸遊相會,醒後又到紹興沈園尋訪唐婉,然而「山盟雖在,錦書難託」,煙雨悽迷中,我有些黯然神傷,悄悄撐起油紙傘去水鄉巷子尋找那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 範偉鋒《旅途喜雨》
TOP 5
樓下的桃花、玉蘭花似乎在一夜之間全都開了,張著粉白色的笑臉。我推開窗,春風送來它們淡淡的香氣。
對於中國人而言,每一個季節都有獨特的味道,它讓我們記住時光的模樣和家的氣息。春天當然也是有味道的,桃花香、梨花香、玉蘭花香、青草香、泥土香,還有野菜香。四時更替,適時而食,是中國人在與自然相處中形成的生活美學。萬物生長,眼下正是一年中吃野菜最好的季節。
—— 尹 婕《舌尖上的踏春》
TOP 4
「各位老鐵!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的產品是《舌尖上的中國》中提到的松茸,它是農戶從海拔3000多米的山上採摘下來的,被譽為『菌中之王』……」香格裡拉副市長張劍烽向網友介紹松茸,並和藏族姑娘卓瑪一起現場燉松茸雞湯。當天,共有25萬多名網友進入平臺觀看直播,直觀地了解松茸之鄉的美味。有網友留言說:「等疫情結束,我就去香格裡拉看天堂般的美景,品嘗松茸的美味。」
—— 趙 珊《土特產拉動旅遊新消費》
TOP 3
春來當惜花。所以,最要緊的便是沏一壺好茶,茶葉要討寺裡僧人自製的,盤腿坐在櫻花下讀書,或是請老者講一些陳年舊事,消遣功夫。春天就這樣地撲面而來了。
—— 趙利輝《青龍寺賞櫻》
TOP 2
陽春三月,正是賞櫻好時節。武漢東湖的早櫻和往年一樣在枝頭綻放。日前,我借採訪之機,走進了武漢東湖磨山景區的櫻花園。早就聽聞武漢櫻花的大名,今年卻是在疫情特殊時期第一次與它邂逅。親眼看到櫻花,我才覺得「繁花似錦」「百媚嬌羞」這些詞都不足以形容這番春日盛景。櫻花園裡株株早櫻怒放,東邊一株,西邊三兩株,把整個花園點綴得生機勃勃。幾株櫻花樹倒影在一塘春水中,微風輕撫,水波漣漪,偶有片片花瓣飄落,在風中搖曳,頗有世外桃源的意境。
—— 張 健《武漢櫻花開》
TOP 1
在老城區,靜下心來感受慢下來的老成都味兒。生活是悠悠的,間或路過的行人是悠徐的,空氣中和著令人著迷的煙火氣和喧闐的市井之聲。那兒的房子多是八十年代的,而其中的多數夏夜裡聞不到空調的吵鬧之聲。
—— 露 宇《巴適成都》
以上就是三月TOP10的熱門文章,
在此,非常感謝讀者朋友們的支持鼓勵!
我們會持續推出更加優質內容,
春暖花開,我們一路相伴!
【來源:人民日報行天下】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