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報駐華盛頓記者徐劍梅12月29日報導 11月8日美國大選投票日當天,《紐約郵報》頭版是一張大照片和一句話,照片上一名明豔女子手捏鼻子一臉不爽,下方寫著:「投票,給最不討厭的那一個。」
從大選開鑼到結束,希拉蕊和川普都是美國現代選舉史上兩個最不受歡迎的總統候選人,越到大選後期,越能體會很多美國選民誰都不想投、捏著鼻子投的糾結心情。結果呢,希拉蕊多贏了286萬張普選票,創造了輸掉大選但贏得普選票最多的美國紀錄。
這是一場魔幻現實主義的大選。2016年度熱詞,牛津詞典定為「後真實」,韋氏詞典定為「超現實」,都與全球年度最大「黑天鵝」川普贏得的這場魔幻選舉息息相關。
勝負陡然逆轉
投票日當天,下午3點起記者就跟著希拉蕊支持者在紐約賈維茨中心外面排隊。烏泱泱看不到頭的長隊足有十幾條,目測至少五六千人,各種膚色,各種裝束,並沒有什麼人特別激動,但普遍有種篤定的神情,空氣裡瀰漫著一種「終於就要結束了」的輕鬆。
希拉蕊團隊自期必勝,大約提前一個月就選定了賈維茨中心,一來可容上萬人,便於大規模狂歡;二來這裡鑲嵌著玻璃天花板,對已經成為美國首位女性大黨總統候選人的希拉蕊來說,富於象徵性意義。
川普的競選大本營也在紐約。直到離投票日只剩幾天,才終於確定在紐約川普大廈附近的希爾頓酒店舉辦競選夜集會。勝選一個多月過後的一個周末,在阿拉巴馬州最後一場「感謝之旅」勝選集會上,川普承認,他本以為會輸,競選夜已提前準備好敗選演講。
勝負陡然逆轉,最初幾天,無論共和黨還是民主黨,其實都很懵。但勝利者終歸更容易適應新形勢。國會復會的時候,共和黨建制派一派喜氣洋洋,以眾議長保羅·瑞安為首,迅速與川普言歸於好,對他的執政班子組建、他睥睨美國外交傳統的「推特發布」,乃至總統職位與其商業資產間可能的利益衝突,都幾乎不聞共和黨有異議之聲。川普與掌控國會兩院的共和黨建制派,進入了蜜月期。
共和黨有多喜出望外,民主黨就有多鬱悶沮喪,仍然是「冰火兩重天」,但選後和選前,兩黨角色對調。眼下,離川普就職只有20多天,但民主黨內部仍在爭論輸掉選舉的原因,從社交媒體假新聞,到俄羅斯的「神助攻」;從希拉蕊精力不足、跑基層不夠勤奮,到歐巴馬執政八年的種種失誤;從與「鐵鏽地帶」白人藍領缺乏溝通到民權運動進步帶來反彈……
並非大眾VS精英
川普在大選過程中,淋漓盡致地利用了自己的「圈外人」身份,致力於把自己塑造成大眾的代言人。對他的勝選,坊間從一開始就有「大眾擊敗精英」等等解讀,表明他的策略相當奏效。但在記者看來,認為川普VS希拉蕊等於大眾VS精英,這種二元對立是反智主義的,實際也從不存在。事實上,他們兩人各自代表了美國部分民眾和部分利益集團,並且很多利益集團都是雙面下注。眼下,川普的執政團隊已經基本成形,競選階段力挺他的能源、鋼鐵、軍工等利益集團大鱷都浮出水面甚至走到前臺,足以證明這一點。
就底層民眾的代表性來說,希拉蕊其實超過了川普。美國有句話,貧困長著一張少數族裔和女性的臉。意思是低收入人群中,非白人和女性佔據多數。而在大選中,74%的非白人和54%的女性都投了希拉蕊。年收入5萬美元以下人群逾半數也支持希拉蕊。另一方面,兩人在超富人群中獲得的支持率大體持平。但在年收入5萬至20萬美元的中產群體,川普略佔優勢。川普的核心支持者白人藍領,其實大部分不屬底層,而是位於中產階層的中下部。
最大一隻「黑天鵝」
大選輸贏原因之爭,看似無謂,但直接關係到這樣一個問題:川普的勝利,是偶然還是必然?是理性還是盲動?是進步的回潮?歷史的插曲?抑或順應了歷史的大勢?一位「美利堅分裂國總統」,對2017年及之後的世界將意味著什麼?
川普的勝選,無疑是2016年全球最大一隻「黑天鵝」,給美國帶來新的變革可能,給全球化帶來新的離心動能,也給世界走向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
川普挑選的執政團隊,是他施政思路較為可靠的風向標。其組成特點概而言之,安全領域,強硬鷹派;經濟領域,超級富豪;內政領域:反奧鐵桿。川普政府,將是一屆對歐巴馬政府「強烈逆反」的右翼鷹派政府,這一點已基本明朗。
歷史上,排外主義總是和民粹主義緊密相連,這是身份政治上升到國家層面的表現形式之一。迄今為止川普具有連貫性的政策主張——在國與國之間「造牆」、限制特定國家和特定宗教移民、倡導「美國第一」外交、強化民眾的國家意識、揮舞貿易保護主義大棒、大力擴充核武軍力並把這些硬實力奉為國家強盛的指標等等,都具有排外+民粹的特徵。雖然許多尚無具體路徑,但總體思路和方向,也已基本明晰。
儘管如此,川普有沒有能力、有多大能力讓美國改變發展方向,如何重塑美國與世界的關係,給世界帶來的不確定性究竟是向好還是更壞,都還需要時間觀察,沒有必要急於樂觀或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