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我結婚時買的全是舊家具,親戚們都說我太摳了!
1981年,馬未都的小說《今夜月兒圓》登上了《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個整版,他也因此「名利雙收」,那個時候的他,獲得了65塊的稿費,這筆錢在現在看起來很少,但是在80年代,這可是一筆巨款。
馬未都並非出生在大富之家,他的父母是部隊的離休幹部,家裡就他一個,這樣的家庭,在北京城裡有很多,算不上稀奇,馬未都說:家裡雖然沒什麼大錢,但是小錢從來不缺,平時還能有點餘錢給自己花。
也正是這樣,馬未都才會幹起來當時絲毫不被人重視的編輯,才會喜歡上那個年代不怎麼值錢的古玩,可以這麼說,馬未都的家庭雖然沒在他的收藏之路上起過什麼引導作用,但是正是這個輕鬆的氛圍,才能讓馬未都去幹自己想幹的事,從而取得成功。
在80年代,古玩市場還沒多少人逛,裡面堆積著大量「查抄退賠」的東西,所謂「查抄退賠」,就是在那場浩劫中所遺留下來的文物,那個時候很多人已經沒機會領回去了,可是也不能老放著佔地方,所以就有人拿出來賣,一大堆也就賣個幾十塊,那個時候也沒有撿漏的這個詞,滿地都是漏,你只要買就是撿漏。
其實相比瓷器,馬未都早期更多的喜歡收藏家具,各種各樣的老式家具,那個年代的人都追求新潮,辭舊迎新自然要把家裡的舊家具都騰出去,給新家具讓路,這些家具幾乎是半賣半送,一個黃花梨的條案,十幾塊就能買到,有些賣家大方,還會送倆板凳,也都是上好的木材,馬未都就是在這段時間收了很多類似的家具。
馬未都說:當時我結婚的時候,目的也不「單純」,那個年代時興分房子,你結婚了,單位就會給你分一套房子,結婚早了有的挑,結婚晚了就沒得挑了,所以說當時一到歲數,我就趕緊結了婚。
馬未都結婚的時候,並非像其他人一樣,淨買一些新家具,那個時候屋子裡面全都是舊家具,親戚們來了,一看馬未都屋子裡面全是沒人要的舊家具,就紛紛說他摳門,結婚了連添置點新家具的錢都不肯出,馬未都當時解釋到:這是倆人的共同愛好,都喜歡放舊家具,而且新家具做一套用不了幾年就壞了,再買又得花錢,舊的好,舊的結實。
馬未都那一屋子家具,大多都是紫檀木或者是黃花梨的,一張幾十塊,放到今天,價格至少要翻個幾萬倍,所以說,愛好有時候也能成就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