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讀書的時候語文老師最愛說一句話,那就是:「得作文者得天下。」按分值來說,老師說得確實對,因為無論小、初、高各種考試裡,作文都佔了非常大的比例,而且通過寫作文,可以提升一個人的語言能力,所以語文老師們往往會花大力氣教孩子們寫作文。
這本應該是一件大好事,但大傢伙兒心裡都很明白,中國式「標準作文」,很多都是機械化、統一化、麻木的文章,比如要寫做好事,99%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扶老奶奶過馬路」,比如想讓作文「加分」,那就必須多用名人名言,這便是「標準作文」的弊端所在。
我國著名收藏家、學者、作家馬未都先生對這件事就深有感觸,好朋友周國平(中國著名作家)曾跟他說起一件事,當年自己閒來無事,做了一套語文試卷,說來也巧,語文試卷裡的閱讀理解就是自己寫的文章。
周國平立馬完成作答,結果分數一出來,69分,周國平女兒的同學們一看,樂了,說道:「我都考了71分呢!我比名作家還多2分!」周國平也是挺無語的,他自己寫的文章,咋就做成了這樣呢?而且他回答的關於「這篇文章表達了哪些真實情感」,竟然被扣了很多分,這就奇了怪了,作者本人都不知道「真實情感」是什麼,你們閱卷人是怎麼評判的?
經過孩子們的解答,周國平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扣分,原來,他沒有用到「這句話表達了……體現了……」這樣的標準答題句式。後來周國平「不甘心」,還幫自家孩子寫了篇作文,讓她給老師看看,結果分都沒得,實在有些滑天下之大稽之感。
相信看完這個故事,大家都能體會到周國平的那種「無奈」,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文章有了統一的答題標準?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他文章不也是這樣嗎?而如今我們的語文考試,卻硬將文章變成了模式化的答題套路,強行「刻」入孩子們的腦海。
長此以往,孩子們怎麼能創造出優秀的文章?後來,馬未都也從自身經歷談起了這件事。他以自己的兒子馬天舉例,那時候馬天上小學,老師布置了一篇命題作文,叫《我的鉛筆盒》,這篇作文不難,馬天很快就寫下了一篇「標準作文」,前面的話是老師教過的,「一套一套」的,直到作文最後,馬天才寫下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
鉛筆盒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小尺子,因為它能幫我把等號畫直。
父親一看這句話,非常滿意,他直言,就衝這句話,老師就該給你滿分,因為它飽含真實情感,而真實情感,恰恰是寫作中最重要的東西,也是中國許多「標準作文」缺少的東西。而獲得父親鼓勵的馬天,從此以後也將「真實情感」牢記於心,作文也是越寫越好。
同時,馬未都還指出了當代老師的一個缺點,那就是經常會指出孩子的作文「哪裡不好」,卻很少說「哪裡好」,打擊了孩子的創作熱情,而當老師要教孩子如何寫作文時,又立馬拿出那套「標準作文」來約束孩子,以致於到最後,中國孩子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讓人覺得味同嚼蠟。
對此,你怎麼看?你們覺得應該放飛孩子,讓他們自由發揮真實情感,還是用「標準作文」格式,保證考試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