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鼻子「專車」下鄉來 高興上學開心回家

2021-01-10 莒世聞名

有孩子的家長,這每天的接送孩子上學呀,可謂是頭等大事也是牽扯精力的事。尤其是鄉村學校,路途遙遠還要跋山涉水,更是不方便。一年前,一輛輛長著長長的「鼻子」、渾身黃亮、頗具卡通氣息的新型校車穿梭在各個鄉鎮的公路上,讓學生和家長們耳目一新。至此,學生告別了以往上學難的歷史。今天的節目,讓我們一起去實地體驗一下,這學生們的專車到底運行的怎麼樣。

在小店鎮中心小學的東邊停車場,遠遠就可以看到5輛校車整齊的一字排開,駕駛員王師傅早早的來到校車旁,和其他駕駛員們清理路上的積雪,打掃校車內的衛生、消毒,等待著即將放學的孩子們。交流之後,王師傅告訴我們,這五輛校車分別走不同的路線,而他駕駛的這輛校車走的是橫山線。

校車駕駛員 王師傅:我們早上兩班車,第一班車拉54個孩子,第二班拉37個孩子,最遠的是13公裡的後橫山。

(鈴聲響起)下午四點半,放學的鈴聲準時響起,充斥著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期待著放學回家的孩子們背著書包,陸陸續續來到自己乘坐的校車旁,排好隊伍,帶好口罩,在校車照管員的指揮下,一個個有序地坐到自己的座位上,等待著校車啟動。當照管員們清點好人數之後,校車帶著孩子們緩緩啟動了。

記者 陳慧敏:我現在在橫山線的校車上,現在外面是冰天雪地,溫度在零下5、6度上,但是在校車內感覺不到一點冷,包括在行駛在山路上,車也是非常平穩。

校車內空調開得正旺,孩子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和記者說起這校車為自己帶來的好處。

記者:以前的時候都是怎麼來上學?

學生:以前的時候都是我奶奶來送我。我奶奶都是和我走路。坐上校車以後,我奶奶就不用再送我這麼遠了,到村頭超市那裡就行了。我安心學習就行了,也不用擔心奶奶自己回去了。

學生:都開著三輪車,路上很顛。有時候還會遲到,現在一點也不遲到了。

學生:現在我們坐校車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都能及時到校好好學習。

在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中,車內仿佛更加溫暖了。校車在崎嶇的山路走了十幾公裡,隨著王師傅緩緩停車後,最後一站後橫山村到了。孩子們紛紛下車,走向等待著他們的家長。我們跟隨著虢博宇來到他家,遠遠就看見,年邁的爺爺早已站在門口等著他回家。

虢博宇爺爺 虢富江:以前學生上學都只能靠家長去送,特別離學校距離遠,騎著電動車路上又不安全,也很不放心,特別是颳風下雨很不方便。自從有了校車以後啊,小孩也不受罪了,作為家長也很放心,特別是校車也很安全。

小店鎮中心小學副校長 左自強:過去路遠的學生都是由家長接送,存在著安全隱患,學校也非常擔心。自從2019年校車運營以來,小車都能按時按點對學生進行接送,解決了學生坐車難的問題,我們學校對這一塊比較放心。

莒縣公交集團的博雅校車服務有限公司於2019年8月份成立,目前公司建立起一套專業化運營模式,從「車內到車外」,從人、車、路、制度、科技5個方面採取多方面措施,支起一張服務全縣學生的安全防護網。

莒縣博雅校車服務有限公司經理 徐聖婭:在人的方面,我們加強從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每月組織一次人員進行專項教育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在車的方面我們加強車輛的維護保養。每天首先對車進行一日三檢,確保車輛無隱患,安全上路運行,保證孩子的乘車安全。

目前,博雅校車服務有限公司運營校車65臺,行駛線路130條,服務學校46所,每天接送學生5000餘人。

記者:從4:30到現在已經過去半個小時了,車上38名學生,最後一名學生也已經安全送到家了。

莒縣博雅校車服務有限公司經理 徐聖婭:下一步我們在保證安全生產的基礎上,繼續增加運力,擴充線路,積極探索新的服務理念,打造優質國有校車服務品牌,加強公司品牌的文化創新,提高服務質量,延伸服務內涵。切實讓學生和家長感受到最標準的服務體驗,讓家長放心,學生舒心,社會滿意。

相關焦點

  • 草野·宇下:又見下鄉「坑農」
    剛到家,就得知母親從下鄉搞推銷的商家手中買了一臺淨水機。我的老家處在淺山丘陵區的山腳地帶,沒有山石資源,靠國家的惠農政策和辛勤勞動,鄉親們倒也衣食無憂。為掙錢青壯勞力大多選擇了外出打工,村裡留守老人和兒童居多。  由於信息相對閉塞,總有居心不良的人到村裡搞推銷、搞「義診」。
  • 與佔星師裴恩老師談心,星座專車陪你回家
    在這次《名家閨蜜等你約》活動中,她首次與農心白山水合作,以乘坐專車的形式,面對面的為星座迷們解答關於星座與近期運勢等問題。  農心白山水作為此次活動的主辦方,除了為星座迷們提供免費坐專車,與裴恩老師面對面談心的機會,更是準備了豐厚的農心大禮包送給參與者。
  • 吳莫愁新歌把愛帶回家歌詞歌曲介紹 把愛帶回家在哪試聽
    吳莫愁的2018新年原創《把愛帶回家》正式發布,在新年伊始為愛而唱。吳莫愁本人再度包攬詞曲創作,並由多次默契合作的音樂搭檔黃一擔綱編曲製作。在吳莫愁善用的R&B曲風及標誌性的唱腔下,通過《把愛帶回家》,不僅唱出了自己長期忙於工作但仍然對親情的重視和珍惜,以愛傳遞溫情與家的期盼,更有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用自己的鄉音一同訴說著 「把愛帶回家」。
  • 第一次帶男友回家,老媽很高興,吃完飯後她卻罵我……
    以前單位的經理處處給我穿小鞋,我被逼無奈只能辭職,臨走前,我指著經理的鼻子說:「早晚有一天,你會餓得來求我!」終於,就在昨天,那個經理打電話給我了:「喂,我叫的外賣怎麼還沒送到?你能不能快點??」2我以前學車報名時,見到教練,居然是熟人。他經常受邀去我學校文藝晚會表演。一番寒暄之後,我決定學車這事還是先緩一緩。因為他表演的是rap。要是學車給他罵起來,估計連著幾分鐘,不帶喘氣的。
  • 黃景瑜為什麼叫黃有梗 黃有梗是什麼意思(圖)
    黃景瑜,「開你的玩笑啊?你長得這麼完美,沒什麼好開的。」主持人開心死了,眼睛裡都冒星星了。黃景瑜緊接著又說,「這剛才是個玩笑...」哈哈哈哈哈好狠啊,這個皮孩子。記者,「請現在說出兩個成語。」黃景瑜,「一諾千金,金碧輝煌。」記者,「第一個是你的人生觀,第二個是你的愛情觀。」
  • 1978年,他被文化部部長親自點名破格錄取:你來上學,工資照發!
    60至70年代知青下鄉高考一度廢止,直至1978年才恢復。因此,包括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人在內的一批才華出眾的年輕人蹉跎了整整10年歲月,還差點上不了大學。78年恢復高考,這些人的機會來了!他們紛紛填報志願,躊躇滿志想在藝術界闖出自己的天地。然而現實是殘酷的,當時的藝術院校對學生年齡是有要求的,不少人年齡超標根本不能錄取。
  • 60年、7省、5萬場——河南鄢陵「板車劇團」四代人送戲下鄉記
    新華社鄭州2月4日電   題:60年、7省、5萬場——河南鄢陵「板車劇團」四代人送戲下鄉記  新華社記者劉雅鳴、史林靜  春節將至,當人們都在忙著置辦年貨時,他們已收拾行裝到下一個演出地了;當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回家來團聚時,他們卻離開家人開始了「逆向遷徙」。
  • 我帶知青下鄉記
    □安陽 楊明堂    1974年4月,我帶領32名知識青年下鄉到滑縣棗村鄉滑古營大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我在農村勞動鍛鍊二年六個月。回憶起這段歷史我感受很深。  我所在的村是個大村,也是個貧困村,全村3000多口人,我就在這裡與知青同吃、同住、同勞動。
  • 消費者擔心疫情退訂年夜飯 餐廳為此推出專車配送
    針對疫情防控的要求,不少餐廳年夜飯也玩出新花樣,比如推出線上預訂、到店自提服務,還有專車配送、年夜飯禮盒等。年夜飯預訂,商家和消費者都比較謹慎「我們以往過年都是全家去飯店吃年夜飯,去年因為疫情沒吃成,今年想預訂時,結果餐廳經理說早就訂完,沒位置了。」市民陳女士告訴現代快報記者,她沒想到經常去的這家餐廳年夜飯預訂會如此火爆。
  • 知青往事:那年下鄉
    這天是告別父母下鄉的日子,可父母沒來送我,都去上班了。那個年代他們公私分明,時間觀念又很強,絕不會因我下鄉而請假影響了「抓革命、促生產」。也可能是因為當時我姐已下鄉近兩年,他們不願再經歷一次分別,因此,當我扛起破木箱離開家時,只有奶奶一個人抹淚將我送至大門口。
  • 女子在蘇州美萊美容醫院隆鼻 術後卻成歪鼻子
    最近,常州市民黃女士向新聞熱線02583195110求助說,她花費數萬元到蘇州一家美容醫院做隆鼻手術。本想讓鼻子更加精緻挺拔,可是手術後黃女士發現,自己的鼻子歪成了C形,鼻孔也有些不對稱。【醫生私換假體高度 院方承認未告知】常州市民黃女士說:「現在我鼻子是往右邊歪,C形的一個鼻子,鼻孔也是不對稱的。我每天都要戴著口罩上班。我出去洗頭,洗頭小哥都說我的鼻子是歪的。」今年10月1號,黃女士花費35000元,在蘇州美萊美容醫院接受了半肋假體隆鼻手術。黃女士說:「當時醫生是說會讓我鼻子變得挺拔、變得小巧、變得精細。
  • 承包了今年所有凱迪拉克的「神馬專車」,到底什麼來頭?
    不過,若是這位兄弟坐在神馬專車的後座上,他就能享受到一個美滿的世界盃夜晚了。技術槓槓的司機、水果飲料甜品、時刻準備著的充電線……除了一流的服務外,重頭戲在於,你約的每一輛車都是性能極佳的高端車型,平穩、安全,舒適,堪比家中最鍾愛的沙發。神馬專車的豪車們究竟是如何俘虜中高端用戶的?讓我們來一探究竟。一、「神馬專車」有多「壕」?
  • 「上學花家裡十幾萬,畢業工資3千多,過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丟人」
    發了工資,他就跟我抱怨說:「上學花家裡十幾萬,畢業工資3千多,過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丟人。」為什麼高學歷的大學生,畢業後工資這麼少?工資低就感覺不好意思回家,這種心態好嗎?心態沒有擺正,總是高不成低不就其實,我表弟之所以挑來挑去,最後還是找了一個3000多塊錢的工作,跟他沒有擺正心態有很大的關係。
  • 家裡來了一隻大黃狗,父母高興壞了,說要轉運發財了
    黃狗父親的想法是,手中的木棍不能丟,對這條狗須保持警惕。但是,也不主動驅離,如果它跟到家裡,就給它食物。如果它中途離開,那就當什麼都沒發生。到家時,已是凌晨五點。這是一條黃狗,個子較大,身高60多公分,但很瘦,可能是長期缺乏食物吧。走起路來有點顛簸,左後腿有血跡,已經幹了,看樣子是挨了打,怪可憐的。早飯後,母親給它舀了些紅苕,再加了些米湯,放在屋簷下,喚它來吃。它很聽話,應聲前來,吃得很放鬆,沒有先前吃紅薯的那種緊張感。父親對母親說,看來,它已經把這裡當成自己的家了。
  • 俗語:「黃來金白來銀,黑狗來了要死人」,有沒有科學道理?
    俗語:「黃來金白來銀,黑狗來了要死人」,有沒有科學道理?文/趣說歷史講故事歷史中總會有很多的故事,古人總會給我們很多驚喜。就像我們生活中很容易用到的俗語,幾乎每個俗語背後都是一個傳說,一個故事。我們來看這句俗語:「黃來金白來銀,黑狗來了要死人」,有沒有科學道理?說的俗語,大家都會想到農村。以前的農村人擠破頭皮想要進城市,為了一個城市戶口,可是費盡心機。誰也沒想到社會發展快了,人們反而開始嚮往農村的生活了。喜歡那嫋嫋炊煙,喜歡農家小院,還有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土地和莊稼。這些都讓人很嚮往。
  • 知青下鄉三年感恩故事續寫40載
    原標題:知青陳先峰下鄉三年感恩故事續寫40載每到年關就寄錢寄物,用行動踐行著一個「兒子」的責任和義務,感恩故事一寫就是40年……隊長夫婦將他從漏雨宿舍接回家1974年,無數知識青年下鄉鍛鍊。當年春天,來安縣張山鄉郭郢村來了5個城裡中學生。很快,18歲的陳先峰引起了生產隊長張啟山和妻子吳萬英的注意。「這些小夥子住在公社提供的宿舍裡,平時自己做飯。」
  • 「知青歲月」跟著父母下鄉的日子
    文化大革命中,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時,我繼父在七道公社襪廠當車間主任,於是被安排走五七道路,要求他帶全家下鄉,做「下放戶」。當時我才13歲,是個懵懵懂懂的孩子,因父親過世後,我在家裡特別害怕。現繼父要帶我們上山下鄉,換一種新環境,不由得有些興高採烈,很是憧憬。就這樣,我們全家八口人一齊下放到了農村。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的「專車」|印江自治縣紫薇鎮幕龍村幫扶...
    和我們道別後,代犬生開著他的「專車」「揚長而去」......  看著代犬生高興地開著他的「專車」走了,我和梁書記的嘴角都不自覺上揚起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蔡茜 整理編輯李貝多編審楊儀 肖慧
  • 又是一年六月杏兒黃
    文/墨馨下鄉駐村之前,我從來都不知道從小司空見慣的杏,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金太陽!那還是去年這季節吧,駐村一周,周末和同事坐班車回家,途經一個好大的河灘,就在鳳閣嶺附近,呈巨大扇形分布的河灘被勤勞的當地農民開墾出來,種上蔬菜,莊稼和杏樹。彼時正是杏子熟了的時候。通過晃蕩前行的班車窗戶遠遠望去,我不由得驚叫起來:「看!琵琶!」
  • 6歲女孩帶著傻母病父上學,10年如一日,真實身份驚呆了所有人
    第一次打工掙到了幾塊錢,小會芳高興地拿回家給爸爸,爸爸緊緊地攥著錢,紅著眼眶一聲不吭 遠在家中的小姨心疼不已,一遍遍打電話叫她回家,「孩子你回來,你上學的錢小姨給你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