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後代又能怎麼樣?能保證世世代代都有後?現實生活所迫,養兒育女,有幾個人得到了養兒防老。特別是農村,都要幹到老死,生兒育女,好像是自找苦吃,現在沒幾個願意生養孩子。人與動物唯一的區別就是可以選擇生或則不生,如果非得以生育衡量人生,那很多動物都有繁殖能力,更能一窩多崽,畜生的繁殖力驚人。
後代不一定遺傳你的基因,隨著時間推移,你的基因成分越來越少。 人類都是基因的奴隸,老鼠跟人基因有百分之99是一樣的,差距就體現在那百分之一。如果人是基因的奴隸,那麼人選擇不生育也是自身基因的選擇。以我的經驗來看,越是窮的地方越愛生小孩,但我不會說孩子多的人都是窮光蛋,因為經驗不等於真相。也許你的人生是通過孩子多寡來實現價值的,但我不是。
雖然我不是絕對的不婚不育主義者,但我還是覺得如果一個人自己的生命寬度足夠了,同時也沒有遺憾,並不一定需要所謂的後代,只有沒有思維能力的禽獸,才那麼熱衷於繁殖,而有思維能力的人類,任何事都有自己的選擇,你覺得人家自卑,人家何嘗不認為你沒活出該有的樣子,才需要靠後代彌補自己的遺憾。
其實要不要後代,都只不過是個人選擇而已,當然我不否認大部分人還是願意有自己後代的,但是也會有那麼小部分人可能有些身體有些問題無法擁有後代的,也有選擇獨身的,還有夫妻選擇丁克的,也就是說,會有些人不能或者選擇不要後代,這都是可以理解的,我認為應該尊重每個人對自我人生的選擇,沒你說的又是什麼喪失人格啦,又自卑啦,照你這麼說,周總理和鄧穎超一輩子也沒有後代,難道也有你說的那麼不堪?總有各種原因不能一棒子都打死吧?
年輕時舒服了就夠了,老了不好,所以沒錢不活了唄,有錢我自己花完就死,為什麼要把錢留給別人!活著時舒服點就行,死了又感覺不到啥,就算地球爆炸也不在乎,只在乎活著時要過得好點,多享受。因你還健康,會自理,到了你真倒下床,躺著不能動了,誰送你去醫院?誰給你買菜煮飯,誰為你洗衣服?誰給你買藥。
所謂的天倫之樂,那是個人的感受,無兒無女,夫妻相伴,不也是天倫之樂嗎?就目前情況看,兒女帶來的隱憂大於快樂。所以,要與不要孩子,是個人的自由,沒有對錯。對於個人來說,"傳宗接代"理論上存在,現實通常"三代"後誰都不認識誰!一般傳承的認知大多數是指文化方面繼承,文化的烙印。沒有孩子就沒有未來,財產都是別人的,為別人做嫁衣。一輩子努力白費。但有了孩子輔導她做作業會把父母氣死,所以2種說法都是有道理的。
那些人只看到養孩子的付出,而感受不到孩子給父母帶來的熱鬧.牽掛和快樂。人類的發展自然淘汰這部分人,不能有延續人類發展的功能,自然的,註定的,安排好的,才有越來越發達,越來越聰明的人類,當前科技發達程度在上代人眼裡根本無法想像,下一代更加發達。一個人對自己負責就可以了,整個人類你負責不起!各人想法不同,有人喜歡清淨,有人喜歡兒孫滿堂,總不至於滅絕!
傳宗接代確已過時,養兒防老更是可笑。不過真喜歡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還是應該生,有條件的多生。如果自己基本生活都難保證的,就算了,免得孩子受苦,大人遭罪。在過去生活困難,沒有勞動力行嗎,人上了年紀靠兒女養老,生孩子為啥叫男丁呢,就是壯丁的意思,現在都有養老金有孩子沒孩子無所謂了,有孩子反兒更累,主要是生活有保正了,自由自在過二人世界。
生兒育女就是人類防止老來自身能力退化而採取一種自然措施,你們現在不養兒育女,將來老了就只能那些生兒育女人的兒孫們勞動創造的價值 。要是社會像你這種思想的人多了,就會造成生產的人越來越少,消耗的人就回越來越多,這樣啊社會最終會崩潰消失在地球歷史長河之中。
親情的力量,可以震撼一個人的內心,特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感受會更深。我們渴望能得到真善美的情感澆灌,這是人類的一種自然需要,而這往往又只有你的親人能夠給予。所以,我敢說,提出不要後代觀點的人,是不懂生命真諦的人,擬或是缺乏擔當和自信的人。
中國幾千年的人間習俗,是傳宗接代,這種習俗發展到現在還是被絕大多數人識知。但隨著生活習慣受西方國家的影響和當今中國年輕人的思維,願意講究生活自在舒暢,不想有生男育女的壓力,這也是他們的權力。人生的道路,各有選擇的權力,沒有誰對誰錯之談。
孩子生下來是要養的,教育的,如果沒吋間最好不要,沒後代又能怎樣還不是幾十年,人生不易活好自己,沒後代真的無所謂。這些都不是主要問題,還是生活,培養等成本太高,造成壓力增大,有些人設辦法,有些人沒辦法承擔,有些人不願意承擔,不打仗,人多人少還好,打起仗來就有麻煩,問題了。
我也支持丁克家庭,因為我們那時候70年代嘛。沒有說要丁克的生了兩個孩子,兩個孩子裡面只有一個外甥女,我以後連遺體也不要了,遺體也捐獻國家,因為後代越來越少了,你那個墳墓放在那裡誰來?萬一外甥女不在本地,到外外面的城市去了,那個墳墓放在那裡也沒用,也沒人來記得你。乾脆遺體不要也不用佔地。
以前叫養兒防老,現在這套已經沒有用了,人生不過短短幾十年,能在快樂中死去是最幸福的一件事。現代的兒女已經沒有了養老的義務,因為他們活在社會上的壓力很大,所以我很羨慕貓和狗這些小動物。他們多麼自由自在。人死如燈滅,還是把快樂多留些給自己吧,我經常給我兒女講,我希望我老了不需要增加他們的負擔和壓力,我希望能找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和我夫人在快樂中死去。
有條件的人可以多生幾個,條件一般或者不具備條件的人儘量少生或不生,至於什麼傳宗接代、延續香火等等都是農耕時代的產物和習俗了,不值一談。現代社會與農耕時代天差地別,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才能確定自己的人生走向。當你想到來到這個世界上一點跡都沒留下時,你會什麼感想?養育後代無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等。但孩子給你帶來的喜悅歡樂充實幸福感是別的替代不了的。尤其老了力不從心了孤獨寂寞之時,你的想法就不是當初那樣了。
家族興旺就是子孫多,過去有種說法多子多福,現實是多子多罪,有一個孩子父母要掙錢攢錢供孩子吃喝、上學,買房,買車,結婚、彩禮,這一溜下來沒百十萬也得七八十萬,年輕看了數據還是不結婚一身輕,不想什麼傳宗接代,續香火,反之子孫多為家產反目成仇,乾脆,結婚也不生娃,過好自已一生。
一個人只能代表自己,過的幸福溫馨的家庭,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想法,生兒育女就是人倫,一代人只能管一代人的事,下一代自有天意,我窮這並不代表我的子孫後代都註定是窮人,不想生兒子的這種人已經偏離了自然規律,我還是相信那句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人活一世,難道連一個後代都不留下嗎,動物還知道傳遞自己的基因呢,人,總是要有個孩子的,到晚年了還有個照應,不要孩子,就知道自己輕鬆,到老了就能感受到無比的寂寞和蒼涼了。
過去有養兒防老之說,現在養兒防老不存在,所以,喜歡孩子的就生,不喜歡孩子的,喜歡自由自在的,就不說,養個孩子很辛苦的,失去的是自己時間,金錢和青春,把自己活好比什麼都強!
其實大多數人的人生其實都是苦多甜少的,除了吃喝拉撒上下班並沒有什麼奇蹟和創造,更不會改變什麼。而且生孩子容易,教育成功並不容易,孩子有任何閃失對父母都是劫難。最最關鍵,如果不是發自內心愛孩子的人最好別生。
養孩子表面上看似可以防老,實際上付出的遠遠比得到的多,是虧本買賣,是很划不來的,你養一個孩子操心他長大成人還得照顧孫子,這付出的時間一共至少得二三十年,然而等孩子反過來照顧你老的時候實際上有多少年呢?真正要照顧的病入膏忙時最多也就是三兩年,其它時間基本能自理吧!每個人閱歷不同,對生活的感悟亦不同。生不生孩子也是各自的選擇自由,但是千萬別忘了,你是從哪裡來的。人類生生不息,那是天道,那是天倫,那是自己生命的延續。
人類也就是目前地球上的一種生物,被動消失或者是自然消失都是正常的。君不見當前的人類不是正在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嗎?要消失何其容易,尤其是在當下人類都在爭先研究「自滅"的有效武器。再說了,千百年來人類毀滅了多少物種,人類還不該得到大自然的報應嗎?
我想人就和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體一樣都是一個整體遁環,人死了,就變成肥料和土壤,又被植物吸收,植物發出氧氣,式長成疏菜又被動物吸收,造就大自然幹姿百態的物種,五相變換,從不滅絕。一個家沒有孩子哪像家,到中年以後,夫妻之間沒有激情了,家裡又沒孩子,就會發現日子相當難熬,別人家都是熱熱鬧鬧,就你家天天靜悄悄,天天一個人或者兩口子安安靜靜的看電視吃飯睡覺,沒有牽掛也沒人關心,夫妻之間又沒有了激情,話越來越少,你說這日子怎麼過?到了老年更慘,更沒人來往,更孤獨寂寞,生個病啥都沒人關心照顧,天天看著別人老人家跟兒孫享受天倫之樂,你就只能在一邊安安靜靜的發呆。
人老了需要親人的安慰和照顧特別是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的一種安慰,這些是陌生人給不了的,如果你打算快樂就生活下去老了不快樂就去老人院或者去陪祖宗了,那你是內心冷血的動物。這要看各人的觀念,老一輩的人以傳宗接代多子多福為人生追求目標的,象我媽我外婆那輩的人生十個兒子也不閒多的。當下時代變了,人的思想觀念多元化了,可以獨生,可以結婚不生子,結婚離婚成了家常便飯。無論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旁人都能理解寬容,包括父母長輩也不怎麼幹涉了。話說回來,養育孩子的確很苦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