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從哪裡來,真的是徐福後代嗎?

2020-11-26 澎湃新聞

原創 明白知識er 明白知識 收錄於話題#知鴉通識課9個

問問題是人類的天性,也是因為這種求知慾,才讓人類在這顆星球上顯得如此不同。

從小時候開始,好奇心就開始起作用,不同的問題都會隨之而來。

「知鴉」通識課《就愛回答你的問題》,搜素各領域的冷門問題,以嚴肅知識作答,剖析問題背後的事實和邏輯,在滿足好奇心的同時,拓寬你的知識邊界。

今天我們挑選其中的一節:「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他們真的是中國人的後代嗎?」

日本是一個非常奇特的國家,就像《菊與刀》這本書所寫的那樣,整個民族都充滿了矛盾和讓人不解的地方。

這樣神奇而又充滿矛盾的民族是怎麼誕生的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

一種傳說認為,日本人是中國人徐福的後代。秦始皇為了找仙丹,派徐福帶了童男童女,結果一去不回,留在日本本土繁衍後代,成了日本人的祖先。

這種說法對嗎?

別說現代日本人,連古代日本人都不這麼認為,他們和古代中國人、古希臘人一樣,認為自己是神的後裔。

在日本神話中,流傳著一個「天孫降臨」的故事。

傳說「皇祖」天照大神與眾神一同平定了日本國土後,天照大神命令他的孫子瓊瓊杵尊下凡,治理日本大地(神話中稱日本為「葦原中國」),日本人便是「天孫」瓊瓊杵尊及其隨從子孫的後人,這在太安萬侶(姓朝臣,名安萬侶)的《古事記》中就有記載。

| 《古事記》

作者:安萬侶

譯者:周作人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

傳說天照大神給予孫子瓊瓊杵尊「八尺鏡」等神器,派地方神輔佐他,並與他約定,讓他帶領子孫世世代代居於日本,尊奉天照大神。他們降臨大地後,繁衍生息,將日本治理得欣欣向榮。因此,古代日本人也稱自己為「天孫族」。

「天孫族說」在幕府統治末期(1192-1867)被完全打破,當時儒學家、政治家新進白石就曾直言說:「神者,人也」。

可見當時最早的日本民族人類學研究已出現。

等到明治時期,日本考古事業發展起來,考古學家挖掘出了大森貝丘等可供考證的原始人遺蹟,對傳說的迷信徹底被打破。

| 天照大神

一時間,日本人開始熱衷於探討日本人起源的問題,先後有「外族說」、「神工說」、「先住民說」、「二重起源說」等說法。

不過,人類學家們有一點共識,那就是日本人是遷徙來的。

但日本人是從哪裡遷徙來的,卻至今存在爭議。

學者認為,在第四紀最後的大冰期間,因為海平面下降,日本海與太平洋西岸的大陸架裸露出來,日本於是便與庫頁島、朝鮮、臺灣等地相連。

這讓舊石器時代的雙足哺乳類動物族群(如類人猿)沿著天然「陸橋」遷移到了這裡。距今一萬多年前,海平面上升,淹沒大陸架,形成了現在的日本列島。島上的原始族群便被留了下來。

只不過,這些早期的原始人類,可能不是一次性遷居到日本,其中可能經歷很多過程。有的學者認為,早期日本人來源於亞洲東北部,現在的中國附近,還有學者認為他們來自東南亞。

1975年,美國考古學家克裡斯蒂·託納(Christy.G.Turneer)還為此比對了日本不同種族的原始人類、現代人類與中國人群的牙齒之間的區別。

他發現,日本存在著東南亞「巽它型」與「中國型」兩種齒形的人群,推斷出現代的日本應存在著東南亞人與中國人的雙重基因。這就是所謂的「二重起源說」。

| 考古中發現的牙齒。

日本東京大學人類學教授埴原和郎發展了這一學說,他在期刊論文《日本人起源的二重結構模式》中指出,日本存在兩支人群的演化,一支是擁有「巽它型」牙齒,來自東南亞的繩文人,他們最後演變成了現代阿伊努人;另一支是來自亞洲東北部的,擁有「中國型」牙齒的彌生人,他們最終演變成了現代日本人。

日本人是遷徙到日本土地上的,遠比秦始皇時期早得多。

那麼,日本文化是中國帶來的嗎?

答案也是否定的。

1949年,考古學家在群馬縣巖宿地區發掘並找到了距今10萬年以前的打磨石器,可以設想,在前陶時代,便已有會使用工具的人類居住在日本,但並沒有證據。

日本發現的人骨化石也很少,較為可信的只有在日本衝繩縣港川採石場發現的,距今約14000年-18000年的早期人骨。

| 繩文人與彌生人。

考古學家考證出,生活在本州、北九州一帶的早期日本人,在公元前約5000年,或者更早的時期,便學會了使用陶。他們製作的陶器裝飾上有著複雜的繩狀花紋,於是被稱為「繩文人」。

港川採石場發現的人骨,便是繩文人。

繩文人的頭顱長而寬,眉部突出,鼻根深陷但鼻骨凸起,還擁有又低又寬的面部和眼眶,他們四肢骨骼粗壯,身材矮小以漁獵為生。繩文人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日本民族,從「巽它」齒型可以推斷具有一定東南亞血統。

目前繩文人的研究有了新的進展,2019年5月,日本國立科學博物館等機構研究人員宣布,他們成功解讀了繩文人的基因信息,推斷繩文人先祖很可能在3萬年以前便出現在日本,可能和中國人有著同樣的祖先。

繩文文化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被彌生文化所取代。彌生人所製作的陶器最初在東京都的彌生地區被發現,所以這批活躍在公元前3000年-300年前後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彌生人」。

彌生人分為兩支,一支是繩文人演化而來的彌生人,一支是「渡來系」彌生人。渡來系的彌生人顯然具有蒙古血統,他們的面部十分平坦,眉骨、鼻根並不突出,眼眶圓而高,身材較繩文人、阿伊努人相對較高,與現在的朝鮮人、中國人十分相似。

靜岡縣登呂地區曾挖掘出較為完整的彌生人居留地,彌生人定居在棚屋中,從事農業生產,他們甚至從海外帶來了牛和馬,能夠冶鐵製作簡單的工具,還使用著青銅器。

不難看出,彌生人很早便吸取了更為先進的海灣文化,收為己用。

彌生文化很快便由北九州迅速傳播到本州島,彌生人與繩文人血統和文化相互融合,還混合了一些北部阿伊努人、南部琉球人的成分。

美國學者霍爾(J.H.Hole)在其所著《日本史》中寫到:

「繩文文化沒有給以後日本的生活方式留下任何重要的東西便銷聲匿跡······彌生人則完全不同,就他們的體格和文化而言,更明顯地像日本人的祖先。」

| 《日本史》

作者:約翰·惠特尼·霍爾

譯者:鄧懿、周一良

出版社:中國出版集團、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3年

我們還不知道彌生人和早期的繩文人,還有其他土著居民是是如何融合的,不過,在彌生世代後,日本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日本人究竟來自東亞大陸,還是東南亞大陸,或是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仍無定論。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絕非徐福的後代。

原標題:《有人說,日本人是中國人的後代》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真的是徐福帶去的500童男童女的後代嗎?這才是真相
    相傳秦始皇當年為了長生不老,特別吩咐徐福讓他三次東渡蓬萊仙島求取長生之藥,而發現的日本島,經過幾次波折最終選擇留在哪裡,這時問題就來了,那麼,日本人真的是徐福帶去的500童男童女的後代嗎?
  • 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帶去三千多人的後代?真相揭開,讓人不敢相信!
    2020-11-15 11:54:23 來源: 蓮子糖水 舉報   不少人認為日本人是秦朝時期東渡日本的徐福一行人的後代
  • 日本的第一任天皇到底是不是徐福
    根據中國文獻推導,徐福渡日是公元前210年前後的事情。那個時候日本還是不毛之地,根本屬於沒有開化的地方,文獻記錄自然也就不會有了,日本自己關於徐福東渡日本的記載比中國的相關記載晚了900多年才出現。這個記載也就不具備任何史料價值,這期間1100多年是沒有任何歷史記錄的,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徐福這個人真的到達過日本。
  • 日本第一位天皇是徐福嗎?
    最終,幾經波折後,徐福帶著為秦始皇找尋長生不老藥物的使命,帶著童年童女向東入海了。關於徐福這個人,野史傳聞其精通醫學、天文、地理、航海等各科知識,在沿海地區的人民中具有極高的聲譽。在徐福出發之前,向秦始皇編造了東海裡有仙山仙人的謊言。不僅向秦始皇請求賜予3000童男和3000童女,更攜帶數百名工匠和大量的穀物種子。
  • 「日本人祖先來源的真相,不是徐福後代,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
    文/"日本人祖先來源的真相,不是徐福後代,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 大家好,我是小編,每天為大家更新精彩的歷史故事,歡迎各位看官。 關於日本人祖先來源於中國的說法,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徐福說」盛行,是因為徐福東渡在歷史上確有其事,而且徐福出海最終並沒有回來,最大的可能,就是來到了今天的日本群島,定居下來。至於徐福出海的緣由我們也都知道,不過是為秦始皇尋找仙山,尋求長生不老藥。
  • 徐福尋找的日本長生不老藥到死是啥?秦始皇如活到現在肯定會崩潰
    徐福,在中國古籍中,是一個頭腦聰明、膽大心細的騙子,當年秦始皇完成了他一統天下和建造長城的偉業,便開始憧憬長生不老的神奇。於是徐福在公元前219年來到秦王的宮廷,聲稱《山海經》上面記載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島就在東方海中,他願意為秦王去那裡取來不死之藥。
  • 30%日本人有中國血統 徐福與日本的歷史關係
    他說徐福和他留在日本的隨員繁衍了成千上萬的後世子孫,只要是茶褐色眼珠的日本人,就肯定是齊部落(即徐福所屬的部落)的後裔。這些日本人中許多人都姓齋藤,漢語中的意思就是齊。至少有30%的日本人有中國血統,是徐福隨行人員的後裔。
  • 日本人真是徐福帶去的童男童女後代?專家檢測DNA後,得出一結論
    秦始皇信了徐福的話,於前210年徵集了三千童男童女,與徐福前往蓬萊仙山求取仙丹。這便是徐福東渡的緣由,也是國內關於徐福是日本人是祖先流傳最廣的說法。    徐福給當時的日本帶來各種技術,如種植谷種、以及如何製造和使用農具、藥物及生產技術和醫術,有了這些技術後的日本,社會生產力突飛猛進,當時的日本人很崇拜徐福。
  • 日本人的起源在哪裡?日本學者:可能是中國的這個省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中國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日本人眼中的天朝上國,也是日本人學習和追趕的目標。到了近現代,隨著日本自己實力的提升,它野心膨脹,多次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說實話,日本就是一個養不熟的白眼狼。
  • 日本人究竟起源於哪裡?北大一教授霸氣兩字回復,日本人瞬間崩潰
    關於日本,大家都知道哪裡在古代就是一個化外之地,遍地蠻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是靠語言,根本沒有文字,如果不是中國隋唐時期鑑真東渡,帶去了文字,日本的文明發展不知道會滯留多年。
  • 日本人究竟來源於哪裡?北大教授的倆字回復,直接讓日本人崩潰
    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文字來源於中國,日本古代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直到我國隋唐時代漢字大量傳入日本,日本才開始系統的利用漢字記載自己的語言,那麼日本人又是來源於何地呢?其實日本人也在探索這個問題,根據我國民間的說法,秦國時期,秦始皇派出1000人等外出尋找長生不老藥都無結果,秦始皇一氣之下殺了不少大臣,這時感覺大難臨頭的徐福主動申請,帶著500童男童女去東海尋找長生不老藥,然後又以藉口要求秦始皇再給自己加3000位童男童女,結果一去不復返,而徐福就是日本人的祖先。
  • 日本祖先真的是中國人?日本專家給出答案,與中國這個民族有關
    關於日本人的祖先是中國人這個說法,最早源自於秦朝時期的「徐福東渡」的傳說。據說秦始皇曾經派遣徐福到處去尋找神仙和長生不老的藥物,但是世上卻沒有這樣的東西,於是徐福就以謊言欺騙秦始皇,說找到的神仙要求用童男童女以及百工、五穀子種上供,才能給予長生不老藥。秦始皇信以為真,非常高興,於是讓徐福帶了3000個童男童女以及各種工匠還有植物的種子出發。
  • 徐福帶去日本的3000童男女,真是日本人的祖先?
    》中才首次提到了徐福最終到達的地點為日本。     而日本方面關於徐福東渡的傳說也有不少,最早的就是1339年日本大臣所著的《神皇正統記》,在民間則普遍認為徐福在日本新宮登陸,並為這片尚處蠻荒的大陸帶來了生機和文明
  • 日本起源何處,為何傳言多為中國?
    日本這個國家,它最出名的便是善於學習,因此融合性很多,中國可以從日本身上找到自己的印記,西方也能夠從日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日本什麼都學,並且什麼都學得精,更為可貴的是,日本在向外學習中,還能夠形成和保持自身的特色。那麼日本究竟是起源在何處呢?它跟中國真的有割捨不斷的關係嗎?傳說的起源在中國問一個普通人,日本這個民族是怎麼來的?
  • 日本人的起源究竟是什麼?北大教授僅回復兩個字,讓人不忍直視
    提起徐福東渡,我們並不陌生。秦始皇派他到海外尋找長生不老藥,徐福就帶領這童男童女到了日本,不過對於網上流傳的日本人是徐福後代的說法不準確。徐福到了日本,帶去了先進的文化、科技,推動了日本歷史的發展。至今,日本人民仍然把徐福奉為「農耕之神」「醫藥之神」「紡織之神」。
  • 日本人的祖先起源不同,血統不同,為何都稱為「大和民族」?
    前言:現在很多人都想了解清楚日本人起源到底在哪裡,真的是秦朝徐福帶去的遺民嗎?從現代的日本的基因圖譜留下的證據來看,日本人的血統很複雜,可以看出日本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那麼為什麼現代日本人都是大和民族呢?這就是今天要說的日本人的起源了。
  • 日本人的祖先是誰?專家通過基因檢測得出結果,日本人卻不能接受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國民的起源一直是爭議的焦點。有不少專家都認為日本就是以前華夏的一個分支,根據典籍記載,秦朝時期,徐福帶領數百童男童女遠渡重洋去尋找仙山蓬萊的蹤跡,結果卻就此消失杳無音信。據傳,最終徐福到達的地方就是日本,他帶領這些男孩女孩在日本生活了下去,並逐漸演化為日後的日本人。
  • 山東大汶口出土骸骨,專家測試其DNA,證明日本人極可能起源中國
    有一個叫徐福的人,自稱東海有仙山,仙山上住著仙人,他可以去幫秦始皇找仙人求仙丹。秦始皇很高興,馬上叫徐福去。於是徐福帶著三千童男童女和大批物資東渡,結果一去不復返,秦始皇等的花都謝了,也沒人來。
  • 日本護照上有五個漢字,在我國古代地位頗高,現在沒幾個人認識
    日本很多字都是由漢字演變而來的,對於小篆他們可是變都沒有變,直接拿過去用了。很多人就會比較疑惑了,我國創造了這麼多種字體,為何日本偏偏對小篆情有獨鍾呢? 日本是在唐朝之時才和我國有了聯繫,也是從那個時候日本才開始學習我國的。在唐朝時最盛行的便是楷書,日本要學習也應該學習楷書,為什麼偏偏要學習難以辨認小篆呢?這就要說小篆在書法界的地位了。
  • 日本人常說的「八嘎呀路」,到底啥意思?
    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唐玄宗時,日本長屋親王曾命人將這四句偈語繡在袈裟上,送給大唐,希望大唐高僧能前去日本講授佛法。日本也多次派出使者來唐交流。大唐高僧鑑真更是不懼風險,東渡日本傳法。追溯到秦,有秦始皇曾派出徐福前往海外尋求不老仙丹,徐福及同伴尋丹無果後留居日本的傳說,這雖然無法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