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是一位普通市民。
每天,小明和鄰居們一樣,將生活垃圾混在一起,扔到小區的垃圾箱。
然後,環衛人員進行收集運送,送到垃圾中轉站。
最後,再從垃圾中轉站運到垃圾填埋場或焚燒廠,進行掩埋、焚燒。也有部分垃圾,會進行分揀處理再利用。
為了保護環境,提高垃圾的價值,政府開始推行垃圾分類政策。
政府要求,每家每戶必須進行垃圾分類,然後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
環衛人員將分類後的垃圾,運送到垃圾中轉站。
接收垃圾後,垃圾中轉站可以更方便地進行分揀處理,送到垃圾填埋場、焚燒廠以及回收廠。
不同的垃圾處理廠,可以直接接收屬於自己的垃圾,然後直接進行垃圾處理。
以上這個簡單的例子,是一個標準的「垃圾分類處理流程」。其實,這更是一個非常經典的邊緣計算案例。
垃圾分類之前,對垃圾的分揀工作,是垃圾中轉站負責進行處理的。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傳統的「雲」。居民的家,我們可以稱之為「端」。
而填埋場、焚燒廠和回收廠,我們可以理解為不同的應用。
這種傳統方式的問題在於,經過混合運輸之後的垃圾,分揀難度更大。
垃圾分類之後,相當於分揀這個計算行為,從「雲」(垃圾中轉站)下沉到「端」(居民家)。
最完美的計算點,大家應該想到了,其實是小明家。這是端計算。
但是,因為小明算力不夠(腦子不好使,搞不清楚到底該怎麼分),於是,稍微上移了一點,交給了經驗豐富的小區大媽。這就成了真正的邊緣計算。
事實上,我個人認為,將分揀工作交給小區大媽,是現階段非常完美的解決方案。
一方面,可以減少普通居民的算力壓力(節約腦子,也延緩了培訓周期)。另一方面,分揀工作交給專業人士,效率會更高(他們對分揀更加熟練)。我們每家每戶適當支付一點「算力」成本,其實也是可以接受的(小區大媽也會很開心)。
邊緣計算一旦實現以後,可以發展邊緣計算應用。
當然啦,這裡並不是讓掩埋場和焚燒廠直接和居民對接。最主要的,是可回收垃圾的處理。
例如,回收舊衣物、舊家電、舊家具的公司,可以直接到小區進行收集,回收成本大幅降低,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甚至可以基於垃圾分類,建設SaaS的廢舊物品回收平臺。居民通過APP下單,然後回收公司可以上門定點回收。
採用邊緣計算(垃圾分類)後,管道的的壓力也減輕了,從小區到垃圾中轉站的運輸量會大幅減少。
怎麼樣?通過這個垃圾分類的例子,大家是不是搞懂了邊緣計算?邊緣計算的作用,是不是很神奇?
其實,邊緣計算的思想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一切皆是計算。有計算就有集中式、分布式。
以前,算力不足,大家都喜歡搞集中式。現在,算力強大,連接力強大,算力開始靈活流動,演變出了邊緣計算,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應用場景。
未來,雲計算、邊緣計算和端計算將會長期共存,相輔相成,形成繁榮的算力生態。藉助它們,我們將更快地實現產業的數位化智能化轉型。我們的生活,也將變得更加美好!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