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只要多花些心思,再複雜的垃圾也能分清楚」
居民在垃圾箱房前分類投放垃圾。
航天新苑居民張鳳英在家中對垃圾進行初步分類。
環衛工人將分類投放點的垃圾收運上車。 均 賴鑫琳 攝
昨天6時,窗外雨下得很大。
被20多位志願者圍在中央,航天新苑居民區主任沈雲霞已在布置小區當天垃圾箱房的值班計劃和日常巡查事宜。1個小時後,航天新苑迎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後的首次垃圾「定時定點」投放。
雖說這個小區推行「定時定點」已有大半年,但在居民心中,《條例》施行後的「第一次」還是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過去是一群人默默堅持,現在,這件事終於成了全上海都要做到的事!我們成了當之無愧的先鋒!」沈雲霞說。
昨天,還有許多人和沈雲霞一樣,臉上寫滿激情和自豪。正是他們的付出,讓上海這座城市變得更加美好。
居民:分類輕車熟路
早上7時,家住航天新苑的張鳳英拎著一幹一溼兩個垃圾袋,再順帶拿一包過期的傷筋膏藥,向小區唯一的垃圾箱房走去。過期藥品扔進紅桶,剩飯剩菜扔進棕桶,留下的溼垃圾袋和裝著幹垃圾的袋子一起扔進黑桶……這樣的操作流程,她早已輕車熟路。
《條例》施行後,各項要求肯定會更嚴格,不熟悉分類規則,扔錯了,垃圾箱房兩側的探頭可都「看」著呢!對此,張鳳英一點也不擔心,她說:「實踐出真知,只要多花些心思,再複雜的垃圾也能分清楚。」實在搞不清楚,垃圾箱房門上貼有「提示」,四分類的每種分類都列舉了幾個典型,一看就懂。而且還有志願者站崗,有啥難題,你一言我一句,沒啥解決不了的。
志願者:使命感更強了
7時30分,靜安桂花園小區樓組長盛新華站在露天區域的垃圾桶旁。如今,她再也不用上前示範垃圾怎麼分類了。
只見準備出門的上班族,井然有序地把瓜皮果核倒進溼垃圾桶,再把剩下的塑膠袋扔進幹垃圾桶。盛新華說,這些上班族裡,有不少是租客。針對流動性大的住戶,志願者都會上門進行垃圾分類宣傳、科普。久而久之,租客們也養成分類習慣。
桂花園是上海實行垃圾分類「模範」小區。《條例》實施後,盛新華覺得使命感更強了。小區志願者們還製作了中英雙語的宣傳單,讓外籍住戶更好地了解《條例》新規定。
收運單位:彼此建立信任
8時,司機李俊把溼垃圾車開進航天新苑,看著4桶溼垃圾被翻入車後的運輸箱,感慨道:「分類與否,大不一樣。」
根據最新規定,上海的小區實施「不分類不收運」,如果小區垃圾分類不合格,限期7天整改;整改不力,拒絕收運。李俊說:「這樣的事情不太會在這個小區發生,因為彼此已建立了信任。」
曾經,航天新苑小區垃圾混裝混運,是橫亙在居民與收運單位之間的一道牆。居民怪收運單位混裝混運,所以不分類;收運單位怪居民不分類,形成惡性循環。如今,惡性循環早已變成互相促進。目前,上海已全部實行指定種類垃圾專車專運,幹垃圾配有3135輛專車,溼垃圾配有982輛專車,消除了居民的不信任;而居民越來越高的分類正確率,時時刻刻激勵著收運單位。
餐飲:堅持綠色消費
8時30分,宜山路上的星巴克和虹梅路上的全家超市裡,都出現一組嶄新的乾濕垃圾桶,顧客用餐後剩下的垃圾不再混合投放,即使有顧客打算把沒有分類的垃圾扔進垃圾桶,也會有店員及時勸阻,並指導顧客做好分類。
除垃圾桶翻新花樣,星巴克的調味吧檯也有變化,一次性吸管、刀叉都不見蹤影。星巴克漕河涇店店長董妍說,《條例》規定,餐廳不能主動向消費者提供筷子、調羹、刀、叉子等一次性餐具。店內專門準備了兩套方案:堂食的食品用盤裝後,直接提供給顧客可循環使用的不鏽鋼刀叉;如果顧客打算外帶打包食品,除非消費者主動向店員索取,店方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刀叉。
在全家超市,一首新編的垃圾分類之歌循環播放。全家虹梅路三店店長楊海燕不厭其煩地向買了盒飯的顧客做著解釋工作:「今天起全家不再主動提供一次性餐具,如果您需要,請向服務員索取,謝謝配合!」
網絡訂餐平臺也有新變化。許多消費者昨天通過餓了麼下單時,發現操作頁面上有一條綠色「橫幅」,明確提示7月1日起外賣不主動提供餐具,同時,消費者將被要求主動選擇是否需要餐具,不再像過去那樣系統默認提供餐具。
商場:垃圾桶「縮水」
10時,國金中心商場垃圾箱房邊上,多出一間「空調房」,裡面放置19個垃圾桶,均在顯眼處標記不同餐廳名字。這些全部是溼垃圾桶,專為樓裡的餐飲門店準備。為了控制垃圾異味和細菌滋生,房間24小時冷氣開放,溫度恆定在10℃左右。垃圾箱房內也有玄機,一臺垃圾壓縮機可大幅減小商場垃圾的體積,進而降低清運費用。分解壓縮後,每天國金中心外運幹垃圾僅60桶左右。
國金中心物業及設施經理林海峰坦言,從垃圾處理硬體來看,商場已做好準備,但商場人員流動性大,要百分百確保沒有垃圾分錯類投放,還不太可能。「再難也要上,因為物業是商場垃圾分類投放的責任人。」
在上海中心,公共垃圾桶數量銳減,整個一層大堂只有兩組「幹垃圾+可回收物」垃圾桶,分別放在兩個大門的出入口;10層辦公區內也只有複印機旁才有一個二分類垃圾桶。上海中心物業環境部負責人丁女士說,上海中心平均每個月產生幹垃圾1000多桶、溼垃圾800多桶。「將來,這個數字或許會越來越少。」
來源: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