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堅持系統謀劃、全力落實,紮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
全面推進
黨員先行
廣東省多次召開省委常委會會議、省政府常務會議,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垃圾分類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部署推進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省委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政府工作報告、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等都將垃圾分類作為重要任務。
2019年12月,廣東省召開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部署推進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同年,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實施情況開展執法檢查,重點檢查各地垃圾分類工作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情況。
為全面推進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廣東省成立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實行工作會議制度。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主動靠前,在宣傳、源頭減量、資源回收利用等領域協同部署推進。
將垃圾分類納入廣東省督查檢查考核年度計劃。針對不同城市設定不同的指標評價體系,每季度分層次評估,及時通報結果。評估排名與省級垃圾分類專項資金分配掛鈎,加大獎補支持力度。
廣東省針對區域發展差異,指導各地建立因地制宜的工作體系。各地落實主體責任,建立「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市、區、街道、社區四級聯動機制。
探索建立「黨建+垃圾分類」模式,以社區為著力點,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以鎮街網格化管理體系為基礎,構建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物業服務企業、志願者、居民等廣泛參與的社區治理共同體。
將垃圾分類納入黨員社區服務事項,由黨員、領導幹部和公職人員帶頭先行,凝聚各方力量,讓垃圾分類從基層治理難點變成撬動社區治理的有力支點。
科學布局
源頭減量
廣東省加強技術指導,編制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與收集設施設置指引、主要場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引,指導各地科學合理設置生活垃圾分類投放點和收集容器,規範作業程序、完善配套措施,讓居民分得明白、分得方便。
各地根據前端分類收集和末端處理能力情況,逐步配置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車輛。科學布局、升級改造生活垃圾壓縮轉運站,提升機械化作業水平和分類收運能力。
截至今年10月,廣東省已建成生活垃圾處理設施167座,總處理能力為每日14.32萬噸。已建成25座規模化集中式廚餘垃圾處理設施和一批小型處理項目,總處理能力每日0.8萬噸。
全省垃圾焚燒和生化等資源化處理比例達到67.8%,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9.95%。5年來,全省新建72座其他垃圾處理設施、22座廚餘垃圾處理設施,新增處理能力每日8.7萬噸。
廣東省制定《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實施意見》,建立快遞包裝綠色治理任務臺帳,開展「限塑」專項整治行動。18個地市建立源頭減量機制,重點推進快遞、旅遊、餐飲等行業源頭減量。
為促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廣東省建設並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全省經商務部業務系統統一平臺備案的再生資源回收企業超過5100家。
制定法規
不斷完善
2016年施行的《廣東省城鄉生活垃圾處理條例》是國內第一部將垃圾分類納入立法的省級地方性法規。為適應垃圾分類新形勢、新要求,今年啟動該條例的修訂工作。
各地綜合考慮城市發展水平、人口規模、生活習慣、垃圾分類工作基礎等實際情況,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管理地方立法。
目前,廣州、深圳、珠海等6個地市已出臺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或政府規章,10個地市正在制定相關法規、規章,6個地市將垃圾分類納入立法計劃。另有6個地市已出臺餐廚垃圾管理辦法。
為建立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全程分類體系,廣東省出臺《廣東省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實施方案》明確「全程怎麼分、城鄉怎麼統、設施怎麼建」等關鍵問題。
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聚焦垃圾分類體系建設的關鍵環節與各地集中反映的重點難點問題,制定餐廚垃圾處理指導意見、垃圾分類示範創建指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評估辦法等政策,形成「1+N」政策體系。
成功示範
複製經驗
廣東省因地制宜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不搞一刀切。目前,廣州市、深圳市已建立較為完善的法規政策和標準技術體系,分類處理系統逐步完善。珠三角其他城市均已建成廚餘垃圾處理示範項目,初步建立大件垃圾和園林垃圾收運處理體系。粵東西北地市垃圾分類工作體制機制逐步完善。
建設垃圾分類示範片區,移植、複製和推廣各地經驗做法,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邁上新臺階。例如,「全鏈條提升、全方位覆蓋、全社會參與」「家裡分好類、定時拎下樓、定點精準投」的廣州經驗,「大分流、細分類」的深圳經驗,通過「行走東莞」活動推進垃圾分類精細化管理的東莞經驗,打造「十個一」(一處機關大院、一棟辦公大樓、一個居民小區、一個公園、一個市場、一家餐館、一所大學、一所中學、一所小學、一家幼兒園)的汕頭經驗。
為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6市試點推行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農村垃圾分類實際、方式多樣的收運處置體系。
多部門協調聯動,多領域齊管共治。廣東省委宣傳部建立垃圾分類宣傳聯席會議制度;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加強塑料汙染治理;廣東省財政廳設立垃圾分類專項資金,對經濟基礎薄弱地區加強獎補;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大力推進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的處理處置設施建設;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部署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廣東省商務廳制定專門方案推進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兩網融合」。
宣傳動員
全民參與
廣東省在廣東廣播電視臺、南方新聞網等媒體推出垃圾分類宣傳報導8.2萬條(次),原創稿件、網評、融媒體產品1.2萬餘篇(條),積極開展多渠道、全方位、立體式宣傳。
將垃圾分類作為市長(書記)城建專題研究班培訓課程,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專題授課。成立廣東省垃圾分類培訓學院,舉辦全省垃圾分類培訓會,針對基層垃圾分類管理者、環衛作業人員、物業服務人員、志願者等精準培訓。開展「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創建省級校園垃圾分類教育基地87所,將垃圾分類知識引入幼兒園、中小學課堂,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為防止廢棄口罩隨意丟棄產生二次汙染,廣東省出臺關於廢棄口罩管理的指引,分區域分類規範廢棄口罩投放。在垃圾分類區域實行「樓層撤桶+定時定點」投放模式,在定點醫療機構、隔離場所等實行專人、專車、專線轉運,有效阻斷了垃圾投放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交叉汙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