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芷拋家舍業隻身入川,她是追隨周老師而去;而後周老師身患重疾無法康復,周老師連同子女只能追隨她。從追隨者不得不變成引領者,處在那種大戰亂大變革的年代,一個弱女子,顛沛流離,其間滋味難以言表。
「只願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
她的愛情,堪稱偉大。
一段古
筆者小時候曾經聽家父說起一段古,說是當年我們清華老街的大地主胡文輝,娶了大士紳江峰青的女兒,陪嫁的嫁妝有九十九槓,滿滿當當塞了整條街。說明一下,我們婺源的習俗,過去嫁女兒的嫁妝,用「槓」做單位,一人挑著或兩人抬著,叫「一槓」,抬槓者排成長隊,吹吹打打,鼓樂喧天,一路逶迤而去。「槓數」越多,自然娘家越闊。這江峰青嫁女,除了一般陪嫁物外,連女兒喝的水、廚房燒的柴火都一併陪了過來——在清華特意鑽了一口井,買了幾座山送女兒——這在那個年代是典型的家大業大。
「那真是闊氣啊!」家父說。我問你親眼見過?家父說那倒沒有,也是做小孩時候聽來的。他怕我說他吹牛,連說那棟老房子你去看看,清華橫街去彩虹橋那條路,那個大圍牆裡的房子當年就是胡文輝家的,後來做了倉庫。
彩虹橋取景
彩虹橋是我們清華一個著名的景點,那座傳說中大地主胡文輝的老宅子是去彩虹橋的必經之地,圍牆極高,從破舊的門縫中看去,雖然裡面荒蕪不堪,倒確可看出昔日是座高堂華屋。
家父1938年生人,他孩提時候聽來的古,可想時代之久遠。
「生於數,定於命」家父常常是抽了一口煙後發感嘆,「這樣的闊氣,新娘三天後就死了。」
「怎麼死的?」我好奇心一直重。
「不曉得。生於數,定於命。」
成年後我看過一些江峰青的介紹,從時間上來說,家父和我說的這段古是對得上的。家父沒文化,無法寫出這些當事人的名字,他離開我也已經五年了。現在應朋友之邀寫這些地方典故,這些私家傳說,我無法考證真偽,所以,通篇文字,尤其是家父說的這段古,不可看作嚴謹的考證文章(儘管我看過一些資料,也按我的標準做了取捨,但難免有謬誤之處)。若有當事人的後人看到,請理解這點;若有知情人發現文中錯誤,請在後面留言。感謝!
今天這篇文字的主人公叫江芷,是江峰青的孫女,說說她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希望給元宵節的戀愛男女,一點正能量。
還是從江峰青說起。
一位進士
江峰青大約生於1860年,卒於1933年,婺源段莘鄉東山村人。
1886年,也就是光緒十二年,江峰青考中進士。這進士不好考,就錄取比例而言比今天考985名校難多了。過去有「五十少進士」的說法,50歲考中進士都不算老。1886年是丙戌科,那一屆整個徽州府(六個縣喲)就只江峰青一個中了進士。
江峰青的仕途從浙江嘉善做知縣開始,後來升到道員,其級別相當於今天正廳與副省之間,最高做到大學士,那就是國家級領導人了。宣統年間,任江西省審判廳丞,一品封典授榮祿大夫。審判廳丞,相當於今天的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副省級,但他被授了榮祿大夫,那是一品官,相當於副國級,簡單來說便是幹副省級實職,享受副國級榮譽(待遇)。那個年代,你是一品大員,那麼從你的曾祖父母那一代開始都有封典,享受皇恩雨露,所以叫做「一品封典」,當然是榮譽性質的。
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江峰青回了家鄉,做起了省議員,就是當地的大士紳了。中國傳統社會,縣以下的行政區域,實際統治力與影響力,一直是士紳在引導。
江峰青當官時名聲不錯,舊時的進士嘛,詩詞書畫自然也是一把好手,在文藝方面他最拿手的是對聯,是名副其實的楹聯大家,當時北京的陶然亭、揚州的二十四橋、南昌的滕王閣,許多地方的景點、神廟、戲臺都有他撰寫的對聯。這裡錄一副和清華鎮有關的。
現在的彩虹橋是在清華老街的西側,其實以前在清華老街的東側還有一座橋與彩虹橋遙相呼應的,叫聚星橋,和彩虹橋一樣石木結構,橋上的楹聯便出自江峰青之手:「東升聚星多,愛此間水木清華;椅柱留題,跌宕文章湖海氣;北倉遺址在,想當日金湯建設;憑闌弔古,模糊煙雨晉唐碑。」 1972年,為了修建公路,聚星橋被拆,變成了鋼筋水泥橋。
一段師生戀
江芷,江峰青的孫女,生於1911年,1987在美國普林斯頓去世。
她在自傳中曾說:「我是全家女孩中,接受新式教育第一人。在我八歲那年春天,母親就送我進小學,但一直到二年級下學期,我轉入八叔父創辦的誠立小學(即今婺源縣紫陽一小),才算開始正規的現代小學教育。」
江芷在婺源老家與母親的合影
1925年小學畢業後,江芷又在私立紫陽中學讀了一年初中;
1926年江芷去上海求學,先後在天主教會女校和「婺本女學」就讀。讀高三時,她去杭州旅遊,愛上了這座美麗的城市,決定畢業後報考國立浙江大學。那年浙大化學系僅招生一名,江芷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江芷在浙大校園裡的留影
她是高材生,也是名副其實的校花。在這裡,她遇到了日後的夫君周厚復。
大四時的老師是周厚復教授。周厚復出生於1903年,大江芷八歲,1927年以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東南大學化學系,後考取庚子賠款留學助學金,於1929年奔赴巴黎大學求學,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 1934開始擔任浙江大學化學系主任。
周厚復被譽為中國第一位物理有機化學家,他撰寫的有關原子結構的論文,曾被英國皇家學會推薦為1944年諾貝爾化學獎評選論文。2001年,浙江大學建造化學樓,命名為「周厚復化學實驗大樓」,以此紀念他對化學研究以及浙大化學系的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當然這是後話。
在杭州的幾年是江芷一生中難得的快樂時光,她是周老師的高足,也是助手,他們不僅探討當時最前沿的化學問題,也常常詩詞唱和。周老師無疑是江芷心中的偶像,而老師也對這位青春美麗的才女疼惜有加。只是周老師已有家室,他們之間這種珍貴的情感只能深埋心底。
周厚復先生與家人合影
1937年,抗戰爆發,周老師一家隨校西遷到重慶,而江芷回到了故鄉婺源。從此兩人關山阻隔。
那時候婺源只有一所縣辦初中,剛畢業的初中生無處升學,在外讀高中的學生也因戰爭失學滯留在家,江芷於是與其他回鄉避難的教師商議,在原縣立初中基礎上創辦了戰時高中部。那是當時婺源的「西南聯大」啊!
戰時高中部人才濟濟,以江芷為例,她既能教理科,又能教文科、英語,有時別的老師臨時有事,任何一門課程她都能頂替上去!學校開辦僅僅一年多後,便在社會上贏得了極高聲譽,鄰近的樂平、開化、德興、景德鎮的許多學生都來婺源高中升學。這段歷史後來成為婺源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而江芷等教師也給當年的學生留下了美好的記憶!貴州一名正廳級離休幹部程郅平,曾在回憶錄中寫道:「江芷先生教我們的化學,她簡潔、清楚的語言,提綱挈領而又生動形象的講解,令我們一目了然,她嚴格要求又和藹可親,使我終身難忘!」
青年時代的江芷
這時的江芷已經二十六歲,在那個年代,絕對是大齡女青年了。她這樣的出身這樣的容貌才學,自然追求者眾多,但都被她一一婉拒,一直單身。
1943年,江芷任教戰時高中部的第六個年頭,一天她突然收到周老師的電報:「妻亡,子女五人,能入川相助否」。
原來周老師的髮妻葉學春去世了,留下五個未成年的孩子。而此前周老師接受了教育部的委託要帶一批研究生去英國進修,要趕在秋季入學時間到達,自己也要去英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和講學的任務。
江芷辭去教職,毅然踏上了進川的路程,戰火紛飛,前途未卜,等待她的是什麼?
千裡跋涉到達重慶,江芷接手了一堆孩子,周老師急匆匆奔赴英國。
1944年,德國的飛機日夜轟炸倫敦,讓人心驚膽跳。偏偏這時周老師發現自己的科研成果竟然被人剽竊了,他到處求告碰壁,甚至找到當時的駐英國大使顧維鈞,依然被搪塞。他是一個純粹的學者,壓力之下,驚憂過度,終致精神失常,發病時總覺得有人在謀害他,無法再繼續工作,被送進了精神病醫院。
長女周蔚芸和弟妹的合影
1945年,他被好心的學生送回國,一家擠在一間小房子裡,貧病交加,無人過問。他的病情時好時壞,發病時甚至說江芷要與人合謀害死他,甚至對親人大打出手。
一灣海峽
1948年春,周厚復的二哥將江芷一家接到臺灣治病,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落在江芷一人身上,她當時擔任中學化學老師,還要到處兼職掙錢養家,安排家務、教育子女、照顧病人……這位當年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大家閨秀,直累得羸弱不堪。身體上的痛苦還可堅持,精神的痛苦則真讓人了無生趣。終其後半生,周老師的病情一直未能痊癒,好轉時他就和人談化學問題,發病時便出現種種幻覺,自己和家人都是苦不堪言。
即便環境如此惡劣,江芷的教學成就依舊斐然,她的學生後來在回憶錄中寫「上江芷老師的課,如坐春風,受她的啟示,使我特別喜愛化學」,「江芷老師卓越的教學,對自己的人生道路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她在臺灣她曾被評為「模範教師」,先後擔任過臺灣師大附中教員、私立文化大學副教授、私立華岡中學校長,可謂桃李滿天下,
江芷在詩詞、繪畫、曲藝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她吟詩作賦,寫作繪畫,在夫君患病期間,依然詩賦唱和,給夫君以精神上的慰藉。
1970年5月,周厚復在臺灣去世,享年67歲。
江芷女士在臺灣與子女們的合影
周厚復與髮妻育有五個子女,後與江芷又生養五個,其中兩個留在大陸,其他八個都在臺灣成長。十個子女有科學家,有企業家,個個成才。不能不說江芷的養育功不可沒。
當初到臺灣只是權宜之計,沒想到後來風雲變幻,一灣海峽阻隔兩岸,江芷再也沒有回到婺源,回到杭州。
晚年的江芷在臺北家中的留影
江芷晚年生活是幸福的。在子女的陪同下週遊世界,到各個子女家小住。1987年7月,她在在美國安然辭世,走完了坎坷的一生,享年76歲。
一心回饋
周厚復在浙江大學工作9年,江芷也在這裡學習工作了6年,他們一直心繫浙大。
1996年,江芷的兒子周大紓與浙大化學系共同發起成立「周厚復教育基金會」。弟弟周大緒,妹妹周若芸,周稚芸,周立芸等人共同捐資,支持浙大化學系的建設和發展。
江芷的女兒周立芸與愛心希望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
2002年4月3日,周厚復和江芷的女兒周若芸夫婦、周立芸夫婦等向浙大捐贈1000萬元人民幣。
在江芷的家鄉婺源,她的子女以她的名義捐贈了兩所希望小學。
周厚復的長女周蔚芸女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懷念我的父親周厚復和兩個母親》。都說後母難當,江芷是周蔚芸的後母,但在周蔚芸的文章中,我們看到只有對江芷的感恩與禮讚。她確實是用行動獲得了所有子女以及社會的尊重。
晚年的江芷曾經寫過一首《病中尋夢謠》,共七節,記敘自已一生行跡,其中四節是寫婺源的,讀來令人動容。
《病中尋夢謠》
作者/江芷
尋好夢,東山中,東山故裡萬山中。桃谷觀花先祖植,茶園採葉族人間,樂無窮,樂無窮。
(二)
尋好夢,婺城南,南街宅第接雲天。百歲思恩終未極,一生遺恨去留間,別時難,別時難。
(三)
尋好夢,婺城西,西城國學有吾師,六載寒窗曾苦讀,一朝捷報舉家知,喜孜孜,喜孜孜。
(四)
尋好夢,朱子祠,正是私中入學時,經史子集從頭學,歌賦詩詞略涉知,一年期,一年期。
(五)
尋好夢,到春申,五年生活最繽紛,初學填詞擎友輩,再循數理悟迷真,正娉娉,正娉娉。
(六)
尋好夢,到杭州,西湖處處好勾留,山竺六橋尋達路,月潭水靜更通幽,不知愁,不知愁。
(七)
尋好夢,到臺灣,半身生涯在此間,蘭桂滿庭枝挺秀,桃李遍植品非凡,喜開顏,喜開顏。
註:桃谷是段莘東山村中一處美景,乃江峰青先生親手於村尾一山谷,遍植桃樹,建造亭閣,條題桃谷,有比「桃花源」之意,江峰青晚年常攜孫輩終日逗留其中。
婺源沒有忘記江芷,她去世後,新編的《婺源縣誌》和《婺源縣教育志》為她立了傳記,並在「藝文」中收入了她的《病中尋夢謠》。
一片冰心
當初江芷拋家舍業隻身入川,她是追隨周老師而去;而後周老師身患重疾無法康復,周老師連同子女只能追隨她。從追隨者不得不變成引領者,處在那種大戰亂大變革的年代,一個弱女子,顛沛流離,其間滋味難以言表。
「只願君心似我心,不負相思意」
她的愛情,堪稱偉大。
前段時間有個電影《無問西東》,感動了許多人。其中西南聯大那段的時代背景與江芷年輕時候類似。
「芷」,辭典上說是一種香味令人止步的草。
江芷的人格,確如其名,讓人「仰止」、「行止」。她與周老師的愛情,可謂岸芷町藍,無問西東。
部分參考文獻:
周蔚芸《懷念我的父親周厚復和兩個母親》
鄭立光《婺源奇女子江芷》
尹兆琦《周厚復、江芷老師軼事》
部分圖片來自方祗生以及浙江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