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讓王》:「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棄生以殉物,豈不悲哉!」
在蒼茫的宇宙之間,人的生命如同螻蟻,所以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就是長生不老。根據《淮南子》中的記載,秦始皇在坐擁了天下之後擁有莫大的權力,而他也敵不過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儘管他曾經派出徐福尋找仙人,以祈求自己能得到仙丹。最後一切都是鬧劇,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美夢成空。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雖然說,我們追求長生不老,但真的面臨死亡,我們又有著非同常人的豁達心境。這一點可以從葬禮上的種種習俗上顯現出來。在我們的一生中,不可避免地會經歷身邊人的葬禮。一般來說,人的葬禮會經歷好幾天,而且規矩繁多,會請具有名望的陰陽師主持葬禮。關於葬禮的時間存在著差異,有些地方要過了頭七才下葬,但部分地區人死之後要停吃三天才能下葬,現代人或許覺得這是一種迷信的做法,但其實他有一定的科學依據,這是為什麼呢?
停屍三天可避免犯下大錯
古時候葬禮的全過程一般要經過7天,要等人死之後,頭七過了才可以讓他們入土為安。而且,在下葬過程中,家人主持召集隆重的下葬隊伍,這是因為古代人信奉,人死之後靈魂會在頭七回到人間。只有在喪禮上讓他們風風光光地離去,才能夠彌補他們的在天之靈。
然而,秦始皇之後,人們不再停屍七天,而是三天。這是因為秦始皇的死是在夏天,那時候他也不在宮殿中,士兵需要將他的屍體從巡查路上移到宮殿中,途中沒有任何冷凍裝置。所以,他的屍體在停放七天之後,早已腐爛不堪,送行之人都能夠聞到一股奇臭。從那之後,很多地方將停放屍體時間從七天縮短到三天,至今一直傳承下來。
而我們也知道,古代的醫療條件與今天相比差之甚遠。沒有科技的支撐,他們無法正確地對人類自身的病症做出判斷。因此,古代常常出現假死的現象,所以停屍三天可以給親人和醫生做出反應的時間,避免犯下大錯。其實,關於死亡的概念一直沒有定論。在醫學上有一種微弱死亡的症狀稱之為:「假死」,指的是一個人,雖然生命機能極度微弱,用一般的方法檢查不出來他的生命指徵,看起來好像已經死亡,但其實還活著,因為他的腦功能和呼吸處於高度抑制的狀態。
顯然,憑藉古代的醫療條件是無法精準地判斷這種假死現象,再加上古代擁有高超技藝的名醫並不多,普通人生活當中常常會遇見庸醫。所以,在醫生宣布親人死亡之後,再將親人的屍首停留在家裡三天的時間,可以給假死的人甦醒的機會,及時救治他,避免陰差陽錯地葬送親人的生命。
能救活死人的扁鵲
在歷史上就曾經有過一次假死的案例,春秋時期,扁鵲愛好遊歷,經常在各國行走,也在遊歷過程中治好了許多疑難患者,所以大家都覺得他有起死回生的本事。有一天,扁鵲遊歷到虢國,這裡的太子在半天前死亡了,朝廷上下正在給這位太子準備入殮儀式。他聽了十分著急,來到皇宮門口,自稱自己是一個大夫,想見見太子的遺體,或許還能救活太子。皇宮的守衛聽了扁鵲的話,只覺得他是個瘋子,哪有人死還復活的道理。
這時,扁鵲嘆了一口氣表示,你不相信我的話這沒有關係,你可以先按我說的觀察一下太子的反應,你去看看他的鼻子有沒有腫,他的大腿和陰部,摸起來還有沒有餘熱。守門人把他的話稟告給虢國君王,發現已經死亡的太子,果然有扁鵲所說的這種症狀,於是國王親自出來迎接扁鵲,請求神醫救活他的兒子。
經過扁鵲的診斷,原來這位太子並沒有死亡,而是得了一種病叫做「屍厥」,這會讓太子氣脈紛亂,面色全無,身體沒有知覺,好像死亡一般,但其實是種假象,後來在扁鵲和他身邊弟子的搶救之下,太子果然活了過來,身上的病症也全部治癒了。從此之後,人們就將扁鵲和起死回生牢固地聯繫在了一起。至此,我們可以發現,扁鵲並沒有什麼起死回生的本事,只不過是這種假死的現象被扁鵲發現了,他通過及時的措施拯救了這位太子的性命。可見在古代,停屍三天是有科學依據的。
銘記教訓,祭奠親人
如果沒有扁鵲,虢國的國君,可能會將自己還活著的兒子埋入黃土之中,而他的兒子或許在棺材中甦醒,奮力自救又無可奈何。對古人來說,這樣的教訓實在太過慘重,所以在這之後,停屍三天成為了每一個葬禮上的固定儀式,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他們的葬禮上都遵循著這樣一個規矩。
說起來,停屍三天或七天,除了能夠避免假死的親人被活埋,還有社會意義上的另一種考慮。一個人,赤條條地來到人間,但走的時候經歷過人間的風景,也體會過世間的溫情,他們並不會一個人孤獨地離去,身邊的人也難以短時間內接受他們的死亡。更何況在大多數的情況之下,人死是在我們的意料之外的。
因此,三天也可以給親朋好友一個反應的時間,他們可以回憶自己與逝者的情誼,並且用自己的方式祭奠他們的離去。就像是葬禮,雖然我們都知道,在人死之後為他操辦各種儀式都於事無補,畢竟他無法親自參與。可對於活著的每一位親朋好友來說,我們對死者的情意,好像只能夠通過這種風風光光的儀式才能夠體現出來。
「幾回天上葬神仙,漏聲相將無斷絕」,從《官街鼓》中描述看來,長生不老是一種可怕可笑的欲望。今天的我們已經通過科學技術的發展,拉近了與長生不老之間的距離,但仍然無法實現。很多人會嘲笑古代留下來的一些迷信,但是停屍三天並不是迷信,其中的科學依據放在今天仍然適用。
或許,可以用現代的科學技術判斷親人是否真的處於死亡狀態,停屍三天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雖然很多地區還保留著這樣的傳統,但很多人懷疑這樣的傳統是否需要拋棄。但其實,就算親人不是假死,停屍三天也有存在的必要。從生者的角度來說,需要三天或者更多的時間,去整理自己的心緒,去回憶逝者的一生,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和逝者告別。但更多的是,在親人的離去中,不斷獲取自己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雖然逝者已去,但生者需要時間從悲傷中脫離出來,面對自己的生活。所以說,停屍三天,從逝去者的角度來考慮,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他的生命權利。而從活著的親人的角度來說,也給了他們一個緩衝的時間。因此,停屍三天的意義遠遠超出了封建迷信。
參考文獻:
《淮南子》
《官街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