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城鎮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為3000美元。但據估計,中國有600名億萬富翁及超過100萬名百萬富翁。除此之外的中國人,往往也願意存錢、捨得花錢。
麥肯錫公司預測,到2015年,中國中上層消費者(年收入1.5萬美元~3萬美元),將帶動該國近1/4的奢侈品消費。
一位麵包師傅告訴筆者,他給妻子買了一個瑟琳(Céline)手包當做生日禮物,這花了他1/4的月收入。在以前被視為窮鄉僻壤的昆明和太原等城市,奢侈品牌如今也在擴張。
從許多方面講,中國消費主義與其他地方沒什麼不同:人們都想穿好的,因為它舒適、漂亮、張揚,給人安全感。但在其他方面,中國代表一個獨特的商機。
首先,據貝恩諮詢公司稱,禮物(給政府官員、情侶、客戶)佔近25%的銷量。因此,皮夾、小飾品和手包非常搶手,這類東西比衣物更容易送出去。難道有人不想收到LV售價5400美元的燈籠墜飾?皮革名片夾也很受歡迎。
另外一個不同是,買這些奢侈品的男士多於女人。《洛杉磯時報》不久前報導稱,「男士手包」如今佔中國境內12億美元手包銷量的約45%,而美國的比例僅為7%。
在像中國這樣經濟和社會急速變化的國家,炫耀性消費是吸引客戶甚至朋友的必要手段。網絡上把這稱為「曬」。
誰最會曬?不妨看看2012年秋天的中國消費主義。
「有錢人的妻子們推動名牌消費」
中國有一批女人以引領時尚和消費出名。其中一位就是經常在《Vogue》中國版出現的萬寶寶。她在美國薩拉勞倫斯學院念過書,現在設計自己的珠寶品牌。此外還有電影明星範冰冰,是LV的品牌大使,不要把她與另一位女演員、Gucci的品牌大使李冰冰弄混了。
還有不太有名,但在時尚界更有影響力的曹穎惠。她祖父開辦的公司如今已是世界上最大的針織品供應商。
曹解釋說:「許多有錢人不知道怎麼穿著打扮。所以,他們就知道買那些有名氣的大品牌,但他們的夫人卻穿得更時尚。從某種程度上講,有錢人的妻子們推動名牌消費。」
「妻子們」包括情婦。在中國當情婦,絕不是在美國那樣,與一個已婚男人秘密往來。她們的角色是私密的,也是社會的,這就意味著要穿戴體面地走出去,可能還會給男人出謀劃策。寫購物清單的往往是她們。
「我有錢,就要花掉它」
在北京新光天地的Costa咖啡店,一位商人在尋找搭訕對象,他擺了擺戴著百達翡麗鑽石腕錶的手,不滿咖啡師加水衝淡了他的拿鐵咖啡。他說自己名叫石軍(音),半個多小時後,他開始首次爭取我的好感:「一個月4萬元人民幣如何?」他說話帶有濃重的四川口音。他是在中國的西部青海和新疆搞房地產發家的。
石軍的妻子在義大利,或許是瑞士,女兒在美國的中學念書。他今天沒有多少別的事做,就是看看新衣服和女人。
「我喜歡奢侈品,我愛消費。」他說,「我有錢,就要花掉它。」他穿的鞋是菲拉格慕的,T恤是阿瑪尼的,褲子是奇頓的,皮夾是寶緹嘉的,襪子是普拉達的。內褲呢?他說,我跟他一起去溫泉就知道了,但他向我保證,肯定超過800元人民幣。
「虛榮是必需品。它證明你的自我價值」
蒂凡尼•張嫁給一個身家億萬的房地產開發商。我見到她是在北京第二高的銀泰中心的地下室,在一個英國茶店裡,那裡賣的安茲麗茶杯2380元人民幣一個。
張也是來自四川,但說話早沒了口音。她飛來飛去,參加巴黎和米蘭的時尚秀,目前正考慮購買破舊的歐洲豪宅。
當年她還是一名電視演員時,她戴假睫毛和黑色隱形眼鏡,這讓她的虹膜看起來特別大。如今,她挎著「巴黎世家」包,當然不是地鐵階梯外面賣的那種冒牌貨。仿冒品在中國很火,但一般人們有錢了,往往會去買真品。
在張女士看來,有能力購買特別和正宗的東西,是一個健康社會的標誌。她說:「人人都需要目標,生活中要有追求的東西。除了愛情和照顧家人外,人人都想改善生活質量。不然還有什麼?連計程車司機都想要愛馬仕皮帶和LV錢包。」
「這不是虛榮的問題。而是你生存的價值,在這個社會的價值。有人會說,中國人買這些是出於虛榮。我要說虛榮是必需品,它證明你的自我價值,這是你自己辛苦掙來的。」
「這很時髦,有老虎和鑽石」
曹穎惠告訴我,埃德•哈迪(Ed Hardy)是在中國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到今年年底,它將在30家商場初次亮相。該品牌一件水晶鑲嵌的「愛到死(love dies hard)」T恤售價1980元人民幣,比在美國貴4倍。為迎合中國人口味,T恤上還印有龍、虎和其他生肖符號。
23歲的董樂(音)是房地產開發商的兒子,他與女友一道從河北省驅車到北京過周末。「我不工作,就待在家裡。」他說。這是他倆第一次逛埃德•哈迪。「這些運動衫很棒。」他女友說。顯然,她想要他試一套情侶裝,最後他試了。「好吧,我試試褲子。」他說著,從一條粉紅色的牛皮長椅上站起。
過了一會兒,她手攬著他的腰。這對情侶對著鏡子端詳了半個小時,討論是不是倆人穿一樣的顏色。「我穿綠色的好看嗎?」她問。「我喜歡灰色的。」他說。他還試了一頂繡有老虎圖案的黑色卡車帽。「這很時髦,有老虎和鑽石。」一個小時後,他甩下1100美元,然後驅車回河北。
「現在,有錢人都避免用顯眼的東西」
當新富和白領開始使用貨真價實的名牌時,他們提高了想要變身時尚精英的門檻。所以,其他人要另闢蹊徑,尋找更有品味的方式揮霍。預測與諮詢機構Stylesight的創意總監弗朗西斯•黃說:「現在吸引人更多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品牌。以往,他們想要人知道自己有實力,所以買大牌子的東西。而現在,他們想要別人知道『我有品味』。」
美國出生的自由髮型師傑弗裡•應表示:「現在,有錢人都避免用顯眼的東西。他們開始擺脫對身份象徵的著迷,他們開始考慮傳承和質量。因此,這是一種他們自己的社會圈會欣賞的低調消費,跟大街上的人不同。」
一位名叫吳瑞琪(音)的年輕男子喝著香檳說:「我們以前都穿塑料拖鞋,那時沒有時尚一說,人人都穿一樣的。現在有兩種購物者:一種是處於時尚前沿,另一種是從眾顧客,像一群嗡嗡叫的蜜蜂。」
「但商場讓他給品牌改個英文名」
9歲的羅丹(音)來自西安。她在香奈兒和迪奧的廣告牌前擺姿勢,她的父母在拍照。「非常漂亮,但我們看不懂這些英文名字。」她爸爸說。「這對我們太貴了。」她媽媽說,「我們買不起。」
附近幾家店面都有英文名,如「White Collar」、「Elegant Prosper」,但顯然不是進口貨。「我一個朋友想要推出一種用中國名稱命名的運動服裝品牌,但商場讓他給品牌改個英文名。」實際上,中國人仍不願購買有中國品牌名的服裝,他們覺得不酷。
「他們要有錢,也會買的」
在香奈兒店,25歲的齊小姐想要退一件裙子,最後卻買了一對有字母組合圖案的耳釘。她請我到一家咖啡店聊天。她來自中國東北,幾年前在北京開了一家美甲店,現在她60%~70%的收入,用來買名牌衣服和手提包。
她說:「我唯一的愛好是購物。」她穿一件白花邊裙子,戴著一條迪奧鑽石項鍊,幾分鐘前一位走出香奈兒店的女孩就是這身打扮。她說:「北京女孩都買一樣的奢侈品,至於是不是花掉一個月的工資並不重要。中國人盲目從眾。一些人說他們恨富人,但這只是酸葡萄心理。他們要有錢,也會買的。」
「時尚毀了一些人,也救了一些人。一個朋友對我說,看到這座商場裡的所有東西,激發他更努力工作,這給了他奔頭。不然,活著有什麼意思?但不少女人,為了一個手包或一塊手錶,不惜出賣自己。我從不覺得這有什麼特別不對的。賺錢方式有很多種。」
她引述鄧小平的話說:「『不管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些白領女孩,有體面的工作,她們也會為了錢跟人上床。」我意識到,她把我帶回到了我遇見那位四川開發商的那個Costa咖啡廳。
接著,她笑著說,「如果現在中國人少掉一半,這些牌子都要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