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在唐至五代的發展過程中,有何進步,又出現了哪些弊端

2021-01-09 騰訊網

提到中國古代史,科舉一定是避不開的一個話題,自科舉制度在隋朝被創立之後,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革,已經成為了我國古代選取人才最為重要也是最為基本的制度。

科舉制度演變的跨度之長,內容之繁博,當然不是筆者在此所能講述清楚的,所以本文僅聊聊科舉在創立初期,在唐朝至五代發展過程中的進步以及出現的弊端。

科舉在唐五代的發展

科舉起初是在隋朝產生的,但是往往一個新生的制度會有各種各樣的不全面,科舉也不例外,創立之初充滿著時代的局限性。

到了唐初,科舉制也承襲了下來,並且由原先秀才、進士兩科增加了明經、明算、明法等科,對考試的相關細則也有了更加具體的規定,例如考試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考試的人數以及放榜的流程,皆有了一個較為合理的安排,其中就包括為了增加科舉的公平性,唐朝對科舉考試的核查、複試以及監察環節的增加。

隨後便是唐朝中期,在這一階段,科舉成為了朝廷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科舉入仕的普通人在朝廷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大,這種大環境之下,這些人便開始拉幫結派,形成「朋黨」。

而到了唐超晚期,由於社會的動蕩不安,科舉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首先表現出的就是取士的數量和質量,但是科舉制度卻沒有停止發展,首先就是針對疑似作弊的士子增加了複試的環節,即可以將真正作弊之人剔除考試的隊伍,也可以避免一刀切讓人才流失從而讓朝廷產生損失。

五代時期,科舉制繼續發展、完善。對於考生所試內容考核複查更加嚴謹,例如「知貢舉張文寶試士不得精當,罰一季俸」便充分體現朝廷對於此事的看重。同時針對太過頻繁的覆核也做出了一定的改進,變為由群臣一起討論是否需要複試之後,再將討論的結果反饋給皇上,最後由皇上點頭決定。

科舉制發展過程中的進步和弊端

進步

正如上文所述,在科舉的發展過程之中,各種制度都在不斷的完善,其主要表現在對徇私舞弊者的糾察力度,通過各種覆核來保障科舉的公平性。

其次,中晚唐以及五代時期,朝廷對於舉子多以鼓勵入幕中央使府或入京為主,將人才直接掌握到自己手中,同時這些直接為朝廷辦事的舉子將會有更多的晉升空間,仕途也會更加坦蕩。這樣,舉子就會對朝廷產生感恩之心,在維護朝廷統治方面有著及其不錯的效果。

他們大多能在地方動亂的時候站出來出謀劃策甚至挺身而出,比如貞元中期的鄭權就曾

「挺身入白刃中,抗辭喻義以逆順,因殺其首亂者數人,三軍畏服」

, 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地方的治安,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統治,也就從側面減少戰爭對平民百姓的傷害。

弊端

弊端當然是存在的,就比如科舉在盛唐時期發展產生的座主門生觀念,這一觀念一直影響到中晚唐五代時期,科舉風氣都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何為「座主」呢?也就是我們說的主試官,盛唐時期產生的這種觀念也就是參拜主試官的習慣,在這一過程之中腐敗就會滋生,更有甚者通過各種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攀親故,而這些嚴重的影響的科舉的風氣。

而在放榜之後,中舉的考生處於對未來仕途的發展考慮,又會去拜訪主考官,以各種方式報答主考官的提攜之恩,拉幫結派的現象逐漸開始產生,這也為後面形成「朋黨」埋下了伏筆。

接著第二個弊端就是使依附與皇權的士族沒有辦法發揮太大的影響來協助皇家治理天下。科舉在唐朝時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鼓勵各大士族的士子趕考,入朝為官後以便皇帝更好的控制士族,但是實際上,伴隨著大部分士族精英入朝為官,這些出去的士子和以前宗族之間的關係慢慢變淡,這種現象的發生使得依附於皇權的士族官僚已然無法發揮太大的社會影響,以至於唐朝最為主要的政治體系(即通過官僚集團統治平民百姓的均田制以及府兵制)也受到了影響。

總的來說,在唐五代時期科舉制的發展帶來了一些弊端,但是這種發展中的進步也是十分值得肯定的,這對後世的改革做了很好的一個引導,在整個科舉歷史上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

《五代科舉制度考》《舊唐書》《新唐書》等

相關焦點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
    中國科舉制度起源於漢,創始於隋,確立於唐,完備於宋,興盛於明清,有著近1300多年的歷史。研究唐代的科舉制度不僅有利於了解唐王朝人才選拔的深層次內核,更對現如今我國的人才選拔方式的進步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鑑作用。唐代確立科舉制度的背景科舉制度之前我國社會各階段的官吏選拔制度各有特色。
  • 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從世卿世祿到科舉制
    導語: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本文我就以這角度來分析一下,看歷代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演變過程,這個演變過程又有什麼內在的原因?咱們先來整體的認識一下。這種制度的簡單理解就是一種親(有血緣關係)貴合一的用人制度。卿是一個官名,是奴隸主政權對高級官員的一種稱呼,這裡注意與秦漢封建社會中的「卿」不是一個概念。祿就是「卿」的工資。這種可以世世代代做大官、領高工資的人是一個固定的圈子。你是這個圈子裡的人,你就能做官,就是特權階層。至於其他階層基本沒有「越界」的可能。世卿世祿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周公輔成王。
  • 宋朝為什麼要另闢蹊徑,在科舉制度上搞出來了個五甲制度?
    一提到科舉制度,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張嘴就會說出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和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這些名詞。在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中,一甲是由三人組成,就是人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被稱賜進士及第;二甲被稱為進士出身;三甲被稱為同進士出身。可是,在宋朝時期,科舉制度並不僅限於三甲,而是五甲。
  • 公務員選拔千年輪迴:科舉制度失敗因時代
    中國歷代官吏選拔之法  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的方式根據主要特徵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和3種制度  中國古代官吏選拔的方式有多種,有世襲、納貲、軍功、薦舉、郎選、恩蔭和科舉等。根據主要特徵大致可以劃分為3個階段和3種制度,即先秦的世襲制、秦漢至魏晉南北朝的薦舉制和隋唐至明清的科舉制。
  • 明清的政治制度,對比之下,有何不同,又有何發展呢?
    明朝和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兩個朝代,兩者相互關聯十分密切,可以說清承明制毫不為過,因為統治者個人的不同,現實需要,民族調節等等原因,兩個朝代的制度都有些什麼呢?又有什麼發展呢和不同呢?明朝一、中央行政制度1、內閣明初朱元璋殺左丞相胡惟庸,順勢廢除丞相制度,隨後接著設立殿閣大學士,後來此制度有所發展,成祖時改為內閣,後權力不斷誇大,有首輔次輔之分,有票擬之權。2、廠衛制度東廠、西廠與錦衣衛的合稱,太祖時設立錦衣衛,到成祖時又設立西廠,後來還有東廠中行廠等。是直接向皇帝負責的機關,權力極大。
  • 古代科舉制誕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學位
    五十多歲才中了秀才例子在古代並不罕見,因為科舉入仕是他們唯一能夠翻身證明自己的途徑。這時候大家一定會想,既然古今讀書人在讀書這條路上都少不了苦讀和種種磨礪,那麼是古代讀書人付出更多還是當今的讀書人更加努力,古代讀書人一生都在追求的秀才,舉人,進士又有多少含金量,拿現代教育的眼光來看這些頭銜又相當於什麼學位?這就讓我們來一同回顧科舉制的起源與歷朝歷代的發展。
  • 《聊齋志異》中被「高考」氣死的大學霸
    《聊齋》確實是一部天下奇書,其中花妖樹精、狐仙鬼怪,萬物皆有靈,真是引人入勝。可是你知道嗎?在《聊齋》中還有一個被考試氣死的大學霸呢。講這個故事之前,先要了解一下影響了中國上千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被西方學者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他們驚訝於一千多年前的中國就有了這樣一套嚴謹的文官選拔制度。它可以說集高考、司法考試和公務員考試於一體。
  • 互助獻血制度引爭議 「血託」弊端迫切需要改進
    他向記者表示,互助獻血制度從某種程度上確實保障了獻血、使用之間的平衡,顯然是巨大的進步。但其中弊端迫切需要改進。  也有聲音認為,在巨大的供需差之下,互助獻血無論如何完善都會成為牟利的工具。王兆華則告訴記者,「非法組織賣血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執法過程中的困難,明確組織賣血三人次以上的就可以定罪,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取證非常困難,即使有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也無法對其進行定罪,「更多的情況是因為爭地盤打架,符合相應法規後,按照尋釁滋事進行定罪。」
  • 唐朝人才選拔、官員調配,「人事檔案記錄」甲庫制度「說了算」!
    歷史走過了千年的發展,人類的文明得到了極為長遠的進步,無論世界,或是中國,文明之火依舊熊熊燃燒。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之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很多的前人智慧。封建時代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走過了秦漢、隋唐,步入了宋元,最終結束於明清。盛唐是一個光輝的朝代,萬國來朝;它有著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政治。
  • 科舉制:寒門子弟的新的晉升機會與現實之下的衝突
    導語: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的發展中,科舉制的出現有著重要的作用,從政治上來說,為中下層階級的士人打開了新的晉升道路,使得統治階級的構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統治階層發生了下移;從文化上來說,科舉制的出現使得文化下移,對教育的重視由上而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 何為制度
    「活」的制度史聚焦政治社會中實際發揮作用的制度,提出應從過程、關係、行為視角關注制度運作的路徑和流程;制度史觀立足法定成文制度,致力於挖掘政治體制在中國古代社會中的巨大意義,以及中國歷史發展的延續性;日常統治研究矚目作為國家統治基調的日常活動,強調從文化人類學視角進入觀察,揭示以往或被忽視的制度現象。
  • 命理學的起源,和它跌宕起伏的"命運"發展過程,你知道嗎?
    今天,只和大家聊聊命理學的起源,以及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時期,有哪些不同的論命特點,出現了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作簡要的論述。小說《三國演義》中,多個章回中寫到管輅以命理佔卜夏侯淵戰死、魯肅病死,何宴有殺身之禍等神斷。正元二年,其弟管辰對管輅說:大將軍對你很好,你期待富貴嗎?管輅嘆聲道:我本命在寅,生於月食之夜,今年八月可任少府丞,明年必死。果然,於正元三年二月歿。據說,著有命理相關一書《天陽訣》,佔人生死吉兇極驗,失傳。經三國、兩晉,到南北朝時期有明顯論命的記載,命理學已有較大的發展。
  • 李時珍、吳敬梓和蒲松齡等人屢試不第的八股取士制度真的那麼難嗎
    八股取士制度是明清時期的一種選官制度,它實質仍然是科舉考試。中國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一個漫長探索、逐漸成熟的過程,才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相對客觀公正的一種制度一一科舉制。科舉制度開創於隋朝,隋文帝時正式廢除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
  • 命理學的起源,和它跌宕起伏的「命運」發展過程,你知道嗎?
    今天,只和大家聊聊命理學的起源,以及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各個時期,有哪些不同的論命特點,出現了哪些主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作簡要的論述。01 雛形時期——早期線索以專論人一生的生死吉兇,現在所能考證的史書中,最早有跡可尋的記載大概是在陳壽的《三國志·管輅》一書中,其評道:「華佗之醫診,杜夔之聲樂,管輅之卜筮,誠皆玄妙之殊巧,非常之絕技矣。」
  • 八字標準給考生的顏值打分 趣談清代科舉「大挑」制度
    然而,清代中後期卻誕生了一個科舉正途之外的新制度——「大挑」。「大挑」本是河務建設的術語,意思是疏浚河道的壅塞,使之暢通。科舉「大挑」制度的本意,也是為落第的舉子開闢另一條出路。這一制度內容很簡單:科舉中參加會試不中的舉人,參加朝廷統一舉辦的「大挑」,被挑中者可以擔任縣令、教職等職。
  • 科舉考試的試卷如何批閱?趣聊為何說宋人考生是相對公平的?
    科舉制度以試卷的方式進行考試,試卷的評定尤為重要,所以宋代在唐代的基礎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閱卷制度及其上奏的評卷制度。宋代的閱卷制度是經歷了一個時常複雜的過程,宋代的閱卷對於考試的詩賦、文章及其文風都有相關具體的評判標準。詩賦講究押韻制定了相關的條令,文章則是有字數上的規定。
  • 新中國70年企業制度的演變歷程與發展取向
    一、改革開放之前中國企業制度的演變歷程改革開放前,中國企業制度發展歷程可以劃分為兩個時期。這兩個時期的分水嶺是1956年。1956年初,隨著全行業公私合營迅速推進,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建國初期的國營企業與私營企業等多種企業制度形式並存的微觀經濟結構被徹底地改變,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組成的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標誌著與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的社會主義企業制度的形成。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至70年代中後期,這種公有制經濟佔絕對主導地位的企業制度格局的弊端,日漸顯露出來。
  •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古人為何如此青睞科舉製作為選拔方式
    《祭妹文》中:「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其中的登科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高中的意思。科舉作為歷朝歷代延續下來的篩選人才的制度,形式等同於今天的高考,但是科目變得豐富,發展變得全面。科舉制度始於隋朝,隋文帝打下江山之後建立隋朝,正是百廢俱興需要人才的時候。
  • 你認為《紅樓夢》中賈府義學中的弊端有哪些?
    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更有一件大事:誰知這樣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如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雨村聽說,也道:「這樣詩禮之家,豈有不善教育之理?別門不知,只說這寧、榮兩宅,是最教子有方的,何至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