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孟婕
在杭州華策中心辦公室接受筆者採訪那天,趙依芳穿了一身利落的休閒裝。走近才發現,白色衛衣上印有「向陽而生,感恩有你」幾個大字的彩色噴繪,這是華策影視集團上市十周年之際,推出的一系列「周邊」之一。
很少有公司會為「慶生」如此「大費周章」,但作為中國電視劇第一股,華策無疑具備了這樣的底氣:自2010年上市以來,播出劇目數量總計200餘部,電視劇年產能高達1000集,佔據影視劇產量全國第一、網絡視頻熱劇點擊量全國第一、影視劇出口全國第一……
還有一個有趣的「華策現象」——這是一家自帶粉絲的影視公司,一方面,誕生28年來,華策出品了《外交風雲》《解密》《三生三世十裡桃花》《以家人之名》《我的少女時代》《刺客聶隱娘》等一大批精品爆款影視劇,陪伴了幾代劇迷共同成長,另一方面,不少年輕觀眾因為自己的偶像是華策麾下藝人,或出演了華策的劇目,愛屋及烏,開始關注「華策製造」。某種程度上說,這也與華策所倡導的「所有業務都為內容創作服務」的企業價值相契合。
趙依芳愛美。在坎城參加電視節,她會為了海濱大街上一條掛在櫥窗裡的白色連衣裙,而駐足良久;偶然發現一條繡有自己名字縮寫的絲巾,簡直愛不釋手;大到公司作品的海報設計,小到一份報告的排版,她都非常在意細節、反覆調整。人,事,物,都喜歡美美的,留在身邊,做在戲裡。
許多人在見到趙依芳之前,先聽說了她身上的許多「標籤」:文化浙商、熱血純粹、低調務實、鐵娘子、細節控……
一位與趙依芳有過合作的業內人士曾這樣評價她:「一談起影視劇,她的眼睛會發亮,腦子裡總有層出不窮的想法。」這句話可以與她身邊員工的感受對照起來看:「常常在凌晨3、4點收到趙總的消息,我們有時候都分不清她到底是沒睡,還是早起工作了。」兩者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個「女超人」的形象。
但此刻坐在筆者對面的趙依芳,在經歷了一天的各種大小會議之後,還是有一絲難掩的疲憊。
採訪的第一個問題,華策的初心是什麼?趙依芳簡單作答:「這個行業,日久見人心。」而後是一陣短暫的沉默。看得出來,她的思緒飄蕩,回到了最初的最初,光影夢開始的地方。
或許與影視文學講故事的法則同理,要真正認識一個人,需自她從何處來、要到何處去講起。
落地玻璃窗外,綠茵掩映,文氣氤氳。
匠人的幸福
很多電視觀眾知道華策,是從2008年那部《中國往事》開始的。對這樣一家在當時規模、資本、名氣都不大的民營影視公司來說,投資5000萬元拍一部從細節到場景都如此「講究」的史詩劇,實在是一次冒險。但趙依芳有自己的堅持:「既然選擇做文化,就不能一味『跑量』,而是要靜下心來把劇做精緻。」最終,《中國往事》斬獲了「飛天獎」和韓國首爾國際電視節「最高電視劇」大獎,至今仍被業界和觀眾奉為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有人說華策憑藉這部劇「一炮而紅」了,趙一芳聽了,只是淡淡地笑,心裡卻不太認同這種說法。在她看來,真正的好題材、好項目都是「磨」出來的,也是「等」出來的,所謂「日久生情」,根本沒有什麼捷徑可走。從那時起,她就深諳這個行業的精品之道——手藝萬歲,內容為王。
很少有人知道,《中國往事》和它之前的《子夜》《聊齋先生》《風流少年唐伯虎》等多部華策自製電視劇,從創意之初到宣發階段的海報和每個新聞稿,都是趙依芳深度參與,一點一點「盯」出來的。有時候一張海報接近定稿,各個環節的經手人都點了頭,拿到趙依芳那裡,還是會被她在角角落落裡圈出一堆問題,甚至推翻重來。
華策老員工的印象中,趙依芳總是在說「再來一次,應該如何做的比上一次更好」,而事實上,華策每一次的自我提升、自我顛覆,也都被觀眾看到,記在了心裡,在趙依芳看來,「這是一份人情往來,是無價的。」
匠人的幸福,正是由此而生。
從1992年創業至今,華策走過了28年,趙依芳也逐漸形成了對「好」的評判標準:「你可以選擇更符合當下審美趣味的面孔、更符合年輕受眾的表達方式,但一定要有打動人心的瞬間,要全力以赴地描繪永恆的人情和人性之美。」一言以概之,就是要「匠心獨韻」。「匠」代表勞作,在細節的打磨上,要「盡精微」。「心」代表思想,在價值觀的傳達上,要「致廣大」。
華策上市後,趙依芳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投注於集團的運營,和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參與創作比以前少了許多。直到聽說編劇馬繼紅正考慮寫外交題材劇本的消息,趙依芳又一次有了「心跳加速的感覺」。幾乎是毫不猶豫地,她向馬繼紅拋去了合作的橄欖枝,兩位同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生人的「鐵娘子」,開始向《外交風雲》這一「既盛開玫瑰又布滿荊棘的高地」,發起了衝刺……
不久前的金鷹電視節上,由華策出品的獻禮劇《外交風雲》榮獲最佳電視劇獎,實現了金鷹獎、飛天獎最佳電視劇獎項大滿貫。發表獲獎感言時,有那麼幾秒鐘,趙依芳的腦海中一片空白,她聽見一個聲音在晚會現場迴蕩,「怎麼那麼響啊」,等回過神來才發現是自己在說話,而事先擬好的腹稿全忘了。
趙依芳自己也很難說清楚,情緒是為什麼「砰」地一下「頂」到那裡的,許是想起了《外交風雲》審查播出前的關鍵階段,她和主創團隊在北京租了房,夜以繼日地討論修改方案、謀劃宣發策略;許是想起為了保證質量,她主動提出上浮該劇單集成本,並在拍攝過程中追加投資的「瀟灑」背後,其實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見的壓力;又或許,僅僅是因為,體會到了久違的、身為創作團隊的一員,建造迷宮,埋下種子,撥雲見月的興奮和喜悅。
關於初心的答案,其實也正藏於那一部部擲地有聲的「華策製造」中。「從企業和創作者的角度來說,我們選擇的題材、抒寫的故事,都是內心最有訴求、因此也是最能產生驅動力的。好的內容會給人以希望,給人以力量,給人以大愛,給人以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信心和啟示。」趙依芳說,「對於我自己而言,好像更簡單些,只要有一句鼓勵和認可、一個『懂』的人,就能讓我忘記那些難和累,繼續走下去、做下去、愛下去。」
「小作坊」起步
是這份純粹的熱愛,支撐趙依芳在28年前,放棄了浙江東陽市廣電局副局長的「鐵飯碗」,帶著幾件換洗衣服從東陽來到杭州,租下一家小賓館的兩個標準間,建起了影視「小作坊」,也支撐她從對股市一竅不通,到十年前讓華策出現在深交所不斷滾動的大屏幕上,成為「電視劇第一股」。
「華策剛剛起步的時候,可以說是由幾個人的夢想支撐起來的;此後我們的每一點進步,從無到有,從微小到壯大,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夢想與華策的夢想連接了起來,同頻共振,才有了今天的成績。」回憶起創業路上的點點滴滴,趙依芳有些動情。如果以此為素材寫一個故事,並非那種典型的「超級英雄之旅」,或者迪斯尼公主「覺醒後做自己」的簡單敘事,華策的創業故事中,流淌的是伴隨時代生活和歷史文化的復調敘事、迂迴試探和綿長努力。
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那一年,一批在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工作的知識分子,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影響,主動下海創業。華策就誕生於那樣一個巨變開始的時刻,趙依芳和陳東升、馮侖、潘石屹等幾乎同時下海的企業家被稱為「92派」,他們是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也是具有家國情懷的一代。
「從前在體制內,寫文件的時候,最常用的開頭是『為了……』,『為了』後面,往往還會跟一串鏗鏘的形容詞,久而久之,好像形成了一種慣性思維。」趙依芳說,「但在我的內心深處,還是給自己留了一個小小的豁口,想做一點自己感興趣的事。」然而,真正邁出了這一步,困難和質疑也隨之而來,她至今仍記得曾被人當面指著叫「牛皮紙公司」的尷尬。
上世紀90年代初,在影視業較為發達的北京、廣東、浙江等地電視臺周邊,「潛伏」著一批和趙依芳的「小作坊」一樣,專為電視臺製作節目的民營影視公司,與此同時,一種的聲音開始出現:民營企業能不能做文化產業?周圍不理解的聲音很多,趙依芳的回答往往是兩句話,「做影視,總是要有點夢想的;機會稍縱即逝,只有先覺、先試,才有可能先成。」
中國影視行業曾有許多名字閃亮登場後迅速消逝,而華策卻能始終立於潮頭,正向著「百年企業」的目標穩步前進。
身處這一高風險行業的風口浪尖,如何保持創作和創意的活力?趙依芳心裡有一桿秤:「一路走來,華策在緊扣中國影視文化行業發展歷程的同時,也堅持與改革同行,與時代同頻,創作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我們的成長是看得見的,能力增長了,表達方式、手段都有所拓展,不變的,是對文化的專注度、團隊間協同溝通的態度和對打造精品的追求。這些年來,觀看人群在變、創作模式在變、播出平臺在變,不變的,是對『手藝』、對文化、對觀眾的敬畏心。」
回望華策上市十年,趙依芳說得最多的詞是「感恩」:「有幸投身於這個造夢的行業,讓我們的心態變得年輕;與優秀文化的創造者、引領者們打交道,讓我們的隊伍得到了陶冶;而那些富於思考和啟迪的影視作品,在溫暖人心、傳遞正能量的同時,也反哺了我們自身,讓我們的視角變得更立體、更從容、更積極。」
目前華策已形成華策集團杭州、北京及上海克頓三大事業群,差異化布局,增厚了集團內容產品價值與規模實力。隨著華策這艘「大船」的體量和格局不斷增大,作為「總舵手」的趙依芳自然深知,必須對更多人負責,或者說,提供一種安全感:「我們的每一個決定都更謹慎、對組織架構的調整更妥帖、對風險的評估也更理性。」
華策影視集團上市十周年「感恩日」,所有員工都收到了《給華策奮鬥者的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我們華策夥伴的所有喜怒哀樂、成功與快樂,都組成了華策的夢想,每個人的夢想終歸是有一個匯合點,我們一起走在痛並快樂的追夢路上。」
逐夢新賽道
影視從來都是一個面向未來的行業,瞬息萬變的產業環境下,華策為何總能以「先行者」的形象示人?對此,趙依芳謙虛地表示:「我們只是比較幸運,遇 到了好的時代,加上多一點點的努力。」
「幸運」二字的背後,是只有先行者才能看到的風景,也只有他們自己才知道,要走出那條今天被認為是『對』的路,要經歷多少坎坷,付出多少艱辛。關注時代,在於培育洞察市場風向與行業趨勢的敏銳性;加倍努力,則是側重培養團隊迎難而上的適應力和創造力。
上世紀90年代,趙依芳帶著陳道明主演的電視劇《紹興師爺》,去海外參加電視節。這是華策第一次嘗試出口劇目,連海報都來不及翻譯,沒摸清門道就開始「擺地攤」。
略顯窘迫的初登場,還是有收穫。「當時我們就做了預判,隨著國家軟實的提升、影視行業的快速發展、觀眾的日益國際化,中國電視劇將迎來了打造『華流』的黃金時機。」根據趙依芳的回憶,儘管公司上下只有20人左右,但也迅速成立了海外部,持續推進作品「出海」。不只是銷售,還通過當地播出情況,分析海外觀眾對中國電視劇喜愛的關鍵因素,「這或許也可以算『大數據』在影視行業中較早應用的案例了。」
今天,華策擁有專門的翻譯部門,也會與世界各地的合作方一起,進一步打造在地化,還建立了海外「華劇場」,通過本地化語言譯製配音,形成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華語影視海外傳播平臺。
從多年前「帶著中文海報去參加國際節展」的零經驗,到今天成功打造華語影視集團海外第一品牌,華策「華流出海」的實踐恰恰也印證了,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文化自強和文化產業發展上。
而這,僅僅是華策築夢、追夢、圓夢路上的一個縮影。未來十年,新的決策,新的運作,已徐徐開啟。
趙依芳在紙上寫下幾個形容詞:昂揚,無畏,真誠,夢想,純粹,多元,個性,學習力,好奇心。這些常常被用在孩童身上的詞語,在趙依芳看來,同樣適用於剛滿「十歲」的華策。
「純粹」「真誠」「昂揚」,歸屬於華策下一個十年的核心板塊,內容生產。華策要堅定地聚焦頭部內容創作,做強影視主營業務,立志成為全球最好的內容供應商,打造全球華語影視第一品牌。
「多元」「好奇心」「學習力」,歸屬於商業化路徑。「我們想從內容出發,觸類旁通,找到更接近創意能力的細分產業,比如電影、藝人經紀、影視音樂、動漫、版權、內容營銷等。同一片陽光、土壤下,面對相似的市場消費群體,我們希望撒下這些種子,長出不同的花來。」趙依芳說。
「無畏」「個性」「夢想」,就留給華策從內容龍頭發展成為行業賦能平臺的未來願景。在新一輪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華策已經駛入了數字時代快車道,今後還將繼續不斷地嘗試更多線上和線下產業平臺的可能性,倡導全行業影視產業平臺的優化升級和健康發展。
當然,這也需要全行業的共同發力。
每年的這個時候,華策都會以「中國影視藝術創新峰會」之名,把「家」布置得溫溫馨馨的,準備好滿滿的「乾貨」,以光影為約,與中國影視產業中堅力量一年一會。為了參加峰會,趙依芳的女兒、華策集團副總裁傅斌星從北京趕回杭州。爸爸媽媽赴杭創業那年,她還不滿十歲。
2012年,海外留學歸來的傅斌星,從趙依芳手中接過一紙任命書,只身前往北京,設立了華策北京辦事處。今天,已經發展壯大的華策北京事業群,在電視劇業務中主打現實主義的青春領域,與主旋律精品齊頭並進,力爭將年輕觀眾群體吸引到現實題材劇作中。女兒幹得怎麼樣?趙依芳驕傲地曬出了「成績單」:今年的兩部爆款劇《下一站是幸福》《以家人之名》,就是由北京事業群出品的。
「影視這行好像與普通人有一種距離感,你總以為同類很少,可每每走進創新峰會的會場,大咖雲集,高朋滿座,這時候又會覺得,多的是同路人,故事才剛剛開始,好戲在後頭呢!」說這番話的時候,趙依芳的眼中不無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