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馬期(北京)·好事之徒
邵洵美青年時代極為活躍,上世紀20年代中期在劍橋留學時,利用暑假到法國畫院進修,與一批留法學美術的人組織「天狗會」,其中幾個好友還結為把兄弟:謝壽康老大,邵洵美為四弟,老二、老三則是徐悲鴻、張道藩。
邵洵美夫人盛佩玉在回憶錄裡說,徐悲鴻回國後,她見到了邵洵美常念叨的二哥二嫂。徐悲鴻邀他們到南京,已經做官的三哥張道藩也請他們吃飯。當時蔣張兩家都住丹鳳街,徐悲鴻的房子大,有大畫室;張道藩官還小,房子也小,他的法國夫人穿中式服裝迎接邵盛二人。
但誰也沒有想到,日後徐、蔣、張之間會鬧出一場沸沸揚揚的「婚變」事件。
徐悲鴻和蔣碧微的愛情故事開始宛如傳奇。蔣碧微毅然隨徐私奔日本,這一大膽舉動給蔣家帶來很大麻煩。蔣父買了一口棺材,內裝石頭,並在《申報》上登出愛女病逝的「訃告」,以掩人耳目。但是到巴黎後不久,兩人即發現彼此性格差距。這期間,「天狗會」經常聚會,張道藩與蔣碧微往來密切。後來蔣碧微寫信勸張道藩忘了她,張就與法國姑娘素珊結婚。
回國後,徐悲鴻任教南京中央大學,傳出師生戀情,當時的小報登了不少有關花邊新聞。本已出現裂痕的家庭再遭重創,張道藩又於此時插了進來。
1937年,徐家遷居重慶。張任教育部次長,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同居一城,張蔣往來更密切,關係升級。而此時,徐悲鴻正客居新加坡等地。1942年,徐悲鴻回國,在報上刊登分手聲明:「悲鴻與蔣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斷絕同居關係,已歷八年。中經親友調解,蔣女士堅持己見,破鏡已難重圓。此後悲鴻一切,與蔣女士毫不相涉。茲恐社會未盡深知,特此聲明。」1945年底,他們終於辦完離婚手續,徐悲鴻除了給蔣碧微100萬元和100幅畫外,還將早年在法國為她畫的肖像《琴課》相送。
1949年初,蔣碧微到臺灣。張道藩官運亨通,最後做到「立法院院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戀情也似燃燒甚久的木炭,逐漸降溫。素珊又找蔣介石告狀,不同意離婚,張只好屈服。蔣碧微自尊心受到極大損害。1954年10月徐悲鴻謝世,她痛哭一場。她把自己的一生寫成近50萬字的回憶錄,上篇名《我與悲鴻》,下篇名《我與道藩》。1968年這書推出,正值張道藩病危住院,有人便說,《蔣碧微回憶錄》是其催命符。
1978年2月,蔣碧微去世。根據遺言,她珍藏的徐悲鴻作品、古畫,張道藩的著作和書籍,都捐給臺灣歷史博物館。她去世時,書房裡掛著張道藩為她作的肖像,臥室裡則掛著《琴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