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莫悲兮生別離

2021-01-09 SZNEWS

巫馬期(北京)·好事之徒

邵洵美青年時代極為活躍,上世紀20年代中期在劍橋留學時,利用暑假到法國畫院進修,與一批留法學美術的人組織「天狗會」,其中幾個好友還結為把兄弟:謝壽康老大,邵洵美為四弟,老二、老三則是徐悲鴻、張道藩。

邵洵美夫人盛佩玉在回憶錄裡說,徐悲鴻回國後,她見到了邵洵美常念叨的二哥二嫂。徐悲鴻邀他們到南京,已經做官的三哥張道藩也請他們吃飯。當時蔣張兩家都住丹鳳街,徐悲鴻的房子大,有大畫室;張道藩官還小,房子也小,他的法國夫人穿中式服裝迎接邵盛二人。

但誰也沒有想到,日後徐、蔣、張之間會鬧出一場沸沸揚揚的「婚變」事件。

徐悲鴻和蔣碧微的愛情故事開始宛如傳奇。蔣碧微毅然隨徐私奔日本,這一大膽舉動給蔣家帶來很大麻煩。蔣父買了一口棺材,內裝石頭,並在《申報》上登出愛女病逝的「訃告」,以掩人耳目。但是到巴黎後不久,兩人即發現彼此性格差距。這期間,「天狗會」經常聚會,張道藩與蔣碧微往來密切。後來蔣碧微寫信勸張道藩忘了她,張就與法國姑娘素珊結婚。

回國後,徐悲鴻任教南京中央大學,傳出師生戀情,當時的小報登了不少有關花邊新聞。本已出現裂痕的家庭再遭重創,張道藩又於此時插了進來。

1937年,徐家遷居重慶。張任教育部次長,隨國民政府遷往重慶,同居一城,張蔣往來更密切,關係升級。而此時,徐悲鴻正客居新加坡等地。1942年,徐悲鴻回國,在報上刊登分手聲明:「悲鴻與蔣碧微女士因意志不合,斷絕同居關係,已歷八年。中經親友調解,蔣女士堅持己見,破鏡已難重圓。此後悲鴻一切,與蔣女士毫不相涉。茲恐社會未盡深知,特此聲明。」1945年底,他們終於辦完離婚手續,徐悲鴻除了給蔣碧微100萬元和100幅畫外,還將早年在法國為她畫的肖像《琴課》相送。

1949年初,蔣碧微到臺灣。張道藩官運亨通,最後做到「立法院院長」。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兩人的戀情也似燃燒甚久的木炭,逐漸降溫。素珊又找蔣介石告狀,不同意離婚,張只好屈服。蔣碧微自尊心受到極大損害。1954年10月徐悲鴻謝世,她痛哭一場。她把自己的一生寫成近50萬字的回憶錄,上篇名《我與悲鴻》,下篇名《我與道藩》。1968年這書推出,正值張道藩病危住院,有人便說,《蔣碧微回憶錄》是其催命符。

1978年2月,蔣碧微去世。根據遺言,她珍藏的徐悲鴻作品、古畫,張道藩的著作和書籍,都捐給臺灣歷史博物館。她去世時,書房裡掛著張道藩為她作的肖像,臥室裡則掛著《琴課》。

相關焦點

  • 《夢回》: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但等我穿越去找你!
    如果說,一對戀人能相識相知,是如此的快樂,卻又要經歷這遠隔三百年的別離,實屬讓人痛惜不已!然而《夢回》便要這結局逆轉:既然分離,那就換我去找你——穿越!今日珍兒便對《夢回》這部劇中女主執著追求愛的樂與悲進行描摹,看看女主的穿越之舉,力挽狂瀾,扭轉分離之局!
  • 納蘭容若的心聲——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別離 樂莫樂兮新相知納蘭之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純任性靈,纖塵不染,家家傳唱。王國維曾言道「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聞君有兩意 故來相決絕初見驚豔,再見依然。
  • 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
    而其中「悲莫悲兮生別離」句,道盡了情之一字的甘苦,引起人強烈的情感共鳴。本文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創作品,歡迎個人評論和轉發。歡迎對我加關注,我們一起去探尋更多好吃好看好玩的東西。(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
  • 生當來歸死當思 悲莫悲兮生別離
    生當來歸死當思 悲莫悲兮生別離平江慈父張某騎行千裡功虧一簣警方提醒駕駛人不能長時間駕車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12月27日訊(通訊員 李梓稜 記者 徐亞平) 半個月前,平江縣長壽鎮發生一起單方事故。
  • 原創腐文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執明眼前一亮:「「莫離」……「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美人連名字都這麼好聽。」慕容黎背在身後的雙手絞在了一起,抬眼就瞥見執明抬頭望向天上的明月,似是夢囈般開口,「以前我總想建一座高臺伸手去摸一摸月亮。」慕容黎拾起夜明珠:「如今你還想摸月亮嗎。」「如今沒有高臺了。」
  • 刺客豫讓的艱難抉擇——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春秋晚期晉國的內政掌握在六卿手中,這六卿為了爭權奪利,時生內訌。公元前 458 年,趙襄子與韓、魏、知氏四家共滅範、中行氏,盡分範、中行氏的土地。晉國六卿自範氏、中行氏滅後,只存知、趙、韓、魏四卿。四家之中以知氏最強,知伯瑤也因此最為專斷跋扈,曾強索韓及魏的萬家之縣各一。
  •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千古情語之祖你知道嗎?
    《雲中君》《東君》等,雖也有流連哀婉之辭,但較多的是對神靈的頌揚,如「瞰將出分東方,照吾檻兮扶桑」,「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東君》)等,詩中以無限敬仰之情描述了日神普照世界的壯麗氣勢,寫了它為人類祛除災難的勇力,表達了祭祀者的美好願望。《國殤》以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過程,描述了將士們奮勇殺敵,以及面對死亡所表現出的凜然氣概。全詩節奏緊張,氣氛濃烈,化悽涼為悲壯激越。
  • 美文賞析|生別離和新相知
    屈原在《九歌·少司命》中有一句詩:「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這句詩很好理解,就是說人世間最悲哀的事情就是離別,而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情便是認識一個新的好朋友。第一次讀到這句詩的時候很感動,因為那時自己剛經歷過一場離別,心裡有一些感傷,竟在這句詩裡讀到了,忽然就有些感傷莫名。
  •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
    但是之前追了一部明明可以悲慘到無暇,最後卻爛尾到心痛的古裝劇——《鶴唳華亭》,裡面蕭定權對太子妃說:「滿堂兮美人,忽獨與餘兮目成」陸文昔解釋說:這句話的意思是,滿屋裡好看的人,可我的眼中只有你,出自《楚辭》,是楚人祭祀少司命神的樂歌,古時大司命掌人生死,少司命是掌人子嗣。這情話說的,我很受用。
  • 灞橋上的愛別離—漫談古典詩詞中「灞橋」意象透露出的唯美與感傷
    ;宋代辛棄疾的「登山臨水送將歸 ,悲莫悲兮生別離。」;唐代岑參的「送君九月交河北,雪裡題詩淚滿衣。」等等。雖然昔人已逝,但留下的詩篇得以讓我們一睹古人離別時的悲涼畫面,恍若就在眼前。眾多離別詩詞中,詩人經常將自己獨特的情感活動寄托在客觀物象上,於是便形成了「意象」這一藝術形象。而「灞橋」便是眾多意象中比較特殊的一個。
  • 呼格骨灰遷入新墓 墓志銘書其生也短其命也悲
    據了解,呼格墓志銘由法學家江平撰寫,稱「其生也短,其命也悲」。  寒衣節親友同祭呼格  12日是農曆十月初一,中國傳統節日寒衣節、又稱祭祖節。呼格吉勒圖一家在這一天前往呼格新墓地,緬懷逝去的親人。  早晨7時許,呼格父母家顯得有些熱鬧,許多親朋得知要去新墓地祭奠呼格後,紛紛前來同行。
  • 不悲不喜,不卑不亢的星座,不亂生氣,不為難自己
    每天我們都可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糟心事,讓自己無辜躺槍,莫名其妙生一肚子氣,但氣飽了之後,生活依然要繼續,糟心事也不會因為我們的壞情緒就終止
  • 男人真正的無情:不管不顧,不理不睬,不悲不喜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懂得珍惜。對於感情這一個東西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果遇到了對的那一個人應該要好好的珍惜,否則一旦錯過了對的那一個人,想要挽回,已經是為時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