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言文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民眾深感晦澀難懂。以黃遵憲、梁啓超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我手寫我口」「言文合一」「崇白話廢文言」的白話文運動,白話報刊由初期的幾十種突增至370餘種。這些白話報刊不僅談論救亡圖存、變法革新,同時也在語言使用中推廣白話文、倡導語言變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是在成語使用上不斷「破舊立新」,產生了大量異體成語。
筆者對清末民初近50種白話報刊進行統計發現,其使用的成語中有1200多個具有一個或多個異體形式。這些異體成語改換了原有成語的某些構成要素,而整體意義與用法保持不變。比如,「童叟無欺」在當時的白話報刊中被廣泛變異為「老少無欺」,「見風使舵」被變異為「見風使船」「看風使船」「見風使帆」等。異體成語的大量湧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時報人從語言運用方面衝破舊有文言格局、建立新文法的決心和嘗試。正如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所倡導的,文學可以「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當時白話報刊的成語運用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一是新語素替代成語中的舊語素。在成語的構成語素中使用新語素、新白話替代成語中的文言舊語素,使成語通俗化、白話化。比如,當時的白話報刊將成語「十之八九」中的文言語素「之」摒棄,換成白話語素「分」,形成異體「十分八九」。
二是俗語素替代成語中的雅語素。在成語的構成語素中使用俗語素替代雅語素,使成語「不避俗字俗語」。比如,將「五體投地」中的「體」替換成相關的俗語素「爪」,形成異體「五爪投地」;將「皮開肉綻」中的「綻」替換成「爛」,形成「皮開肉爛」。
三是常見語素替代成語中的生僻語素。白話報刊的閱讀對象很大一部分是底層勞苦民眾,他們文化水平有限。為了顧及宣傳對象,當時的報人主動規避成語中的生僻語素,如「面面相覷」中的「覷」較為生僻,識字有限的老百姓不一定都認識,於是用與它意義相同的淺顯易懂的字「觀」「看」來替代,形成異體「面面相觀」「面面相看」。
四是方言語素替代成語中的原有語素。白話報刊在全國各地迅猛發展,地域差別較大,各地的白話報刊中不乏方言語素的使用。報人根據自己的方言及當地的用語習慣用方言語素來替代成語中的語素,如「雞飛狗跳」在《蒙文白話報》中被變異成「雞飛狗跛」,「惱羞成怒」在《吉林白話報》中被變異成「老羞成怒」等,「裝瘋賣傻」「胡說八道」在《申報》中分別被變異成「裝痴詐呆」「胡謅白道」,「事不關己」在《江蘇白話報》終被變異成「事不幹己」等。
五是打破成語內部的韻律與對仗。古代寫詩作文講求音律和諧、對仗工整,很多成語內部各構成要素之間平仄搭配得當、結構對仗工整。這類成語在當時的白話報刊中卻被變異為韻律並不和諧、結構並不工整的異體形式。如,「千真萬確」被變異為「千真萬真」,其第二字與第四字的「平仄」對仗被改為「平平」對仗,韻律不再和諧,並且在用字上「不避重複」,這也與古人的用字習慣不同;「七上八下」中的「上」與「下」都屬於方位詞,在成語中對仗工整,而異體「七上八落」卻打破了這種工整對仗。
在清末民初的白話報刊中產生如此之多的異體成語,並不只是當時報人「有意為之」,漢語的意合性為成語改換構成要素形成異體成語提供了客觀基礎。漢語以表意為主,不太拘泥於形式。表現在異體成語上,則是成語的整體意義取決於各構成要素的意義組合,即便結構有所變化,或個別語素有所變化,很多時候也不影響成語整體意義的表達。比如,「面紅耳赤」中的「耳」被替換成「眼」,形成異體「面紅眼赤」,字面意義發生了改變,但並不影響其「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漲紅的樣子」的深層意義。
同時,這一時期正處於古代漢語向現代漢語的過渡期和文言與白話的激烈碰撞期。詞彙上單音詞的雙音化發展迅速,成語構成語素中的單音語素受到雙音化影響,極容易將此語素與其他語素組成的雙音詞帶到成語中來,將成語中的其他語素替代掉,形成異體成語,如「感激不盡」受雙音詞「感情」的影響,產生了異體「感情不盡」。
清末民初的異體成語,雖有一些沿承了下來,成為現代漢語中的語言材料,但是大部分異體成語並未流傳至今,而是漸漸回歸到正體。
一方面,語言發展有社會性、時代性與經濟性原則。社會不斷發展,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被取代,與此相應,新事物新現象的出現會產生新詞,在語言表達上自然會產生更準確、更精細的詞語來描繪客觀事物。比如「見風使舵/見風使船/見風使帆」,「舵」是一種控制船方向的裝置,古代社會人們熟悉「舵」這個裝置的少,反而用「船、帆」更易理解,隨著有舵的外來機械船更多傳入,人們對舵的熟悉程度增加,「見風使舵」的表達更有生命力。此外,語言總是在追求更為經濟的表達,因而人們在成語的正體與異體間不斷抉擇,逐漸淘汰了一部分異體成語。
另一方面,成語自身有均衡性與和諧性特徵,以及通俗性與典雅性的相互作用。很多成語歷經數千年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與規律,一些構成要素不對稱、韻律不和諧的往往遭到淘汰。比如「喜新厭舊」與異體「喜新厭古」,「新」與「舊」相對,工整對稱,前者更容易讓人接受;再如「坐立不安/坐立不定」的前者平仄更為和諧對稱。並且,成語總是在典雅性與通俗性相互碰撞、相互制衡的條件下發展,過於通俗的成語往往會向典雅性靠攏,而過於文言典雅的成語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向通俗性靠攏。
上述成語在清末民初白話報刊中的變異使用,僅僅是清末民初白話文運動的一個表現,但我們可以從中管窺當時白話文運動在語言改良方面的廣度與深度,以及當時報刊語言轉向白話的鮮明趨勢。這場發軔於白話報刊的清末民初白話文運動,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涉及思想、語言、文學與社會等各方面的革新運動,為後期五四運動與革命高潮的到來做了工具上和思想上的準備,並為現代漢語形成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作者:劉卿 張文國,分別系山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山東師範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