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政府口口聲聲稱要讓印度「自力更生」,為此今年以來多次向中企「下黑手」。但數據顯示,印度的中國商品進口貿易反而更紅火了。
一些印度企業不得不承認他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因為印度貨質量不行。而在新冠疫情和印度缺席RCEP的雙重壓力下,印度小規模企業的日子可能會更不好過。
文 | 童黎據香港《南華早報》11月22日報導 ,印度總理莫迪試圖讓國家「自力更生」起來的工作進展,貌似不太妙。自5月份啟動這一「運動」以來,印度從中國的進口貿易實際上還增加了。
尤其是,外界普遍認為莫迪此舉本來是想限制印度對中國的依賴。
「中國商品進口額激增,莫迪的印度『自力更生』政策怎麼樣了?」 報導截圖
報導稱,中國不僅仍是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和進口來源國,而且根據政府最新數據,在截至9月份的過去6個月裡,中國在印度進口總額中所佔比例已從上一財年的13.7%升至18.3%。
這在很大程度上與印度進口商品的性質有關,其中一半以上是用於生產成品。人們也認識到,莫迪推廣的「為本地人發聲」等口號喊出來可能很容易,但實施起來卻困難得多。
值得注意的是,從封禁數百款應用程式到限制中國投資,印度今年頒布了一系列政策,意圖遏制中國在當地的經濟影響力。但報導指出,對於許多像31歲塔達尼(Sameer Thadani)一樣的印度商人來說,減少對中國進口商品的依賴才是更難的。
塔達尼的公司要從中國進口鎖、鏈條和帶扣等配件,然後用於生產高端奢侈品包袋,並最終出口到歐洲。而如果改用印度製造的替代產品,他擔心客戶會「離我而去」。
「印度配件的質量比不上中國。一旦配件看起來很破舊,那整個包的外觀就毀了。如果包上的品牌標誌有劃痕,你還會用嗎?」
35歲的波特尼斯(Saurebh Potnis)也發現自己陷入了類似困境。他的公司主要生產和出口腳踏式洗手臺。從4月份以來,他就一直在印度尋找一種國產閥門,以替代中國進口貨。
「但沒有一種產品的質量能與中國製造的閥門相媲美。因此,我們現在既供應價格較低、使用印度閥門的洗手臺,也供應價格稍高、使用中國優質閥門的產品。」
2雖然今年印度某些領域的中國商品進口額有所下降,不過這更大程度上似乎與新冠疫情有關,而非政府政策。
坎布爾(Santosh Kamble)的公司一年能生產300萬個包。他說,他所在的行業過去一直由中國製造商主導。
「所有大品牌都愛從中國進口現成的包具,而其餘本土品牌從中國進口的材料,也佔到了它們所需原材料的60%。現在這項進口額已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但這只是因為行業受到了疫情的嚴重打擊。」
作為當地一工商業聯合會主席,坎布爾預測,「一旦疫情好轉」,中國商品進口將迅速反彈。
他還幫莫迪想辦法,敦促印度政府充分利用目前的貿易中斷,調整全球供應鏈,並稱「印度需要抓住這次機會」。
不過,《南華早報》認為,實現這番苦心所需要的資源,似乎越來越超出新德裡能力範圍了。
印度儲備銀行上周宣布,該國「歷史上首次」進入技術性衰退,經濟已連續第二季度出現萎縮。官方數據顯示,今年4月至6月,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經濟收縮了24%。
莫迪最近聲稱印度經濟正在復甦,並將在2024年之前實現5萬億美元體量的政府目標。但目前印度GDP約為2.8萬億美元,牛津經濟研究院的經濟預測人士19日剛剛提出,在2025年之前,印度經濟增長率將持續徘徊在4.5%左右。
與此同時,上周日,中國、韓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15國在沒有印度參與的情況下,籤署了佔據全球GDP總量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第二天,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S Jaishankar)稱,印度決心轉向「自力更生的印度」政策,以「鞏固綜合國力」。儘管記者多次嘗試聯繫,但印度商務部官員都沒有置評。
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印度貿易商和製造商所面臨的危機日益深化。其中一位向《南華早報》匿名表示,受影響最大的是印度最小規模企業。
他說:「政府要求我們不要解僱員工,但幾乎沒有給我們提供什麼救濟或刺激政策。在我們需要實質救助的時候,我們得到的是貸款延期償付。」
儘管莫迪政府一再宣布為實體提供簡易、低成本貸款,但該國銀行業面臨的巨大壓力意味著,實際上幾乎沒有什麼財政救濟。
孟買一家企業主要為醫院部門生產定製裝備。其老闆稱,雖然自己不斷收到來自公共和私營機構的訂單,但它們都說要在交付幾個月後才能付款。
「這意味著我必須支付採購材料和生產所需要的款項。但銀行拒絕放貸,客戶也拒絕給我大額預付款。就算是有客戶、機器和專業知識,企業還是運行不起來。這種情況能持續多久?」
沒有多少人相信,僅靠口號就能實現自力更生。對於塔達尼等一些印度貿易商來說,這算不上什麼新概念。
20年前,他的家人就試圖建立一家工廠,生產要從中國進口的高質量配件。
「我們有機器,甚至和中國人合作,這樣就能幫助我們管理工廠。」但由於政府不發放所需的執照和證書,項目在最後一刻陷入了停頓。
文章結尾稱,他們一家人為此損失巨大,並像其他人一樣繼續依賴中國進口產品。
延伸閱讀5月12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全國電視講話中宣布推出總涉及金額20萬億盧比(約26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他表示,要利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機遇推行大膽改革,讓印度成為「自力更生」(Atmanirbhar)的經濟強國。
在疫情肆虐的當下,印度為何重提「自力更生」概念,其又能否以此為契機推動深度經濟改革、破除經濟治理困境?
在因新冠疫情長時期「封國」後,自2020年6月8日起,印度開始逐步放鬆管制。圖為6月9日,印度北方邦諾伊達的一座商場外,民眾正在等待測量體溫。
文 | 王海霞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亞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在有關表態中,莫迪表示,「自力更生不是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更為開放,是減少印度對世界經濟的依賴,轉而使印度為世界經濟增加新的供給」。可以看出,「自力更生」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減少印度對世界經濟的依賴,鼓勵本土化生產和採購。另一方面,增加印度製造業出口和全球供應鏈佔比。莫迪政府此時強調「自力更生」源於以下幾點:
首先,印度面臨經濟困境前所未有,亟需推動國內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為控制疫情,印度已經「封國」數十天,令疫情前增速已放緩的經濟雪上加霜。印度《經濟時報》稱,「封國」期間印度70%左右的經濟活動陷入停滯,失業率由3月的8.7%攀升至23%以上。世界銀行預計印度2020~2021財年經濟增速僅為-3.2%,國際評級機構穆迪預計增速-4%。在全球經濟下行和外部需求疲軟的情況下,印度試圖通過充分利用國內需求,推動國內產業發展拉動經濟增長。
其次,疫情暴露印度多行業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令其設法降低對華依賴。根據印度商務部統計,2019年,印度從中國進口683.7億美元左右的商品,佔其總進口額的14%,超過70%的原料藥、25%左右的汽車零部件、50%左右的耐用消費品零部件和大量電子產品及組件來自中國,成衣製造業也與中國關係密切。此前中國工廠因抗疫停工,導致印相關產業受到衝擊。聯合國3月初報告稱,印度是受中國生產放緩影響最大的15個國家之一,受影響貿易額約為3.48%。隨著疫情全球蔓延,口罩、呼吸機、藥品等醫療物資製造業重要性凸顯,更令印度意識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因此,印度一方面尋求進口來源多元化等舉措降低對華依賴,另一方面試圖通過設置高關稅倒逼企業在印度設廠生產,打造全產業鏈。
再次,印度還希望通過「自力更生」推進「印度製造」。因難以創造充足就業,印度以服務業為龍頭的經濟發展模式弊端日益突出。為創造就業、培育新增長點,莫迪就任伊始即提出「印度製造」,但到目前為止進展有限。面對疫情衝擊,印政府希望續推「印度製造」,促就業、保民生,提高經濟社會抗風險能力。印度將中美經貿摩擦視為重要機遇,希望藉機吸引自華遷出企業赴印投資。印政府初步確定約46萬公頃土地用於承接自華遷出企業,還通過駐外使領館密切接觸上千家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
最後,「自力更生」的提出還反映了印國內保守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情緒的上升。隨著經濟增速放緩,印度國內保守主義勢力話語權增強。莫迪成功連任後的經濟政策就已更加強調市場保護和發展本土經濟。「自力更生」的提出更是印社會經濟排外和保守主義情緒持續攀升的產物。
2莫迪稱,要加大改革力度以實現「自力更生」,將圍繞土地、勞動力、資金和法律等方面進行改革。印政府已宣布一系列經濟改革政策,涉及農業、國防、煤炭、宇航等多個領域。
農業方面,印政府宣布將制定新法律,通過消除邦間貿易壁壘和提供電子交易平臺擴大農民出售農產品時的自由選擇權,並引入新的合同農業模式。印度還將修訂1955年的《基本商品法》,放鬆對穀物、食用油、油料、豆類、洋蔥和馬鈴薯等的價格管制。財政部長西塔拉曼宣布將成立1萬億盧比基金,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並提高農業生產力。
國防工業方面,擬對印度兵工廠系統進行集團化、公司化改制。為吸引外資進入,將外國直接投資進入國防領域的自動審批持股比例由49%上升到74%。為促進本土生產,擬設置國防領域禁止進口產品目錄。
改革內容還包括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私有化。西塔拉曼表示將向私營企業開放所有行業,政府將定義「戰略行業」並在這些行業保留至少一家、不超過四家國有企業。向私營部門開放礦產、宇航及配電等領域投資機會,允許私營部門參與商業採礦,並通過收益分享機制引入競爭。政府還將拍賣另外六個機場,以推動印度成為全球飛機維護和維修中心。
部分邦,如北方邦、古吉拉特邦和中央邦等已經暫時放鬆勞動法管制,企業可以採取更靈活的僱傭制度,工人工作時長限制也從8小時增至12小時。此外,為響應莫迪「自力更生」號召,印度工業聯合會發布數據,清點各行業對華依賴程度,以確定產業發展目標。
3
「自力更生」能否打造「印度世紀」
印度政府雖提出「自力更生」並出臺配套政策,但在財政赤字高企、疫情前景不明情況下,相關政策或許難以有效緩解印度經濟治理困境。
一是經濟刺激計劃中財政刺激有限。莫迪強調20萬億盧比經濟救助計劃是實現「自力更生」重要一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出,政府宣布的「20萬億盧比」不僅包括此前宣布的財政刺激政策,還包括央行貨幣政策,實際財政支持有限,難以解決經濟燃眉之急。不充分的財政救助可能導致稅收減少和財政赤字進一步擴大,造成惡性循環。隨著經濟持續放緩,以及隨之惡化的政府財政狀況,如何保證資源投入成為建立「自力更生」經濟面臨的重大挑戰。
二是印度製造業發展長期面臨的投資障礙並未得到有效解決。一方面,土地及勞動法等相關改革受到印度國內保守勢力阻撓。印部分邦放鬆勞工法管制多為暫時性,已引發國內保守勢力反對。印度人民黨母體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RSS)下屬組織公開抗議北方邦放寬勞動法。另一方面,印人黨或缺乏推進結構性改革的動力。印人黨通過「印度教特性」意識形態、對巴示強和抗擊疫情積累政治資本,疫情暴發更是為低增長提供「合理性」,或進一步減少其推行結構性經濟改革的動力。6月初,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下調印度主權信用評級並對印經濟改革不力表示失望。
三是印難以承受降低對外依賴經濟成本。一方面,大量企業處境艱難,在破產邊緣掙扎,對資金和降低成本訴求較高,無法承受降低對華依賴的經濟成本。全供應鏈建設雖然意義重大,如缺乏經濟效益也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受「封國」影響,印國內生產能力下降,民眾生活難以離開進口產品。
莫迪提出的「自力更生」雖是印人黨政治意志的投射,但仍面臨許多質疑。反對黨和部分印媒認為,這和「印度製造」一樣,是莫迪難以實現的口號。從內容上看,已推出的「自力更生」及相關政策力度有限,難解經濟燃眉之急。現今,蝗災、高溫疊加新冠疫情,令印度國家治理難度上升。隨著經濟形勢愈發嚴峻,政府能否進一步推進深度經濟改革猶未可知。如不能破除製造業發展障礙,僅由產業保護政策支持的「自力更生」恐將持續面臨困境。
原標題:《想要「自力更生」,結果從中國進口激增?尷尬了…》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