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印度,莫迪最頭疼的其實是經濟。據《印度時報》報導稱,莫迪政府為了激勵印度經濟實現「扭轉」,宣布了一項新的激勵機制,即PLI計劃。簡單地說,就是將生產與「金額績效」掛鈎。獎勵幅度可謂是「空前豐厚」,可以達到銷售額的4%至6%左右,而且覆蓋11個行業,並計劃在5年內投入約2萬億盧比用於推動該計劃的執行、落實。
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民眾、企業爆發更大的生產熱情,從而儘快實現「自力更生」。這條路似乎在中國身上被應驗,只要民眾更勤奮,經濟形勢就會越來越好。只是印度想要全面複製中國模式、鼓勵印度民眾像中國人一樣勤奮似乎有些不符合國情。對此,有印媒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在做夢。
雖說想法很好,可就連印度著名刊物《印度時報》似乎都不太看好這項計劃。關鍵問題在於,「自給自足」並不一定能給印度帶來長足發展,而印度再如何拼命生產,也不一定能解決印度當下的經濟困境。事實上,印度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讓本國生產服務於世界,而不是滿足印度自身需求。同時印度還需要考慮如何集中力量,打造屬於印度的出口中心,這將關乎印度能否在未來快速擺脫當下經濟困境的根本。另外,加大出口還會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解決印度人的就業問題,從而緩解國內嚴重的失業率,並能快速緩和、撫平印度社會透出的躁動與不安。
只是這一次莫迪政府似乎依舊錶現得「急功近利」,只強調自給自足而有意避免談及出口問題。原因不難理解,當下的印度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始終介於開放與保守的糾結中。想要加大出口,就不得不加大進口。不然的話,只出口卻減少、限制他國產品的進口,必將遭受他國的經濟制裁。就像是歐美等國,印度若想增加出口,甚至要給這些國家開放更寬鬆的貿易特權,這顯然讓莫迪政府很為難。一旦進口放寬,毫無疑問會衝擊本國脆弱的經濟體制和落後的生產模式,導致大量印度本土企業面臨倒閉、破產。
正是基於這樣的擔心,最終莫迪政府甚至錯過了加入RCEP協議的大好機會。其實東南亞自貿區在此前有意將印度涵蓋其中,只可惜最終莫迪政府退縮了,不希望自貿區改變印度的現有的保守的經貿格局。而這恰恰是印度經濟最為致命的缺陷,那就是放不開手腳、幹不成大事。患得患失,白白錯失機遇。對此,印媒甚至對自己的國家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卻也無可奈何。這也是為何印度想要嘗試「自力更生」,以此實現自救。
不過對於莫迪政府提出的「自力更生」主張,有分析人士表示這哪裡是什麼「自力更生」,無非是莫迪政府給當下印度民眾開出的「安慰劑」而已,實質上只是政府用錢補貼生產,暫時安撫住民眾和企業的焦慮,從而緩和印度當下的內部矛盾。不過也有反對人士表示,只有印度完成「自力更生」,才能逐步開放市場。就像中國一樣,也經歷過經濟保守到逐步開放市場的過程。
對此,一些印度良知媒體終於看不過去了,直言不諱地表示印度能和中國相比嗎?中國模式放到印度適用嗎?似乎關於印度的未來,就連印度人自己也糊塗了,究竟哪條路才能幫助印度走出當下的困境。對此,印度人似乎已經找到了解決辦法,通過爭來爭去,最終將印度留在了原地,這何嘗不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也更符合印度的特殊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