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開始哀嘆:中國軍隊條件比我們好得多

2020-11-30 澎湃新聞

印媒開始哀嘆:中國軍隊條件比我們好得多

2020-11-30 12: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持續的中印邊境對峙中,印度向該地區部署了數萬大軍以示強。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的。

自然環境對印軍尤為不利

「歷史上,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都被當地的寒冷天氣打敗。今天在中印邊境對峙的軍隊也面臨著同樣可怕的敵人」。報導描述稱,更糟糕的是,「拉達克」可不是俄羅斯平原,這裡的山峰高達1.8萬英尺(約合5486米),印軍在當地部署超過10萬大軍,「這在軍事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資料圖

曾任印度陸軍14軍軍長帕努中將表示,在冬季的邊境對峙中,印度受自然條件影響,先天處於不利態勢。「與印度一側相比,中方的地形就像屋頂一樣平坦,山脈相距較遠,山谷更加寬闊。因此中國人不用克服太多的山口,更容易修路。而大山的阻隔使印度人不得不想辦法鑽隧道,為避免工程過於龐大,印軍也無法修築寬闊道路」。另一個殘酷現實是,喜馬拉雅山擋住了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使印度一側的降雪量大增,而「中國人就不會遇到積雪阻塞通道或長時間隧道被堵的考驗」。

對於「拉達克」地區而言,冬季的首個挑戰是嚴寒,當地目前的最高溫度僅3攝氏度,最低可降至零下10攝氏度至零下15攝氏度。進入12月和1月,溫度會進一步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到零下40攝氏度。伴隨而來的還有高寒山地的大風,意味著僅靠帳篷無法禦寒。極度嚴寒「會導致類似燒傷效果的凍傷」,「在這裡用手直接觸摸金屬是危險行為,可能會被凍住。」

印度官方出版的《1962年中印衝突史》對該地區的戰史紀錄是,「在拉達克,士兵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生存,其次才是與敵人作戰。奇特的地理環境對戰鬥及其結果有著重大影響。」「由於天氣原因導致的傷亡人數,和戰時的傷亡人數幾乎相等。」曾負責印陸軍14軍後勤工作的辛格少將承認,「士兵面臨的挑戰首先是天氣,包括極端寒冷和高速風;其次是稀薄的大氣;第三個才是敵人」。

印軍邊境生存不容樂觀

報導稱,由於中印第八輪軍長級會談未能取得實質性突破,下一輪談判也沒有任何消息,約5萬名印軍不得不依靠長途運輸保障供應。「印軍冬季在拉達克地區部署這麼多的部隊,還是史上首次」。儘管印軍投入運輸機和直升機空投物資,但這並不能解決問題。帕努中將表示,「想像一下,空投物資從指定的空投區域投下,散落在幾百米甚至幾公裡範圍內。對於那些可能要花上一整天時間才能得到幾公斤必需品的士兵來說,這成了一場噩夢。」

由於以前從未部署過如此規模的部隊,「拉達克」地區正在新建的許多前沿哨所沒有任何軍事基礎設施。印度陸軍為「拉達克」的後方部隊提供了一些新建的取暖設施,但前線士兵顯然享受不到。由於道路設施不完善,只有幾個地方有道路直達山頂,匿名印軍官員表示,「即使搶佔一個新的山脊」,印軍也不得不依靠人力搬運建造哨所的材料。

印軍消息人士披露,「拉達克」的印軍每天都有非戰鬥減員情況發生,許多人因寒冷引發疾病被迫後送治療。辛格透露,10年前「拉達克」地區的自然減員率就高達20%。儘管印度官方稱,當地非致命性傷亡「並不令人震驚」,但也承認印度無法生產適合「拉達克」地區的防寒服裝,不得不花高價進口。

「想要正常巡邏作戰不容易」

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印軍顯然不能只滿足於生存,他們還得參與巡邏乃至作戰。一名印軍軍官稱,在高海拔地區巡邏,士兵需要攜帶20-45公斤的武器和裝備。如果攜帶有機槍,意味著負重增加了20公斤,需要多名士兵協助搬運。除了武器裝備,士兵自身必備的攜行裝具還包括頭盔、防寒靴、高原防寒服、內衣褲、多層夾克、防寒面罩、護目鏡、睡袋、床墊、洗漱用品、襪子、水瓶,以及至少24小時的應急、高熱量熟食口糧。因為「如果被敵人火力壓制,士兵必須依靠自己在戰場上活下去。」

帕努中將表示,高原低氧環境意味著部隊效率降低了近30%-50%,在平原上一天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高原「需要五到七天」。任何一次小規模行動,都可能花費6-10個小時。「在現實中,印軍士兵可能無法在哨所待太長時間。他們必須巡邏、建立掩體和進行防禦,還要躲避敵人的空襲和炮火,最終不得不在地面的凍土和積雪中掙扎,直接承受極度寒冷的後果。」

有中國專家表示,部署在中印邊境地區的解放軍同樣面臨高原嚴寒環境的考驗,但依託於現代化的後勤保障體系,解放軍無論是在高原駐守還是巡邏,都比印軍情況好得多。據央視軍事頻道11月初報導,新型可拆裝式自供能保溫方艙亮相高原部隊,這種新型營房既有軍用帳篷的靈活性,又兼顧了固定營房的舒適和安全性。它僅依靠人力就可以安裝完成,宿舍、食堂、集成盥洗室、微電網以及供暖設備一應俱全。同時解放軍新近列裝多種防寒作戰設備,其中包括適用於海拔5000米以上、零下40攝氏度的高原高寒環境單兵睡袋。

了解《環球時報》的三觀

請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or回到文章頂部,點擊環球時報 (微信公眾號ID:hqsbwx)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印媒開始哀嘆:中國軍隊條件比我們好得多》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印媒哀嘆中印邊境印軍過冬艱難:正常巡邏都不容易
    但隨著冬季的來臨,印軍部隊正面臨著惡劣自然環境帶來的空前挑戰。《印度快報》網站29日詳細描述了位於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印軍,當前是如何艱難地維繫生存、巡邏、作戰等基本任務。自然環境對印軍尤為不利「歷史上,拿破崙入侵俄羅斯、希特勒入侵蘇聯時,都被當地的寒冷天氣打敗。今天在中印邊境對峙的軍隊也面臨著同樣可怕的敵人」。
  • 印媒:中國坦克運輸車現身邊境,或將長期對峙
    不僅如此,印媒還多次發文倒打一耙,稱中國一直在加強邊境地區的部署,印度軍隊之所以會加強邊境的部署,是為了可能發生的衝突做準備。印軍在近日發現中國解放軍派出了60多輛重型運輸車行駛在斯潘古爾峽的道路上,還在距離中印實控線60公裡的地方,發現了多輛屬於解放軍的坦克運輸車。 印媒稱中國就是想藉此對印度施壓,同時為長期與印度對峙做準備。據印度官員表示,中國軍隊正在加強基礎的道路建設,以加快在實際控制線的部署,重點則是放在達普桑盆地(Depsang Bulge)地區。
  • 印媒:印軍在班公湖等地加強部署,解放軍就在距印軍據點幾米處
    《印度防務評論》1月4日報導,新的圖像顯示,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西線的班公湖、斯潘古爾湖地區的加強了部署。【印媒稱紫色和藍色方框裡是印軍的據點】一名叫做d-atis的印度貼主在推特上說:「縱觀整個印度,領導層的沉默讓許多人產生了巨大的恐慌,然而在2020年底,當印度軍隊重新部署到班公湖和和斯潘古爾湖的時候,在恰當時機發布的圖片再次確認了印度在這兩處的戰略部署。」。《印度防務評論》報導說,中國軍隊就部署在距離印度山頭據點「幾米遠」的地方。
  • ...中國軍隊在班公湖北岸的「手指」區域的山嵴上開始了新的集結...
    文 / TIER2020-09-13 08:53:48來源:FX168 【印媒:印軍山地戰部隊已拉響最高警報 解放軍已部署約5萬兵力】據《今日印度》網站報導,擁有高海拔作戰專業知識的印度軍隊已經部署在所謂「拉達克地區」的前沿陣地。
  • 1962年中印戰爭,中國軍隊僅一天時間,殲滅印軍精銳王牌部隊
    除此之外,這裡還駐紮著印度軍隊的王牌部隊第七旅,下屬4個營和炮兵第四旅2個營,一共有六個營6千多人,分點駐紮在克節朗、棒山口、達旺一帶。15分鐘後的7點45分步兵隨即發起衝鋒,迅速攻佔印軍陣地。採用強攻槍等、卡龍,砍掉印軍的左翼、攻克沙則,砍掉印軍的右翼、迂迴章多,切斷印軍的退路等戰術,對印度守軍實施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切斷後路,切斷補給,切斷後援。中國人民解放軍克服苦難,天降神兵,翻越高山,更是打的令印度「觸不及防」,等中國軍隊打響戰鬥時,很多印軍甚至還在睡夢中,穿著睡衣被俘虜。
  • 印媒指手畫腳,稱殲10C遠不如陣風,中巴軍演意義為何?
    這不,印媒又跳出來為自己的「國際空軍」壯膽了。印度《歐亞時報》最新的文章寫道:「中國專家透露,在此前與巴基斯坦進行的「雄鷹-9」演習中,中國的J-10C和J-11B戰鬥機曾被用來模擬印度的陣風和Su-30 MKI戰鬥機。」
  • 印媒:中印對峙繼續 約5萬解放軍全副武裝...
    印媒:中印對峙繼續 約5萬解放軍全副武裝 最近增援部隊引人注目】印度媒體TimesNowNews周四(10月8日)報導稱,今年5月以來,印度和中國軍隊仍在東拉達克地區面對面對峙。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軍隊已經增加到大約5萬人,他們全副武裝。報導提到,最近,一些中國增援部隊已經變得顯而易見,特別是在德普桑地區。
  • 印媒述評:中國「牛年」具劃時代意義
    【印媒述評:中國「牛年」具劃時代意義】印度觀察家研究基金會網站刊文稱,從2021年2月開始的中國農曆新年將是牛年,將具有劃時代意義。文章稱,中國經歷的最近兩個牛年具有劃時代意義,堅韌不拔似乎獲得了回報。1997年,香港重歸中國控制,結束了150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
  • 揚言中國無法戰勝印度,印空軍參謀長又說大話:若衝突對華沒好處
    同時,印度國內的官員們又開始把自己偽裝的楚楚可憐,就像是中國傷害了印度一樣。在當地時間12月29日,印度空軍參謀長巴達烏裡亞就發表了有關中印持續對峙的看法,他表示,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穩定性在不斷演變,加上大國對全球安全的貢獻不足,這都給中國提供了大量「展示實力的機會」。
  • 中印邊境,印軍這也要學中國……
    中印邊境,印軍這也要學中國…… 2020-11-23 20: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俄羅斯獵戶座無人機印上日曆,美媒直言:落後中國太多!
    機載的光電探測系統能在風、雪、雨、霾等能見度較低的條件下正常工作。空中發起打擊,則是「獵戶座」新增的「專長」,在所用彈藥上「大小通吃」,彈藥重量從25千克到50千克以及150千克不等。而月曆上無人機掛載的制導航空炸彈重21公斤,擁有7公斤的殺傷爆破戰鬥部,裝備有衛星或雷射自引導系統,可對敵方輕裝甲裝備和有生力量進行高精度打擊。
  • 印度報告:每年死於自殺和「自相殘殺」的印軍士兵,比戰死的還多
    報告指出,印軍每年因自殺和「自相殘殺」而死亡的士兵,甚至比在對抗敵人時戰死的還要多。印媒報導截圖綜合印度媒體「Theprint」與《印度經濟時報》報導,近日,作為印度國家安全和國防服務智囊團的USI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
  • 禁用中國APP後 印媒猛然發現不對勁,中國產品不降反升,莫迪尷尬
    莫迪政府今年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旨在限制中國在印度經濟中的存在。比如對部分中國商品加大關稅制裁力度、限制在印中企正當經營以及禁用中國數百款中國APP。然而,近日,印媒卻發現一個尷尬事實。據環球網12月30日報導,綜合印度媒體及新加坡《聯合早報》消息,莫迪政府禁止中國手機應用之後,中國手機依然受到印度消費者的青睞。印度市場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中國手機在印銷售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0萬部。印媒指出,國際數據公司(IDC)根據印度手機線上與線下銷售記錄發現,印度智慧型手機市場今年10月(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42%,總出貨量達到2100萬部。
  • 印媒稱中印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對峙 印專家威脅開戰
    (環球時報7月4日報導)「印中陷入1962年以來時間最長的對峙」,《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3日稱,印度和中國軍方在洞朗地區的對峙已經接近一個月,雙方都已增兵,印軍士兵「槍口朝下,進入非戰鬥模式」。多家印度媒體連日都在譴責中國的「咄咄逼人」,分析該地區對印度如何重要,印度不能「拋棄盟友不丹」。
  • 印度搞外資審批新規 印媒:迫使中國改變既有立場,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印度搞外資審批新規 印媒:迫使中國改變既有立場,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環球時報 | 2020-04-27 10:18:21 印度商工部下屬的工業和內貿促進局日前修改外國對印直接投資規則,要求與該國接壤的所有陸上鄰國對印度進行的投資必須事先經過政府審批。同時,變更現有外國投資的印度企業所有權也要獲得政府批准。
  • 針對中國?印度搞外資審批新規 印媒警告:非常危險
    【環球時報駐印度特派記者 胡博峰】印度商工部下屬的工業和內貿促進局日前修改外國對印直接投資規則,要求與該國接壤的所有陸上鄰國對印度進行的投資必須事先經過政府審批。同時,變更現有外國投資的印度企業所有權也要獲得政府批准。有分析稱,新規則的實施有可能「嚇跑」外資。
  • 眼紅中俄結盟只差一步,印媒醋罈子徹底打翻:轟-6不是遠程轟炸機
    印媒指出,儘管轟-6已經是中國最先進的戰略轟炸機,但卻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旦開戰很可能會淪為雞肋,之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中國的轟-6在兩大方面「不盡如人意」,更是無法和美俄的戰略轟炸機相比較。一方面,中國的轟-6轟炸機的航程太短,雖然轟-6轟炸機6000公裡作戰半徑非常可觀,但比美俄要差很多。
  • 印媒顧忌俄站隊中國:印能對抗中國 卻不可能對抗俄
    作者署名:笑天據印度媒體《歐亞時報》網站報導,印度發現自己與俄羅斯的關係陷入兩難境地,因為俄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表示,印度加入美國領導的四國集團是「狡猾的」,因為這是一個反華集團,完全有可能破壞俄印關係。儘管印度的老朋友俄羅斯有不同態度,但印度還是與美國籤署了《地理空間合作基本交流與合作協議》,希望藉此與中國展開較量。俄羅斯知道印度加入四國集團的長期影響,因此俄方20年來首次取消原定在2020年12月23日舉行的印俄首腦會議,這被認為是俄羅斯醒悟的第一個跡象。儘管印度已向俄羅斯採購最好的防空飛彈系統S-400,但這無疑會招致美國的憤怒,可能會引發美國的制裁。
  • 印度軍工出馬,為印軍開發裝備!藉此對抗中國,想清楚了?
    據悉,印度軍工為了全力支持印軍對抗解放軍,苦心開發多種裝備! 據印媒報導,近日,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開發了多種產品,以幫助印度軍隊應付極端寒冷的天氣,對付中國,例如Him-Taapak加熱裝置和融雪機,來幫助印度士兵應付極低的溫度。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提到印度軍工似乎就想調侃幾句。印度軍工自身的確存在著問題。
  • 中國發展迅速,印度眼紅後想要全面複製,印媒:這是在做夢
    這條路似乎在中國身上被應驗,只要民眾更勤奮,經濟形勢就會越來越好。只是印度想要全面複製中國模式、鼓勵印度民眾像中國人一樣勤奮似乎有些不符合國情。對此,有印媒直言不諱地表示:這是在做夢。    只是這一次莫迪政府似乎依舊錶現得「急功近利」,只強調自給自足而有意避免談及出口問題。原因不難理解,當下的印度在對外貿易政策上始終介於開放與保守的糾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