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修繕一新的湘大南門。(圖丨湘大人)
2017年12月26日,是毛澤東主席誕辰124周年紀念日。
當天上午,湘潭大學「偉人之託」獎助學金在毛澤東銅像廣場頒發,256名學生獲得共計111.8萬元的獎助。該獎助學金的倡導者歐陽曉平院士表示,「偉人之託」意在勉勵受獎勵和資助的學子牢記偉人囑託,刻苦學習,以優異成績報效祖國。
當天下午,湘潭大學4000餘名師生參與一年一度的「環校長跑」紀念活動。運動過後的人們,疲憊,心情舒暢。
湘潭的初冬,暖陽高照。
一代偉人毛澤東同志「親自倡辦、親筆題寫校名,並親切囑託一定要辦好」的這所大學度過了平常而又不平凡的一天。
復校後首屆開學典禮。(圖丨湘大人)
生於1958丨那片待墾荒地
站立在湘大圖書館前門的正中間,眼前一條寬闊的北京路直抵「風流碑」,高峻的三道拱門與藍天相接,聳立著的毛澤東主席銅像,嚴峻、肅穆。青草幽幽,花團錦簇。
「一軸一山一水」的空間格局,構築出一條長達310米的文化景觀主軸,這就是去年9月剛修繕一新的,湘大南門。
如此恢宏磅礴的氣勢,似乎很難讓人想起,44年前復校的那天,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湘大的故事,要從60年前說起。
時光回溯到1958年的9月9日,毛澤東同志在中南海接見了前來北京的堂兄、私塾老師毛禹居先生,詳細詢問了湘潭大學的籌辦情況,並再三叮囑「一定要把湘潭大學辦好」。
翌日,毛澤東同志的秘書田家英到賓館看望毛禹居先生並送來了主席的一封親筆信和親筆題字。寫了兩遍的「湘潭大學」校名,其中一張在右上角還打了一個圈,湘潭大學便選用了主席畫了圈的這幅校名,同時將9月10日確定為學校的校慶日。
中間信函內容為:「禹居兄:遵囑寫了湘潭大學校名二紙,請轉致選用為盼!另致東山學校一緘,亦煩轉致。」(圖文丨湘大網)
然而,隨著1958-1960三年「大躍進」的時代變幻,以及期間的三年自然災害,由於經濟的原因,湘大的命運也隨之陷入低迷。
1959年,湘大因故停辦。此後歷經了長達15年的蟄伏與等待。
1974年湘大復校,並在第二年舉行了首屆開學典禮。
關於湘大復校選址的問題,當時還有這樣一個傳說。據傳湖南省主要領導在為湘大復校選址時,來到羊牯塘北邊的荒郊野嶺,指著腳下說:「這裡草都不長,廢物利用,正好可辦大學!」
「羊牯塘」,此後就成了湘大另一個戲謔的別稱。這個飽含著濃厚鄉土氣息名字的地方,就這樣安然地放下了一張書桌。
黃土地,成了湘大人最初的記憶。
師生共同勞動,建設湘大。(圖丨湘大人)
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77級校友袁亞湘先生在回憶中說:「我們進校後,學校除了已有的六棟宿舍和一個食堂,以及正在施工的第一教學樓,其他就是一大片黃土地。學校後山的樹都是我們學生們栽的。現在一片綠蔭的秀山,當時是一座光禿禿的山。除了搞綠化,我們還撿石頭,鋪球場,回首過去,我很有幸參與了學校的基礎建設。」
勞動,成了這片待墾土地的主題詞。
全國著名黨史專家、78級歷史系校友韓鋼教授回憶說:「當時條件很艱苦,住的是平房,沒有圖書館,校園就像是一個黃土高坡。師生基本上是半工半讀,很多老師白天上課,上完課就回家幹農活。」
激情歲月丨時代的熱血青年
開山拓嶺,白手起家的湘大,在艱難辦學和坎坷復校的路途中,迎來了第一個光環:1978年,與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一起被列入16所全國綜合性重點高等院校。
更重要的是,自1974年復校之日起,在周恩來總理的指示下,全國各地90多所高校的622名人才奔赴湘大,支援湘大建設。除了人才,圖書、教學資料等也從全國各地湧向湘大。現如今湘大圖書館的鎮館之寶《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就是當年北大贈送給湘大的。
湘大圖書館藏的雍正銅活字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是國內少見的珍本,為當年北大所贈,共528函6117部。圖為其中一本。(圖丨柳同學)
與此同時,湘大還主動在各處收羅人才。1978年任職湘大、1984年出任校長的楊向群先生,由於時代原因,當時只是在湖南邵陽某個子弟學校做一名普通老師。
楊向群說,1978年的夏天,時任湘大黨委書記的張勇請他來學校「看一看」,並在學校的倉庫裡請他吃了一頓午餐,沒有肉,只有蔬菜和西瓜瓤做的湯。
楊先生對於湘大復校的記憶則是:空曠的黃土地上沒有幾棟房子,領導們在蓄電池廠旁邊的臨時倉庫裡辦公,教師住在學校周邊村民家裡。烈日炎炎下,教職工冒著酷暑在校園裡推鬥車、搞衛生;在農民家中,條件艱苦,蚊蟲叮咬,光線昏暗,老師們在煤油燈下備課。
張勇對楊向群說:「怎麼樣?條件差吧!但我們非常希望你來。文革結束了,百廢待興,我們尊重知識,重視人才,你來湘大有發展空間,湘大是重點大學,是有發展前途的。」
而就在此不久前,天津的南開大學已經派人揣著調令,準備調楊向群回母校南開大學任教。兩廂抉擇之間,楊向群最後決心留在湘大。「我人生中最難忘、最充實的日子是在湘大度過的。」楊向群說。
1958年12月25日,《湘潭報》重點報導了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湘潭大學」校名、並親切囑託「一定要把湘潭大學辦好」的重要指示。(圖丨柳同學)
正如電影《高考1977》中所說:「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重要。」1977年冬季的那場考試,宛如一聲春雷,震響了神州大地。在10年沉寂之後,那些學生,終於有機會從田間、從工廠、從農戶中回到大學,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與北大等高校齊名的「全國綜合性重點高等院校」的牌子,讓湘大聲名鵲起,吸納了不少優秀學子。激情燃燒的歲月裡,湘大學子們轟轟烈烈的求學大幕由此拉開。
曾任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經理、高級編輯、77級校友張效雄先生對那個年代念念不忘:那個時代真是充滿激情,充滿活力的年代。沒有世外桃源中人,大家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和自己的前途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文科的同學表現得外向一點,理工科的同學表現的方式則有所不同,但每個人的心裡全都揣著一團火。
「如火燒」的求知渴望紮根在湘大學子心中,那一代的年輕人們,想盡一切辦法找書讀。著名文化學者、77級校友王魯湘多年後依然對於「抄書」的經歷記憶猶新:那時候借到了一本丹納的《藝術哲學》,因為要在一周內歸還,索性就發動同學一起抄書,熬了一個星期,用完了一瓶多墨水,終於將整本35萬字的書抄完了!
這片飽滿的黃土地成了純粹的象牙塔。著名英語教育專家與教學管理專家、「中國雅思之父」、79級校友胡敏說:「老師對待我們就像對待家人一樣,噓寒問暖,經常邀請我們去他們家裡談讀書、談生活、談理想、談人生。這裡沒有太多的外界誘惑,大多是 『三點一線』的生活:教室、食堂、寢室。」
「無悔青春」、「湘大影響了我一生」、「無論走到哪兒,我都會自豪地說,我是湘潭大學畢業的!」等等詞彙和話語成了前輩們求學的註腳。他們在科教界、工商界、政法界、傳媒界等等領域,敢為人先,奮勇拼搏,追求卓越,書寫湘大傳奇。
據相關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6年,自恢復高考以來的湘大畢業生中,已走出5位院士或會士、13位長江學者特聘(講座)教授、20位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8位大學正校長,湘大校友中已產生10多位省部級領導和400餘名廳級幹部,被譽為「廳長搖籃」。
湘大某次講座現場。(圖丨湘大網)
「遺忘」角落丨「四非」之痛
2017年9月21日,中國大學「雙一流」名單正式確認公布,首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共計137所,雙一流建設學科共計465個(其中自定學科44個)。
湘大榜上無名。
這是繼1995年的「211」工程和1998年的「985」工程落選之後,湘大的再一次陣痛,「四非」大學(非985、非211、非一流大學、非一流學科)的稱謂冷寒人心。湘大一位校級領導在「雙一流」名單公布之後無奈地感慨到:「我們只能表示遺憾。」
這所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的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只因在時代發展的滾滾大潮中,機緣巧合又萬般無奈地一次次被「遺忘」在湘潭這個三線城市的西北角,孤傲中有著說不完的悲壯。
湘大的一次次落選,是有著深層的歷史原因的,可值得探討的至少有兩點。
一是錯過了合併變「大學航母」的機會。在翻看湘大校史時你會發現,這座地方大學幾乎沒有過「合併」「兼併」其他院校的經歷,也沒有什麼分校區,她就是一片土地上的完整個體。建校60年來,她就一直這麼孤傲。
我們可以用其他大學來進行佐證。中南大學的前身是中南工業大學,中南工大在1996年已成功入選「211」,但在2000年之際,其又合併了長沙鐵道學院、湖南醫科大學組建成龐大的「大學航母」中南大學,牢牢保住了湖南省大學中的領頭地位。
處於郊區的湘潭大學,至今仍可見草地牧牛的詩意場景。(圖丨柳同學)
再來看另一所跟湘大有著類似遭遇的西南政法大學。同樣作為改革開放後首批全國重點大學,西政為祖國的政法事業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被譽為新中國法學教育的「西南聯大」,現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就是78級的西政學生。
然而同樣因為時代的風雲變幻,在當初中國大學合併的浪潮中,西政原本是要跟重慶大學合併的,成為重大的法學院,但西政的老師和學生非常有定力,堅信西政這塊大牌子不能動搖,死活不肯合併,堅持獨立辦學。於是就落得了今天跟湘大同樣的「四非」命運,而重慶大學在2000年,又不失時機地合併了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組建成強大的「大學航母」。
二是受限於湘潭這座三線城市的發展。一所大學的發展,跟地方的經濟水平息息相關。湘潭大學的廣告學專業為湖南省大學中首創,排名在湖南省高校前列,其學生設計的作品屢獲國際大獎。廣告學專業的老師經常有種「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無奈感慨,並多次設想「要是能把廣告專業搬到長沙去,那定然會是另一種境況」。
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作為一個三線城市的地級市,湘潭有著湘潭大學、湖南科技大學、湖南工程學院三所本科院校,這在全國地級市中恐怕無出其右。另外,湘潭作為毛澤東主席的家鄉,又有著無可比擬的旅遊文化優勢。據韶山政府官網顯示,2016年全年來韶遊客累計達1879萬人次,相當於每天有5萬餘人次來韶山參觀,特別是在12月26日毛主席誕辰這天,更是從凌晨到夜晚,車水馬龍,萬人空巷。
湘大圖書館自習室。(圖丨柳同學)
「湘潭是一線的文化、四線的經濟,學生報考湘大的時候,一說都沒聽過這個學校,有些甚至還沒聽過這個城市,經濟水平的滯後影響到了整個湘潭高校的教育發展。」湘大招生處的老師也表達出工作的某種無奈。
然而作為「一五」、「二五」時期全國23個重點發展的工業城市之一,湘潭在新中國建國初期,依靠湘潭鋼鐵廠、江麓機器廠、江南機器廠等大型國企的相對集中落戶,成為了湖南乃至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
和全國大多數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老工業城市的發展路徑類似,湘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也面臨著一系列的革新與轉型,同樣也遭遇著後勁不足、錯失良機、舉棋不定的失敗和疼痛。尤其是在21世紀近十年的全國城市大發展的浪潮中,湘潭一次次落於人後,連湘潭本地居民都無限感慨:「二環線真的10多年沒什麼變化!」
「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在高校發展中同樣適應。沒有「大學航母」所形成的強大合力,也缺乏城市經濟穩步騰飛的堅強後盾,在大學擴招和百強名校日漸強勢的競爭之下,邁入21世紀的湘大,特別是近十年來,逐步面臨著知名度下降、人才(名師)流失、學生就業難等多重困難和挑戰。
湘大,怎麼辦?
湘大澤園。(圖丨柳同學)
生猛轉身丨變化當自強
2016年5月31日,隨著湘大西北地段第114戶房屋的拆除,湘大用於新校區建設的600畝土地全部徵收完畢,自此學校版圖再度擴容,增至3200畝。
即使是在遠離主城區的城鄉結合部地帶,對這片荒山、廢棄溝塘的西北角的徵收過程卻一點都不輕鬆,校方有關部門甚至用「攻堅戰」來形容。從2008年9月,時任湖南省長周強來湘大召開現場辦公會,同意「將校園西面600畝山地規劃給湘潭大學作為教育用地」開始,這一「戰」前前後後打了近8年時間。
與校區擴容大手筆同步進行的,是對老校區大刀闊斧地改造。
2017年5月,一聲「轟隆」的巨響讓已完成歷史使命的出版大樓成為廢墟,在接下來4個月緊鑼密鼓的建設中,氣勢恢宏、視野開闊的湘大南門橫空出世,一條由北京校友會捐助的寬敞通暢的「北京路」直抵圖書館,完成了湘大中軸線的生猛革新!
此外,進出湘大兩大主門之一的東門,隨著2016年琴湖改造的破土動工,這座沉寂已久的荒湖,在不久的未來將打造成瀑布階梯景觀,成為名副其實的水域公園。
琴湖公園景觀效果圖。(圖丨湘大網)
不僅如此,湘大近三年來還對其內部的服務大樓,北苑、南苑、金翰林食堂和宿舍,畫眉潭,東坡村等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和治理。
一張嶄新的藍圖早已繪就!
湘大人正以大無畏的勇氣和強大生命力,在變化中自強!
改變,還需要合力助陣。湘大人的圖強精神,一直都在路上。
湘大目前是湖南省唯一一所與教育部共建大學(200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與國家國防科工局共建高校(2013),併入選「111計劃」、國家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建設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高校等。
此間,湘大還先後與湖南省知識產權局、西北核技術研究所、北京大學、湖南省委宣傳部等籤署相關協議,共同支持湘大相關學院建設。
除自產國家級名師外,湘大還陸續引進院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高水平教師,先後從美、英、法、日等國家引進了一批高水平的專家學者,不斷壯大的師資隊伍,助力學校綜合辦學實力穩居全國百強之列!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5月4日,95級校友譚曼先生捐資1億元,在湘大成立全國首家信用風險管理學院。
改變,更需要根植於內心的強大精神力量。
2017年6月15日的畢業典禮上,校長周益春先生在講話中如是說:
再一次感悟湖湘文化的「醇厚」吧!同學們來自三湘四水、四海八荒,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一起來,進入了湖湘文化的氣場。在這裡,你們品嘗了「舌尖上」的湖湘,辛辣十足;目睹了「眼眶裡」的湖湘,美不勝收;更感悟了「骨子裡」的湖湘,醇厚綿長。
「骨子裡」的湖湘是一種什麼樣的文化呢?她表露著一份才情,叫做「惟楚有才,於斯為盛」;側漏著一種霸氣,叫做「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裡」;流露著一股血性,叫做「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根植於湘大學子心中的熟悉字眼。
離湘大不遠的隱山和碧泉。(圖丨柳同學)
由湘大出發,向西南方向驅車約50公裡,到達湘潭縣黃荊坪鄉,這裡就是湖湘文化的發源之地。湖湘文化的始祖胡安國、胡宏父子長眠於黃荊坪鄉的隱山腳下,此處碧荷亭亭,松柏蒼翠,宛如世外。
同樣是在湘潭縣,另一處胡氏父子講學布道之所——碧泉書院,與隱山遙相對望,一泓清泉,澄透翠玉,常年不竭。碧泉書院為胡氏父子創建,是開創和傳播湖湘學的第一個學術基地,培養和造就一批如楊訓、胡憲(朱熹之師)、張拭等湖湘學傳人。由此而形成了湖湘學發端於碧泉書院,盛行於嶽麓書院的湖湘學傳播途徑,湖南也因湖湘學的形成和傳播,由蠻夷之地而一躍成為理學之邦。
還是在湘潭縣,開國元勳、一代大元帥彭德懷同志生於斯,長於斯,在戰火紛飛中「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湘潭這片土地,不僅孕育了湖湘文化,更走出了開國領袖、一代偉人毛主席!
正如湖湘學傳人張拭所講「蓋欲成就人才,以傳斯道而濟斯民也」。湖湘文化中那種「敢為人先」「心憂天下」「經世致用」以及「吃得苦、霸得蠻、耐得煩」的精神內核,從古至今,影響了一批又一批求學之士。
湘大一次大型活動中的升旗儀式。(圖丨湘大人)
自強篤行的湘大人,在這種才情、霸氣、血性文化的浸潤中,養成了腳踏實地、勤奮好學、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生猛精神!他們有情懷、有思想、有膽略、有見識、有追求,想做事、能做事、做成事!
一位引進的外校博士曾坦言,湘大的自產教授,都有一股強烈的向上意識,他們默默耕耘,低調謙遜,骨子裡有一種能感染人的張力。
「搶自習室上微博熱搜」、「凌晨5點排長隊等圖書館開門」、「澤園一大早便是朗朗的讀書聲」、「上課提早到只為搶坐前排」、「夜晚的校園空蕩而又靜謐,自習室卻燈火通明」……新時代的湘大學子,只能在忍受著「四非」的疼痛中,無奈地嘆息一聲,然後把頭扎進書堆中去。
三四十年前這片黃土地上所積聚的「那團火」,如今依然生生不息。
湘大南門(圖丨湘大人)
(行文結束,還需一提的是:2017年11月14日,湘潭市榮獲第五屆「全國文明城市」,十年創文之路終於圓夢。近幾年來,經過加強產業引進和培育,湘潭已誕生出數個百億企業,並逐步形成協調發展、特色鮮明的產業體系,加快融入「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