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生豬市場再次跌聲一片,不過今天市場有個數據被再次刷新,那就是自年初以來,市場豬價的最低點今天跌破13元大關,黑龍江部分地區低點頻現,牡丹江市的內三元豬和土雜豬降到了12元一斤,綏化市內三元也只有12.5元一斤。
今天整個市場26個省份中只有安徽持平,餘下25個省份全部飄綠,全國平均豬價降到14.445元/斤。
2月份以來,豬價連續跌了近3個月,到底啥原因?客觀地講,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事件性因素,也有經濟因素,還有政策性因素,下面從幾個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豬周期」遇到「新冠疫情」:
這個不難理解,所說的豬周期,按照生豬養殖周期和價格周期,從去年10月份可繁母豬開始觸底,生豬存欄量從2月份開始環比增長,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全國生豬存欄32120萬頭,比2019年一季末增長3.5%,這表明生豬從供給上進入一個逐漸增長的階段,也就意味著豬價進入一個回落的周期。
而正在此時,疫情全國發生、接著全世界大爆發,出現了推遲復工復產復學,各類餐飲業受到較大影響,比如在我們當地很多飯店、餐館都在售賣桌盤,摘幌走人,在這種大消費蕭條情況下,導致了豬肉消費銳減,豬肉價格、豬價只能一降再降。
二、「消費淡季」疊加「購買力下降」:
大家知道,每年的春節後的幾個月,都是豬肉消費的淡季,此間豬肉價格都是很難上漲的,然而今年就是在這個淡季,由於疫情的發生,出現了復工延後,部分企業出現減薪,很多農民工進城工作不好找,導致一部分居民收入下降,雖然說現在豬肉只有20幾元一斤,但是很多人還是買不下手,因為今年的錢太難掙了,不能不說這也是豬價下跌的一個主要原因。
三、「儲存肉」和「進口肉」聯袂加碼:
為了穩價保供,相關部門一方面通過投放大量的儲存豬肉,截至目前,累計投放18次共34萬噸儲備肉,創歷史之最。另一方面,加大進口豬肉數量,第一季度進口豬肉高達95.1萬噸,也刷新歷史記錄,近日又從美國進口冷凍豬肉40200噸,提高國內豬肉供給。通過加碼調控,在滿足居民需求的同時,也加快了豬價回歸、肉價回落的步伐。最後看一下5月13日生豬價格:
綜上分析,1000萬頭的生豬增量並不會導致豬價一跌不起,而是多個因素疊加一起,導致豬價全線下跌,預計年內豬價回落到10元的概率已在加大,豬肉降到15塊錢一斤也很容易實現,讓我拭目以待吧,不知道大家是否認同?歡迎發表高見!